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研究腰椎弓根长度与椎管大小的关系,为临床腰椎管狭窄的诊治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成人干燥腰椎骨上测量双侧第1腰椎到第5腰椎(L_(1~5))椎弓根的长度、侧隐窝的长度、椎管的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结果:平均双侧椎弓根长度、双侧侧隐窝长度从L_1到L_5逐渐减小;椎管正中矢状径和椎管横径从L_1到L_4逐渐减小,L_5增大。L_5椎管正中矢状径平均为(17.43±3.52)mm,椎管横径平均为(21.36±4.14)mm。双侧椎弓根长度与同侧侧隐窝长度L_3、L_4、L_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在L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弓根长度与椎管矢状径在L_1、L_2、L_4、L_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双侧椎弓根长度与椎管横径在L_1、L_2、L_3、L_4、L_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在L_(3~5),腰椎弓根长度与同侧侧隐窝长度有关,而与椎管正中矢状径、椎管横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临床提供青少年关节突及椎管相关的解剖学测量数据.方法:年龄在14~19岁(平均16.5岁)25例原配完整的胸腰椎(T1~L5)标本,分别测量卜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下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下关节突根部外缘宽度、椎弓根内缘间距和椎管前后径,并与成人数据比较.结果:上、下关节突间距、椎弓根内缘间距和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弓根内缘间距由上到下都旱两边高中间低的"马鞍形"变化趋势而椎孔前后径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上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与下关节突内缘间距相关系数为0.92,下关节突内缘间距与下关节突根部外缘间宽度相关系数为0.83.结论:14~19岁青少年以上测量数据与成人数据均无显著性差异,并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为临床青少年脊柱椎管狭窄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参考;上关节突内缘中点间距总是小于椎弓根内缘间距,中、下胸段椎弓根螺钉间距要小于上胸段和腰段.  相似文献   

3.
背景:对于儿童脊柱损伤的外科治疗适应证及治疗方式等尚存在争议。 目的:通过利用薄层CT影像资料并三维重建后测量,分析6-11周岁儿童腰椎椎弓根的形态、发育规律和增龄特征。 方法:选取无脊柱外伤、畸形及神经症状的6-11周岁儿童60例,行多排螺旋CT薄层扫描(0.625-1.25 mm),范围为T12至S1,将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不同节段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与结论:①椎管横径与矢径随年龄和椎序增加呈递增趋势。②椎弓根宽和高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椎弓根宽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椎弓根高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缓慢递减趋势,椎弓根高大于椎弓根宽。③钉道长随年龄的增加呈递增趋势,在腰椎处整体呈“波浪”型,且各椎间无显著性差异。④e角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增趋势,而f角则随椎序的增加则呈“波浪状”递减趋势。说明儿童腰椎椎管横径、矢径、椎弓根宽、高、钉道长、e角和f角与椎弓根螺钉置入有着密切的关系,临床应用中应根据儿童椎弓根的特征选取最佳的治疗方案。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4.
文题释义:椎弓根螺钉:椎弓根置钉是目前脊柱内固定的常用方法,椎弓根形态学参数决定置钉成功率,对于发育中的青少年脊柱疾患,椎弓根螺钉同样发挥重大作用。  三维重建测量:利用三维重建软件对人体组织结构进行3D重建,可清晰完整、更加直观地表现人体组织特点,得到的测量数据更准确,可以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背景:关于成人胸腰段椎弓根形态的研究已经发表了大量文献,但对青少年椎弓根形态的了解较少,尤其是在亚洲人群中。青少年脊柱疾患日益增多且精确的形态学研究较少。 目的:研究内蒙古地区12-15岁青少年腰椎的解剖结构,为椎弓根螺钉置入提供详细资料,确定安全合适的螺钉大小,并为螺钉尺寸设计提供数据参考。 方法:收集内蒙古地区65例12-15岁青少年正常胸腰CT资料,根据年龄分2组,12-13岁31例,14-15岁34例。将连续扫描的胸腰椎断层影像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 21.0分析与测量,指标包括椎弓根宽、椎弓根高、椎管横径、椎管纵径、椎弓根长、椎弓根外偏角、椎弓根最大外偏角、椎弓根头倾角及椎弓根面积。 结果与结论:①2组L1-L4 椎弓根宽小于椎弓根高,L5椎弓根宽与椎弓根高相似,椎弓根宽决定螺钉直径,男性大于女性;②12-13岁,螺钉长L1-L5均为40-45 mm;14-15岁,螺钉长L1-L4为40-45 mm,L5为45-50 mm;③2组规律相同,椎管横径均大于椎管纵径,椎管横径、椎管纵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男女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椎弓根外偏角:12-13岁L1-L2变化不大,L2-L5逐渐增大;14-15岁L1-L5逐渐增大,2组均男性大于女性;⑤椎弓根最大外偏角:2组规律相同,L1-L5逐渐增大,随年龄增长而减小,左右侧与性别间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不同年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⑥椎弓根头倾角: 12-13岁为3°-8°,14-15岁为0°-5°;随年龄增长而减小,L3-L4男女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⑦椎弓根面积:2组规律相同,L1-L5逐渐增大,L4-L5有一个明显的变化趋势;⑧根据椎弓根参数分析可得出正常青少年腰椎各节段置入螺钉的适合尺寸,帮助临床医师掌握腰椎解剖结构,提高置钉准确性。 ORCID: 0000-0001-5877-8358(许阳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人工关节;骨植入物;脊柱;骨折;内固定;数字化骨科;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正常胎儿标本椎体、椎管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表现及生长曲线。 方法 52例15~40孕周的胎儿标本接受3.0T磁共振T2WI腰椎横轴位和冠状位扫描;观察及测量内容: ①L1椎间盘信号及高度变化;②L2椎体、骨化中心高度和面积及其相应水平椎体、椎管前后径和面积。对上述测量结果和孕周间作回归分析。 结果 ①L1椎间盘在小于或等于21周时为低信号,21周后逐渐为高信号,其高度随孕周呈线性增长(P<0.01);②L2椎体及骨化中心的高度、面积随孕周呈线性增长(P<0.01),骨化中心与椎体面积比值随孕周增大(P<0.01);L2椎体前后径与相应水平椎管前后径比值范围为1:1.3到1:0.6。 结论 磁共振可明确显示胎儿椎体、椎间盘、椎管在不同孕周的发育表现及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6.
胸腰椎椎弓根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目的 观测胸腰椎椎弓根形态结构特征 ,为临床提供解剖学参数。方法 测量 31例成年男性椎骨T1~L5的横径、矢径、椎弓根间距及椎弓根通道长度。结果 横径 :T1~T6逐渐变小 ,T6~T12 逐渐增大 ,L1和L2 小于T12 ,L2 ~L5逐渐增大 ;矢径 :T1~T3 逐渐增大 ,T4~T7均小于T3 和T8,T7~T12 又逐渐增大 ,L1~L3 逐渐变小 ,L3 ~L5又逐渐增大 ,T1~L5均明显大于其横径 (P <0 0 1) ;模仿弓根通道长 :T1~T10 逐渐增长 ,T11和T12 均较T10 和L1短 ,L1~L4逐渐增长 ,L5较L4短 ;椎弓根间距 :T1~T4逐渐变窄 ,T5~L5逐渐增宽 ;左右侧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进行椎弓根螺钉固定时应根据不同节段椎弓根形态特点 ,结合影像学资料 ,选择相应的螺钉直径、长度、进钉部位及方向。  相似文献   

7.
背景:胸椎椎弓根是胸椎手术中最主要的内固定方式,但是缺少椎弓根螺钉置入通道的相关形态的参数测量,缺少正常发育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比较的相关报道。目的:比较在正常发育青少年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胸椎安全置入椎弓根螺钉相关的椎弓根形态特点。方法:使用三维重建CT图像对35例正常发育青少年和35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的胸椎椎弓根进行测量。测量的参数包括:1临界距离:从椎弓根螺钉入点到椎板腹侧骨皮质的最短距离。2安全距离:从入点到椎管的切线距离(和椎弓根内侧皮质相切)。3椎弓根螺钉长度。4椎弓根宽度。5椎弓根横向角。危险区域定义为安全距离和临界距离之差。结果与结论:正常发育组临界距离为(9.2±1.0)mm,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为(9.4±1.2)mm。正常发育组安全距离为(14.7±0.8)mm,显著小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的(15.4±1.4)mm(P0.001)。正常发育组危险区域为(5.4±0.7)mm,显著小于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的(6.0±1.0)mm(P0.001)。正常发育组椎弓根螺钉长度为(36.6±4.1)mm,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椎弓根螺钉长度为(37.1±5.3)mm。正常发育组椎弓根螺钉宽度为(5.8±1.2)mm,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组椎弓根宽度为(5.7±1.7)mm。两组临界距离、椎弓根螺钉长度和椎弓根宽度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382,0.135,0.293)。两组的椎弓根横向角均从T1到T12逐渐减少。提示正常发育青少年和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患者置入椎弓根螺钉的胸椎椎弓根形态相关参数有差别,尤其在胸弯顶点附近区域。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Ⅰ型腰骶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椎体的形态学差异,为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 方法 选取Ⅰ型腰骶移行椎和正常第5腰椎标本各60例,观测:椎体上下终板前后径、横径;椎体前缘高度、后缘高度及其前/后高比值;椎弓根纵、横径。统计学分析并进行t检验。 结果 I型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相比,椎体上、下终板前后径及横径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1);椎体的上、下前后径大1~2 mm,上、下横径大2~3 mm,前高大0.7~1.2 mm,后高大0.8~1 mm,统计均有显著意义;椎体的前/后高度比值及椎弓根纵横径I型移行椎与正常第5腰椎之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 结论 I型腰骶移行椎椎体各径线较正常第5腰椎椎体稍大, 但形态相近; I型移行椎椎体与正常第5腰椎椎体无明显区别,I型腰骶移行椎椎弓根螺钉进钉可按正常第5腰椎方法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应用数字技术分析腰椎椎弓根离断的位置对延长后的椎管容积的影响.方法:选取50例正常腰椎CT数据集,应用Mimics 14.0软件,以双侧椎弓根上缘所在平面为参考面对数据集进行重新定义分割,三维重建第4、5腰椎椎体及椎管数字解剖模型.分别在椎弓根与椎体连接的部位、椎弓根与椎板连接的部位垂直于椎弓根轴线模拟分别离断双侧椎弓根,并对离断后的椎弓根向后延长,置入椎弓根螺钉等仿真手术操作.测量截断平面的椎管面积和前后离断截面间的距离.对获取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第4腰椎节段,椎弓根前部离断椎管截面面积较后部小36.703 mm2,前后截面间距离为4.003 mm±0.723 mm;在第5腰椎节段,椎弓根前部离断椎管截面面积较后部大11.718 mm2,前后截面间距离为3.278 mm±0.576mm.结论:在第4腰椎节段,椎弓根后端离断对椎管容积增大的有效性要优于前端离断,在第5腰椎节段,则反之.但根据脊柱“三栓理论”,在后部截骨理论上可以给脊柱前柱提供更好的力学稳定性,并且后部截骨在离断过程中对椎管及其周围的组织、尤其是对神经的损伤风险较小,所以总体评价椎弓根后端离断要优于前端离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揭示正常成人下颈椎椎体、椎体间隙、椎弓根随年龄增长的形态学变化规律.方法:对200名受检者进行64排螺旋CT扫描后数据处理,测量第3至第7颈椎(C3~C7)椎体横径、矢状径及椎体高度、椎体间隙、椎弓根的高与宽,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颈5、颈6椎体矢径在男性66~年龄组,女性56~65岁及66~年龄组,较其他各组明显增大;各椎体横径、高度的增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年龄增长,男、女性椎体间隙前、中高先增大后减小,而后高逐渐减小,颈5~6、颈4~5间隙后高,在女性46~55和男性56~65年龄段较25~35年龄组降低;椎弓根宽度小于高度,随年龄增长,宽度呈递进型增宽,高度无明显变化.结论:多排螺旋CT应用广泛,可为影像学诊断及临床应用提供翔实数据;椎体间隙受年龄因素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的形态特点,为腰骶移行椎合并腰椎滑脱、不稳症时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依据。 方法 对59例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标本的矢状径、横径,峡部的高度、厚度;椎弓根的纵径、横径;椎板的高度、厚度;脊椎指数及退变情况等进行观测。 结果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椎体前后径(34.1±2.7)mm,横径(47.5±4.6)mm;峡部高度(12.9±1.6)mm;峡部厚度(9.0±1.2)mm;椎弓根纵径 (10.6±2.4)mm,椎弓根横径 (14.0±2.4)mm;椎板高度(18.2±2.6) mm,椎板厚度 (5.7±1.2)mm。脊椎指数:1:4.35; 81.4%(48例)发生椎体增生,未发现峡部裂。 结论 腰骶移行椎上一节段腰椎椎体各径线及椎弓根横径较正常L4椎体大,可选择直径稍大的椎弓根螺钉;峡部厚度较正常L4增加;峡部不存在发育薄弱和局部缺损。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总结学龄前期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形态特点及生长发育规律,为临床应用椎弓根螺钉技术治疗学龄前期儿童寰枢椎疾病该年龄段患儿椎弓根螺钉置入手术操作、螺钉的设计和生产等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收集3~6岁学龄前期儿童行颈椎寰枢椎CT扫描的临床资料,排除有寰枢椎骨折、畸形、结核、肿瘤等疾患的病例,保留60例寰枢椎单椎结构正常的病例资料(如寰枢椎半脱位);将所获取的CT原始图像以DICOM格式导入Mimics软件进行重建,观察对象按年龄分组进行寰枢椎椎弓根相关指标的测量与分析。结果椎弓根宽(PW)、椎弓根高(PH)和椎弓根骨通道全长(PL)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寰椎(C1)的PW/PH比值均大于1.0,即C1椎弓根的宽度值大于高度值;枢椎(C2)的PW/PH比值均小于1.0,即C2椎弓根的宽度值小于高度值。结论学龄前期儿童脊柱生长发育较快,不同年龄段寰枢椎椎弓根具有不同发育特征,3~6岁学龄前期儿童寰枢椎椎弓根各径线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寰枢椎椎弓根理论上可置入直径最小为3.5 mm的椎弓根螺钉。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对4~12岁正常儿童胸椎椎弓根的数字化形态学测量,探讨其形态特征及发育特点,为儿童胸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60例正常儿童胸椎CT扫描数据,间隔3岁为1个年龄组,共分为3组,每组20例,将CT资料导入Mimics软件三维重建后测量椎弓根宽、椎弓根高、钉道长、e角和f角等相关参数。结果椎弓根宽、椎弓根高、钉道长总体随年龄增长呈递增趋势,10~12岁组与4~6岁组、7~9岁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弓根宽随椎序先减小再增大,椎弓根高、钉道长总体随椎序的增加呈明显递增趋势,e角、f角则在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e角总体随椎序的增加呈递减趋势,而到T_(11)~T_(12)为负角,f角总体呈波浪状下降趋势。结论 4~12岁正常儿童胸椎椎弓根相关参数随年龄的增长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提示临床对这一群体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时应尽可能体现"个体化置钉"原则,以提高儿童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4.
背景:椎管减压植骨融合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成为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 目的:探讨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恢复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的椎体高度。 方法:选取2007年2月至2011年9月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胸腰椎严重骨折脱位患者31例,全部采用经椎弓根伤椎次全切除、椎管减压,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治疗。在治疗前后进行影像学检查,观察椎体序列的恢复以及椎体高度、Cobb角的恢复情况,同时观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12-30个月,所有患者椎体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后均较好,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等。复查时植骨块均已融合,畸形矫正良好,椎体高度基本恢复,Cobb角恢复良好。7例神经功能有所恢复,其中6例提高1级,1例提高2级,另外22例未恢复。病例分析和相关研究结果说明,经椎弓根行伤椎次全切除减压,椎体间钛笼加自体松质骨粒植骨融合支撑联合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可以减少严重胸腰椎骨折脱位患者椎体矫正丢失,恢复椎体高度,增强椎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 CT影像测量胎儿标本胸12椎体(T12)水平正常椎管的形态、大小,并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方法 利用64排螺旋CT对30例23~40孕周脊柱发育正常的胎儿标本进行扫描,并以T12椎体中份水平为中心进行3D重建,在T12椎体中份水平横断面图像上观察T12椎管的正常形态,使用Image J软件测量椎管的前后径、左右径和面积,计算出各胎龄所测径线的平均值,并对所测数据和胎龄作回归分析,分析其随胎龄增长的发育趋势。结果 T12水平椎管可以清晰显示,呈类圆形,并随胎龄逐渐增大,其前后径、左右径及面积均随胎龄呈线性增长,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Y椎管前后径(mm)=0.126+0.26×X胎龄(周),R2=0.857, P<0.01 ;^Y椎管左右径(mm)=-0.411+0.274×X胎龄(周),R2=0.822,P<0.01;^Y椎管面积(mm2)=-52.09+3.43×X胎龄(周),R2=0.911,P<0.01。结论 CT可清晰显示胎儿T12椎体水平椎管形态;T12水平椎管各径线的大小与胎龄有良好的相关性,可以用来评估胎儿脊柱发育。  相似文献   

16.
本文阐述了腰椎屈伸活动的运动学问题及其影响因素,并就腰椎屈伸活动对腰椎应力分布、腰骶硬膜囊及其容量的影响进行讨论.作者认为,腰椎的某些疾患如腰椎间盘突出症,神经根卡压和椎弓峡部裂等可能与根椎后伸有关。腰椎椎管的容量受到腰椎屈伸活动的影响,维持腰椎于前屈位治疗椎管狭窄症可增大椎管容量,缓解临床症状,而腰椎屈伸动力性摄片具有明确的诊断学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12~18岁青少年腰骶段椎弓根影像学扫描和三维重建,探讨腰骶段进钉角的增龄变化规律,为青少年脊柱内固定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选取我院青少年患者30例,无外伤、神经症状和体征的双源64排螺旋CT薄层扫描影像学结果,扫描范围为盆腹腔,将获得腰骶段CT原始数据以DICOM格式导入三维重建软件进行相关指标测量,并按性别、年龄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青少年腰骶段椎弓根E、F角及椎体复合体的上下及左右入钉点间距在性别与侧别间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E、F角及椎体复合体的上下入钉点间距发育总体随着年龄和椎序的增长呈增长趋势,且存在一定的显著性差异。结论青少年脊柱椎弓根及相关结构解剖学参数呈规律性变化过程,临床应用时可做参考。但必须结合个体化影像学结果及生物力学研究成果的支持,才能使椎弓根内固定技术达到个体化治疗的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测量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椎间高度指数(IHI)、椎间角度(IVA)及腰椎前凸角(LL),分析其变化特点。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16年10月因腰腿痛就诊于西京医院骨科门诊患者。其检查结果提示腰椎无明显异常且各节段椎间盘Pfirrmann分级(P-c)为Ⅰ级和Ⅱ级,共纳入303人。将其按年龄分为五组:青年组(20~29岁),青中年组(30~39岁),中年组(40~49岁),中老年组(50~59岁),和老年组(60岁以上),测量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 IHI从L_(1-2)向下逐渐增加,L_5-S_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及P-c分级Ⅰ级和Ⅱ级之间,在相同节段IH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A从L_(1-2)向下逐渐增加,L_5-S_1节段达到最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之间IVA在L_(2-3)、L_(3-4)、L_(4-5)节段及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L_(1-2)、L_5-S_1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研究获得了不同年龄组、不同性别影像学正常人群腰椎各个节段IHI、IVA及LL的正常值范围。在椎间盘尚未发生退变的情况下,腰椎椎间高度指数保持相对稳定,不随年龄、性别的变化发生变化。腰椎各节段IVA及LL随年龄改变发生改变,自进入青中年组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角度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管狭窄及其肿瘤的效果。方法选择16例腰椎管狭窄或腰椎管肿瘤患者,其中男性12例,女性4例;年龄23~67岁,平均年龄43.7岁。峡部截骨节段2节段6例,3节段8例,4节段2例。对其应用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行腰椎放射学检查了解峡部愈合情况,总结峡部截骨部位骨性愈合的规律。并采用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腰痛和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作为手术前后评价标准。应用统计学软件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分析对比。结果所有病例均得到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30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9个月。16例患者中优13例,良2例,可1例。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3.67±2.35)分,腿痛VAS评分(4.25±3.36)分,JOA评分为(21.36±4.48)分,优良率达90%。手术前后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及JOA评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峡部截骨术联合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为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或椎管内肿瘤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0.
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曲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腰椎间盘突出与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测量值间的差异及其相关性。方法对178例单纯腰椎间盘突出和162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经手术治疗后的X线、CT、MRI资料进行回顾性对照分析。测量腰椎曲线指数(LCI)、腰椎前凸度(Cobb角)、椎间盘突出指数(IDH)、硬膜囊横截面积(CSADS)、侧隐窝前后径(A-PDLR)(骨性标志),对所测量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变小或消失,并多伴有侧弯;腰椎管狭窄组,X线显示为腰椎生理曲度明显加大,多不伴有侧弯,二者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腰椎间盘突出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负相关(r=-0.732,P<0.05);腰椎管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度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症的腰椎生理曲线不同,突出和狭窄程度与腰椎生理曲线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