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传统的概念认为胆囊的运动似一“慢泵”,国外有学者提出胆囊在餐后和消化间期均有快速变换的储存和排空,类似“风箱样”运动,依据国外学者的观点,我们于1997年3月~1998年3月对20例正常人和3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脂餐前后胆囊运动的动态观察。  相似文献   

2.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物质能量代谢特点及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慢性重型病毒性肝炎的病变特点是在慢性肝病(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变背景上,出现大块性(全小叶性)或亚大块性新鲜的肝实质坏死。由于长期慢性疾病过程患不同程度地伴有营养不良或营养代谢失衡。有关慢性肝病能量代谢的献报道国内很少,国外主要针对酒精性肝病进行能量代谢研究,我国以病毒性肝病居多,有关慢重肝能量代谢研究少见报道。我们设计了前瞻性研究课题,对55例慢重肝患的能量代谢状况做了调查、测定和分析,冀期对慢重肝膳食摄入情况及能量代谢特点获得整体、全新、客观的认识,提高慢重肝诊疗的科学严谨性,提高患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吗丁啉促进胆囊排空的疗效。方法:超声对比观察26例慢性肝病患者及22例正常对照者空腹胆囊大小及脂肪餐后胆囊收缩情况。20例有胆囊排空障碍的患者,给予吗丁啉,每次10mg,3次/d,治疗4周后复查。结果:正常对照组与慢性肝病组餐前胆囊面积及餐后胆囊收缩率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均P<0.01)。慢性肝炎组存在餐后胆囊排空障碍。20例有排空障碍的慢性肝病患者经吗丁啉治疗4周后,胆囊排空有显著改善。结论:慢性肝病患者常伴有胆囊排空运动障碍,吗丁啉有改善胆囊排空障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与胆道运动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研究肝硬门静脉高压患者胆道运动功能的改变,分析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性核素定量肝胆显像技术测定了4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的胆道运动功能,以30例肝胆正常者作为对照。结果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患者胆囊排空延迟发生率为52.5%,明显高于非肝病组的10%;与非肝病者比较,胆肠通过时间明显延长,胆囊平均充盈速率显著减慢,胆囊排空指数显著降低,并与肝功能分级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病毒性肝炎肝细胞损伤的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近年来细胞因子在肝炎肝细胞损伤及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我们通过对慢性肝病,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清TNF—a的含量检测以探讨其在发病中的作用。一、材料与方祛1.病例选择:慢性活动性肝炎患者(慢活肝)39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16例,重型肝炎10例,乙肝后肝硬化64例,原发性肝癌26例,酒精性肝硬化4例,其它肿瘤14例,均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住院患者,其中慢性肝病,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大部分病例经病理活检证实,其它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确诊。另失代偿性肝硬…  相似文献   

6.
腹水的常见病因是慢肝和恶性肿瘤.测定腹水中的生化指标作鉴别诊断早已被人们所探索,但目前仅有少数学者对腹水脂质作研究.作者对99例腹水作回顾性脂质分析及估价.材料及方法:99例腹水患者,其中腹膜转移性肿瘤51例,肝硬化40例,心衰1例,7例慢性肝病伴恶性病,因腹水的病因仍未明确,故另予考虑.第一组54例分为两小组(肝硬化23例,恶性腹水31例)分别测定腹水的胆固醇、甘油三脂、蛋白和磷脂.所有肝病均作肝活检,属酒精性肝硬化12例,肝炎后肝硬化10例,肝静脉阻塞综合征1例.恶性腹水31例,卵巢癌12例,乳房癌11例,8例分别为胰腺、胆囊、食管、胃、子宫癌、腹膜间皮瘤、畸胎瘤及骨肉瘤等.另一组38例,心衰1例、肝硬化17例、恶性疾病20例.腹水总蛋白用商品双缩  相似文献   

7.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的检测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为探讨肿瘤坏死因子在慢性肝病患者血清中量的变化及对疾病过程的影响,采用双抗体夹心法对219例各类肝病患者做了血清肿瘤坏死因子检测,并以50例健康献血员作对照,结果显示:所有慢性肝病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慢迁肝,肝硬化和丙肝组与慢活肝组相比,肿瘤坏死因子量明显低于慢活肝组(P<0.01);而慢迁肝,肝硬化和丙肝组之间肿瘤坏死因子量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  相似文献   

8.
慢性肝病胃粘膜乙型肝炎病毒表达及幽门螺杆菌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乃玲  白玲  邓涛  张昶  陈昊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2,19(5):278-280,I003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泛嗜性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结果 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粘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达95.5%(42/44),其中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为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粘膜HBV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16例;肝硬化组HBV抗原表达高于慢肝组,而HBsAg、HBcAg双阳性者低于慢肝组(P均<0.05)。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粘膜中Hp阳性率分别为76.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阳性、阴性者胃粘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BV在慢肝及肝硬化患者胃粘膜表达明显,应重视其在胃粘膜病变中的作用,加强防护措施。(2)在胃粘膜中HBV与Hp表达未见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
血清层粘连蛋白测定在肝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肝纤维化是慢性肝病发展到肝硬化的必经阶段。寻找良好的血清学指标,早期发现肝纤维化并及时治疗,可减缓或阻止肝硬化的发生。我们检测了158例肝病患者血清层粘连蛋白(LN)水平,并与部分肝活检组织纤维增生程度进行对比。现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158例患者中,急性肝炎10例,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6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55例,肝硬化23例,慢重肝8例。正常对照20例。血清LN测定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19例肝组织活检标本分别取自肝硬化及侵活肝患者。根据msmet法将肝内纤维组织增生程度分级。11例肝硬化患者在行脾切除及断流…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乙、丙型肝炎病毒(HBV、HCV)的泛嗜性及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感染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乙型肝炎(慢肝)28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肝硬化)44例,共72例作为观察组,无肝病的胃病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受检者常规胃镜检查,取胃窦幽门周围3cm以内活体组织3块,除普通病理检查外,分别做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BcAg)、丙型肝炎病毒抗原(HCVAg)检测及快速尿素酶、品红染色和免疫组化法检测H.pylori抗原(HPAg)。结果 慢肝组有不同程度的胃黏膜慢性炎症者达92.9%(26/28)、肝硬化组为95.5%(42/44)。排除年龄影响因素外,慢肝组以单纯慢性炎症为多,而肝硬化组以伴萎缩和肠化者多。72例慢性肝病者中有51例胃黏膜HBVAg阳性,其中HBsAg、HBcAg双阳性31例。肝硬化组HBsAg或HBcAg表达及HBsAg、HBcAg双阳性者均高于慢肝组(P均<0.05)。51例慢性肝病胃黏膜中有33例占64.7%有HCVAg表达;其中22例占52.4%与HBsAg或(和)HBcAg同时表达。在慢肝和肝硬化组有炎症的胃黏膜中H.pylori阳性率分别为67.9%(20/26)、69.0%(29/42),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差别。慢性肝病H.Pylori阳性、阴性者胃黏膜HBV抗原表达率分别为69.8%(37/53)、73.7%(14/19),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HBV、H  相似文献   

11.
慢性胃炎中医辨证与血浆中胃泌素及生长抑素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了13例肝不和型、10例脾胃虚寒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和10名健康志愿者餐前、餐后30、120min血浆中胃泌素和生长抑素(SS)的浓度。结果:脾胃虚寒组与正常对照组餐前、餐后Gas水平有相似的变化,餐后30min3组血浆中Cas浓度均明显增高,肝胃不和组餐前Gas水平较其余两组高,但无显著性差异;餐后30minGas水平3组相近,但餐后120min时,肝胃不和组Gas水平仍维持在  相似文献   

12.
应用鲎试验对191例慢性肝病病人血和/或腹水中内毒素进行检测,复现腹水和血中内毒素升高具有明显的正相关性,且腹水内毒素升高较血更为明显.另外,肝病病情与内毒素血症发生率亦呈明显正相关.病情愈重,内毒素血症发生率愈高。它们依次为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在肝硬化失代偿中又合并肝性脑病和上消化道出血者尤多。因此我们认为尝试验是检测各类慢性肝病合并内毒素血症的灵敏可靠的实验方法。  相似文献   

13.
吴昊  李钰 《内科》2006,1(1)
目的观察各型慢性乙肝患者体内细胞免疫变化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科学、量化的实验指标。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HBV感染后引起的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化病人共128例T淋巴细胞亚群,并和正常人进行对照。结果各型慢性乙肝病人的CD3 和CD4 T淋巴细胞绝对数均较正常人显著降低(t均>2.100,P均<0.05),CD8 T淋巴细胞在慢活肝病人组和正常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t=0.728,P>0.05),慢迁肝和肝硬化患者则显著降低(t=2.043和2.862,P均<0.05),CD4 /CD8 在慢活肝和慢迁肝组显著低于正常人(t=0.216和0.223,P均<0.05),而在肝硬化组与正常人差异无显著性(t=1.784,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病人T淋巴细胞亚群出现明显异常变化,监测T淋巴细胞亚群有助于了解病情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4.
急性黄疸型肝炎肝胆声像图特征及与预后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68例急性黄疸型肝炎(急黄肝)患者腹部超声图像进行分析,发现肝脏异常者99例,胆囊异常81例,脾大51例,肝硬化6例。肝异常以肝大居首,次为实质光点增粗,胆囊异常中最多见的是胆囊壁增厚、毛糙,见到小胆囊21例。从转归分析,肝实质光点增粗并非慢性肝病的特异性改变,在急性肝炎中同样可以出现,与无异常相比,有改变者病程明显长于无改变者;胆囊壁增厚、毛糙,并非慢性细菌性胆囊炎的特异性改变,不需要用抗生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利用琼脂糖凝胶电泳法对84例急、慢性肝炎、肝硬化和31例正常人进行血清ALT同工酶的测定。结果提示急性黄疸型肝炎和慢性活动性肝炎m-ALT均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而慢性迁延性肝炎和肝硬化组与正常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另外,根据肝坏死程度将肝病病人分为两组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血中m-ALT水平与肝坏死程度成正比。通过相关分析也提示了m-ALT含量与肝功能的损害有密切关系。所以血清m-ALT的检测对于判断肝实质损害的程度,慢性肝病的鉴别诊断及肝坏死程度均有一定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6.
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间质胶原酶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间质胶原酶活性的改变。方法对20例慢性肝炎、20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的血清间质胶原酶活性进行了检测;部分病人同时观察了血清PIIIP、Laminin的变化。结果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组的血清间质胶原酶话性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值均<0.001)。肝硬化组的血清间质胶原酶活性亦较慢性肝炎组显著为低(P值<0.001)。慢性肝病患者的血清间质胶原酶活性与血清PIIIP、Laminin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P值<0.01和P值<0.001)。结论慢性肝病随着肝组织活动性胶原纤维沉积,血清间质胶原酶活性下降。酶活性下降的原因可能与胶原酶生物合成减少,酶原活化障碍及血中TIMP升高有关。  相似文献   

17.
研究缬沙坦对慢肝、肝硬化患者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54例慢肝、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缬沙坦80mg/日,疗程1个月。采用放免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肾素(PRA)、血管紧张素Ⅱ(AⅡ)、醛固酮(ALD)的变化;采用半定量逆转录PCR技术测定治疗组5例慢肝患者缬沙坦治疗前后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发现经缬沙坦治疗后,血清PRA、AⅡ均较治疗前明显升高,ALD则明显降低。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治疗后血清RAS各激素水平的变化均有显著性差异,而肝组织血管紧张素原mRNA、血管紧张素ⅡⅠ型受体mRNA的表达较治疗前降低。研究提示缬沙坦可以有效抑制慢性肝病患者循环和肝组织局部RAS的过度激活,对慢肝、肝硬化患者的治疗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肝源性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肝源性糖尿病是指慢性肝病肝实质损害导致糖耐量减低,部分患者最终发展成糖尿病。多数学者认为约50%~80%慢性肝病患者有糖耐量减退,其中20%~30%最终发展为糖尿病。而正常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仅为0.6%,我国各型肝炎、肝硬化的发病率较高,由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引起的糖耐量减退或糖尿病并不少见,及时诊断和正确治疗异常的糖代谢对于有效治疗各种慢性肝病和改善患者预后均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病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检测了220例慢性肝病患者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标准差和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变异系数。结果发现,慢性活动性肝炎组,肝硬化组和慢性重症肝炎组的RDW-SD和RDW-CV值均高于对照组;且慢重肝组的RDW-SD和RDW-CV值〉肝硬化组〉慢活肝组〉慢迁肝组;肝硬化失代偿期的RDW-SD和RDW-CV值高于肝硬化代偿期组。  相似文献   

20.
血清氨基酸指标在病毒性肝炎及肝炎肝硬化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临床研究,探讨急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氨基酸分析指标中可作为对诊断有独立项报作用的指标,并对其意义进行分析。123例患者分为急性病毒性肝炎组22例,慢性病毒性肝炎组59例,肝炎肝硬化组42例,用比色法测定各自血清氨基酸分析指标,行对数校正后的逐步判别分析。经逐步判别分析确定血清牛磺酸、亮氨酸、酪氨酸、尿素、甘氨酸是三组间的独立判别因素,另外急肝与慢肝之间天冬氨酸、慢肝与肝硬化之间苏氨酸也有重要意义。氨基酸分析指标中,牛磺酸、亮氨酸、酪氨酸、尿素、甘氨酸等在嗜肝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病中对诊断及明确肝功储备情况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