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吴粉娥 《健康大视野》2006,14(7):118-118
通腑泄热法意为用通大便以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其中“腑”指大肠而言,本法属“八法”中的“一法”,是儿科常用的治法之一,尤其对儿科病热结阳明,腑气不通之症更为适用,现举病案3则,对本法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张建波 《现代保健》2009,(24):133-133
脑卒中主要包括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隙出血,具有发病率、病死率、致残率、复发率高的特点,是人类三大死因之一。脑卒中急性期的合理治疗,是决定预后的关键环节。临床研究提示,约有40%~50%的脑卒中患者在急性期表现出“痰热腑实”证,根据这一特点,在脑卒中病急性期治以通腑化痰,往往能迅速改变病况,收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3.
黄孟辛 《中国保健营养》2013,23(3):1497-1498
目的 观察通腑醒脑汤治疗脑卒中痰热腑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1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两组患者通过西医进行常规处理,治疗组加入了通腑醒脑汤.结果 对照组的效果明显不如治疗组,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改善劣于治疗组,产生的并发症发生率也高于治疗组.结论 通腑醒脑汤治疗脑卒中痰热腑实症的临床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医小知识     
《中老年保健》2010,(12):37-37
奇恒之腑 包括“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子宫)。奇恒是有异于寻常的意思。奇恒之腑形体类似腑,作用又类似脏(有贮存精气的作用).与一般脏腑的作用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5.
妙方除口臭     
妙方除口臭文/张曰鉴图/全宏瑞说起口臭,古医书中早有记载:“五脏六腑不调,气上胸膈,然腑脏气,臊腐不通,蕴积胸膈之间,而生于热,冲发于口,故令臭也。”祖国医学还认定口为脾之窍,咽为胃之系,牙龈为足阳明胃经和手阳明大肠经所属,故口臭大凡与脾、胃、大肠等...  相似文献   

6.
一看时间,日哺时分(下午3~5时)的潮热可能为阳明腑实所致,夜间潮热可能为阴虚或瘀血所致,上午潮热可能为气虚引起。二看季节,夏季潮热明显,要考虑夏季热,夏末秋初则要考虑湿热。三看年龄,围绝经期妇女出现潮热症状,要考虑围绝经期综合征。四看舌脉,潮热原因并非单一,而是有虚有实,需从舌脉辨别。  相似文献   

7.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所主之证必须俱备痞、满、燥、实、坚,推究其病理,缘于胃肠实滞不去,实滞不去,缘于腑气不通,腑气不通,缘于燥热内扰.治宫峻下热结.  相似文献   

8.
秋燥食养     
立秋之后,湿气去而燥气来。《内经》中说的“燥胜则干”,“秋日燥烈”,均是指秋天出现燥症。秋燥有温燥、凉燥之别,“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温燥的表现以发热为主,另有头痛、少汗、口渴、心烦、鼻腔干燥、咽喉干痛、干咳少痰等症;而凉燥以怕冷为主,亦伴有干咳少痰、口  相似文献   

9.
浅谈生大黄与炮制大黄药效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鸿字 《健康大视野》2007,15(5):104-104
1 生大黄与炮制大黄配伍不同其药效及应用不同 生大黄气味重浊,走而不守,直达下焦,泻下作用峻烈,但易伤胃气。熟大黄泻下作用缓和。如大承气汤硝黄后下,且加枳,朴行气,故攻下力较峻猛,主治痞满、燥、实具备之阳明热结重症;小承气汤不用芒硝,且三味同煎故泻热攻下之较轻,主治痞满。实而不燥的阳明热结轻症;调胃承气汤不用枳,朴,虽后纳芒硝,大黄如与甘草同煎,泻热攻下之力较上两方缓和,主治阳明热结,燥实在下而无痞满之证。同名应注意,大黄生用导泻,久煎则止泻,因大黄中的蒽甙久煎可水解为致泻作用较弱的甙元,又因其含鞣质量较高,固致泻后常产生继发性便秘。大黄酒炙后,其力稍缓,并借酒升提之性,引药上行,可清上焦实热。如:大承气汤中大黄酒洗,取其泻热通便,荡涤肠胃之功效。张秉成说:“此方须上中下三焦痞满燥实全见者,方可用之。”大黄酒炖后,泻下作用缓和,并增加了活血祛淤的功效。大黄炒炭后其泻下作用极弱,并有止血作用。除上述炮制方法外,大黄还有醋炒。盐水炒,酒蒸等炮制方法。石灰制大黄,l临床上外用治疗淋巴结核,烧伤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方泓 《大众医学》2020,(5):72-72
清肺热、泻肠腑:中医“抗疫”有良效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中,这一经典理论发挥了重要作用。部分新冠肺炎重症患者前期症状不明显,但进展迅速,出现发热、咳嗽、喘憋、气促、恶心、大便不畅等“肺肠同病”的表现,治疗时遵循“肺与大肠相表里”,既清泄肺热,又通泻肠腑,有助于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1.
夏天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因此,清燥解热是夏季养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清通”法治疗中小量脑出血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自1996~1997年运用中医清热平肝,清热开窍,通腑泄热的方法(简称“清通”法)治疗脑出血急性期患者43例,并与西医对照组21例作疗效比较,现分析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中医组由我院1996-1997年治疗的67例脑出血患者中选择,对象为出血72小时内人院,出血量<30ml,  相似文献   

13.
夏季的特点是燥热,“热”以“凉”克之,“燥”以“清”驱之。故日:清燥解热乃夏季养生的要诀。  相似文献   

14.
王立新  王倩 《大众健康》2012,(1):108-109
小儿便秘归属于中医学大便秘结,大便不通范畴,本证在《伤寒论》中,有“阳结”、“阴结”及“脾约”之称,其后又有“风秘”、“气秘”、“热秘”、“寒秘”、“湿秘”及“热燥”、“风燥”之说。  相似文献   

15.
养阴清肺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燥,有燥气和燥邪之分。中医认为秋季是燥气当令,而燥气过盛则成燥邪。燥邪为“六淫”之一,可致人体疾病,临床表现有目赤、口鼻干燥、唇焦(多属脾胃实热,或见于秋燥、热病伤津的内燥证)、干咳、胁痛等。其偏热者为温燥,偏寒者为凉燥。治疗燥的原则是养阴润燥。  相似文献   

16.
江林伟 《东方药膳》2014,(11):28-30
秋天气候干燥,空气中缺乏水气的濡润,人体容易感受燥热病邪而发病。秋燥初起,邪在肺卫,病见口鼻干燥,咽干口渴,大便秘结等。若肺卫之邪不解,则化热传里。燥热在肺者,易肺燥阴伤,症见干咳少痰,或胶痰难咯,或痰中带血,喘息,胸痛等。若传人阳明胃肠时,则导致肠燥便秘或阴虚腑实之证,症见口干咽燥,肌肉消瘦,皮肤干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红而干等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选择菏泽市成武县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2年8月收治的60例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患者,所有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医结合组各30例,对照组进行对症治疗,中医结合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静脉滴注醒脑静注射液。对比两组治疗后的效果、脑部水肿情况,以及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生活质量、双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结果 治疗后,中医结合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生活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血清白细胞介素-6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水平低于对照组,脑水肿分级情况和双侧脑动脉血流动力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痰热腑实证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常规对症治疗基础上加用醒脑静注射液,可进一步减轻患者脑部水肿和炎症反应,改善脑部血流动力学,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夏秋之交,骄阳暴烈,“秋老虎”袭人,既有夏天炎热的余威,又有秋天干燥的特点;及至暮秋,西风瑟瑟,秋雨凄凄,秋气肃杀,草木萧条,由“温燥”转为“凉燥”。人们在夏季过多的发泄之后,体液缺乏,“燥”情显露;喉干舌苦,鼻咽干塞,干咳少痰等,还易引发热伤风、咳嗽支气管炎等“燥病”。如果人体内的适应能力减弱,“燥邪”侵袭体内,则导致“燥病”的发生,给金秋蒙上一层阴影。  相似文献   

19.
通腑泻下治疗丛集性头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丛集性头痛亦称偏头痛性神经痛、组胺性头痛、岩神经痛等,是一种具有突发性,剧烈性痛疾的疾病,给病人带来一定的痛苦。 中医在治疗本病时,多用于疏风散寒,清热泻火,平肝潜阳、化痰降逆,活血化瘀等法治疗。笔者在上述治疗方法时在部分病人中(如肝阳头痛、痰浊头痛)加入泻下药大黄通腑泻下痰热,疗效较为满意。  相似文献   

20.
冬季到来,气候由热转凉,空气中水分减少,许多人会出现口渴咽干、声哑干咳等症状,中医称之为“冬燥”。根据“燥则润之”的养生理论,冬季里有针对性地喝些滋阴润燥的汤水是很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