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隐孢子虫是一种重要的肠道寄生虫,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人摄入被隐孢子虫卵囊污染的水源和食物均有感染风险。儿童及免疫力低下者为隐孢子虫感染高危人群,感染后可以引起腹泻、呕吐、营养不良等,严重者甚至导致死亡。分子检测技术因反应快速、灵敏度高,已广泛应用于隐孢子虫检测。本文对近年来人群隐孢子虫感染流行情况,以及隐孢子虫分子检测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①发现我国寄生于哺乳类动物隐孢子虫有两种即:鼠隐孢子虫和小球隐孢子虫,其中鼠隐孢子虫为国内首次发现。免疫组化染色发现鼠隐孢子虫与小球隐孢子虫间有共同抗原。②发现鸸鹋、虎和狮子为隐孢子虫宿主新记录、隐孢子虫有较强致病性以及实验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率较高。③建立了兔和鼠隐孢子虫病动物模型。同时发现腹腔接种隐孢子虫卵囊可使小鼠感染发病。④首次摸清了兔隐孢子虫卵囊排出规律,即每隔6—8d 出现一个高峰期在两个高峰期间时而检出少量卵囊,时而检不出卵囊,兔感染隐孢子虫后无自限性。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兔和鼠感染隐孢子虫后有明显慢性胃肠炎病变。⑤首次成功  相似文献   

3.
目的 调查安徽及周边省份绵羊和山羊隐孢子虫流行情况及分子特性。方法 选择安徽省及其周边的河南、江苏和山东部分地区的7个规模化绵羊场和10个规模化山羊场,分别采集832份和781份新鲜绵羊和山羊粪便样品,利用隐孢子虫SSU rDNA基因特异的巢氏PCR技术对所有样品进行检测,调查上述地区绵羊和山羊隐孢子虫感染和虫种分布;对获得的微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进行gp60基因扩增与分析,以鉴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安徽及周边省份绵羊和山羊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5.8%(48/832)和8.7%(68/781)。SSU rDNA基因分析显示,绵羊感染的隐孢子虫为肖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山羊感染的隐孢子虫为微小隐孢子虫。gp60基因分析显示,泛在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均为XIIa亚型2,微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均为IIdA19G1。结论 人兽共患泛在隐孢子虫XIIa亚型2和微小隐孢子虫 IIdA19G1基因亚型的鉴定,提示绵羊和山羊可能为人隐孢子虫感染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4.
目的 建立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为从事隐孢子虫相关操作的实验室人员做好安全工作和预防实验室内发生隐孢子虫感染提供依据。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和德尔菲法确定隐孢子虫实验室感染发生的风险因素,然后通过模糊层次分析法确定风险因素的权重,建立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 结果 建立了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各风险指标中粪便样本处理发生隐孢子虫实验室感染的概率较高,且危害程度高,其发生可能性、危害程度的指标组合权重分别为0.111和0.107,属于高危风险因素。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隐孢子虫实验室安全风险评估模型具有可行性,可望为实验室人员做好相应防护措施、预防实验室内发生隐孢子虫感染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 调查安徽及周边省份绵羊和山羊隐孢子虫流行情况及分子特性。方法 选择安徽省及其周边的河南、江苏和山东部分地区的7个规模化绵羊场和10个规模化山羊场,分别采集832份和781份新鲜绵羊和山羊粪便样品,利用隐孢子虫SSU rDNA基因特异的巢氏PCR技术对所有样品进行检测,调查上述地区绵羊和山羊隐孢子虫感染和虫种分布;对获得的微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进行gp60基因扩增与分析,以鉴定其基因亚型。结果 安徽及周边省份绵羊和山羊隐孢子虫感染率分别为5.8%(48/832)和8.7%(68/781)。SSU rDNA基因分析显示,绵羊感染的隐孢子虫为肖氏隐孢子虫和泛在隐孢子虫,山羊感染的隐孢子虫为微小隐孢子虫。gp60基因分析显示,泛在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均为XIIa亚型2,微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均为IIdA19G1。结论 人兽共患泛在隐孢子虫XIIa亚型2和微小隐孢子虫 IIdA19G1基因亚型的鉴定,提示绵羊和山羊可能为人隐孢子虫感染的潜在来源。  相似文献   

6.
隐隐子虫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饮水给予免疫抑制药和用人源隐孢子虫卵囊感染NIH小鼠,建立了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功能抑制组比正常组易感,两者感染度有显著性差异。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为自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可引起严重腹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开封地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和种类分布。方法采用饱和蔗糖溶液漂浮法检查新鲜粪便样本的隐孢子虫卵囊,用18S rRNA基因对隐孢子虫进行PCR扩增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基于gp60基因位点对微小隐孢子虫进行基因亚型鉴定。结果粪便样本中隐孢子虫阳性率为8.4% (52/622),不同调查点、年龄段和养殖条件下奶牛隐孢子虫感染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18S rRNA基因位点成功扩增出50个样本,分别经Ssp I和MboII酶切进行鉴定,发现安氏隐孢子虫为优势虫种,为23份,微小隐孢子虫、牛隐孢子虫和芮氏隐孢子虫分别为5份、12份和6份,4份为牛隐孢子虫和芮氏隐孢子虫混合感染。序列分析显示5个微小隐孢子虫均为人兽共患基因亚型IIdA19G1。结论开封地区奶牛感染人兽共患微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具有人兽共患传播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犬肾细胞(MDCK细胞)模型, 并观察其生长发育过程。 方法 利用MDCK细胞为隐孢子虫感染对象, 优化隐孢子虫感染MDCK细胞的培养条件, 观察隐孢子虫在MDCK细胞中的生长发育过程。将体外感染48 h的细胞培养上清接种小鼠, 观察其感染情况。 结果 在含有5%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 用1×105隐孢子虫卵囊感染2.0×105个MDCK细胞, 培养12 h为最佳培养条件。在感染后72 h内, 隐孢子虫出现连续发育阶段, 包括脱囊、子孢子、裂殖子、裂殖体、滋养体、配子体、合子、薄壁卵囊和厚壁卵囊, 在60~72 h内形成卵囊;用感染48 h的细胞培养上清接种于免疫抑制小鼠, 10 d后有隐孢子虫卵囊排出。 结论 建立了能稳定用于微小隐孢子虫体外感染的MDCK细胞模型, 观察到隐孢子虫的生长发育全过程。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2014年10-12月从安徽省江北多地规模化猪场共采集500份新鲜猪粪样,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SSUrD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隐孢子虫虫种。结果 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24/500),其中阳性样本主要分布在潜山(40.0%)和滁州(6.3%),其他地区猪场未见隐孢子虫感染。SSU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有隐孢子虫阳性样本均为种母猪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crofarum)。> 60日龄猪种母猪隐孢子虫感染率(9.1%)高于< 30日龄(1.2%)和30 ~ 60日龄(1.0%)猪(P 均 < 0.01)。结论 安徽省江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存在隐孢子虫感染,且发现的种母猪隐孢子虫可能是人和其他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的来源,存在人兽共患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0.
隐孢子虫是一种肠道寄生虫,是引起人类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隐孢子虫致病的分子机制以及介导病原与宿主细胞间反应的分子尚不清楚。目前,尚未发现治疗隐孢子虫感染的有效方法。以往研究发现,有许多隐孢子虫蛋白与其粘附和侵入机制有关。在体外实验中,单克隆抗体MAb4E9能够抑制隐孢子虫感染,它可以识别隐孢子虫糖蛋白gp40和gp900。本研究对编码gp40的基因进行了克隆、测序、表达,并对该基因编码的gp40及gp15在隐孢子虫感染中所起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解进口奶牛寄生的隐孢子虫对引种场污染情况及是否影响隐孢子虫种类和基因型在当地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河南省某规模化引种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结果基于18SrRNA基因位点进行PCR检测,奶牛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7.8%(90/507),鉴定出4种隐孢子虫,分别为微小隐孢子虫、牛隐孢子虫、芮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隐孢子虫感染率随牛年龄增长而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断奶前犊牛以微小隐孢子虫为优势感染种,断奶前犊牛腹泻与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gp60基因位点,43份微小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成功扩增出35份,序列分析显示35个微小隐孢子虫均为人兽共患基因亚型IIdA19G1,而奶牛引种地(澳大利亚)的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均为IIa亚型家族存在显著不同。结论证实微小隐孢子虫为犊牛腹泻病原之一,IId亚型为中国独特分布的微小隐孢子虫亚型,其基因亚型存在地理隔离遗传特征,引种青年牛和成年牛不影响当地重要人兽共患虫种微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分布,从这个角度考虑不具有生物安全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为了解进口奶牛寄生的隐孢子虫对引种场污染情况及是否影响隐孢子虫种类和基因型在当地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河南省某规模化引种场奶牛隐孢子虫感染情况。结果基于18S rRNA基因位点进行PCR检测,奶牛隐孢子虫总感染率为17.8%(90/507),鉴定出4种隐孢子虫,分别为微小隐孢子虫、牛隐孢子虫、芮氏隐孢子虫和安氏隐孢子虫,隐孢子虫感染率随牛年龄增长而呈递减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断奶前犊牛以微小隐孢子虫为优势感染种,断奶前犊牛腹泻与微小隐孢子虫感染呈正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基于gp60基因位点,43份微小隐孢子虫阳性样品成功扩增出35份,序列分析显示35个微小隐孢子虫均为人兽共患基因亚型IIdA19G1, 而奶牛引种地(澳大利亚)的牛源微小隐孢子虫均为IIa亚型家族存在显著不同。结论证实微小隐孢子虫为犊牛腹泻病原之一,IId亚型为中国独特分布的微小隐孢子虫亚型,其基因亚型存在地理隔离遗传特征,引种青年牛和成年牛不影响当地重要人兽共患虫种微小隐孢子虫基因亚型分布,从这个角度考虑不具有生物安全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隐孢子虫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通过饮水给予免疫抑制药和用人源隐孢子虫卵囊感染NIH小鼠,建立了隐孢子虫感染小鼠模型。实验结果显示:免疫功能抑制组比正常组易感,两者感染度有显著性差异(P<0.05)。通过动物实验进一步证明免疫功能正常宿主感染隐孢子虫为自限性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或缺陷者感染隐孢子虫可引起严重腹泻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阐明空肠黏膜肥大细胞激活在隐孢子虫致病机制中的作用, 探讨苦参合剂抗隐孢子虫感染的作用机理。方法 30只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 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和苦参合剂实验组。建立隐孢子虫肠道感染小鼠模型, 经苦参合剂治疗3周后, 光镜下观察小鼠空肠病理变化; 甲苯胺蓝染色, 计数肥大细胞数量并观察其脱颗粒变化。结果 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小肠上皮出现明显炎性病理改变。苦参合剂实验组小鼠治疗3周后小肠上皮较完整, 接近正常。甲苯胺蓝染色显示隐孢子虫感染模型对照组小鼠肥大细胞数量 (12.80±0.84) 较正常对照组 (1.60±0.89)明显增多 (P < 0.01), 且脱颗粒现象明显; 苦参合剂实验组小鼠肥大细胞数量 (2.00±0.71) 较隐孢子虫感染模型组明显减少(P < 0.01), 肥大细胞数量和形态接近正常对照组。结论 肥大细胞活化参与了隐孢子虫感染引起的肠黏膜炎症反应。苦参合剂可减少隐孢子虫感染小鼠空肠黏膜肥大细胞数量及抑制肥大细胞活化脱颗粒, 从而减轻炎症、 修复受损肠黏膜, 发挥治疗隐孢子虫病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宿主来源贝氏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baileyi)对雏鸡的致病性差异。方法分别应用鸡源、鸭源贝氏隐孢子虫分离株感染3d龄雏鸡,感染量为1×10^6个/只,对实验组雏鸡的排卵囊规律、临床症状、法氏囊指数、组织学病理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鸡源贝氏隐孢子虫感染组雏鸡未出现死亡,发病率为25%,鸭源贝氏隐孢子虫感染组雏鸡发病率和病死率分别为35%和5%。结论不同源贝氏隐孢子虫均能引起雏鸡隐孢子虫病,但临床症状、排卵囊规律、法氏囊病变等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隐孢子虫病(Cryptosporidiosis)为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广泛发生于人、家畜和野生动物等。近年来随着研究的深入,野生动物隐孢子虫病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从流行病学、基因分型等方面总结了隐孢子虫在非人灵长类动物和大熊猫中感染情况的研究进展,探讨了非人灵长类动物及大熊猫隐孢子虫病的公共健康危害,为深入研究珍稀野生动物隐孢子虫感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隐孢子虫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孢子虫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人类腹泻的肠道病原体之一。主要介绍隐孢子虫形态学、交叉传播及基因方面分类的进展以及隐孢子虫对人类的感染情况 ,同时描述了我国的隐孢子虫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18.
隐孢子虫是一种寄生于宿主胃肠道上皮细胞内的原虫。人感染后,免疫功能正常者,常引起自限性腹泻;但在高危人群(如儿童、老人和免疫缺陷者等)中可发生严重腹泻和肠外感染,尤其是艾滋病患者。目前,隐孢子虫的分子流行病学研究已鉴定了30个有效种和40多种基因型,其中21个隐孢子虫种和基因型在人体发现。人体隐孢子虫病多数由人隐孢子虫(C.hominis)和微小隐孢子虫(C.parvum)引起。火鸡隐孢子虫(C.meleagridis)、泛在隐孢子虫(C.ubiquitum)、猫隐孢子虫(C.felis)和犬隐孢子虫(C.canis)引起的隐孢子虫病例也逐渐增多。除此之外,随着人体隐孢子虫病分子流行病学数据的增加,在人体内鉴定到一些新的隐孢子虫和基因型。特对上述新现的人体隐孢子虫种和基因型的流行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 检测分析腹泻病人粪便中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情况,为该病的诊断、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材料与方法 用直接涂片法、碘液染色、改良抗酸染色法和金胺酚染色法作为病原学检测的金标准,同时联用ELISA、免疫试条法和FTA巢式PCR法,对临床111例腹泻病人隐孢子虫及其他原虫感染情况进行粪样检测分析。结果 111例腹泻病人中男性为65人,女性为45人,年龄在6~65岁,原虫检出率达到44%(49/111),感染对男女年龄无显著性差别(p>0.05)。其中,用直接涂片法和碘液染色法检测阿米巴原虫感染的阳性率为2.7%(3/111),人芽囊原虫感染的阳性率为34%(38/111),没有查到蓝氏贾第鞭毛虫;改良抗酸染色法加金胺酚染色法,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8.1%(9/111),微孢子虫阳性率为1.8%(2/111);隐孢子虫ELISA试剂盒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6.3%(7/111);隐孢子虫免疫试条法检测的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为2.7%(3/111);巢式PCR法检测隐孢子虫感染的阳性率达到9%(10/111);经过测序后为微小隐孢子虫和猫隐孢子虫。 结论 联合多种检测手段能提高肠道原虫的检出率,腹泻病人感染的原虫主要为隐孢子虫和人芽囊原虫。  相似文献   

20.
隐孢子虫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隐孢子虫已被公认为最重要的人类腹泻的肠道病原体之一。主要介绍隐孢子虫形态学、交叉传播及基因方面分类的进展以及隐孢子虫对人类的感染情况,同时描述了我国的隐孢子虫研究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