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吕乔  刘卫华  阮安培 《中国医药导报》2012,9(7):157-158,160
目的评价几种常用的穿针方式在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近6年来经我院手术治疗的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病例74例,均经闭合复位克氏针固定,依据穿针方式分为三组。通过对各组正位平片中Baumann角进行比较,评价各种穿针方式的稳定性,并应用Flynn评分对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经比较,各组术中及骨愈合时正位片的Baumann角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肱骨小头骨化中心与侧位片肱骨干的关系亦均未发生变化;各组末次随访时的肘关节评分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各组均未发生医源性神经损伤。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是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两种手术方法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微创固定及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38例,从肘关节功能、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及治疗费用方面对治疗效果进行综合评定比较。结果: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微创固定组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组治疗费用多于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微创固定组(P0.05)。结论:C臂透视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微创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效果理想,综合评价优于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手术,值得在基层医院推广。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ORPP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近期疗效及固定方式。方法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取切开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Gartland Ⅲ型骨折108例,其中52例采取内侧入路(MORPP组),56例采用外侧入路(LORPP组)。观察手术切口、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随访测量Baumann角、肱骨干髁角、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并观察骨折愈合时间和并发症,收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MORPP组的手术时间长于LORPP组,末次随访时MORPP组提携角丢失角度较少,所测Baumann角更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并发症、肘关节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恰当技术下MORPP是一种治疗儿童Gartland Ⅲ型SCHF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相比于LORPP,尽管手术的时间可能会延长,但手术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没有升高,且复位更有效、内固定稳定性更高。  相似文献   

4.
袁毅  杨华  蔺占彪  王杰  彭选文 《重庆医学》2016,(26):3671-3673
目的 比较外侧小切口辅助复位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108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均来自该院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急诊收治患者.根据治疗方式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观察组48例,给予外侧小切口辅助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60例,给予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所有患者随访6~36个月,平均21.6个月,术后定期复查肘关节X线片,骨折愈合情况,是否出现感染、Volkmans挛缩、神经损伤、创伤性关节炎及肘内翻畸形等并发症.根据Flynn肘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肘关节功能进行评价.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优良率为97.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肘内翻发生率为4.2%,低于对照组的1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肘外翻发生率为0%,低于对照组的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神经损伤发生率为4.2%,对照组为8.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骨化肌炎发生率为2.1%,对照组为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经外侧小切口辅助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优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49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分为内固定组76例和外固定组73例,内固定组予以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外固定组予以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治疗。术后6周,比较2组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术后6个月随访,采用Flynn肘关节评分评价2组的优良率,比较2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肘内翻畸形发生率及不良预后总发生率;并测量2组患儿术前、拆除石膏后和末次随访的Baumann角。结果 术后6周,内固定组的肘关节活动度、提携角改善均明显优于外固定组(P<0.05);术后6个月,内固定组的Flynn肘关节评分优良率明显高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在拆除石膏后、末次随访时测量的Baumann角均明显低于内固定组(P<0.05)。且内固定组的骨折愈合时间明显短于外固定组(P<0.05)。内固定组的肘内翻畸形发生率、不良预后总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外固定组(P<0.05)。结论 经皮交叉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翁冬芳 《中国现代医生》2023,61(24):114-115
目的 总结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的手术护理体会,以期提高护理质量。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2月杭州市儿童医院行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肱骨髁上骨折的患儿130例,其中Gartland Ⅱ型72例,Gartland Ⅲ型58例。护理要点包括一般常规手术护理举措,尤其强调物品准备齐全、术中体位管理及C型臂X线机的规范使用。结果 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均未出现骨折不愈合、血管损伤、骨筋膜室综合征、肘内翻畸形及感染情况。2例患儿术后出现尺神经损伤,行尺神经探查+前置术后恢复。肘关节功能评价,优126例,良4例。结论 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高质量的手术护理是确保手术顺利完成的基础,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两种疗法对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的效果。方法:选取128例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按照随机数表法将患儿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4例。观察组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对照组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的手术相关指标、术后角度以及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手术时间(40.28±11.46)min、术中出血量(8.39±4.76)mL以及术后住院时间(3.82±1.15)d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屈曲丢失角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的伸展丢失(0.92±0.45)和屈伸活动范围丢失角度(2.07±0.78)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肘关节功能为优、良、中、差的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优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与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均具有较高的肘关节功能优良率,疗效显著,但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具有微创、恢复时间短以及出血量少等优点,术后功能恢复好,因而效果更好,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
孙义忠  刘宝平  范先东 《河北医学》2016,(11):1825-1827
目的:探讨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对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40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为研究对象,采用简单随机的方法分为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组(观察组)和小夹板外固定组(对照组)各20例,手法复位后,观察组采用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对照组采用小夹板外固定,观察两组恢复状况(强力性水泡、切开复位、愈合天数)、影像学情况(Carrying角、Baumann角、Tilting角)、关节活动情况,参照Flynn标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观察组患儿强力性水泡发生率、切开复位率、愈合天数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arrying角、Baumann角、Tilting角改变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前臂力量和伸、屈角度数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优良率为90.00%,优于对照组的65.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优良率优于小夹板固定治疗,且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矫正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2019年12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童骨科采用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矫正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例24例。测量手术前后提携角及肘关节屈伸活动度,拆除内固定后3个月采用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结果:24例患儿均获随访,术前提携角为(-15.23±4.21)°,术后提携角为(10.34±3.12)°,平均改变25°,经配对样本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肘关节伸直和屈曲活动分别为(-0.35±3.05)°、(112.54±15.78)°,术后肘关节伸直和屈曲活动分别为(0.06±1.02)°、(141.65±7.48)°,肘关节伸直活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肘关节屈曲活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固定拆除3个月后,按照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定肘关节功能,其中优15例、良6例、中3例。结论:肱骨髁上楔形截骨克氏针内固定是矫正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观察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实施不同外科手术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于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实施治疗的68例肱骨内上髁骨折患儿,并将患者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实施克氏针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则实施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治疗后对两组患者的肘关节功能恢复效果进行观察.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组的肘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94.12%,对照组则仅为76.4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拉力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能很好地改善肱骨内上髁骨折患者的肘关节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效果及对肘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遵义医科大学第五附属(珠海)医院收治的78例肱骨踝上骨折患儿,按照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每组39例,前者实施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术,后者实施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比较不同手术效果。结果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住院时间、术后X线片评估结果、术后关节活动情况、肘关节功能、复位后肿胀程度以及生活质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促骨折愈合效果显著,有利于患者肘关节功能早日恢复,提高整体康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治疗方案治疗Gartland 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中远期临床疗效和影像学评价结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收治的101例Gartland Ⅱ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自愿及随机对照原则,分为试验组(闭合复位+克氏针穿针外固定,52例)和对照组(闭合复位+石膏托外固定,49例)。于末次随访时(末次随访时间至少≥1年)测量并比较两组一般资料、Flynn标准疗效评定结果、Mayo功能评分、Baumann角(B角)、携带角(C角)、前肱骨线(是否通过肱骨小头的中1/3)、安全性检测结果与评价。结果两组B角、C角、前肱骨线等影像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关节Mayo功能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Flynn标准疗效评定结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内翻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肘外翻、感染、尺神经损伤、肘关节僵硬、肘部骨化性肌炎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闭合复位+克氏针穿针外固定治疗Gartland Ⅱ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鲑鱼降钙素对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7月本院收治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n=41)和对照组(n=37),两组患儿均行闭合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试验组患儿联合应用鲑鱼降钙素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术后7、15、30 d骨折愈合情况,并于术后3个月采用Flynn功能评定标准评价肘关节功能,观察两组患儿手术并发症及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术后7 d时,两组患儿骨痂生长情况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5、30 d时,试验组患儿骨痂生长情况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试验组患儿Flynn功能评价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字2=4.088,P=0.043)。两组患儿的并发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鲑鱼降钙素可有效促进小儿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内固定术后骨折愈合和术后肘关节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陈小平   《中国医学工程》2012,(8):121+123-121,123
目的探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5月至2011年5月收治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60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采用传统开放式手术复位治疗,观察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就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优良率、骨折愈合时间明显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肱骨髁上骨折采用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治疗,可加快骨折愈合,恢复肘关节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改善了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5.
陈海友  朱建富  郑海荣 《浙江实用医学》2011,16(3):204+215-204,215
目的探讨闭合手法复位,克氏针经皮固定治疗小儿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闭合性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的临床资料,采用C型臂X线机下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交叉内固定治疗方法。操作时应注意Baumann角测定以预测提携角,调整固定。结果 45例随访时间1~3年,无严重并发症,肘关节功能优良率达91.1%。结论该方法创伤小,患儿及家属易接受,且不受条件限制,适合在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儿童肱骨髁上内侧柱不稳定型骨折闭合复位经皮外侧固定与内外侧交叉克氏针固定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3月1日—2021年11月30日我院收治的168例内侧柱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根据治疗方式分为经皮克氏针外侧固定(A组)及经皮克氏针内外侧交叉固定(B组),对比两组术后6个月肘关节功能Flynn评分、末次随访时Baumann角及并发症情况。结果:B组Flynn评分优良率高于A组(P<0.05),B组Baumann角恢复情况较A组满意(P<0.05),两组术后尺神经损伤比较(P<0.05),总并发症发生率比较(P>0.05)。结论:在内侧柱不稳定型儿童肱骨髁上GartlandⅢ型骨折患儿中,单纯外侧及内外侧交叉克氏针治疗均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内外侧交叉穿针固定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单纯外侧克氏针固定。但临床操作需注意内侧克氏针植入存在损伤尺神经的风险,若出现神经损伤症状需后期尽早拔出或调整内侧克氏针来缓解症状。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手法复位加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疗效。方法 36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患者采用手法复位加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根据肘关节屈伸情况及提携角的变化来判断疗效。结果患者均顺利手术,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个月至5年,所有患者均获骨折愈合。其中优26例,良8例,可2例,优良率为94.5%。结论手法复位加经皮克氏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能避免缺血性挛缩的发生,且能减少后期并发症肘内翻畸形的出现。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三种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2016年2月~2020年6月采用闭合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治疗的GartlandⅢ型肱骨髁上骨折儿童56例,术中根据复位后骨折稳定性采用不同克氏针固定方式进行分组,其中A组18例,采用外侧两枚克氏针固定;B组26例,采用外侧三枚克氏针固定;C组12例,采用内外侧三枚克氏针交叉固定。观察三组患儿的手术指标、临床疗效、术后并发症等情况。结果 所有患儿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10个月。A组平均手术时间(25.5±7.3)min,较B组与C组用时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平均透视次数(12.1±2.2)次,较B组与C组次数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的骨折愈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日和术后3个月的Baumann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肘关节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三种克氏针内固定方式治疗GartlandⅢ型儿童肱骨髁上骨折均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蔡军  易申德 《当代医学》2021,27(8):163-165
目的探究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应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100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以奇偶数分组方式分为参照组(n=50,给予闭合复位石膏外固定法)和治疗组(n=50,给予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治疗)。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肘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临床治疗效果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肘关节伸直角度、弯曲角度及提携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治疗组患儿肘关节伸直角度、弯曲角度及提携角均明显大于参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优良率为92.00%(46/50),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00%(36/50)(P<0.05)。治疗组患儿针道感染、尺神经损伤、骨化性肌炎、骨骺早闭等并发症发生率为6.00%,明显低于参照组的24.00%(P<0.05)。结论闭合复位、经皮交叉克氏针固定术联合应用于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治疗中能改善患儿肘关节功能,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安全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与闭合经皮克氏针固定两种方法对肱骨髁上骨折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的疗效及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5年1月-2009年1月在我科就诊的76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手术治疗的资料,其中40例采用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36例采取闭合经皮克氏针内固定。结果:经3~6个月随访,采用手术切开复位交叉克氏针内固定的患者中,根据肘关节功能Cassebaum评分系统:32例分型为优,6例为良,2例为差。而采用闭合经皮克氏针固定的患者中,有33例分型为优,3例为良,其中1例出现了尺神经损伤。结论:闭合复位经皮克氏针固定的疗效较肱骨髁上骨折切开复位克氏针内固定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但有发生尺神经损伤的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