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目的:观察回收式自体输血对高危剖宫产妇血液常规指标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0月某三甲医院妇产科收治的高危剖宫产妇100例,其中自体血组50例(回收式自体输血),匹配异体血组50例(异体输血)。比较两组产妇一般资料及手术前后血液常规检测指标[红细胞计数(RBC)、血红蛋白(Hb)、血细胞比容(HCT)]、凝血功能[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的变化情况,并将自体血回输量与术后血液指标和凝血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自体血组失血量与回输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两组间产妇一般资料和估计失血量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而自体血组异体红细胞用量显著低于异体血组(P<0.05);异体血组术后RBC、Hb、HCT水平较自体血组明显降低(P均<0.05),两组间术后PT、APTT、Fib、TT无明显差别(P均>0.05);自体血组回输量与术后各指标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而与失血量间存在正相关关系Y=0.4X(P<0.001)。结论:回收式自体输血适用于高危剖宫产妇,可节约异体血的使用,并且比异体血输注临床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前后静脉血的红细胞数量和血液凝血功能的变化。方法54例肝脾破裂出血等突发性腹腔内出血患者,分为A,B两组,每组27例,A组输入自体血,B组输入异体血,分别检测血液回输前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计数(RBC)、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PLT)、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FFF)、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rr)。结果①未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前,两组患者的Hb、RBC、Hct、PLT、FIB明显降低(P〈0.05),PT、APTT、TT明显延长(P〈0.05);②回输自体血或异体血后,A,B两组患者的RBC、Hct有一定增高(P〈0.05),PT、APTT、TT进一步延长,PLT和FIB进一步降低。两组患者各项凝血功能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体血和异体血回输的效果相似,两者均能提高RBC和Hct,回输后患者的凝血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对急症颅脑手术患者术中血常规、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实施术中自体血回输的急症颅脑手术患者256例。分别于术前、自体血回输前、术毕检测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Y)、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观察自体血回输对患者凝血功能、血常规的影响。结果术前与回输前、回输前与术毕患者PT、AprlT、Ph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与回输前、回输前与术毕患者Hb和Ho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症颅脑手术患者中积极开展自体血回收可以提升Hb值,增加HCT。但是PT、APTY较术前、回输前均有延长,血小板也有减少。  相似文献   

4.
范琦慧  张伟峰  严海雅 《浙江医学》2010,32(10):1506-1508
目的 研究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自体成分血回输对前置胎盘患者分娩前后RBC、Hb、HCT和PLT的影响,并观察术中出血量及出血并发症,探讨在前置胎盘患者中应用该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行择期剖宫产分娩的前置胎盘患者共30例,根据是否进行自体输血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患者予术前急性等容血液稀释联合术中自体成分输血,对照组不进行自体输血,观察和比较患者手术前后血液学指标(RBC、Hb、HCT和PLT)的变化、术中出血量和异体血输注情况.结果 研究组术后血中RBC、Hb、HCT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但两组PLT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和Hb含量的术前术后变化均小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异体输血及子宫切除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等容血液稀释联合自体成分血回输可减少产科前置胎盘患者的术中出血量.  相似文献   

5.
一次性血液回收器的胸腹腔外科自体输血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避免异体血输注引起抑制受血者的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和血液资源浪费.方法利用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设计一次性血液回收器,对胸腔心血管外伤性出血或胸腹腔闭合性损伤,伤后24小时内进行胸腹腔内血液回收,经抗凝、过滤,回输给病人.结果自体血回输41人,年龄12-56岁,自体血液回收后Hb明显高于回收前,P<0.01;红细胞比积(HCT)自体血液回收后明显高于回收前,P<0.05.PLT、WBC、RBC聚集指数、ESR、体温在自体血液回收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一次性血液回收器用于临床,未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骨科手术行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对手术患者术中及术后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 22例骨科手术病人术前行挠动脉穿刺采自体血,同时于外周静脉输入2~3倍的长源雪安和平衡液,术中连续监测HR、MAP、CVP、SpO2及尿量变化,分别于采血前、后30 min,回输血前、后30 min及术后1 d和7 d监测HCT、Hb、PLT、RBC的变化.结果 手术全过程的HR、MAP、CVP、SpO2无明显变化(P>0.05),ECG未见心肌缺血表现,稀释后HCT、Hb明显降低(P<0.01),但未低于最低值(0.25).PCT、RBC有所下降(P<0.05);术后7 d HLT、Hb、RBC恢复较快,PLT明显升高.结论 在骨科手术中应用急性等容性血液稀释自体血回输,能保证术中及术后循环功能及凝血功能的稳定,术后凝血功能明显恢复,并能减少输异体血所至的并发症,是一种安全的有效的自体输血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 避免异体血输注引起抑制受血者的特异及非特异免疫功能、增加术后感染、血液传播性疾病和血液资源浪费。方法 利用胸腔闭式引流的原理 ,设计一次性血液回收器 ,对胸腔心血管外伤性出血或胸腹腔闭合性损伤 ,伤后 2 4小时内进行胸腹腔内血液回收 ,经抗凝、过滤 ,回输给病人。结果 自体血回输 41人 ,年龄 12- 5 6岁 ,自体血液回收后Hb明显高于回收前 ,P <0 .0 1;红细胞比积 (HCT)自体血液回收后明显高于回收前 ,P <0 .0 5。PLT、WBC、RBC聚集指数、ESR、体温在自体血液回收前后均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一次性血液回收器用于临床 ,未出现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等容稀释(ANH)联合术中血液回收自体输血在RH(D)阴性稀有血型患者行外科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选择行外科手术RH(D)阴性稀有血型患者20例,全身麻醉后行急性等容稀释联合术中血液回收。观察患者术前(T0)、血液稀释后(T1)、输自体血前(T2)、输回收血后(T3)、输术前采集的全血后(T4)5个时点的HBG、HCT、PLT、APTT、PT和FIB的变化并进行比较。记录ANH时采血量、回收洗涤红细胞量。结果全部手术患者ANH时采血量平均为(590.00±137.27)ml,术中回收洗涤红细胞量平均(562.50±179.09)ml,输异体血0ml;不同时点的HBG、HCT、PLT、APTT、PT、FIB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PTT、PT在T1与T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T2与T0、T3与T2、T4与T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仍在正常对照值范围内。HBG、HCT、PLT和FIB在T1与T0、T2与T0、T3与T2、T4与T3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用急性等容稀释联合血液回收自体输血可节约血液资源,避免输异体血,解决RH(D)阴性血源稀缺难题,可安全用于RH(D)阴性稀有血型外科手术患者。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自体输血在妇科腹腔内大出血急诊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320例妇科腹腔内大出血急诊手术中采用国产血液回收机将腹腔内血液回收,经抗凝、滤过、清洗、红细胞浓缩后回输,测定术前、术后24小时静脉血,进行血常规、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和血浆电解质检测。结果:320例腹腔失血量平均失血量1 450 ml;回收总量368 000 ml,平均每例回收1 150 ml,回收血量占出血量的79.31%;回输总量307 200 ml,平均每例回输960 ml,有58例输异体血,无输血反应、感染、血液回输良好;术后24小时Hb、RBC、HCT较术前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意义;术后24小时凝血功能、血液生化和血浆电解质检测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妇科腹腔内大出血急诊手术中自体输血是安全有效的技术,可节约血源,减少异体输血量,避免并发症。  相似文献   

10.
异位妊娠自体血液回输2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海华  马芹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13):2273-2274
目的:探讨对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实行自体血液回输的可能性和重要性。方法:2002年1月至2004年12月,对20例异位妊娠伴有腹腔内出血实行血液回收技术进行回收式自体输血,共回收原血23800ml,经处理后得到20000ml血液,全部输给患者。术后第1天、第5天取静脉血复查血常规,分析手术前后RBC、Hb、PLT变化情况。结果:RBC、Hb、PLT各项指标术后与术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一例发生凝血功能障碍,无一例发生输血反应及伤口感染。结论:异位妊娠腹腔内出血实行自体血液回输是安全的、可行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体血回输等综合节血措施在小儿先心病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60例小儿先心病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实验组采取综合血液保护策略:自体血回输;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和甲泼尼龙;术前3d肌注Vit K1;应用改良超滤.对照组常规操作.两组患者剩余机血均回输体内,转中监测活化凝血酶原时间(APT)值结果.同时比较两组患者间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计数、异体血输入量、心包纵膈引流量、血红蛋白尿、ICU带管时间等差异.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体外循环停机后HCT、Hb、PLT数值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异体血输入量、心包纵膈引流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体血回输等综合节血措施可以有效浓缩血液,提高机体的携氧能力和止血功能、保护血细胞、减少异体血的输入,节约用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术中回输自体血红细胞对凝血功能的影响,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125例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病人,根据总出血量和回输血量分为3组,分别比较手术前、回输前后血Hb、Hct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 A组(回输血<800 mL)回输后Hb和Hct比回输前提高,回输前FDP比手术前增加(P<0.05),回输后又接近正常.B组(回输血800 ~ 1 000 mL)回输后除Hb较回输前上升外,PT、APTT延长,FIB降低,但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组(回输血>1 000 mL)手术前、回输前后的Hb、Hct低于正常值,PT、APTT延长,回输后凝血功能指标较回输前减退更明显(P<0.05),但回输后的Hb、Hct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术中回输自体血有利于维持红细胞携氧能力,对大量失血和大量回输自体血红细胞时需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术中自体血回输(ISA)在71例接受骨科手术的儿童患者中的应用,探讨自体血回输在儿童骨科手术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该院行骨科手术联合使用自体血回输的患儿71例,比较术前和术后1、3、5和7 d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的变化,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中平均回输血量为(492.65±202.46)ml。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和血小板(PLT)在术后1、3 d较术前明显降低(P 0.05),术后5 d开始回升。在术后1 d时,凝血酶原时间(PT)较术前延长(P 0.05),纤维蛋白原(FIB)较术前降低(P 0.05),总胆红素(TB)和直接胆红素(DB)较术前升高(P 0.05),均仍在正常范围内。结论在儿童骨科手术中开展ISA有利于减少围术期异体血的输注,对患儿的凝血功能及肝肾功能没有明显不利影响,但对于大量失血的患儿,术中仍需密切监测凝血功能,及时补充凝血因子等其他血液成分。  相似文献   

14.
自体血液回收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术中自体血液回收对机体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术中出血量超过1000ml的病人40例,随机分为回输组(n=20)和非回输组(n=20)。记录每例患者术中出血量、回收血量、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量;取2组病人术前及术后6、24h的静脉血,测定红细胞数(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血小板计数(PLT)、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结果回收组平均每例回输血液1528ml,输入异体浓缩红细胞量186ml,显著少于非回收组的1120ml(P<0·05)。2组各对应点时间RBC、Hb、Hct、PLT、PT、APTT无显著差异。结论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可以显著减少手术中异体血的输入量,且此技术对机体的凝血功能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5.
李坤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8):85-86
目的 了解自体血液回收技术在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自体-3000P型血液回收机对60例患者体腔内或手术创面的血液通过过滤、离心、清洗、净化处理,形成浓缩红细胞,在手术中或手术后回输给患者.记录术中回收的原血量和经血液回收机处理后的浓缩红细胞量.观察自体血回输前后患者的血红蛋白量(HB)、红细胞计数(RBC)、血小板计数(PLT)、红细胞压积(HCT)、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FIT)、血浆纤维蛋白原(nB)、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的变化情况,并观察有无输血反应等.结果 60例患者共回收原血145 637mL,平均每例(2327.49±1339.10)mL,共回输浓缩红细胞63 675mL,平均每例同收(1184.9±616.5)mL.异体妊娠、脾破裂患者采用自体血回输后,血小板显著减少(P<0.05).HB、HCT、RBC均有所回升,凝血功能无明显变化.其余手术患者输自体血后,HB、HCT、RBC、PLT较术前有明显降低(P<0.05);PT、TT、APTT均较术前有所延长,但所有结果均在可接受的正常范围.所有患者无输血反应.结论 自体血液回收技术能有效减少术中血液丢失,血液回输后效果良好,无输血反应,术后并发症少.它能缓解血源不足,避免输异体血带来的危害,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陈峰  王焱  鄢丽 《大家健康》2016,(8):13-14
目的:观察预存式自体输血应用于产科 RH(D)阴性输血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3月期间该院产科12例接受预存式自体 RH(D)阴输血治疗的孕产妇的临床资料,分析总结其临床效果。结果:采血前后产妇的 HCT、RBC、PLT、Hb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经自体回输血前后产妇的 HCT、RBC、PLT、Hb 无明显差异(P >0.05);产后随访1个月婴儿状况良好。结论:在产科 RH(D)阴性输血中应用预存式自体输血安全可靠、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骨科腰椎手术中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是否能明确减少异体血用血量,评价患者使用自体血后效果.为临床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减少患者术后使用库存血的数量、降低使用库存血的比例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对100例接受腰椎单一阶段后路手术的患者进行分析,按照是否应用自体血回输技术分为A、B二组,检测患者术前和术后的血常规和不同时间点的生化指标.比较二组患者的输血量,术后1dRBC、Hb、HCT,以及术后7dRBC、Hb、HCT.结果 应用自体血回收技术的患者术中输注异体血约48ml,异体血输入量远远低于不使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手术患者.A组患者术后1d平均RBC、Hb、HCT分别为(2.96±0.36)× 109/L、(108.00±8.87)g/L和(30.52±2.87)%,B组患者术后1d平均RBC、Hb、HCT分别为(2.94±0.28)×109/L、(104.88±9.57)g/L和(29.80±2.07)%,二组各个指标经t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组患者术后7d平均RBC、Hb、HCT分别为(3.49±0.33)×109/L、(120.58±7.02)g/L和(35.84±2.80)%,B组患者术后1d平均RBC、Hb、HCT分别为(3.43±0.35)×109/L、(117.88±7.87)g/L和(33.78±3.01)%,二组各个指标经t检验,平均RBC与Hb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7d二组患者平均HCT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7dA组患者平均HCT高于B组患者.结论 术中自体血回输能有效减少手术中血液的丢失,减少库存血的使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术中回输自体血红细胞对凝血功能的影响 ,提高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方法 12 5例采用自体血回输技术的病人 ,根据总出血量和回输血量分为 3组 ,分别比较手术前、回输前后血Hb、Hct和凝血功能的变化。结果A组 (回输血 <80 0mL)回输后Hb和Hct比回输前提高 ,回输前FDP比手术前增加 (P <0 .0 5 ) ,回输后又接近正常。B组 (回输血 80 0~ 10 0 0mL)回输后除Hb较回输前上升外 ,PT、APTT延长 ,FIB降低 ,但组内比较无显著差异 (P >0 .0 5 )。C组 (回输血 >10 0 0mL)手术前、回输前后的Hb、Hct低于正常值 ,PT、APTT延长 ,回输后凝血功能指标较回输前减退更明显 (P <0 .0 5 ) ,但回输后的Hb、Hct较术前有明显改善 (P <0 .0 5 )。结论术中回输自体血有利于维持红细胞携氧能力 ,对大量失血和大量回输自体血红细胞时需监测凝血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将自体输血等多种节血措施综合应用于体外循环心脏直视手术,观察不用或少用异体库血进行心脏手术的效果.方法 对30例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患者(实验组)术中采用综合节血措施,包括术前及体外循环转机前采集自体血贮存以术后回输;回输剩余机血;术前、术中应用药物保护血液提高凝血功能等.同期选择30例异体输血的心脏手术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间血小板计数(PLT)、血红蛋白(Hb)、红细胞比积(HCT)、异体输血量及术后纵隔引流量等差异.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术后PLT、Hb、HCT差异均无统计学显著性(P>0.05),而术后引流量、异体输血量实验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心脏直视手术采用自体输血等多种综合节血措施,能明显减少手术出血,少输或不输异体血,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异体输血可能引起的传播疾病及并发症,减轻患者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2种自体血回收机在骨科手术中的回收血液流变学指标[红细胞最大变形指数(DImax)、聚集指数(AIm‐ax)、渗透脆性、红细胞压积(Hct)、血红蛋白(Hb)]和血液质量(Hct、Hb、血电解质及 pH值)以及自体血回输后患者体内 Hct、Hb、血电解质及pH值的变化,为临床自体血回收提供参考。方法骨科手术患者76例分为A组(使用CATS)和B组(使用Cell Saver);采集自体血检测DImax、AImax、渗透脆性、Hct、Hb、血电解质、pH值及输自体血前、后、术后24 h取患者静脉血并分别检测Hct、Hb、血电解质、pH值。结果 A组DImax低于B组(P<0.05),两组与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Imax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明显低于参考值。A组红细胞渗透脆性曲线较B组右移。各指标与其对应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P<0.05)。A组自体血Hct、Hb、K+明显高于B组,Na+明显低于B组,各指标与其对应参考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自体血pH值均偏碱性。输自体血前、后即刻、术后24 h两组间机体血 Hct、Hb、K+、Na+、pH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输自体血后机体血Hct与Hb、Na+明显高于输自体血前(P<0.05)。结论骨科手术中2种自体血回收机所得到的自体血在流变学指标及其血液质量皆无明显差异,自体血回输后对机体内环境也无明显影响,2种自体血回收机的性能较为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