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6,(19):3687-3688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我院收治获得明确诊断的Gensini积分结果显示为低度、中度、重度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患者各40例作为研究对象,分别定义为低度组、中度组、高度组。再抽取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健康人资料40例(对照组)。对这四组研究对象展开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检测,并对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四组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肿瘤坏死因子等各组炎性标志物检测结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住院期间发生冠脉病变可引起血清炎性标志物水平的变化,因此对血清炎性标志物进行检测可为临床诊断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在今后的临床诊治工作中,应对其给予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左室重构(LVR)与内皮功能障碍(ED)的关系.方法 对30例病程6周的AMI患者应用超声分别测量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左室梗死区室壁厚度(Td)、左室舒张末容积(LVEDVI)、左室收缩末容积(LVESVI)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静息状态及反应性充血后肱动脉内径,计算反应性充血诱发的肱动脉内径扩张百分率.对各项心内结构指标与内皮依赖性舒张功能(EDD)指标做相关性分析.结果 Td与EDD呈正相关(r=0.591,P<0.01)、LVESVI与EDD呈负相关(r=-0.414,P<0.05)、LVEF与EDD呈正相关(r=0.493,P<0.01).结论 AMI后早期LVR与ED有关,ED参与了AMI早期LVR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梗死因分析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一种发病急,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威胁着中老年人生命的一种心血管内科危重病症。我科收治33例AMI病人,其中死亡5例,现就死亡相关因素作一回顾性分析,以便探索有效护理措施,降低死亡率。1临床资料本组病例男3例,女2例,年龄在58~74岁,住院时间在15~30天,入院诊断均为急性广泛前壁心梗。5例均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二例伴心衰,是例伴心源性休克。2死因分析ZI情绪因素1例在恢复期因和家人争吵,继发室额,心脏摔死;l例因反复心前区疼痛产生恐惧心理,最后死于心脏破裂。由于情绪激动时,交感神经兴奋,心脏…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大部分病人逐渐发展为心衰,这是心脏和周围循环对心肌收缩功能丧失代偿反应的最后阶段,而左室扩张是判定心脏失代偿的重要预后因素,并与病死率密切相关。1970年,Burch曾将这种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增大,临床表现类似充血性心肌...  相似文献   

6.
心梗后心功能变化与心梗后缺血性心肌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肌梗塞(AMI)后.大部分病人爱渐发展为心衰.这是心脏和周围循环对心肌收缩功能丧失代偿反应的最后阶段,而左室扩张是判定心脏失代偿的重要预后因素,并与病死率密切相关。1970年.Burch曾将这种冠状动脉病变引起的心脏增大,临床表现类似充血性心肌病的一类疾病,命名为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的心功能下降已得到人们公认,而本旨在说明心梗早期的心功能变体与以后是否发展为缺血性心肌病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急性心肌梗塞(AMI)是威胁中老年患者生命的急症之一,其早期病死率高。因此,一旦确诊,应及早进行抢救,以保护濒死心肌,缩小梗死范围,维持生命体征的稳定。但在院前抢救过程中往往受到人力、抢救器材和药物的限制,因此,克服困难,给患者予以及时准确的现场救护及安全的途中监护转移是抢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钠肽(BNP)与急性心肌梗死(AMI)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使用BIOSITE Triage BNP干氏床旁快速检测方法对110例AMI患者入院1~3天的BNP水平进行测量,随访1个月,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另测量20例健康成人的血BNP水平做为对照.结果①AMI患者血BN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272.3±213.5) ng/L比(18.6±15.4) ng/L, t=7.21,P<0.01];②死亡组BNP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591.5±321.2) ng/L 比 (192.3±152.4) ng/L ,t=5.26,P<0.01];③单因素分析表明,血BNP≥270 ng/L(中位数)和Killip分级Ⅱ级以上为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的预测因素(均P<0.01);③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惟有血BNP≥650 ng/L (75%百分位数)为1个月内心源性死亡的独立预测因素(OR=9.24, 95%可信区间3.26~35.42,P<0.01).结论 AMI患者血BNP水平明显升高,测量梗死早期的血BNP水平可用于AMI的危险分层及评价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电图平面QRS-T夹角变化、C反应蛋白(CRP)水平与急性心梗患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收治的80例急性心梗患者,均在治疗后对比ORS-T夹角大小,将患者分为研究组(QRS-T>90°,24例)、对照组(QRS-T≤90°,56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动态心电、心脏彩超检查,之后以药物进行治疗,对比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CRP水平、住院期间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QRS-T夹角变化、CRP水平与急性心梗患者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性别、是否有吸烟史、是否具有高脂血症对比无显著差异性(P>0.05);组间年龄、高血压病史、左心室射血分数、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CRP水平对比差异显著(P<0.05)。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疗后平面QRS-T夹角>90°、CRP水平≥13mg/L是导致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独立危险性因素。研究组术后半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4例,占16.67%;对照组术后半年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1例,占1.79%,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校正χ^(2)=3.962,P=0.047)。结论 心电图平面QRS-T夹角>90°、CRP水平≥13mg/L是导致急性心梗患者术后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因素,且QRS-T夹角检查能在临床进行重复测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血清CK—BB活性及动态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逐日监测50例急性脑伤患者血清CK—BB活性,与临床指标对比评价其临床价值,并分析其变化规律与治疗转归、预后的关系。结果:血清CK—BB在伤后早期升高,且与伤情成正相关,CK—BB较快恢复正常是治疗得力、无并发症和预后良好的标志。结论:血清CK—BB是急性脑损伤的可靠、特异性、量化指标,其动态变化规律对判断疗效、迟发病及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和预后评估均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1.
护土长:同志们好!现在我们讨论一下急性心梗病人的护理。首先请田护士介绍一下4床病人的病历。 田护土:病人是位54岁男性病人。于1995年2月21日以主诉心前区压榨性疼痛30min,并向左臂放射收入C.C.U。 体格检查:T36.5℃,P85次/min,R20次/min,BPl3/9kPa。病人神志清楚但焦虑,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血清酶学示:CPK35u,心电图示:急性心肌梗塞(前壁)。 刘护土:最常见的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护士长:对,可怎样诊断急性心肌梗塞呢? 马护士:根据以下几方面可做出急性心梗的诊断:1)病史(疼痛、恶心等);2)心电图;3)血清酶学。 护士长:对,正确。下面我们来讨论一下这位病人的治疗和护理。谁先发言? 华护士:让我试试。我认为让病人卧床休息,勿激动以防增加心脏负担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清N末端钠尿肽原(NT-proBNP)、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及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与急性心梗患者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收治的98例急性心梗患者为研究组,根据患者随访期间是否发生不良心血管事件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另选取同时间段进行健康体检的83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不同人群血清NT-proBNP、cTnI及CK-MB水平,分析NT-proBNP、cTnI、CK-MB及三者联合检测对急性心梗患者近期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 研究组NT-proBNP、cTnI及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共33例患者预后不良,65例患者预后良好。预后不良组NT-proBNP、cTnI及CK-MB水平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NT-proBNP、cTnI、CK-MB三者联合检查的AUC更高,为0.931(P<0.05)。结论 血清NT-proBNP、cTnI及CK-MB在急性心梗患者中存在异常...  相似文献   

13.
AMI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临床上以检测肌酸激酶(CK)和心肌型肌酸激酶(CK-MB)活力作为诊断、治疗的指标之一,本文报道应用曹岩等方法制备脑型肌酸激酶(CK-BB)的单克隆抗体,进行临床研究及建立双抗夹心式ELISA法,以测定样品中肌酸激酶的B亚基含量。对AMI患者,为进一步认识其血清中CK-MB的B亚基量与酶活力的动态关系,探讨其临床意义而进行本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为本院心内科住院及符合WHO诊断标准的AMI患者32例,男22例,女10例,年龄40~80岁,平均67岁。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梗后心肌组织特征与早期再灌注和预后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⑶评价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心肌超声组织特征变化趋势与预后的关系以及早期再灌注对心肌组织密度的影响⒚方法⑶我们分析了首次发病的 69 例 Q 波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入院后 24 小时内、72 小时、2 周、3 个月和6 个月的心肌灰阶⒚根据患者有无早期再灌注分为⑶无早期再灌注组 46 例⒙早期再灌注组 16 例和死亡组 7 例⒚结果⑶在无早期早再灌注组⒙梗塞区心肌灰阶的均值、离散度于入院 3 个月后明显高于入院时 ⒉ P< 00 5⒕⒚早期再灌注组梗塞区心肌灰阶的均值、离散度在入院 2 周即开始逐渐下降 ⒉ P< 005⒕⒚死亡组梗塞区的心肌灰阶值在入院 72 小时后即明显增加 ⒉ P< 00 5⒕⒚结论⑶以超声组织定征视频法测定的心肌灰阶指标反映了心梗后心室重构过程中心肌组织结构的动态改变⒙并发现早期再灌注使梗塞区组织密度和非梗塞区心室重构减轻⒚  相似文献   

15.
选取收治的4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来院进行健康体检的4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两组脑钠素浓度。对观察组进行12个月随访,观察比较组内再次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与未再次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脑钠素浓度。结果观察组脑钠素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脑钠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内再次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脑钠素浓度明显高于未再次出现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脑钠素浓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钠素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存在正相关性,可以作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预后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6.
急性心梗静注硫酸镁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急性心梗静注硫酸镁的护理[英]/AnneMN…//Nursing.-1995,25(4).-32急性心肌梗塞(AMI)后24小时持续静点硫酸镁可预防AMI后一过性低镁所造成的室性心律失常。AMI后产生低镁血症的原因尚不清楚,可能与影响钾和钙水平的同类...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虽目前溶栓,支架等有效治疗手段可抢救坏死心肌,但早期的观察和护理干预在近年住院病死率大大下降中起重要作用。为此,加强责任心,一丝不苟地观察每个症状及体征,不要轻易放过捕捉到的有关症状,以便能及时发现问题。明确护理本病的主要体征,如生命体征,心电图变化等,配合医师果断处理临床可能遇到的意想不到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76例急性心梗并发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开展本次研究,对76例患者的急救与护理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76例患者中有74例患者抢救成功,抢救成功率为97.37%,其中包括25例室颤,21例室性心动过速,14例室...  相似文献   

19.
张莉  刘丰 《实用医学杂志》2005,21(5):466-468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早期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重构的关系。方法:37例AMI患者于入院时测定血浆BNP水平;于发病后10~14d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左室收缩末容积(ESV)、左室舒张末容积(EDV)、射血分数(EF)并通过计算得左室质量(LVM)。依据EF值分组,比较两组血浆BNP水平;并观察血浆BNP水平与ESV、EDV、EF、LVM的相关关系。结果:与EF>40%组相比EF≤40%组血浆BNP水平显著升高(763.27±263.4)pg/mLvs(146.48±26.55)pg/mL,P<0.05;血浆BNP水平与ESV、EDV呈正相关,与EF呈负相关,经校正年龄、血压、血糖值该相关性仍然存在。血浆BNP水平与LVM不相关。结论:AMI早期BNP升高与亚急性期左室重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蛛网膜下腔出血并脑心综合征误诊为急性心梗1例山东省聊城市人民医院吕贵英,张吉祥患者男,60岁。因心悸、胸闷、胸痛1小时入院。患者在1小时前用力抬东西时突感心悸、胸闷、大汗淋漓,继而晕倒在地急来本院。途中病人不时用手抓头、摸胸。无高血压、冠心病史,有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