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目的探讨CT和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诊断及治疗后随访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病理证实的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治疗前、后CT及MRI影像资料。结果5例CT检查表现为局限性颅骨内外软组织肿块,平扫呈等密度,增强后较明显强化;10例MRIT2WI上呈等低信号,T2WI呈等信号,7例增强后羯灶显著均匀强化,3例呈不均匀强化,4例相邻的脑实质见中度水肿带,10例颅骨改变均较轻微,CT骨窗位上呈轻度虫蚀样改变,颅骨外形尚完整,MRI上仅表现为局限性颅骨信号减低。10例化疗及放疗后均进行了多次CT及MRI复查,均显示软组织肿块范围明显缩小或消失。结论CT、MRI检查对颅骨及硬膜恶性淋巴瘤的诊断提供依据,并可作为放、化疗后疗效评估的最有效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毒结清口服液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毒结清口服液加CHO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36例,并与单纯化疗的30例进行对照观察。[结果]治疗组中36例中完全缓解19例(52.78%),部分缓解12例(33.33%),稳定4例(11.11%),进展1例(2.78%);对照组30例中完全缓解10例(33.33%),部分缓解7例(23.33%),稳定6例(20%),进展7例(23.33%)。两组疗效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毒结清口服液结合化疗治疗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引导下组织内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肺癌的临床价值。方法 32例肺癌患者均在植入前采用计算机三维治疗计划系统模拟布源,在螺旋CT引导下将125I粒子植入肿瘤组织内。术后随访12个月并进行CT复查。结果 32例32个病灶共植入125I粒子926粒,平均每个病灶植入28.9粒。2个月后CT复查示,肿瘤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8例,无变化5例,进展0例,总有效率为84%;6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14例,部分缓解12例,稳定或无变化4例,进展2例,总有效率81%;12个月后,肿瘤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15例,稳定或无变化4例,进展4例,总有效率75%。术中或术后并发症主要有肺内少量出血5例、张力性气胸1例及少量气胸3例。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放射性粒子125I组织内永久植入治疗肺癌安全、有效,且创伤小、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恶性实体瘤的疗效和副作用。方法 经手术病理、穿刺活检、细胞学证实和血管造影诊断的874例恶性实体瘤。采用立体定向框架CT扫描定位,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治疗方案,经微型多叶光栅及适形铅档块完成的立体定向适形分次放疗。治疗前后详细记录病史、体检、治疗过程中的反应,治疗结束后1—2个月内复查CT及相关检验。结果 立体定向适形放射治疗后肿瘤完全缓解35.8%(313/874),部分缓解51.6%(451/874),无变化12.O%(105/874),恶化0.5%(5/874)。治疗后CT增强扫描残留灶强化程度明显减弱,多普勒超声显示癌灶的血流减少,肝癌患高AFP显下降。临床症状显缓解和消失。治疗过程中有83例诉有乏力,88例食欲减弱。结论 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在控制和杀灭局部病灶中是成功的。  相似文献   

5.
张华  陶晓明  李虎生  冯翠  陈国添 《广西医学》2006,28(10):1562-1564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及实体瘤的疗效.方法 用APBSCT治疗急性白血病5例,恶性淋巴瘤5例,乳腺癌2例,鼻咽癌1例.恶性淋巴瘤采用环磷酰胺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5例白血病患者化疗缓解后,予5~9个疗程的化疗巩固治疗,再给予化疗加G-CSF动员;乳腺癌、鼻咽癌均用NP加G-CSF动员,5例恶性淋巴瘤预处理方案为CBV,急性白血病预处理方案为MAC,乳腺癌、鼻咽癌的预处理方案为CCE.结果 除1例鼻咽癌为部分缓解外,其它患者均获得完全缓解,随访时间2~13个月,全部患者无病生存,无移植相关死亡.结论 APBSCT是治疗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改善其预后的主要手段之一,APBSCT后对恶性血液病及某些实体瘤患者应定期进行序贯化疗和免疫治疗,对难治的恶性淋巴瘤患者应进行补救治疗及免疫治疗.  相似文献   

6.
罗凤荣  李雁平 《广西医学》2012,34(8):1040-1041
目的 探讨射频消融治疗老年人肺部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 25例(30个病灶)老年肺部肿瘤患者,在CT引导下行经皮射频消融治疗.结果 2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治疗,术中出现少量气胸3例,少量液气胸1例,无需特殊处理;中等量气胸2例,大量气胸2例,给予吸氧,并行闭式引流后症状好转,气胸消失;术后咯血丝痰5例,给予口服止血药物后消失;血压升高2例,给予相应处理后好转.射频消融治疗后1个月复查胸部CT增强扫描,30个病灶均不同程度缩小,其中28个病灶内出现大片不规则低密度区,边界清楚,增强扫描病灶无强化,2个病灶大部分坏死,残留少部分有强化表现.完全缓解(CR)24个占80.0%;部分缓解(PR)4个占13.3%;无变化(NC)2个占6.7%;总有效率(CR+PR)93.3%.结论 CT引导下经皮穿刺射频消融治疗老年人肺部肿瘤安全、有效,为放疗、化疗无效或不宜手术、拒绝手术的老年人肺部肿瘤开辟了新的治疗途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难治性肝癌的疗效及临床应用前景。方法:对明确诊断的11例难治性肝癌患者,在CT或B超引导下将放射性125I粒子永久性植入瘤体内进行内放射治疗。2个月后复查CT或MRI,每个月复查肝功能、甲胎蛋白(α-fetoprotein,AFP)评价疗效。结果:11例中完全缓解2例,部分缓解6例,无变化3例,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72.7%。8例AFP阳性患者,治疗后AFP均有明显下降,其中2例下降至正常范围。无治疗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组织间永久性植入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肝癌,近期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是原发性肝癌特别是难治性肝癌的又一重要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T引导下经皮穿刺对肺癌(瘤体)实行靶向综合治疗的疗效,并探讨综合治疗模式的作用机制.方法 由CT作导向工具经皮穿刺,以瘤体作靶点,通过穿刺针管将药物送达肿瘤组织间,对肿瘤这个靶心实行精确治疗,使瘤体内同时产生放疗、化疗以及血管栓塞的综合治疗作用.结果 本组40例患者,治疗结束2个月后复查CT,靶病灶完全完全缓解8例,部分缓解28例,无变化3例,进展1例.结论 CT引导经皮穿刺靶向综合治疗肺癌,方法简便,疗效明显,毒副反应轻,并发症少,有较高的推广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吴越  窦新民  曲金荣 《当代医学》2009,15(29):564-565
目的探讨放射性125I粒子植入术治疗直肠癌的应用价值。方法56例病理确诊为直肠癌的患者在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粒子,根据3个月后复查观察肿瘤体积的变化,判定治疗效果。随访2年。结果56例病人复查显示肿瘤完全缓解41%,部分缓解52%,无变化4%,进展3%,总有效率93%,1例因肠梗阻死亡。1年存活率87%,2年存活率61%。疗效与是否做过手术治疗或放射治疗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CT引导下经皮穿刺肿瘤内种植放射性125I粒子治疗直肠癌有一定的价值,具有安全、微创、疗效肯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热疗和腹腔内化疗联合应用的临床疗效.方法 17例胃癌患者局部热疗加腹腔内灌注化疗.结果 治疗中直肠内温度可达40~42.5℃.17例中有7倒局部疼痛,需服用强止痛药方能缓解.1例完全缓解,2例中度缓解,1例轻度缓解,3例无效,5例有腹水的患者3例完全消退,2例部分消退.5倒具有可评价的单一肿物中2例部分缓解.腹痛和腹水缓解明显,肿瘤缩小不明显.结论 局部热疗加腹腔内化疗对胃癌晚期的姑息治疗在减轻患者腹痛、减少腹水方面具有优势,对腹腔肿物疗效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2012年我院收治的13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3例患者均以颈部肿块就诊,2例稍有气管压迫症状,13例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术前均被误诊为甲状腺癌,常规病理学检查确诊3例,常规病理学检查加免疫组化染色确诊10例。4例行患侧甲状腺全切及对侧次全切除术,7例行双侧甲状腺全切除术,2例行患侧甲状腺及峡部切除术。术前13例患者均行颈部B超检查,有6例患者术前首次行颈部CT检查发现肿块。11例患者术后给予CHOP方案化疗,其中2例患者术后接受外院放疗。至2012年3月随访结束,53.8%(7/13)仍存活,平均生存74.6个月;2例未行放化疗者平均生存16个月。结论原发性甲状腺淋巴瘤诊断较困难,临床易误诊。B超在诊断甲状腺恶性肿瘤方面较其他实验室辅助检查更有优势,手术是首选治疗方法,获得良好预后需采用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双探头符合探测正电子显像在恶性淋巴瘤诊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病理确诊的85例淋巴瘤的检查结果,其中11例霍奇金淋巴瘤(HL),7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结果在淋巴瘤治疗前诊断中,对于淋巴结内病灶与结外病灶18F-FDG双探头符合探测正电子显像检出率分别为96.4%(81/84)、85.7%(24/28),均高于CT、MRI检查检出率(P<0.01)。在评估淋巴瘤治疗前分期上,31例阳性显像患者中,12例临床分期经检查后得以改变,达38.7%,10例(32.3%)临床分期上升,2例(6.5%)临床分期下调,导致8例(25.8%)患者治疗计划发生改变。在判断淋巴瘤治疗后残留复发灶中,18F-FDG双探头符合探测正电子显像对发现残余或复发病灶诊断灵敏度、特异性及正确度分别为77.6%(38/49)、73.5%(25/34)和75.9%(63/83),均高于CT、MRI检查(P<0.01)。结论在淋巴瘤的临床诊断分期及疗效评估方面,18F-FDG双探头符合探测正电子显像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gland may develop after irradiation of the cervical region. It is well documented in patients who received radiation therapy to the neck in childhood but rarely when the therapy was given in adulthood. A case of an undifferentiated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gland occurring in an adult 6 years after irradiation of the cervical region for a malignant lymphoma is reported. The role of irradiation and the factors rela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carcinoma of the thyroid gland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原发性肠道恶性淋巴瘤的有效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1990-2001年6月原发性肠道淋巴瘤的临床诊治做回顾性分析。[结果]患以腹部不适,腹泻,腹痛及腹部包块,黑便为临床表现,回肠末端4例,十二指肠球部1例,直肠1例。术前确诊2例。为胃,肠镜下确诊,其中5例获随访,5年生存率为40%,病理类型为非何杰金氏恶性淋巴瘤;B淋巴细胞性淋巴瘤5例(4例为高度恶性,1例为低度恶性);高度恶性T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例。4例行辅助性CHOP化疗。[结论]胃,肠镜活检最有诊断价值。手术方式与肠癌相似。术后化疗与手术治疗同等重要。病理类型是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PET/CT显像结果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初诊患者,并对17例治疗前后的PET/CT显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证实54例为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44例,霍奇金淋巴瘤10例),PET/CT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5%0、915%。其中11例(204%)的临床分期得到上调,并改变了5例(9.3%)的治疗方案。^18F—FDO-PET/CT显像与骨髓穿刺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研究中I7例中的6例示病灶处于抑制状态,11例示肿瘤残存或新发阳性病灶。结论^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残余病灶性质的鉴别。  相似文献   

16.
美罗华治疗恶性淋巴瘤护理论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健 《当代医学》2012,18(4):128-130
目的研究使用美罗华为主联合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护理干预办法。方法以在本院接受美罗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患者20例为研究对象,详尽记录治疗过程的不良反应与干预效果。结果副反应减少,进行药物和心理护理后疗效良好。结论对接受美罗华治疗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进行护理干预能大大提高疗效,护理在治疗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提高中、晚期恶性肿瘤的治疗效果,根据恶性肿瘤在细胞代谢、分化程度、细胞周期之特点,以化疗与淋巴因子活化性杀伤细胞LAK,/IL-2联合应用新方法,观察其治疗效果。方法:对33例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化疗与LAK/IL-2联合治疗。治疗前后,分别做CT、B超、AFP、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检查。结果:33例经治病人均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有效率分别为:食管癌83%(5/6)、胃癌42%(3/7)、肝癌43%(3/7)、结、直肠癌67%(2/3)、胰腺癌50%(1/2)、肺癌40%(2/5),恶性淋巴瘤67%(2/3)。33例患者中合并有恶性胸、腹腔积液者6例,经以上治疗后,其腔内积液均全部消失。结论:正确合理的化疗与LAK/IL-2联合应用,比单用一种疗法更加有效,而且可降低化疗药的毒副作用,提高病人对化疗的耐受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评价大剂量放化疗联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高危恶性淋巴瘤序贯白介素2生物治疗的效果。方法分析20例高危、复发难治恶性淋巴瘤患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免疫功能的变化。治疗组加用白介素2治疗后检测其免疫功能前后变化,并对治疗、对照组患者进行生存时间分析。结果治疗组移植后6 个月CD4+水平值为(24.29±3.64),高于对照组(20.23±2.14);CD4/CD8 为(0.56±0.35)高于对照组(0.30±0.11),自然杀伤细胞水平(17.46±10.20)高于对照组(14.41±8.1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移植后加用白介素2 免疫治疗,能有效改善移植患者免疫功能,延长患者生存时间。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咽淋巴环非霍奇金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诊断及鉴别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9例临床资料完整.原发于咽淋巴环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B细胞来源占68.4%(13/19),其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有11例。T细胞来源占31.6%(6/19)。6例腭扁桃体淋巴瘤表现为扁桃体窝内边界清楚的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向咽腔内突出生长。6例鼻咽淋巴瘤和7例咽侧壁淋巴瘤均表现为咽腔内弥漫生长的软组织肿块,病变范围较大,无颅底和周围结构侵犯。淋巴瘤密度均匀,呈轻中度强化,无坏死和囊变,肿块与周围界限清楚,19例淋巴瘤中有12例颈部淋巴结肿大。结论:CT能清楚显示咽淋巴环淋巴瘤的位置、形态及范围,有无颈部淋巴结肿大和周围组织的侵犯,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