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应用双能量CT对足部痛风石常见沉积部位进行分析,并对痛风发病机制进行探讨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痛风患者的足部双能量CT扫描检查资料。将根据痛风石沉积部位分为关节组、韧带/肌腱组,并分别对其进行记录、分析。结果 56例患者中双能量CT共发现51例患者有痛风石沉积。关节组最常见受累部位为第一跖趾关节(75%,73/198),其次是踝关节(33.9%,32/198)。韧带/肌腱组中最常见受累部位依次是跟腱(39.3%,37/99)、腓骨肌腱(16.1%,14/99)。结论足部痛风石常见受累关节及韧带/肌腱分别为第一跖趾关节及跟腱,足部痛风石的沉积部位与特殊解剖部位、生物力学作用等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利用双能量C T(D u a l enegy CT,DSCT)痛风检测技术(gout)研究尿酸盐结晶(monosodium urate crystals,MSU)在痛风性关节炎分布的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43个经DSCT检查发现尿酸盐结晶沉积的足踝关节;把足踝关节划分为踝关节组、跖趾关节组、跗跖关节组、跗骨间关节组、趾骨间关节组及肌腱组,统计分析尿酸盐结晶累计的小关节或肌腱的数量,每个小关节或肌腱或韧带为一个单位,采用t检验分析分布的差异性。结果检出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43例共290处,其中跖趾关节组71处,踝关节组56处,跗骨间关节组68处、跗跖关节组31例,趾骨间关节组50处,肌腱韧带组14处;六组数据经t检验两两比较:1跖趾关节组与跗跖关节组比较(P=0.02830.05),跗骨间关节组与跗跖关节组比较(P=0.03030.05),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2跖趾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0030.05);踝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00050.05);跗骨间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00360.05);三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踝关节组与跗骨间关节组比较(P=0.44700.05),跗跖关节组与肌腱韧带组比较(P=0.10720.05),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足踝关节尿酸盐结晶常常沉积于关节周围、肌腱韧带等处,其中最常见于跖趾关节、踝关节和跗骨间关节这三类关节,其次为跗跖关节,最少沉积于肌腱及韧带等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双能CT检测高尿酸血症(HUA)儿童双足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HUA患儿42例,对27例有关节症状的HUA儿童(有症状组)和15例无症状的HUA儿童(无症状组)进行双侧足踝双能CT检查,比较两组HUA患儿足踝部尿酸盐结晶沉积情况。结果有症状组足部尿酸盐结晶沉积检出率为92.6%高于无症状组的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症状组患儿发现尿酸盐结晶54处,最常沉积部位依次为第1跖趾关节(25.9%)、踝关节(14.8%)、跟骨(13.0%),无症状组患儿发现尿酸盐结晶24处,最常沉积部位依次为跟骨(28.0%)、第1跖趾关节(16.0%)、第1趾骨(16.0%)。结论双能CT提示有关节症状和无症状HUA患儿均可出现尿酸盐结晶沉积,可以作为发现HUA患儿关节尿酸盐结晶的影像学检查手段,有助于儿童HUA的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双能CT(DECT)检查在痛风性关节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61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30例强直性脊柱炎(AS)
及30例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行第2代DECT对最痛部位包括手腕关节或肘关节或膝关节或足踝关节及腰椎、骨盆和骶髂关
节进行扫描。用DE Image view处理软件独立分析、评价,以检查部位有绿色伪彩结晶沉积作为诊断依据。记录患者人口统计
学资料、血尿酸水平。3 例痛风患者穿刺活检检查尿酸盐结晶,与DECT结果进行比对。10例入组时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
沉积的慢性痛风患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部位DECT,比较治疗前后尿酸盐沉积情况。结果痛风性关节炎组、
AS组、RA组DECT(+)分别为98.4%(60/61),13.3%(4/30)、6.7%(2/30)(χ2=95.522,P<0.05)。21 例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
DECT(+)为95.2%(20/21),40例慢性痛风性关节炎患者中DECT(+)为100%(40/40)。3组高尿酸血症患者比例分别为60.7%
(37/61),30%(9/30),23.3%(7/30)。3 组高尿酸血症的患者中DECT(+)分别为97.3%(36/37), 44.4%(4/9), 28.6%(2/7)(χ2=
24.197,P<0.05)。痛风组共发现344 处尿酸盐结晶, 最常出现结晶沉积的部位依次为第一跖趾关节(22.1%)、第一趾中远端
(19.8%)、跟骨(17.4%)、胫骨下端(13.4%),AS组共发现17处尿酸盐结晶,RA组共发现5处尿酸盐结晶。3例穿刺活检发现尿
酸盐结晶的痛风患者, DECT 在活检部位均检测到绿色标记的尿酸盐沉积。10例DECT显示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慢性痛风患
者服用降尿酸药物6月后复查相同关节DECT,发现局部尿酸盐结晶减少。结论DECT可以清晰显示尿酸盐结晶, 有助于痛风
与其他关节炎的鉴别诊断及随防。
  相似文献   

5.
程秀峰  祝英  张彦  陆璧  董晶 《海南医学》2012,23(8):23-24
目的了解女性痛风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3例女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149例男性痛风患者资料相比较。结果 23例女性痛风平均发病年龄(58.7±17.4)岁,149例男性痛风平均发病年龄(46.2±16.7)岁(P<0.01)。女性痛风BMI(22.4±3.2),男性为(26.8±4.6),P<0.05。女性痛风患者首发关节炎65.2%为下肢踝/膝关节,73.8%男性患者为足第一跖趾关节;病程中65.2%女性患者上肢关节受累,77.9%男性患者足第一跖趾关节受累。52.2%女性痛风患者伴发冠心病,而男性组仅为21.5%(P<0.05)。56.5%女性患者服用利尿剂、阿斯匹林或化疗药物。痛风结晶、尿酸性肾病、高脂血症、高血压病及糖尿病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女性痛风患者发病年龄较大,体型偏瘦,多服用利尿剂等药物;以下肢踝及膝关节首发多见,多累及上肢关节;易伴发冠心病,应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6.
痛风结石是原发性痛风长期反复发作,尿酸钠结晶沉积于手足小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的结果。临床上常见于耳廓、手、足关节及伸肌腱部位,结节大小不一且质硬。对痛风结石的治疗一般手术摘除,如关节破坏严重可行关节成形术固定于功能位,但造成截趾未见报道,1988年以来我院共收治痛风结石患者5例,其中3例病人均因趾骨及关节面等破坏严重,给予截趾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采用双源CT(dual source computed tomography,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检测痛风患者关节部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状况,探讨DSCT技术在痛风诊断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我院临床确诊的痛风患者48例作为试验组,其他关节炎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其中11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16例骨关节炎患者及3例系统性红斑狼疮性关节炎),采用双源CT对两组患者行双腕关节、双膝关节、双足踝关节扫描,利用仪器配置的痛风识别软件处理原始图像,由两名临床经验丰富的影像医师对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判断患者检查部位是否有尿酸盐结晶沉积.结果:在48例痛风患者DSCT检查中有46例发现关节内有尿酸盐沉积,痛风诊断的敏感性为46/48(95.8%);在30例对照组患者中,有2例出现伪信号影,诊断特异性为28/30(93.3%);有骨质破坏的痛风患者与无骨质破坏的痛风患者之间的尿酸盐结晶阳性检出率无明显差异(P>0.05);血尿酸水平增高和血尿酸水平正常的痛风患者,其DSCT尿酸盐结晶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DSCT双能量成像技术诊断痛风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及特异性,并且可以直观无创地显示患者检测部位尿酸盐结晶的沉积情况,提示DSCT可应用于痛风病情的监测,具有较重要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中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6月我院收治的29例痛风患者(研究组)及同期来我院体检的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为研究对象,均行四肢关节双源CT双能量扫描,并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离法处理图像,依据关节内有无尿酸盐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对两组尿酸盐沉积差异及双源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进行观察比较。结果双源CT双能量扫描显示研究组尿酸盐结晶阳性率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5例临床诊断痛风结节患者均存在尿酸盐结节沉积,4例临床初诊未发现痛风结节而双源CT双能量检测出3例尿酸盐结晶沉积,总检出率高达96.55%;双源双能量CT检查对尿酸结节沉积病灶数目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临床查体。结论双源CT双能量技术在检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是诊断痛风的有效手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痛风性关节炎患者足踝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住院痛风患者及门诊痛风患者40例作为研究组,同期就诊的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患者31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高频超声表现。结果:病变关节的超声表现:关节积液79个(79/96,82.2%),双轮廓征61个(61/96,63.5%),滑膜增厚及血流83个(83/96,86.4%),尿酸盐结晶沉积67个(67/96,69.7%),骨侵蚀22个(22/96,22.9%),肌腱炎、腱鞘炎18个(18/96,18.7%),痛风石形成25个(25/96,26%)。两组患者关节腔积液、滑膜增厚、肌腱炎和骨侵蚀等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双轮廓征、尿酸盐沉积、痛风石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酸盐沉积、双轮廓征、痛风石为痛风性关节炎特征性表现,足踝肌骨检查对痛风性关节炎具有较高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双能量CT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对37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双手腕、双肘、双膝及双足踝关节双能量CT扫描,对照组为10例非痛风患者.双能量CT GOUT软件处理扫描图像后,由两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沉积的差异及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 病例组17(46%)、6(16%)、10(27%)、33(89%)例患者分别在双手腕、双肘、双膝及双足踝关节CT检测到尿酸盐沉积,双足踝关节受累较其他关节多(P=0.000).对照组无尿酸盐的沉积,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37例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CT共发现297处,是临床估计病变部位的2.25倍(临床估计病变部位132处)(P=0.000).结论 双能量CT可以检测出痛风患者尿酸盐沉积,包括一些亚临床部位,但其检测的准确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 通过超声检查的方法,分析痛风关节炎患者下肢关节以及肌腱的异常表现,探讨在肌腱部位通过超声检测发现尿酸钠 (monosodium urate, MSU)晶体沉积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其在痛风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门诊连续就诊并资料完整的痛风患者共8...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双源CT(DSCT)双能量扫描技术在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沉积诊断中的作用。方法:对24例临床诊断痛风的患者进行患病关节的双源CT双能量扫描,对照组为10列非痛风患者。采用双能量CT物质分解算法处理图像后,由2名医师独立进行评价,根据关节有无尿酸盐结晶沉积将结果判定为阳性或阴性。比较病例组和对照组尿酸盐结晶沉积的差异及双源双能量CT检出尿酸盐沉积部位与临床评估的差异。结果:通过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24例痛风患者四肢关节共发现223处尿酸盐结晶沉积,而临床四肢体格检查仅能发现88处关节疑有病变,仅占双源CT双能量扫描发现病灶的39.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对照组未发现尿酸盐结晶的沉积。结论: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对痛风疑似患者关节及周围软组织尿酸盐结晶沉积的检测中具有敏感性、特异性和无创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金标准明确诊断的痛风患者中双能CT(dual energy computed tomography, DECT)检出尿酸盐结晶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择2011年6月至2018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一医院门诊或住院患者关节滑液偏振光分析尿酸晶体阳性诊断为急性或慢性痛风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均接受关节液或痛风石分析和DECT扫描。采用卡方检验、二元Logistics回归及t检验,分析DECT结果与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及药物治疗的关系。结果: 共29例患者入组本研究,22例DECT检出尿酸盐结晶,7例未检出,根据是否检出尿酸盐晶体分为两组,与DECT阴性组相比较,DECT阳性组年龄更高[(47±12)岁vs.(39±11)岁,P=0.15], 体重指数(body bass index,BMI)更高[(27.9±3.7) kg/m2vs.(22.8±2.1) kg/m2,P=0.002],痛风病程更长[(135±102)个月vs.(45±53)个月, P=0.035];阳性组既往血尿酸最高值亦高于DECT阴性组[(643±121) μmol/L vs.(543±103) μmol/L,P=0.043];阳性组患者DECT时血清尿酸值虽然高于DECT阴性组[(558±150) μmol/L vs.(513±88.9) μmol/L,P=0.497],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ECT检查阳性组与阴性组相比较,检查时处于急性期的患者分别为18例(81.8%) vs.4例(57%), P=0.311;服用降尿酸药物的患者分别为22例(100%) vs.5例(71%), P=0.052;反复典型发作的患者分别为22例(100%) vs.6例(85%), P=0.241。各关节症状与DECT发现尿酸盐结晶一致性比较,右膝关节最高(Kappa=0.627), 其后依次为左第一跖趾(metatarsophalangeal 1, MTP1, Kappa=0.58)、右MTP1(Kappa=0.551)、左膝(Kappa=0.494),均具统计学意义,踝关节症一致性较低(右踝:Kappa=0.19,左踝:Kappa=0.256),均无统计学意义。与DECT尿酸盐晶体检出率有关的变量分别为BMI[2.307(1.139~4.670) kg/m2, P=0.02]、痛风病程 [ 0.306(0.906~4.881)年,P=0.186]、既往尿酸最高值 [0.023(0.981~2.764) mg/dL, P=0.137]。结论: BMI较大、既往最高尿酸值较高、痛风病程较长的痛风患者DECT检出的敏感性越高。  相似文献   

14.
沈瑞  曹国平  孙婷婷  吕福仙  邓小毅 《安徽医学》2019,40(10):1091-1094
目的探讨双能量CT(DECT)半定量评分系统在痛风患者尿酸盐结晶评估中的可行性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8月至2017年8月江苏大学附属澳洋医院39例痛风患者的足部DECT扫描结果,并对其尿酸盐结晶进行半定量评分。应用DECT定量软件测量尿酸盐结晶体积;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CC)评估半定量评分重复性;使用Spearman相关性分析半定量评分与尿酸盐体积的相关性;同时比较半定量评分方法与定量软件测量尿酸盐体积方法所用时间。结果 39例患者共完成了73只足部扫描,其中69只足部检测到尿酸盐结晶。DECT尿酸盐结晶评分在肌腱中最高,其次为第一跖趾关节、踝/中足关节,脚趾的其他关节评分最低。2名影像医师对尿酸盐结晶的半定量分析结果一致性高,ICC为0. 944。69只足部的尿酸盐结晶体积平均值为(2. 69±8. 84) cm~3。DECT尿酸盐评分与其体积密切相关(r=0. 479,P <0. 001)。两名评分者使用DECT评分系统分析尿酸盐结晶所需时间分别为(68. 18±15. 16)秒、(74. 67±16. 15)秒,定量软件分析所需时间为(166. 10±13. 23)秒,三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7. 029,P <0. 001)。结论 DECT尿酸盐结晶半定量评分系统是可行的,相比定量分析软件更省时、方便,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技术探讨痛风患者跟腱病变情况的分布及频率特征。方法:选取36例痛风患者作为痛风组,以及同性别、同年龄组的36名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通过二维灰阶及能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以下超声特征进行评估:痛风石、跟腱内强回声、跟腱内血流、跟腱及滑囊形态学。结果:痛风组大多数患者为中年男性(33/36,92%)。痛风组74%跟腱内存在痛风石(53/72),而对照组无(P <0.01)。与对照组相比,痛风组出现强回声点(P <0.01)和跟腱内能量多普勒信号(P <0.01)更频繁。跟腱结构损伤几乎为0。跟腱近段出现强回声点较中远段更普遍(P <0.01)。结论:痛风患者存在尿酸盐沉积、痛风石及血流信号的超声特征。除了尿酸盐沉积,其他跟腱内结构改变不常见。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不同部位痛风结石手术取出后对于痛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影响.方法 2014年5月至2016年5月云南省中医医院骨伤科住院部采用痛风石取出术治疗各关节痛风性结石符合纳入标准及完成后期随访患者72例, 根据手术部位及最多取石部位分为膝关节组 (35例) 和其他关节组 (37例) ;2组术前, 术后2周、8周行血尿酸检查;应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术前血尿酸 (s UA) 水平的差异, 并探究血尿酸 (s UA) 水平与痛风石发病部位的关联性;同时在术后2周、8周后复查各组患者的血尿酸水平, 应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各组手术去除痛风石后对痛风患者近期 (2周) 及远期 (8周) 血尿酸水平的影响, 同时在2周、8周时对2组患者血尿酸水平进行对比.结果 (1) 术前1 d与其他关节组相比膝关节组血尿酸水平较高,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术后2周2组血尿酸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34) , 术后8周与其他关节组血尿酸水平相比膝关节组血尿酸水平明显处于较低水平,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2) 术后2周、8周膝关节组血尿酸水平与术前1 d相比下降显著,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而术后2周其他关节组血尿酸水平与术前相比无明显变化 (P>0.05) , 术后8周其他关节组血尿酸水平与术前相比有所下降,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膝关节痛风结石应当进行早期彻底的清理和去除、有利于患者血尿酸水平的降低和保护膝关节;对于其他关节的痛风结石早期取石并不能逆转尿酸盐结晶的继续沉积, 而应当在尿酸盐沉积造成不可逆的关节结构损伤之前进行手术取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单钠尿酸盐晶体在不同pH值环境中的形态变化,探讨尿液pH值对防止尿酸结石的形成和促进尿酸排出的意义。方法采集痛风结节中的尿酸钠晶体,依次从弱酸至弱碱分别加入pH值为5.5、5.7、6.1、6.5、7.2、7.6、8.0的PBS缓冲液,在偏振光显微镜下,观察尿酸盐晶体在不同pH值环境下的形态变化。结果尿酸盐晶体在pH值5.5~6.1的酸性条件下呈针状,有聚集现象;在pH6.5~7.6时,晶体针状趋于变小,并分散于液体中;在pH值8.0的碱性条件下晶体变为颗粒状,甚至溶解。结论尿液pH值弱酸并趋于碱性时,尿酸晶体变小;当pH值7.0时,既不破坏肾脏的生理环境,又可能对高尿酸血症和痛风病人阻止尿酸盐肾脏沉积和肾结石的形成,促进尿酸排出。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女性初发痛风的临床特点,以增强临床医生对女性痛风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8例汕头市中心医院2008年12月~2012年11月期间门诊和住院就诊的初发女性痛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6例临床诊断困难个案,通过双能量CT扫描,发现尿酸盐晶体,经秋水仙碱抗炎治疗有效确诊)。与30例同期就诊的初发男性痛风患者资料和国内已报道的女性痛风资料进行比较,初步总结其临床发病特点。结果本组女性患者平均发病年龄(64.4±6.5)岁,大部分绝经后起病(88.9%)。男性发病年龄平均(55.4±12.2)岁(P〈0.05)。女性痛风患者BMI(26.5±3.6)kg/m2,男性组(25.7±3.2)kg/m2(P〉0.05),组间血尿酸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71.8±89.0)mmol/L比(489.7±97.3)mmol/L]。女性痛风患者饮酒比例明显低于男性(P〈0.05)。首发部位,女性以踝关节常见,男性则以第一跖趾关节受累为主(P〈0.05)。女性痛风患者合并高血压病和口服利尿剂比例明显高于男性患者(P〈0.05)。本组患者的发病年龄、体重、起病方式与已报道的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性痛风多见于绝经后肥胖妇女,常合并多种疾病,口服影响尿酸代谢药物可能与其发病相关,且临床起病方式与男性痛风有一定差别。双能量CT扫描对于部分临床诊断有疑问的痛风患者不失为一种有价值的影像诊断手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