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6 毫秒
1.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CT、MRI诊断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目的 分析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影像表现,提高对本病的诊断及鉴别诊断准确率.方法 回顾分析8例经病理证实的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CT、MRI影像资料,其中6例进行CT检查,2例进行MRI检查.结果 8例中有7例为单发,1例为多发,共9个病灶,其中位于脑表面及灰白质交界区病灶6个,位于脑室内深部白质区病灶3个.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的影像学病灶形态多为圆形或类圆形,边界较清楚,瘤周水肿及占位效应轻.CT表现为等或稍高密度影,无出血及钙化;MRI表现为T1WI呈略低或等信号,T2WI呈等或略高信号,注射对比剂后病灶均有强化.病理结果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结论 原发性脑内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及发生部位缺乏特征性,容易产生误诊,综合分析影像表现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原发性甲状腺恶性淋巴瘤(primary thyroid lymphoma,PTL)的CT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PTL的CT表现,并与手术及病理作对照研究.结果 12例中伴桥本甲状腺炎7例.根据甲状腺肿块的形态CT可分为3型,结节型(3例占25.0%);弥漫肿大型(7例占58.3%);隐匿型(2例占1...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眼眶恶性淋巴瘤CT和MRI表现,提高术前诊断正确率。方法:对照手术病理表现,分析20例眼眶恶性淋巴瘤影像学表现。结果:20例肿瘤CT表现为病变包绕眼环生长,相邻眼睑软组织肿胀;眼眶球后软组织密度肿块,位于眼外肌外间隙,眼肌界限不清,眼肌受压、推移,增强后轻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呈中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信号均等,边界不清楚,形态不规则,18例增强后中等强化,2例轻度强化。结论:CT和MRI定位均正确。定性诊断为CT正确12例(12/20),MRI正确16例(16/20)。  相似文献   

4.
韦伟  金中高  田萍  何剑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2):213-214,219
目的探讨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 6例肾上腺淋巴瘤中属继发性淋巴瘤5例,原发性淋巴瘤1例,均为双侧发病。病灶多呈三角形、长条块形,边界多较清晰。病灶平扫密度较均匀。动脉期均为轻度强化,其中均匀强化6个病灶;不均匀强化6个病灶,其中可见斑片状或线条状强化显著区。门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肿瘤与肾脏间分界不清2例;延肾周间隙蔓延2例。3例伴有邻近后腹膜淋巴结增大,1例伴有双侧眼眶淋巴瘤,1例伴有肝肿大,3例伴有脾肿大。结论肾上腺淋巴瘤的CT表现具备一定特点,根据其CT表现可能作出准确的术前诊断。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讨鼻腔、鼻咽和副鼻窦恶性淋巴瘤 CT表现 ,及时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分析经病理检查证实的 2 1例患者 CT资料。 19例使用岛津 SCT- 30 0 0 TF型 CT扫描机 ,3例使用西门子 Volume Zoom型多层螺旋CT扫描机 ,以 5 mm层厚和 5 mm间隔作颅底及鼻咽部横断扫描 ,连续扫描 12~ 2 1层。结果 :原发于鼻腔者 12例 ,原发于鼻咽者 6例 ,原发于副鼻窦者 3例。结论 :CT是常规检查方法 ,能确定病变部位、范围和转移病灶 ,帮助临床估计病变预后和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特点,以提高其诊断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2例经手术或活检证实的鼻腔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鼻腔原发性淋巴瘤14例,继发性淋巴瘤8例。累及单侧鼻腔19例,两侧鼻腔同时受累3例。病灶累及鼻腔前部12例、前中部8例、鼻腔后部2例和单侧全鼻腔4例。原发性淋巴瘤呈充填样、葡行样生长,易向前浸润鼻前庭、鼻翼、鼻背及邻近面部皮肤呈局部软组织肿胀,病灶轻度强化。结论鼻腔淋巴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CT表现,有助于定性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肾脏继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和诊断能力.方法 回顾性分析7例肾脏继发性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所有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增强扫描.结果 7例肾脏继发性淋巴瘤,5例为结节(肿块)型,其中多发2例,单发3例,邻近病灶侵犯型1例,肾周淋巴瘤1例,病灶直径从数毫米至7.2 cm.C...  相似文献   

8.
杨荣  许立功  李志 《中外医疗》2014,(14):43-44,46
目的分析原发性小肠淋巴瘤(Primary small intestinal lymphoma,PSIL)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8例PSIL患者的CT和MRI表现,分析肿瘤的位置、形态、密度或信号、强化方式。结果该组28例PSIL病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好发于回肠末端或回盲瓣(占53.6%);CT显示受累肠壁增厚或形成肿块,大多数呈局部或弥漫性环形增厚(占53.6%),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75.0%的病例伴有肠管周围肠系膜、腹膜后淋巴结肿大。MRI显示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DWI呈高信号,增强扫描轻中度均匀强化。结论 PSIL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在PSIL的诊断与鉴别方面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探讨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方法回顾总结我院12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内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结果12例中,单发10例,多发2例,共15处病灶。8处呈团状等或稍高密度,5处病灶形态不规则,中心有低密度坏死区,2处呈沿脑室周围分布的大片的稍高密度区。增强扫描,7处病灶明显均匀强化,5处病灶呈环状强化,3处病灶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可对多数脑内原发性淋巴瘤作出正确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原发性骨淋巴瘤及淋巴瘤骨浸润的CT、MRI表现,探讨CT、MRI对骨淋巴瘤的诊断价值。方法经病理证实的骨淋巴瘤23例.其中原发性骨淋巴瘤5例,全身淋巴瘤伴发骨浸润18例,回顾性分析备类病例CT、MRI表现。结果5例原发性骨淋巴瘤均为单发,分别位于股骨、髂骨、肱骨、胸骨和上领骨,均为浸润性骨质破坏,可伴有少许硬化;18例继发性骨淋巴瘤单骨发生10例,8例为多发骨浸润,其中溶骨型5例,浸润型6例,硬化型2例,混合型5例,病变MRI表现为T1WI呈等或稍低信号,T2WI脂肪抑脂序列呈高信号,肿瘤可呈明显均匀或不均匀强化。结论骨淋巴瘤浸润具备一定的影像学特点,CT、MRI在骨淋巴瘤诊断和鉴别上有着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8F—FDGPET/CT显像对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和疗效评价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PET/CT显像结果诊断为恶性淋巴瘤的初诊患者,并对17例治疗前后的PET/CT显像结果进行对照分析。结果病理证实54例为恶性淋巴瘤(非霍奇金淋巴瘤44例,霍奇金淋巴瘤10例),PET/CT显像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为100%、915%0、915%。其中11例(204%)的临床分期得到上调,并改变了5例(9.3%)的治疗方案。^18F—FDO-PET/CT显像与骨髓穿刺结果基本一致。对照研究中I7例中的6例示病灶处于抑制状态,11例示肿瘤残存或新发阳性病灶。结论^18F—FDGPET/CT显像在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期及疗效评价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有助于残余病灶性质的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的CT和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变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或临床随访证实的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21例,男性17 例,女性4例;年龄15~78岁,中位年龄53岁.其中6例既有MRI也有CT检查,15 例仅有CT检查.观察其CT和MRI表现并与临床和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 21例均为继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 lymphoma, NHL),其中B细胞来源19例,T细胞来源2例;12例单侧、9例双侧.肿瘤最大径2cm~13cm,中位数6.5cm.肿瘤最大径≤5cm者12个中8个呈肾上腺肿大并保持其轮廓的表现;肿瘤最大径≥10cm者5个,呈长椭圆形3个,不规则形2个; MRI冠状位检查8个中6个呈三角形.与正常肌肉相比,CT平扫呈稍低密度10个、等密度12个;MR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20例28个有增强扫描,轻度强化 24个,中度强化4个.肿瘤内部强化均匀者13个,稍不均匀者13个,不均匀者2个. 7例8个伴有同侧肾脏的直接侵犯,其中4侧肿瘤最大径≥10cm,表现为肿瘤包绕肾上极、肾门或相邻的血管.结论 继发性肾上腺淋巴瘤多为B细胞来源NHL,常表现为肾上腺区均质或稍不均质的软组织肿块,增强扫描轻度强化.肿瘤小者多保持肾上腺形态,肿瘤大者易包绕同侧肾脏和相邻血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PGL的多排螺旋cT表现,提高其术前的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10例PGL患者的临床及CT特点。结果10例PGL,9例为DLBCL,1例为MRLT。4例于胃窦,3例于胃体中,胃窦胃体2例,胃底、贲门1例;多期扫描过程中,6例胃壁形态发生变化,4例无变化:8例胃粘膜显示连续,并明显强化,2例显示不连续;6例肿瘤未累及胃浆膜面,4例累及浆膜面;5例胃周出现肿大淋巴结;PGL累及胃壁平均厚度为(1.7±0.9)cm;平扫及两期增强扫描,CT值分别为(31.7±6.9)Hu,(45.9±10.9)HU,(56.9±12.7)HU;两期增强扫描CT增值分别为(14.2±11.9)HU,(25.2±14.8)HU;两期增强扫描分别与平扫CT值比较以及两期之间CT值比较,P值均〈0.01;两期扫描绝对增值比较,P值〈0.01。结论PGL具有一定的cT特征,MDCT对PGL的诊断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胃淋巴瘤两种主要类型: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il lymphoma,DLBCL)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Mucosa-gssociated lymphoid tissue Iymphoma,MALToma)CT征象的异同,为胃淋巴瘤的生物学行为评价和影像学鉴别诊断提供依据。方法回顾分析我院规范CT检查胃淋巴瘤病例42例,均经胃镜或手术病理证实。根据病理结果将全部病例分为DLBCL和MALToma。分析两种类型淋巴瘤CT影像学征象特征,包括病变所处胃的分部、范围、形态、厚度、强化、黏膜及浆膜面情况、淋巴结转移、腹腔大血管及脏器侵犯情况、腹腔转移及有无腹水等。统计学分析比较两种类型淋巴瘤的CT征象差异。结果DLBCL多累及胃的多个部分,且以近端胃受累为主,MALToma以胃的单一部分受累更为多见,且以胃远端分布为主,差异有显著性。DLBCL癌肿平均厚度(275±152)cm,大于MALToma癌肿平均厚度(123±064)cm,差异存在显著性(P〈0.01)。DLBCL胃壁以弥漫性、不均匀增厚为主,MALToma以局限性、均匀增厚为主;DLBCL较MALToma更易侵犯浆膜,淋巴结转移率较MALToma高,转移淋巴结体积大、分布更为广泛,侵犯腹腔干分支大血管及腹腔脏器的比例均高于MALToma。DLBCL静脉期强化0T值(6909±1349)HU.低于MALToma静脉期强化CT值(81.79±25.82)Hu。MALToma黏膜面“白线征”显示率高于DLBCL;DLBCL浆膜侧“血管穿行征”显示率高于MALToma。结论GT影像学征象可反映DLBCL和MALToma的生物学行为,显示两种胃淋巴瘤侵袭性的差异,可作为两者鉴别的重要手段。MALToma黏膜面“白线征”、DLBCL浆膜侧“血管穿行征”丰富了胃淋巴瘤的CT征象,为鉴别诊断及生物学行为评价提供了新的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肾脏继发性淋巴瘤(RSL)的多层螺旋CT诊断价值。方法搜集RSL共6例,左肾4例,右肾1例,两肾同时累及1例,回顾性分析其CT平扫和增强表现特点。结果 RSL巨块型2例、结节型1例、肾窦型2例、肾周肿块型2例。均表现为相应部位为主的软组织肿块,平扫病灶呈等或稍高密度,增强皮髓质期病灶轻度不均匀强化,实质期及排泄期强化趋于均匀;巨块型和肾周肿块型常表现为肾血管受包埋及牵拉,穿行其间,管腔受压狭窄,但无破坏及肾静脉瘤栓征象,形成"血管穿越征";排泄期肾盂及肾盏受压变窄、变形,远侧肾盏轻度扩张积水,但未侵入肾盂肾盏腔内,形成"肾盂挤压征"。巨块型和肾周肿块型RSL极易侵犯同侧肾上腺和累及对侧肾脏、肾上腺,常伴腹膜后间隙引流淋巴结肿大,并融合成巨大团块,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常包埋其中,呈"腹主动脉淹没征"。结论 RSL CT征象具有一定特征,对于准确诊断淋巴瘤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层螺旋CT在团注法增强的胰腺成像中的评价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目的 探讨胰腺多层螺旋CT团注法增强的最佳时像和扫描方案。方法 选取19例正常胰腺和23例胰腺癌病人,均行团注法增强扫描,比较胰腺组织在动脉期、胰腺期和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肿瘤同瘤旁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结果 正常胰腺在胰腺期强化最显著,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P〈0.05),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强化程度相比较无明显差别(P〉0.05);胰腺癌组三个时期的肿瘤同瘤旁正常胰腺组织的CT差值相比较中,胰腺期的CT差值最大(P〈0.01),动脉期和门静脉期的CT差值相比较无差别(P〉0.05)。结论 胰腺团注法增强CT扫描中的胰腺期反映胰腺强化程度最佳,此期对胰腺癌的检出效果优于动脉期和门静脉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