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1 毫秒
1.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肺间质病变(RA-ILD)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资料完整的352例住院RA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诊断分为有ILD组和无ILD组,比较分析RA—ILD发生的相关因素。结果2005.12~2007—10住院RA患者ILD的发生率为5.1%。单因素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血免疫球蛋白G异常及双手X线Ⅲ/Ⅳ级改变。多因素多元逐步Logistich回归分析,相关因素为年龄和血免疫球蛋白G异常。结论类风湿关节炎肺间质病变发生率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合并结核感染的临床特点及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月至2017年1月在四川省人民医院住院确诊的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结核感染的患者作为感染组,以1:2比例从同期住院的RA患者未合并感染的患者中随机抽取对照组,详细收集其一般资料、临床数据、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方案等进行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感染组临床表现以发热(83.3%)最为常见,其次为咳嗽(69%)及体质量下降(45.2%)。感染部位以肺结核居多,占73.3%,肺结核患者胸部CT表现二种及以上占 59%,发生在典型结核发生部位的仅有9例(33.3%)。单因素分析中,感染组与对照组相比,红细胞沉降率(erythrocyte sedimentation rate,ESR)、C反应蛋白(C-reaction protein,CRP)水平、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年龄、病程、疾病活动度评分、白细胞计数(white blood cell,WBC)、血小板计数(platelet,PLT)、血红蛋白(hemoglobin,HGB)、免疫球蛋白G(immunoglobulin G,IgG)、补体(complement,C)、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 cyclic citrullinated peptide antibody,anti-CCP)、CD4+T细胞计数、免疫抑制剂使用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s回归分析提示CRP(OR=1.016,95%CI:1.002~1.031)、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OR=1.229,95%CI:1.066~1.418)水平为RA合并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RA合并结核感染患者以肺结核为主;RA合并结核感染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且肺结核胸部影像学表现呈多样性,容易误诊;CRP及1年内激素使用日均剂量是RA合并结核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肺间质病变(RA-ILD)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9月-2011年5月我院住院及门诊病人93例RA-ILD及93例未合并ILD的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特点及类风湿因子(RF)、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核抗体(ANA)及抗角蛋白抗体(AKA)、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抗SSA/SSB抗体、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GB)、血小板计数(PLT)进行比较。结果 RA-ILD组患者呼吸系统症状多数以咳嗽为首发症状。RA-ILD组患者年龄、RF滴度、吸烟构成比均显著高于无ILD的RA组,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A-ILD组病程、性别、ESR、CRP、ANA、抗SSA/SSB抗体,以及服用甲氨蝶呤与无ILD的RA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经过后退法建立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OR=1.093,95%CI 1.053~1.136,P<0.05),年龄每增大1岁,危险性增加0.093倍。结论年龄增大是RA发生ILD的相关因素,高龄的RA患者应警惕ILD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骨质疏松(OP)的发生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对我院2016年2月-2017年8月收治的RA患者(观察组)及参与体检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调查,比较2组骨密度值(BMD)的检测情况;同时根据OP发生与否对RA患者进行分组,比较OP组与非OP组的临床资料,对RA患者OP的发生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观察组、对照组OP发生率为39.53%和20.93%(P<0.05);Logistic回归分析,RA患者OP发生的因素中年龄、病程、激素治疗为危险因素(P<0.05),25(OH)D为保护因素(P<0.05)。结论:RA患者OP的发生率较高,其发生与高龄、病程长、激素治疗、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下降等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难治性类风湿关节炎(refractory rheumatoid arthritis, RRA)的影响因素,在疾病早期为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提供风险分层依据,以期降低RRA的发生率。方法 选取2021年1~10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二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及住院部的60例RA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RRA组(n=23)和RA组(n=37),分析统计两组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个人信息及首次就诊时的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等实验室数据。结果 合并骨质疏松、口服糖皮质激素单日最大量以及高效价抗CCP抗体为RRA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起始治疗中含有甲氨蝶呤为保护因素(OR<1,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ROC)曲线分析发现,抗CCP抗体预测RRA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为0.878,其最佳截断值>92.665RU/ml,其敏感度和特异性为82.6%和86.5%;口服糖皮质激素单日最大量预测RRA的AUC为0.889,其最佳截断值>12.5mg/d,敏感度及特异性分别为82.6%和81.1%。结论 合并骨质疏松、既往口服糖皮质激素单日最大量、抗CCP抗体效价是RRA的危险因素,起始治疗包含甲氨蝶呤是保护因素。识别危险因素,加强保护因素,对RRA的发生及控制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类风湿关节炎伴有抑郁症状的相关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类风湿关节炎(RA)是一种常见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它具有病程缠绵难愈、疼痛剧烈、致残率高的特点,发病10年后一般只有50%的患者能够继续工作.长期病痛的折磨、躯体畸变的威胁、生活能力的减退甚至消失,让RA患者的身体和心理经历着巨大的考验. 相似文献
7.
目的就诊初期正确削断RA治疗难易与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方法本文对经正规治疗3个月以上的RA患者44例,根据治疗后的效果分为难治性RA16例及非难治性RA28例两组,对初诊时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进行前瞻性分析研究。结果存临床表现方面,难治性RA晨僵稍高于对照组,病变累及的关节平均数大于非难治性RA组。难治组RA的手MP、手PIP、跖趾关节受累及肌痛着明显高于非难治性RA组,而肩关节,颞颌关节受累却少于非难治性RA组。在实验率指标方面,ESR、RF、CRP两组差异无显著性。但难治性RA出现Hb下降、WBC上升者,均高于非难治性RA组。PLT升高者,却低于非难冶性RA组。结论在就诊时遇到关节累及较多,手MP、手PIP、跖趾关节受累,结合Hb下降,PLT增高不明显的活动性RA,应该按照难治性RA治疗,加大慢作用抗风湿药的剂量,联合应用慢作用药,选用治疗难治性RA有效的慢作用控制病情药物,如爱若华、环磷酰胺等,或采取免疫净化(如免疫吸附)等治疗,以尽快缓解病情,减轻病痛,降低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的心脑血管病(CCVD)发病率和发病情况;探讨RA患者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了568例RA患者的一般情况、发病情况、实验室检查、治疗方案以及治疗反应(欧洲抗风湿联盟EULAR反应标准),以及CCVD患病情况和传统危险因素;分析了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结果(1)RA合并CCVD共92例(16.20%)。包括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49例,占53.26%;脑血管疾病21例。占22.83%;高血压性心脏病合并冠心病12例。占13.04%,其中2例合并心力衰竭;彩色多普勒提示大-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6例。占6.52%;肢端坏疽4例(4.34%)。(2)RA是否合并CCVD与DAS28病情活动性评分、血小板计数、C反应蛋白(CRP)水平和关节外脏器受累数有关(分别P〈0.001。OR=9.67;P〈0.015,OR=6.91;P〈0.003,OR=1.35;P〈0.015,OR=2.14)。与传统CCVD危险因素及其数目无关。(3)CCVD发生与治疗反应、是否进行有效的危险因素干预、长期应用Cox-2选择性的非甾体类抗风湿药和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治疗相关(分别P=0.006,RR=2.31;P〈0.001.RR=5.90;P〈0.001,RR=2.63;P=0.013,RR=1.34)。结论RA患者CCVD发生率高,RA病情活动、高炎性反应状态、关节外脏器受累、治疗反应差、长期使用较大剂量糖皮质激素和选择性环氧化酶-2(Cox-2)抑制剂和没有有效的传统危险因素干预是RA合并CCVD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合并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住院的322例RA患者的临床症状、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及治疗转归。按有无间质性肺病分为RA无ILD组283例,RA-ILD组39例。对各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系统分析。结果 322例RA患者合并ILD的患病率为12%,且多见于50岁以上患者(85%);RA-ILD组中男性患者的比例较RA无ILD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RA-ILD组的发病年龄显著高于RA无I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RA-ILD组RF滴度较RA无ILD组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两组间病程、关节肿胀数、关节压痛数、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抗环瓜氨酸肽(CCP)抗体、免疫球蛋白G(IgG)、血小板(BPC)、补体(C3、C4)、抗核抗体(ANA)阳性率、抗SSA抗体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例病情反复发作,其中男性2例(17%),女性10例(83%)。结论老年、男性、RF滴度高可能是RA并发ILD的危险因素;女性患者病情易反复,预后不佳;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相关抗体阴性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的临床资料特点.方法 分析493例RA患者,比较相关抗体抗体阴性RA(35例)与抗体阳性RA临床资料特点,以一般情况的RA作为对照.结果 相关抗体阴性的RA占7.10%(35/493),相关抗体阴性RA患者的血沉较自身抗体阳性RA患者低(p<0.05);年龄、病程、晨僵时间、关节触痛数、关节肿胀教、及DAS28评分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RA患者中相关抗体阴性者占7.10%,提示自身抗体阴性RA并不少见.对于已确诊的相关抗体阴性的RA患者应给予积极的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A)相关肺间质病变(RA-ILD)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探讨其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50例住院诊治的R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根据HRCT结果分为单纯RA组126例和RA-ILD组24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相关资料.结果 RA-ILD组患者在年龄、病程、吸烟率、疾病活动度及类风湿因子及抗环瓜氨酸肽抗体值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年龄大,病程长,男性,吸烟史,RF及抗CCP高滴度表达,高疾病活动度的RA患者易合并ILD,应尽早行HRCT等检查,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我国老年发病类风湿关节炎(elderly-onset rheumatoid arthritis, EORA)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 CVD)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2009年7月至2014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的1 116例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患者的临床资料及CVD(缺血性心脏病、脑及外周血管病)患病情况。根据发病年龄≥60岁和<60岁,分为EORA组(212例)和青壮年发病RA组(younger-onset RA, YORA, 904例),采用Student’s t检验、非参数U检验、 χ2检验比较两组间差异,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EORA合并CVD的危险因素。结果:EORA和YORA两组的疾病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EORA组男性患者比例、肺间质病变比例、畸形关节数显著高于YORA组[(32.1% vs. 18.5%, χ2=19.11, P<0.001; 23.6% vs. 13.6%, χ2=16.50, P<0.001; 6 (2, 12) vs. 3 (2, 7), Z=-3.60, P<0.001)],而合并干燥综合征的比例低于YORA组(13.5% vs. 5.2%, χ2=11.29,P=0.001)。EORA组未用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isease-modifying antirheumatic drugs, DMARDs)的比例高于YORA组(35.4% vs. 26.7%, χ2=6.43,P=0.011),羟氯喹(hydroxychloroquine, HCQ)、甲氨蝶呤(methotrexate, MTX)及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 SSZ)的使用率显著低于YORA组。EORA组CVD发生率显著高于YORA组(27.8% vs. 11.6%, χ2=40.46, P<0.001),传统心血管危险因素中的吸烟、高血压及高脂血症比例也更高。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高龄(OR=1.10,95%CI:1.00~1.20)、畸形关节数(OR=3.17,95%CI:1.04~9.68)、类风湿结节(OR=3.56,95%CI:1.03~12.23)、高血压(OR=2.37,95%CI:1.09~5.13)、高脂血症(OR=8.85,95%CI:2.50~31.27)是CVD的危险因素,使用HCQ(OR=0.22,95%CI:0.07~0.70)和MTX(OR=0.32,95%CI:0.14~0.73)是CVD的保护因素。结论:与YORA相比,EORA中男性及肺间质病变的患者更多,易出现关节畸形,可能与治疗欠规范有关。EORA易合并CVD,高龄、畸形关节数、类风湿结节、高血压、高脂血症是危险因素,而HCQ和MTX的使用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或抗环瓜氨酸化多肽(cyclic-citrullinated peptide,CCP)抗体阳性银屑病关节炎(psoriatic arthritis,Ps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 共纳入2007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PsA患者77例,所有患者均符合2006年美国风湿病学会修订的《银屑病关节炎的分类诊断标准》或《Moll和Wright标准》,并进行了RF及抗CCP抗体检测,根据血清中是否检测到抗CCP抗体或RF将所有患者分为抗CCP抗体或RF阳性组15例、抗CCP抗体或RF阴性组62例;根据血清中是否检测到抗CCP抗体将所有患者分为抗CCP抗体阳性组7例、抗CCP抗体阴性组70例,收集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比较RF或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Ps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并单独比较了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PsA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指标的差异。结果 在77例患者中,RF或抗CCP抗体阳性者15例,其中仅RF阳性者8例,仅抗CCP抗体阳性者2例,两者均为阳性者5例。RF或抗CCP抗体阳性组PsA患者年龄较阴性组大[(58.2±14.8)岁 vs.(46.69±12.27)岁,P=0.002],更易出现掌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受累。抗CCP抗体阳性组PsA患者较阴性组年龄大[(62.43±14.34)岁vs.(47.59±12.75)岁,P=0.005],RF阳性率高,血纤维蛋白原水平高。抗CCP抗体阳性组PsA患者均为多关节炎,阴性组患者中有68.6%的患者为多关节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F或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以及抗CCP抗体阳性和阴性组PsA患者在腊肠指/趾表现、关节骨质破坏、指/趾甲改变、附着点炎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部分PsA患者血清中可检测到RF或抗CCP抗体;RF或抗CCP抗体阳性PsA患者更易出现掌指关节、肘关节、肩关节受累,年龄更大;抗CCP抗体阳性PsA患者年龄更大,RF阳性率、纤维蛋白原水平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类风湿性关节炎(RA)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6 年 6 月至 2019年 11 月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 711 例 RA 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观察组(n=125)和对照组(n=586),比较两组一般资料、疾病相关指标及药物使用情况差异。利用趋势 χ2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病程和身体质量指数(BMI)的 RA 患者原发性高血压的患病率,并采用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RA 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结果 两组在年龄、BMI、病程、合并 2 型糖尿病(T2DM)和使用糖皮质激素(GC)、羟氯喹(HCQ)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均<0.05),而在疾病活动度评分(DAS28),使用甲氨蝶呤(MTX)、来氟米特(LEF)以及常规抗风湿药(cDMARDs)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logistic 回归显示,年龄大(OR=1.056,95%CI:1.034~1.077,P<0.001)、BMI 高(OR=1.120,95%CI:1.060~1.184,P<0.001)、合并T2DM(OR=3.012,95%CI:1.664~5.435,P<0.001)以及使用 GC(OR=1.996,95%CI:1.238~3.215,P=0.005)是 RA 患者合并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而使用 HCQ(OR=0.604,95%CI:0.389~0.937,P=0.024)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年龄、BMI 增长以及 GC 使用可致 RA 患者原发性高血压患病率升高,而使用 HCQ 可降低此类患者患病风险。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抗环瓜氨酸肽抗体(anti-CCP)与类风湿因子(RF)联合检测对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133例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67例非类风湿性关节炎者的血清anti-CCP、RF检测结果,其中anti-CCP测定采用微粒子酶免分析法测定,RF测定采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测定。结果①anti-CCP单独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80.5%、89.5%、93.9%、70.0%、83.5%。②RF单独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8.9%、64.2%、81.4%、60.6%、74.0%。③anti-CCP与RF联合检测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诊断准确度分别为77.4%、98.5%、99.0%、68.8%、84.5%。结论 Anti-CCP与RF联合检测可使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特异度得到有效提高,有利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清中葡萄糖6磷酸异构酶(GPI)阳性的中国汉族类风湿关节炎(RA)的临床特点。方法用酶联免疫吸收法(ELISA)在283例中国汉族RA患者中对GPI进行了测定,并分析GPI与RA临床表现和其他辅助检查结果之间的关系。结果 GPI在中国汉族RA患者中的阳性率为83.04%,与GPI阴性的RA患者相比,GPI阳性的RA患者的起病年龄较轻[(39±15)岁vs(51±18)岁,P〈0.05)],28处关节疾病活动度积分(DAS28)较高[(3.772±0.281)分vs(2.783±0.564)分,P〈0.05)]。结论 GPI在中国汉族RA患者的阳性率较高,有助于RA的筛查。血清中GPI阳性的RA患者的起病年龄相对较轻,病情活动性较高。 相似文献
17.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3和类风湿因子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体内白细胞介素(IL)-23和类风湿因子(RF)的表达,探讨IL-23在RA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RF的关系,为RA的早期诊断和进一步阐明RA的发病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66例RA患者和44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IL-23p19 mRNA的表达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L-23浓度,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血清RF的浓度。结果:RT-PCR显示RA患者PBMC中IL-23p19 mRNA的表达[(45.2±11.7)%]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23.8±9.5)%],ELISA检测结果显示RA患者血清IL-23水平[(114.47±42.70)ng/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70.81±28.85)n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患者血清IL-23水平与RF含量无明显相关性(r=0.389,P〉0.05)。结论:RA患者体内IL-23在基因和蛋白水平均过表达,提示IL-23可能参与了RA的免疫病理过程,在RA的发病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合并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选择自2013年1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期间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RA患者502例,回顾性分析入院诊断无下肢静脉血栓,出院诊断包含下肢静脉血栓的RA患者的临床和实验室检查指标特点,并将该组患者定义为血栓组,其他不合并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两组间单因素分析,并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栓组患者34例(6.77%),对照组468例(93.23%)。血栓组年龄34~86岁(中位年龄71岁),女性23例,男性11例;单侧下肢静脉血栓20例(58.8%),双侧下肢静脉血栓14例(41.2%),其中3例(8.8%)合并肺栓塞(低危)。血栓组中17例(50.0%)患者入院前卧床大于1周或需要借助拐杖/轮椅活动,29例(85.3%)患者存在下肢大关节受累,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以及膝、髋关节同时受累的患者分别为1、22、2和4例。血栓组28个关节疾病活动度评分(disease activity s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