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IA)是心肌梗塞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AMI)后的早期。PIA多见于冠脉严重病变者,其近期死亡率可达17%~50%。由于PIA病人易发生再梗塞和猝死,早期识别,及时、正确的处理,对预后有重要的临  相似文献   

2.
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后,患者的胸痛大多终止于24小时内。若发病24小时后又发作心绞痛,称梗塞后心绞痛(PIA)。其发生率占全部AMI患者的20%~60%,尤多见于无Q波梗塞者。PIA属于不稳定型心绞痛,往往是发生梗塞扩展或再梗塞的先兆,因而应引起重视,并予以积极正确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急性心肌梗塞发生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的典型心绞痛,称为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Early postinfarction angina)。部分病员可在心尖区检获一过性返流性收缩期杂音、第四心音、心电图出现暂时性缺血及/或损伤性改变,以及超声心动图示有新近发生的短暂性心室壁活动异常区域。有报道其在无Q波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员中的发病率较高,此类患者再梗塞率高达28%,随访6月的死亡率超逾57%,预后甚差,已引起医界极大关注。 1病因及发病机理 Deservi等报告34例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的结果表明,绝大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回顾性分析9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例,以探讨心肌梗塞后心绞痛(PMIA)的发生机理、促发因素和预后。1 临床资料 98例AMI病人均符合1979年WHO诊断标准。AMI后常规心电监测1周,此后若必要随时予以监测。每次PMIA发作时均观察血压、心率及心电图变化。疼痛时间>30分钟者及时复查心肌酶谱。若4周内心肌酶谱再次升高,症状和心电图符合AMI诊断标准者定为早期再梗塞。  相似文献   

5.
我们对1993年以来本院收治的178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患者进行回顾分析,以探讨梗塞后心绞痛(PIA)的相关因素。临床资料:本组男123例,女55例;年龄34~81岁,平均615±85岁。梗塞位于前壁(前间壁、前侧壁、广泛前壁)105例,下壁(后壁、右室)49例,前、下壁复合梗塞11例,无Q梗塞13例。心功能Ⅲ级以上者33例,各种心律失常和(或)传导障碍者90例。梗塞前有心绞痛发作者69例。合并有高血压者78例,本组37例应用了溶栓治疗。回顾性分析数据采用X2检验。结果:本组178例…  相似文献   

6.
7.
本文对113例急性心肌梗塞(AMI)病人观察了梗塞后心绞痛(PIA)的发生与梗塞前心绞痛(Pre—IA)、心肌耗氧量(MOC)等因素之间的关系,发现PIA者多有Pre—IA存在,且MOC于急性期明显高于非PIA者,心梗部位亦有不同。结合Pre—IA和急性期MOC对PIA的发生有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8.
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目的:探讨影响心肌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EPIA)发生率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符合EPIA诊断条件的86例患为心绞痛组,无心绞痛100例为对照组,进行两组对比观察。结果:较为对照组,心绞痛组①前壁、广泛前壁、多壁部位心肌梗塞明显增多(P〈0.01);②并发心衰、心源笥休克、心搏停跳的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③室壁瘤、附壁血栓、砂肌功能不全、心脏矛盾运动发生率均明显增高(P〈0.05);④L  相似文献   

9.
本文作者通过急性期和慢性期冠状动脉造影证实1例多发性冠状动脉痉挛引起心肌梗塞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男性,50岁。心肌梗塞发生前3天首次出现胸痛。患者每天吸烟40~50支,无糖尿病、血胆固醇增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53例首次穿壁性心肌梗塞患者于发病后6月内行左心室和冠状动脉造影,23例心肌梗塞后心绞痛患者(甲组)较30例梗塞后无心绞痛患者(乙组)冠状动脉受累血管数和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增高,梗塞区侧支循环和左心室局部室壁活动改善。甲组中单支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性再通率显著高于乙组。本文提示,心肌梗塞后心绞痛可预测多支冠状动脉病变和梗塞区冠状动脉自发再通,特别是前壁梗塞时,因此,对心肌梗塞后有心绞痛的患者宜行冠状动脉造影,以期正确选择治疗方法,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1.
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摘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肌梗塞后早期心绞痛相关因素分析(摘要)陈树兰马宝庆石学宁通过对100例急性心肌梗塞(AMI)住院存活患者的回顾,探讨梗塞后早期心绞痛(PIA)发生率及其相关因素,以防止梗塞面积延展或再梗塞,提高AMI的存活率。一、对象与方法资料来自本院1988年1...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9例急性心肌梗塞后心绞痛,伴有短暂性 ST 段上移,与另外两组急性心肌梗塞者进行比较,探讨其预后意义。方法:自1971年6月到1972年8月确诊为急性心肌梗塞的57例住院病人,病人入院后即测定12导联心电图及血清酶,连续测  相似文献   

13.
1.何谓异常Q 波?异常Q 波仅见于心肌梗塞吗?答:异常Q 波是指aVR 以外的常规心电图导联,Q波宽度≥0.04秒,Q 波深度≥1/4,同导联R 波高度。梗塞性Q 波与非梗塞性Q 波均属异常Q 波范畴。自1920年Pardee 提出异常Q 波可作为冠状动脉  相似文献   

14.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又称Dressler综合征,1956年首先由Dressler报告。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和心包炎或伴有胸膜炎及肺炎,一般于急性心肌梗塞后2~11周出现,可持续数日至数周甚或数月。其发生率约为4%。这种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似有别于1872年Baumler所描述的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的心包炎。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的心包炎或可称之为心肌梗塞后早期心包炎(early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carditis),一般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第2~4天,  相似文献   

15.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的心包炎有两种类型。一型是较常见的梗塞后早期心包炎,见于梗塞后24~48小时,发生率约7~16%,持续1~2日。该型系因心肌坏死本身的接触性炎症反应所致。另一型是梗塞后晚  相似文献   

16.
作者通过对177例急性心肌梗塞的前瞻性研究,探讨了梗塞期间心电图出现陡峭上升支的负性T波和休息时反复发作的心绞痛,对再度梗塞的预测价值。全体患者住院期间,每天记录心绞痛的形式(劳力性或休息时发生),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患者男性,60岁.因劳累时心前区闷痛3h入院.疼痛向左肩放射,伴大汗、恶心呕吐.患者有冠心病病史2年.入院心电图(附图A)示:V_1—V_3导联呈QS型,ST段呈轻微弓背型抬高,V_1—V_5导联见深倒置的冠状T波,V_6导联T波低平.诊断为急性前间壁心肌梗塞.经扩张冠脉、抗凝、给极化液、吸氧等综合治疗后,病情趋于平稳,但ECG改善不明显.入院后第3天在平  相似文献   

18.
报告将AMI后24小时至15天内反复发作典型心绞痛患者22例与无心绞痛的20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是前者有6例为无Q波心肌梗塞。并就其发病机理、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以及无Q波梗塞后早发性心绞痛的临床特征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9.
目前当临床上诊断为急性心肌梗塞时,治疗主要集中于预防或处理由心律失常或泵出衰竭所致的并发症。然而,最近的研究提示,在急性冠状动脉阻塞的最初几小时内,减少心脏的工作量和心肌的需氧量,可显著地缩小心肌损伤的范围。为此,认识急性心肌梗塞的前驱症状至为重要。  相似文献   

20.
对急性Q波型前壁心肌梗塞前有或无心绞痛患者的近期预后和左室功能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无心绞痛组(Ⅰ组)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和病死率高于有心绞痛组(Ⅱ组);Ⅰ组的肌酸磷酸激酶峰值高于Ⅱ组。两组的冠脉病变程度相似,但Ⅱ组有较多的2级侧支循环形成,Ⅱ组比Ⅰ组有较高的左室射血分数,以及较小的左室舒张末期容量,提示有梗塞前心绞痛患者的AMI近期预后和左室功能好于无梗塞前心绞痛者,这可能与前者有较多的侧支循环形成,梗塞面积较小,以及心肌缺血预适应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