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在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6例重度膝骨关节炎行全膝关节置换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对照组术后实施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观察组术后实施CACB,比较两组术后6 h(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疼痛数字评分法(NRS)评分、股四头肌肌力评分,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T1、T2、T3,两组运动和静息状态下N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1、T2、T3,观察组股四头肌肌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CB应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患者可提高股四头肌肌力评分,效果优于CFNB。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CAC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PLIA)对小儿膝关节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 选取2016年2月~2018年3月我院骨科收治的78例单侧膝关节手术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麻醉方案分为观察组(n=38)和对照组(n=40),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对照组采用单纯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镇痛。采用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AS)评价两组术后的疼痛程度,并观察记录术后镇痛的满意度及股四头肌肌力减弱情况,比较两组术后膝关节活动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镇痛满意度在术后6h、12h、24h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股四头肌肌力减弱发生率在术后4h、6h、12h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在术后24h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但在术后4h、6h、12h,两组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直腿抬高时间、被动屈膝90°角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比较,观察组(5.3%)显著低于对照组(22.5%),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超声引导收肌管阻滞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镇痛用于小儿膝关节术后镇痛临床效果明显,有利于膝关节活动度,缩短预后时间,促进预后,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收肌管阻滞联合浸润麻醉对下肢手术患者的术后镇痛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19年3月本院收治的82例下肢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按麻醉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收肌管阻滞组(ACB组,n=40)和股神经阻滞组(FNB组,n=42)两组,比较两组手术情况,术后不同时间点运动、静息数字分级疼痛评分(NRS)及术后患侧膝关节活动度、股四头肌肌力,统计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术后不同时间点静息、运动NR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CB组术后不同时间股四头肌肌力分级高于FNB组,膝关节主动活动度高于FN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收肌管阻滞联合浸润麻醉对下肢骨折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肯定,不影响术后股四头肌肌力恢复,且可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收肌管内隐神经阻滞(ACB)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镇痛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接受全膝关节置换术治疗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观察组行B超引导下收肌管内隐神经阻滞镇痛,对照组行B超引导下股三角入路隐神经阻滞,对比2组术后镇痛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满意度。结果 术后48 h内,观察组有效按压、补救镇痛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内尿潴留、恶心呕吐、下肢肌力降低、头晕等并发症发生率及总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2 h内,观察组与对照组满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超引导下收肌管内隐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较好,是TKA一种理想的镇痛方式。  相似文献   

5.
夏晶 《吉林医学》2023,(12):3459-3461
目的:探究连续收肌管阻滞(CACB)联合关节周围浸润麻醉(PLIA)对膝骨性关节炎(KOA)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膝关节置换术(TKA)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天津港口医院2019年5月~2021年5月接受TKA的KOA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110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55例。对照组给予PLIA镇痛治疗,观察组给予PLIA+CACB镇痛治疗。观察两组术后静态、动态疼痛程度(VAS)、股四头肌肌力等级、膝关节活动度、恢复情况、不良反应、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应激指标[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 术后24 h、48 h、72 h观察组静态、动态VAS评分低于对照组;术后1 d与术后3 d观察组CRP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观察组股四头肌肌力、膝关节活动度高于对照组;术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时间均较短,镇痛性药物加用剂量较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9.09%与对照组10.91%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ACB联合PLIA治疗KOA合并膝外翻畸形患者的效果确切,可...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镇痛的效果,为该类手术适宜的术后镇痛方法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西安交通大学附属红会医院进行单侧TKA患者12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60例。对照组在手术结束后实施超声引导下收肌管阻滞,研究组在手术结束后对患者进行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比较2组患者一般资料,术后4、12、24、48 h的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疼痛评分,补救镇痛次数以及神经阻滞相关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2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4、12、24、48 h静息和活动VAS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并且补救镇痛药曲马多的用量更少,术后3 d内,每天的最大VAS疼痛评分均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术后48 h内恶心呕吐的发生率更低(P<0.05)。2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情况各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收肌管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TKA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纯收肌管阻滞,建议临床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置阻滞镇痛在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后早期康复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关节僵直的患者36例,年龄45~75岁,体质指数18~25 kg/m2,ASAⅡ~Ⅲ级。所有患者均在静脉麻醉下由同一外科医生行手法松解术,而后在超声引导下行神经置管持续阻滞镇痛,置管成功后连接电子自控性输注泵行术后镇痛。根据神经阻滞镇痛方式不同,分为两组:持续收肌管阻滞镇痛组(A组)及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组(F组),每组18例。记录两组术后72 h内不同的观察点持续主动及被动运动功能锻炼时VAS评分、补救镇痛药物使用次数、术后12、24、36、48、72 h的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住院时间及患者满意度等。观察镇痛期间恶心、呕吐、导管阻塞、渗液、脱管等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72 h镇痛期间不同时间点VAS评分、镇痛药物使用总次数及膝关节活动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股四头肌力测试评分高于F组(P<0.05),住院时间短于F组(P<0.05),患者满意度高于F组(P<0.05),阻塞、渗液等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低于F组(P<0.05)。结论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后超声引导下持续收肌管阻滞镇痛与持续股神经阻滞镇痛均可获得较好的镇痛效果,但持续收肌管阻滞镇痛可有效保持股四头肌肌力,有利于早期主动功能锻炼,同时,置管的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的满意度较高,为膝关节僵直手法松解术后康复治疗理想镇痛选择方式之一。  相似文献   

8.
刘蕊  杨明玉  杨洋  王春光 《北京医学》2022,(1):81-83,86
目的 观察腘动脉与膝关节囊后间隙(infiltration between the politeal artery and capsule of the posterior knee,IPACK)阻滞联合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  相似文献   

9.
刘明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1):131-133
目的比较收肌管阻滞(Adductor canal block,ACB)与股神经阻滞(Femoral nerve block,FNB)应用于膝关节镜半月板损伤术后镇痛效果及其对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12月于我院行单侧膝关节镜下半月板损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是收肌管阻滞组(ACB组)和股神经阻滞组(FNB组)。所有患者均在全凭静脉麻醉喉罩下进行手术,麻醉前在超声引导下行收肌管阻滞与股神经阻滞,用药量是0.5%罗哌卡因20 mL。术后记录2、6、12、24 h静息下、主动运动和被动运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以及股四头肌肌力分级、麻醉操作及药物副作用和其他镇痛药的用量。结果 ACB组和FNB组均获得良好的镇痛效果,术后24 h之内的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股四头肌的肌力在2、6、12 h分别是3(3~4)和1(1~2)、4(3~4)和2(1~2)、4(4~4)和3(3~4)(P0.01),股四头肌肌力在24 h左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均未观察到明显的副作用,也未使用其他镇痛药。结论无论是ACB还是FNB,在膝关节镜半月板损伤术后镇痛中的效果都非常理想,但是同FNB相比,ACB对运动功能影响非常小,因此对患者进行早期功能锻炼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连续股神经阻滞(CFNB)和静脉患者自控镇痛(PCIA)对全膝关节置换术(TKA)围手术期的影响.方法 将32例拟行择期全身麻醉下TKA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6例,分别给予CFNB和PCIA作为术后镇痛方式;记录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及芬太尼用量、术后疼痛评分、吗啡用量、术后持续被动运动(CPM)角度;监测围手术期患者白细胞计数、乳酸、血糖、C反应蛋白和皮质醇水平.结果 术中60min和90min时,CFNB组患者的心率明显低于PCIA组(P均<0.05).CFNB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为(137.5±44.4)μg,明显低于PCIA组的(264.1±67.1)μg(P<0.01).CFNB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的静息和活动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PCIA组(P<0.01).CFNB组在各点的吗啡累计消耗量均显著低于PCIA组(P<0.05或P<0.01).CFNB组患者在术后24h和48h所达到的最大CPM角度分别为(55.0±9.4)°和(76.3±11.0)°,明显高于PCIA组的(44.6±9.9)°和(67.5±10.3)°(P均<0.05).CFNB组患者的嗜睡发生率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37.5%和37.5%,明显低于PCIA组的75.0%和81.3%(P均<0.05).CFNB组患者对麻醉和术后镇痛的满意度评分为(93.1± 7.9)分,明显高于PCIA组的(79.1±11.9)分(P<0.01).结论 CFNB在TKA中的镇痛效果优于PCIA.与PCIA相比,CFNB患者术中血流动力学指标更加稳定,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更好,不良反应较轻,患者的满意程度更高.  相似文献   

11.
自控镇痛技术是以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动力学为基础,以血浆或效应室药物浓度为指标,由微机调控给药速度以达到一定镇痛深度,并允许产妇根据自身镇痛需求自行给药的一种方法。近年来临床应用愈加受到重视,方式多样,使用方便,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亦较为成熟。多项研究结果表明,此技术可有效满足产妇镇痛的需要,且有运动阻滞较轻、局麻药物用量减少及对产妇和胎儿相对安全等诸多优点,较各种传统镇痛方式有明显优越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瑞芬太尼自控镇痛(PCIA)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硬膜外腔自控镇痛(PCEA)的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1月-2014年1月宁波市鄞州人民医院足月妊娠的健康初产妇120例,随机分为PCIA组与PCEA组,每组产妇60例。PCIA组产妇在分娩时先静脉注射瑞芬太尼25μg后连接自控镇痛泵,PCEA组产妇在分娩时先在硬膜外腔注射10 m L的0.1%罗哌卡因+0.5μg/m L舒芬太尼混合液后连接硬膜外自控镇痛泵,观察并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T0)、镇痛后10 min(T1)、镇痛后60 min(T2)及宫口开全时(T3)视觉模拟评分(VAS),并记录两组孕妇产程时间、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产妇T0时VAS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T1、T2、T3VAS评分[(4.32±0.68)、(3.27±0.54)、(3.14±0.83)、(4.44±1.01)、(3.41±0.64)、(3.17±0.78)分]均较同组T0时[(8.31±1.07)、(8.29±1.48)分]明显改善(P〈0.01),且两组改善幅度相近(P〉0.05)。PCIA组第一产程、第二产程[(475.31±117.25)、(42.12±5.68)min]明显短于PCEA组[(529.68±133.45)、(58.73±5.14)min](P〈0.05或P〈0.01),两组产妇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33%)明显低于PCEA组(28.33%)(χ^2=4.09,P〈0.05)。结论瑞芬太尼PCIA用于分娩镇痛能取得与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PCEA相近的镇痛效果,瑞芬太尼PCIA具有起效快、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及对产程影响较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汤昆蓉  邓婉欣 《西部医学》2012,24(6):1155-1156
目的比较持续皮下持续镇痛法与静脉自控镇痛法在全麻术后镇痛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全麻术后患者80例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40例,A组采用皮下镇痛法,于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后即于上臂三角肌处皮下持续泵入0.015%舒芬太尼,2ml/h;B组采用静脉自控镇痛法于手术结束拔出气管导管后持续静脉泵入0.01%舒芬太尼,2ml/h。采用VAS和SS评分评估两组的镇痛和镇静效果。结果A组镇痛效果优予B组(P〈0.05),镇静强度低于B组(P〈0.05)。B组镇痛效果弱于A组,但镇静强度高于A组。结论皮下持续镇痛法较静脉自控镇痛法镇痛效果强,对全身影响较小,安全性高,为一较好全麻术后镇痛方法,可在临床全麻术后镇痛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手术后镇痛效果最佳、副作用最小的镇痛方法。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择期手术900例术后镇痛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3组,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硬膜外连续镇痛(II组)及肌肉注射镇痛(III组)。结果:术后VAS评分Ⅰ组明显优于Ⅱ组和Ⅲ组,SS评分12小时以后Ⅱ组优于Ⅰ组,但是Ⅱ组的布比卡因和芬太尼的用量明显多于I组,I组仍优于Ⅲ组。结论:硬膜外自控镇痛具有明显的镇痛优点和连续稳定的镇痛效果,避免波峰及波谷现象,用药量较小,副作用少。  相似文献   

15.
如何看待预先镇痛和预防性镇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预先镇痛(preemptive analgesia,或称超前镇痛)是指在切皮前给予镇痛药物或神经阻滞等方法以缓解术后疼痛、减少术后镇痛药物的用量,其机制是防止中枢和周围敏化所产生的痛觉过敏。但预先镇痛措施不能只在切皮前而应贯穿于术中和术后初期,并且要采用多模式镇痛以期达到围术期的完全镇痛。这种概念的更新称之为预防性镇痛(preventive analgesia)。本文对于此种镇痛方法的临床应用及其结论的不一致进行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6.
17.
鲁银虎 《浙江医学》2015,37(19):1627-1630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性镇痛用于膝关节镜手术后镇痛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将90例择期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Ⅰ组)、静脉自控镇痛(PCIA)组(Ⅱ组)和预防性镇痛组(Ⅲ组),每组各30例。Ⅰ组手术结束时不给予任何镇痛药物;Ⅱ组手术结束前10min予PCIA(芬太尼1000μg以0.9%氯化钠溶液稀释至100ml);Ⅲ组手术前皮肤消毒后,由手术者以0.5%罗哌卡因24ml于切口处分别浸润,手术结束前10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0.5μg/kg。患者回病房后如静止相(患侧膝关节保持静止时)视觉模拟评分(VAS)≥5分,予哌替啶1mg/kg肌肉注射。测定患者术后1、4、8、12、24、48h静止相和运动相(患侧膝关节活动时)VAS评分;记录各组使用哌替啶的例数和剂量;记录各组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48h内深度镇静及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Ⅱ组静止相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均P<0.05);Ⅲ组静止相及运动相各时点VAS评分均明显低于Ⅰ组(均P<0.05),运动相各时点均明显低于Ⅱ组(均P<0.05)。Ⅱ组、Ⅲ组苏醒期躁动发生率均低于Ⅰ组(均P<0.05);术后48h内恶心、呕吐发生率Ⅱ组高于Ⅰ、Ⅲ组(P<0.05)。结论罗哌卡因局部浸润联合右美托咪啶预防性镇痛用于膝关节镜手术患者术后镇痛是有效和安全的,且优于术后PCIA。  相似文献   

18.
A R Temple  J G Pigeon 《JAMA》1985,253(6):779-780
  相似文献   

19.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