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笔者运用自拟榆合散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4例,疗效较显著,介绍于下: 1临床资料 本组54例慢性胃脘痛患者,男性21例,女性33例,年龄37~62岁,病程均超过6mo.患者以上腹部隐痛、纳差、暖气等为主症,本组病例均经过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慢性胃炎类型与红细胞参数异常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1年10月-2015年2月在石河子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住院诊断为慢性胃炎患者160例,其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7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85例。对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测定,并抽取血液进行血细胞分析,检测红细胞参数: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平均红细胞容积(MCV)、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量(MCH)、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MCHC)、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RDW)。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组为金标准,绘制ROC曲线,寻找可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红细胞参数指标。结果 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感染率为25.9%(22/85),低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组的53.3%(40/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65,P<0.01)。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红细胞参数RBC、Hb、HCT、MCV、MCH、MCHC、RDW均在参考范围;慢性萎缩性胃炎组RBC、MCV、MCH、RDW在参考范围,Hb、HCT、MCHC低于参考值下限。慢性萎缩性胃炎组RBC、Hb、HCT、MCV、MCH、MCHC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RDW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患者RBC、Hb、HCT、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组H.pylori阳性患者RBC、Hb、HCT低于H.pylori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pylori阳性与H.pylori阴性患者MCV、MCH、MCHC、RDW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慢性萎缩性胃炎分组为金标准,绘制RBC、Hb、HCT、MCV、MCH、MCHC、RDW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ROC曲线,其中7个参数中只有RBC、Hb、HCT AUC值>0.8,当慢性胃炎患者外周红细胞参数RBC≤3.9×1012/L,Hb≤119.5 g/L,HCT≤36.2%时,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结论 慢性胃炎类型与红细胞参数异常密切相关,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以出现轻度贫血,慢性萎缩性胃炎及H.pylori感染与红细胞形态变化密切相关;H.pylori感染是引起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红细胞形态学异常和轻度贫血的主要病因。慢性胃炎患者外周红细胞Hb≤119.5 g/L、HCT≤36.2%、RBC≤3.9×1012/L,提示可能发展为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萎缩性胃炎的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1年5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92例电子胃镜诊断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胃窦大小弯侧与病变位置常规选取活检3~4块,采用75%酒精有效固定后进行送检.病理学方法如下:常规石蜡制片,HE染色.对胃标附近黏膜变化情况认真观察,根据病理诊断标准作为合理的诊断.结果:92例患者中,病理诊断结果如下:44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9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肠上皮化生,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肠上皮化生,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肠上皮化生,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轻度不典型增生,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中度不典型增生,1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重度不典型增生.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符合率52.17%.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和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胃镜检查价值有限,需要以病理检查作为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根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不同毒素分型的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感染与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生、早期胃癌的关系,探索与说明抗体分型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2020年1月至2020年12月检查幽门螺杆菌抗体分型,并近期进行胃镜和活组织病理检查的568例患者。根据H.pylori是否感染、年龄、H.pylori抗体分型以及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分为3组,分别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277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260例)和早期胃癌组(31例)。分析不同毒素分型的H.pylori感染与患者年龄、不同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分型的关系。结果 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50岁及以上、男性及H.pylori阳性的比例,明显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中,<50岁患者H.pylori CagA和VacA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50岁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不同年龄间H.pylori抗体分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组胃黏膜病变患者H.pylori菌株感染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萎缩性胃炎+肠化生组和早期胃癌组高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及低毒力菌株感染比例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结论 慢性H.pylori感染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的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高毒力菌株感染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早期胃癌发生有相关性。H.pylori低毒力菌株感染者中患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化生、早期胃癌等胃黏膜病变者占有一定比例,依据H.pylori毒力抗体分型来预测患者胃黏膜病变情况以及帮助决策是否根除H.pylori的可信度仍需探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联合胃泌素测定在胃癌及萎缩性胃炎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抽取本院2017年3月-2017年9月幽门螺杆菌感染病历资料,随机筛选45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4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3例胃癌患者,通过对患者空腹静脉血的采集,检测各组患者PGI、PGII、G-17指标。结果:非萎缩性胃炎组PGI水平显著高于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且胃癌组PGI水平下降尤为明显,数据对比统计差异存在意义(P0.05);非萎缩性胃炎组、萎缩性胃炎组G-17水平相较于胃癌组有所下降,数据对比统计差异存在意义(P0.05);萎缩性胃炎组、胃癌组PCR指标相较于非萎缩性胃炎组均明显降低,数据对比统计差异存在意义(P0.05)。结论:血清胃蛋白酶原、胃泌素在胃癌和萎缩性胃炎诊断中,具有检出率高、精准度高的特点,可加大推广力度。  相似文献   

6.
金燕 《中外健康文摘》2012,(34):193-194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9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镜及病理资料.结果90例患者中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6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26例;胃底部3例,胃体部7例,胃窦部75例;病理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3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7例,均位于胃窦部;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中伴肠上皮化生14例,伴异型增生16例.胃镜检查与病理检查诊断两者符合率为61.11%(55/90)(K=0.245,P=0.014).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镜下诊断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差,胃镜下观察价值有限,临床上应以病理学诊断作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的确诊依据.  相似文献   

7.
季霞  蔡建庭 《浙江医学》2015,37(1):42-43
目的:探讨>70岁老年患者慢性胃炎中胃蛋白酶原(PG)Ⅰ、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240例,分为>70岁老年研究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和20~60岁的中青年对照组(慢性非萎缩性胃炎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60例)。分别测定患者血清中的PGⅠ、PGⅡ,计算PGⅠ/PGⅡ(PGR)。结果对照组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R有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较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PGR明显下降(P<0.05);研究组较对照组PGⅠ、PGR降低(P<0.05)。根据ROC曲线>70岁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PGⅠ和PGR的界值分别为97.25μg/L、6.75。结论血清PG检测对老年患者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筛查有意义,针对老年患者需进一步研究确定其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8.
目的内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对比观察。方法选取2017年2月至2019年2月于我院就诊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42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对其内镜检查以及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42例患者中,经病理诊断25例结果确诊,其中17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符合率为59.52%(25/42);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12例,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83.33%)、异型增生6例(50.00%)、肠上皮化生3例(25.00%);三种内镜下表现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之间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以内镜下黏膜变薄、白相为主、黏膜粗糙的诊断符合率要明显优于其他两种内镜下表现。结论内镜检查可见胃粘膜粗糙、变薄以及白相等表现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较高,因此临床检验可以将内镜检查相结合,以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率。  相似文献   

9.
1.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随访研究西藏自治区藏医院与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合作,自1984年开始对9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按藏医分症分别采用藏药芒角、唑台两种主药及十五味达门、五味石榴子、色珠当耐三种佐药治疗,全部病例通过临床症状、胃镜及病理活检、血液生化等项检查。随访观察和疗效评定结果表明,藏药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率达73.3%,对萎缩性胃炎合并的肠上皮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的病理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4月至2016年8月在我院行内镜检查符合慢性胃炎症状的3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慢性胃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观察讨论两种诊断方式效果。结果内镜检查结果中,萎缩性胃炎患者14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24例;经过病理组织活体检验后,萎缩性胃炎患者16例,非萎缩性胃炎患者22例。内镜检查与病理组织活体检验慢性萎缩性胃炎符合率为89.47%(34/38)、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符合率94.74%(36/38)。结论与内镜检查相比,病理组织体检验在慢性胃炎诊断中能达到较好诊断效果,但两者诊断结果中仍存在一定程度的差异性,因此在临床诊断慢性胃炎中,可结合两种方式综合诊断,提高疾病确诊率。  相似文献   

11.
何媛  赵晶  林泳 《中国全科医学》2019,22(36):4424-4428
背景 我国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率较高,但并非所有感染者存在着相同的临床结局,这除了与宿主遗传因素及环境因素相关外,可能还与H.pylori菌株基因型有关。目的 探讨血清H.pylori抗体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09年1月—2017年12月在广州医科大学附属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行胃镜检查并同期进行血清H.pylori抗体检测的患者2 650例,根据胃镜及病理结果分为五组,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1 011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468例、胃溃疡组795例、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236例、胃癌组140例。入选患者均未曾行H.pylori根除治疗,采用蛋白芯片法对H.pylori特异性抗体CagA、VacA和Ure进行血清学检测。统计分析H.pylori感染率、H.pylori分型与不同胃部疾病之间的关系。结果 各组H.pylori阳性率从高到低依次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74.58%)、胃溃疡组(74.34%)、胃癌组(72.14%)、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71.58%)和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64.49%),各组H.pylori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共检出H.pyloriⅠ型感染者1 596例,H.pyloriⅡ型感染者259例。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均高于H.pyloriⅡ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586,P<0.01);其中胃溃疡组H.pyloriⅠ型阳性率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P<0.005)。1 596例H.pylori Ⅰ型患者中,以CagA+VacA抗体为主,占60.15%(960/1 596),其次为VacA抗体,占34.27%(547/1 596),CagA抗体占5.58%(89/1 596)。各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VacA抗体阳性率,VacA抗体阳性率均高于本组CagA抗体阳性率(P<0.05)。各组Cag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54,P<0.01);其中胃溃疡组高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P<0.005)。各组VacA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0.204,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及胃溃疡组(P<0.005)。各组Ure抗体阳性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3.967,P<0.01);其中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及胃癌组(P<0.005);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组高于胃溃疡组、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典型增生组、胃癌组(P<0.005)。结论 H.pylori感染与胃部病变密切相关,不同H.pylori菌株基因型的致病性不同;Ⅰ型菌株为胃部疾病的主要致病菌株,且以CagA+VacA抗体均表达者常见。  相似文献   

12.
笔者运用自拟榆合散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54例,疗效较显著.介绍于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54例慢性胃脘痛患者,男性21例,女性33例,年龄37~62岁,病程均超过6mo。患者以上腹部隐痛、纳差、暖气等为主症,本组病例均经过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3.
目的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轮台县人民医院2014年8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进行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比两种检查方式的检查结果。结果胃镜检查结果显示3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还有18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病理组织检查结果显示22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0例患者为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胃镜诊断的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4%。结论临床上可以联合应用内镜检查与病理诊断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进行诊断,以此来将确诊率提高。  相似文献   

14.
王凤霞 《中医学报》2011,26(5):610-611
目的:观察滋阴活血汤治疗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75例确诊的阴虚血瘀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根据就诊先后顺序,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维酶素片,16 g/次,3次/d,口服;治疗组采用滋阴活血汤,1剂/d,水煎服.2组均以90 d为1个疗程.结果:①两组疗效比较,经两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28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116例,对照组112例,对照组给予西药维生素C、E,猴头菌,三九胃泰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中药口服,以养胃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3个月为1个疗程。结果:治疗组在改善临床症状,胃镜复查胃黏膜变化和组织病理检查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疗效较好,二者具有互补性和相加性,是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借助胃镜观察胃黏膜形态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5月消化内科接收的经病理活检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6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电子胃镜检查,分析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同病理活检诊断的符合率、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的敏感度、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评价胃镜诊断效果。结果:同病理活检比较,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符合率为73. 53%;在诊断价值上,胃镜下胃黏膜各种表现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敏感度区间为6. 35%~36. 24%,而在诊断的特异度及阳性预测值上,当3种表现一同存在时均为100. 00%。结论:应用胃镜下黏膜形态检查,可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提供重要帮助。  相似文献   

17.
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前后胃粘膜病变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感染状态下胃粘膜病变特点及根除治疗后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有消化道症状 ,经胃镜检查证实为“慢性胃炎”患者 2 5 2例 ,按类型分为 4组 ,在根除治疗前后分别于胃底、胃体、胃窦多部位活检 ,行病理学及HP检查 ,确诊为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患者 ,采用丽珠胃三联片治疗 1周。结果 :慢性活动性胃炎HP检出率最高 ,慢性萎缩性胃炎和肠上皮化生的HP检出率均高于慢性非活动性胃炎 ,但 4组HP检出率统计学上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幽门螺杆菌感染患者胃粘膜活动性炎症 ,萎缩及肠上皮化生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幽门螺杆菌感染者 (P <0 .0 1)。丽珠胃三联根除治疗后HP( -)组中活动性胃炎检出率明显下降 (P >0 .0 5 ) ,但萎缩性胃炎、肠上皮化生的检出率无明显变化 (P >0 .0 5 )。结论 :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密切相关 ,它可导致胃粘膜炎症加重 ,萎缩和肠上皮化生。根除治疗后可使胃粘膜炎症活动减轻 ,但对胃粘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短期内无逆转作用。  相似文献   

18.
131例胃癌、萎缩性胃炎及浅表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和正常人血清铜、锌、铁、锰的浓度和铜/锌比值测定结果发现:1.胃癌患者血清铜、锌及其比值与正常人比较,其差异有高度显著性。2.从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癌的病情发展趋势中发现,其铜、锌和铜/锌比值的变化也呈对应趋势。3.铜、锌及其比值在诊断胃癌及慢性萎缩性胃炎预后方面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9.
陈娴  罗红波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10-1612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Ⅰ、Ⅱ对老年慢性胃炎的筛查意义。方法:选择经胃镜和病理学检查诊断为慢性胃炎的患者98例,其中老年组(≥70岁)52例,中青年组(20~60岁)46例,分别对2组患者进行血清PGⅠ、PGⅡ检测,计算PGR(PGⅠ/PGⅡ)值。结果:2组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和PGR均明显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P<0.01);老年组患者中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Ⅰ水平和PGR均显著低于中青年组(P<0.01);老年组慢性萎缩性患者的ROC曲线图中,PGⅠ的临界值为98.06 μg/L,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812和0.858;PGR的临界值为6.68,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58和0.810。结论:检测血清PGⅠ、Ⅱ对于筛查老年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具有重要意义,需要进一步确定其参考范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CAG)的相关性。方法:对2013年我院收治的160例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我们根据这160例患者初次进行检查的方法,将他们分为A组和B组,其中A组患者为80例经胃镜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B组患者为80例经病理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在进行二次检查时,我们对A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对B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两次检查结果的相关性。结果:A组的80例经胃镜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病理检查后,有62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者诊断的一致率为77.5%。B组的80例经病理检查疑似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进行胃镜检查后,有28例患者被诊断患有慢性萎缩性胃炎,二者诊断的一致率为35%。结论: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一致性较差。其中用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准确率明显低于病理检查的准确率。在临床上,只有联合使用胃镜检查和病理检查,才能准确地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