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恶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无效输注(PTR)的原因。方法:收集158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80例,B组为输注机采血小板〉5次的患者78例,观察输注1h后的血小板数量,与输注前血小板数量进行比较分析。测定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加值(CCI)评价PTR率,并对出血症状进行分级,分析PTR与免疫的关系。结果:A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80%,判断PTR为20%,B组通过CCI判断输注有效率为51.3%,判断PTR为48.7%,A组PTR比例明显低于B组值,患者的出血程度与PTR呈正相关,输注血小板后症状改善。输注血小板〉5次者更容易产生PTR。结论:在输注血小板引起PTR中,主要与输注血小板次数有关,输注血小板次数越多,越容易发生同种免疫,导致血小板输注无效。  相似文献   

2.
满志然  张勇  王永志 《北京医学》2021,43(10):980-983
目的 研究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2012年1月至2019年1月北京市第六医院儿童及成人血液病反复住院的符合研究标准的283例患者共计1675例次机采血小板输注数据,根据输血后患者临床状态(出血情况停止或好转)和血小板增加指数(corrected count of increment,CCI)将患...  相似文献   

3.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原因探讨及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输注血小板无效的原因。方法:观察131例血液病患者和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662例次单采血小板输注情况及效果,并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组、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组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66.49%、71.19%、50.67%(P〈0.05);AL、AA组中发热患者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P〈0.05);AL患者脾脏肿大与否及是否发生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组和骨髓移植组血小板榆注有效率分别为52.54%、38.22%(P〈0.05),而HSCT组中的死亡者与未死亡者输注有效率分别为23、21%和52.91%(P〈0.05)。结论: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应视患者一般状况、出血情况、治疗方案及血小板计数综合判断并选择适宜时机输注血小板,避免或减少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各种原因,提高血小板输注有效率。  相似文献   

4.
李婷 《中国乡村医生》2023,(18):106-108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中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并制定相应干预对策。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例血液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进行血小板输注治疗,统计患者血小板恢复百分率与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采用问卷调查方式收集患者基本资料,分析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结果:86例患者共输注血小板264次,其中无效输注108次,无效输注率为40.9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反复输注、发热、脾肿大、感染、活动性出血是血小板无效输注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在治疗过程中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尽量减少无效输注的危险因素,以提高血小板输注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对比血小板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评估配型血小板在血液病患者中的疗效。方法以临床出血症状改善的情况、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及血小板恢复百分率(PPR)为标准,对比配型前后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另外以临床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分组,比较不同输注次数的患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差异。结果与配型前相比,配型血小板大大提高输注疗效(P0.01),临床上输注5次血小板以上的患者比5次以下者出现血小板输注无效(PTR)的机率大大提高(P0.01)。结论 PTR的出现与血小板输注次数有关。在出现PTR的血液病患者中使用配型血小板输注,可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血小板抗体表达和输血次数对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在该院接受血小板输注治疗的322例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至少输血3次,统计患者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发生率,并比较不同血小板抗体表达情况及输血次数患者的PTR发生率。结果:322例血液病患者PTR发生率为41.61%(134/322),血小板抗体阴性156例,阳性166例。血小板抗体阳性患者PTR发生率显著高于阴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累计输注次数>6次患者PTR发生率、血小板抗体阳性率显著高于累计输注次数3~6次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小板抗体阳性及输血次数会影响血小板输注疗效,在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小板输注时应进行血小板抗体筛查,采取有效措施,降低PTR发生率。  相似文献   

7.
梁援  何雨蓓  卢世姗 《当代医学》2022,28(9):164-166
目的 研究恶性血液病患者在骨髓抑制期血小板无效输注的情况.方法 选取2016年9月至2020年9月本院收治的恶性血液病患者40例,观察患者在骨髓抑制期不同疾病类型血小板无效输注的发生率,比较不同输注血小板次数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有效输注率以及无效输注率.结果 4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均输注血小板,骨髓抑制期出现血小板无效输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HL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以及HLA抗体特异性研究。 方法 选择广东地区19例具有生育史/输血史/移植史的患者,符合血小板输注无效的临床诊断。使用HLA基因分型试剂盒检测HLA-I类抗原(HLA-A/B),使用Antigen Tray-LAT1240检测试剂盒对HLA抗体进行特异性分析。结果19例患者的HLA—A、B抗原HLA-A*02(0.275),HLA-A*11(0.275);HLA-B*13(0.111),HLA-B*46(0.173),HLA-B*60(0.142),基因频率表达高。其中2例PRA检测结果〈20%,15例PRA检测结果在20%~80%之间,2例PRA检测结果>80%。分析HLA抗体的特异性,其中抗-A2(36.8%),抗-A11(26.3%),抗-A19(31.6%),抗-B13(26.3%),抗-B40(31.6%)的抗体表达较高。 结论 HLA抗体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主要和HLA-I类抗原频率密切相关,针对相应的特异性抗体,寻找相合HLA-I类抗原的血小板可以提高输注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输注血小板的临床疗效及其无效输注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有血小板输注(platelettransfusion,PT)史血液病患者76例,共输注血小板287次,其中有效输注174例次,无效输注113例次。Logistic逻辑回归分析比较影响患者PT效果的相关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反复PT(xz=39.26,P〈0.01)、感染(x2=8.62,P〈0.01)、脾肿大(X2=29.53,P〈0.01)和活动出血(x2=4.82,P〈0.05)与无效PT有关。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PT≥3次(OR=3.42,P=0.001),脾肿大(OR=3.01,P=0.002)是导致无效PT的独立因素。结论反复输注血小板的脾肿大患者发生无效PT的风险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10.
血小板输注适用于各种疾病引起的出血及血小板减少患者.输注血小板可降低肿瘤患者和血液病患者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大出血的概率.但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因素不容忽视.血小板输注也会导致不良反应,反复多次输注可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血小板输注无效是治疗血小板减少症输注过程中的严重并发症,甚至加重出血.2005年1~12月我院住院输注血小板患者,使用机采血小板112个治疗量,共输注49例,就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当发生无效血小板输注时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和氢化可的松对血小板输注的疗效的影响。方法 :39例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被分成 3组 ,在再次输注血小板前 ,1 5例患者被输注大剂量免疫球蛋白 ,0 .6g/kg ;1 3例输注 4 0 0mg氢化可的松 ;1 1例为对照组。每个患者输注单采血小板 1 2单位 ,计算各自 1h及 2 4h血小板增加纠正值 (CCI)。结果 :输注免疫球蛋白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氢化可的松组和对照组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 ,P >0 .0 5。结论 :当出现无效血小板输注时 ,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可用于提高血小板输注的疗效。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输注治疗血液病患者79例的效果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目的 探讨出血性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及影响因素 .方法  79例血液病患者 (急性白血病 5 3例 ,再生障碍性贫血 2 6例 ) ,输注单采或多人份混合血小板悬液 ,1h和2 4h后检测外周血小板计数 ,以校正血小板计数增值 (CCI)判定输注效果并讨论其影响因素 .结果  1单采组 CCI显著高于混合组 (1h P<0 .0 5 ,2 4h P<0 .0 1) ;2 87.3%出血症状改善或消失 ;3急白感染组无效输注率为 5 0 .0 % ,非感染组 18.5 % (P<0 .0 1) ;4急性白血病 (AL)组无效输注率15 .1% ,再生障碍性贫血 (AA)组 46 .2 % .结论 血小板输注是治疗因血小板减少导致出血的有效措施 ,感染影响输注效果 ,再障组无效输注率高于急性白血病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利妥昔单抗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观察12例血小板输注无效患者接受利妥昔单抗(375mg/m2)、每周1次、共4次治疗的疗效。结果:患者在4次利妥昔单抗治疗后输血情况都得到了改善。24小时血小板增加校正指数(CCI)达到4.5以上。 结论:利妥昔单抗可有效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且未增加毒副作用,是一种治疗血小板输注无效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王洁  敬媛媛  李冬妹  王东梅  贾延军 《北京医学》2021,43(12):1215-1218
目的 分析血小板输注无效(platelet transfusion refractoriness,PTR)患者中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抗体和人类血小板抗原(human platelet antigen,HPA)抗体的分布情况以及PTR患者的HPA基因频率.方法 选取20...  相似文献   

15.
目的:构建并验证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列线图模型。方法:选取2019 年1月至12月于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育英儿童医院收治的174例血小板输注患者,其中46例血小板输注无效,128例血小板输注有效,收集患者临床资料,包括年龄、性别、多次妊娠、活动性出血、皮肤黏膜出血、脾肿大、发热、ABO血型、输注血小板次数、血小板抗体和血小板计数。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构建列线图,并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 =2.43,95%CI =1.08~5.44,P =0.031)、血小板抗体阳性(OR =4.46,95%CI =1.11~17.85,P =0.035)、发热(OR =2.42,95%CI =1.03~5.71,P =0.042)、脾肿大(OR =2.14,95%CI =1.01~5.92,P =0.045)、输注血小板3 次以上(OR =4.90,95%CI =2.10~11.42,P =0.002)是血小板输注无效的危险因素,由此建立列线图模型。模型经内部验证(Bootstrap重抽样500次)后,预测血小板输注无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58。结论:本研究构建的血小板输注无效列线图预测模型准确性良好,有良好的校准度与区分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 系统评价白细胞滤过的血小板与标准血小板输注预防血小板输注无效(PTR)和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同种免疫反应的效果.方法 电子检索Medline数据库、EMBASE、The Cochrane Library和CBM收录的白细胞滤过血小板与标准血小板输注的随机或半随机对照试验(截至2009年12月31日),对预防PTR和HLA同种免疫反应的效果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检索到558篇文献,最终纳入7篇英文研究.Meta分析显示,白细胞滤过的血小板预防PTR的效果优于标准血小板[RR=0.59,95%CI(0.42,0.82),P=0.002],且发生HLA同种免疫反应的风险低于标准血小板输注[RR=0.49,95%CI(0.33,0.74),P=0.0006].HLA同种免疫反应的风险差异在急性髓细胞样白血病患者中有统计学意义[RR=0.42,95%CI(0.32,0.56),P<0.00001],而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中由于样本量有限,尚未发现统计学意义[RR=0.50,95%CI (0.10,2.41),P=0.39].结论 现有研究证据显示输注白细胞滤过的血小板可减少PTR和HLA同种免疫反应的发生,预防效果优于标准血小板.但因纳入研究数量较少、样本量小、方法学质量不高,尚需开展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进一步证实该结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单抗原微珠抗体检测免疫性血小板输注无效(IPR)的诊断价值,以及对IPR和非免疫性PR(NIPR)的鉴别诊断价值。 方法 建立检测抗HLA-Ⅰ抗体和抗HLA-Ⅱ抗体流式细胞微珠法,借以检测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107例输注血小板的血液病患者,其中IPR患者29例,NIPR患者26例和NPR(血小板正常反应性)患者52例,客观评价该试验在IPR诊断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并分析与24 h CCI(corrected count increment,校正计数增殖)的相关性。 结果 55例PR患者的HLA抗体阳性率为52.73%;IPR组抗HLA抗体总阳性率为100.0%,与NIPR组患者(0.0%)和NPR组患者(13.46%)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抗HLA-Ⅰ和抗HLA-Ⅱ诊断IPR的敏感性分比为89.66%、55.17%,特异性分别为85.71%、14.29%,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6.30%、72.7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6.67%、7.14%,总有效率分别为90.82%、34.73%;抗HLA-Ⅰ、抗HLA-Ⅱ抗体水平[吸光度(A值)]与24 h CCI均呈负相关(r=-0.594,P<0.05;r=-0.525,P<0.05)。 结论 单抗原微珠抗体检测抗HLA-Ⅰ抗体具有较高特异性,对IPR患者具有较高诊断价值,可作为IPR和NIPR的鉴别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18.
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效果评价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血小板输注的有效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79例血液病患者给予输注机采血小板共322例次,输注后18~24小时进行外周血血小板计数,根据血小板回收率(PPR)和血小板计数增高指数(CCI)评价血小板输注效果,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结果急性白血病(AL)、再生障碍性贫血(AA)、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和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分别为74.39%、71.86%、50.54%和63.64%(P<0.01)。AL、MDS组中发热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未发热患者(分别为P<0.01和P<0.05)。AL、MDS组中脾脏肿大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低于脾脏不肿大患者(P<0.01)。AL患者是否发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小板输注有效率有显著差别(P<0.05)。无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随输注次数的增加而下降(P<0.01),而有并发症组患者血小板输注有效率与输注次数关系不大(P>0.05)。结论输注血小板是预防和治疗因血小板减少或血小板功能障碍而引起的出血的最有效的措施。引起血小板输注无效的病因复杂,发热、脾肿大、DIC、输注次数等是影响血小板输注效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