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分析2~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及睡眠障碍的发生情况及可能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11月至2008年3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 的300例2~12岁儿童的睡眠状况进行调查,在严格质量控制的情况下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状况的问卷调查。结果 所调查儿童睡眠障 碍相关症状的总发生率为65.72%(186/283),入睡困难发生率为19.43%(55/283),嗜睡发生率为7.42%(21/283)。2~12岁儿童平均每日睡眠时间不等,最长 (11.75±1.19) h,最短(9.00±0.84) h。影响儿童睡眠的可能危险因素是:性别、年龄、呼吸系统疾病史、父母吸烟史、父母学历、父母打呼噜史、睡眠环 境等因素。结论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儿科门急诊就诊的2~12岁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非常高。家庭社会环境和身体疾病是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的主要影响因 素。  相似文献   

2.
摘要:目的 探讨儿童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发生的关系。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对长沙市5个行政区内2706名3~12岁儿童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调查问卷》调查。 结果 2706名儿童中睡眠姿势为侧卧位者为50.92%,俯卧位为26.42%,仰卧位为22.65%。平均年龄:侧卧位组(7.83±2.69)岁、俯卧位组(6.35±2.49)岁、仰卧位组(7.79±2.63)岁,3组间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睡眠障碍发生率:俯卧位组为50.6%,侧卧位组为37.6%,仰卧位组为29.9%,不同睡眠姿势组间的睡眠障碍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 63.101,P < 0.05)。俯卧位组多汗、磨牙、辗转不安、肢体抽动、觉醒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仰卧位组(χ2 = 61.828、8.973、8.946、8.614、7.154,均P < 0.0125);俯卧位组多汗、打鼾、辗转不安、用口呼吸的发生率亦高于侧卧位组(χ2 = 6.553、11.176、9.693、9.552,均P < 0.0125)。结论 睡眠姿势与睡眠障碍有相关性,儿童以采取仰卧位睡眠较好。  相似文献   

3.
探讨儿童注意缺陷、多动冲动等行为问题与睡眠障碍(SD)的关系。方法 2006年6月至2007年4月在长沙市5个行政辖区随机抽取1736名6~12岁儿 童,对受试儿童的家长进行睡眠状况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问卷调查。结果 1736名儿童中SD发生率为31.9%。SD组注意缺陷发生率为21.7%、多动冲动13.7%、 白天嗜睡35.9%,均较非SD组13.0%、7.9%、24.7%高(P<0.01)。行为问题与打鼾的频度有关,经常打鼾组的注意缺陷发生率为31.3%,高于从不打鼾组及偶尔打 鼾组(分别为13.9%、16.2%,P<0.01);多动冲动的发生率为18.2%,亦高于从不打鼾组及偶尔打鼾组(分别为8.8%、9.9%,P<0.05)。在SD的评分中,注意缺 陷发生率高分组达19.2%~26.2%,明显高于其他低分组的10.9%~12.3%(P<0.01);多动冲动最高分组为16.2%,亦比低分组的5.7%~8.3%为高(P<0.01)。SD 、注意缺陷及多动冲动的发生率均存在性别差异,以男性为高(P<0.01)。结论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等行为问题与SD相关,对出现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症状的 儿童,有必要关注其睡眠状况。  相似文献   

4.
睡眠是人类必不可少的一项生理活动,与人类的生理、心理功能以及病理状态密切相关。很多人有过被各种睡眠问题困扰的经历,10%~23%的青少年有不同程度的睡眠问题。目前,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睡眠障碍的研究。癫痫发作存在昼夜分布规律,且有睡眠-觉醒依赖性,睡眠-觉醒节律与癫痫存在多种联系,且癫痫患者睡眠障碍的临床症状也多种多样。因此,熟悉、掌握儿童睡眠障碍与癫痫的相互关系对癫痫的诊治十分有益。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7~14岁癫痫儿童的睡眠习惯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2008年1月至2009年10月华西第二医院小儿神经科确诊的癫痫患儿162例作为癫痫组,通过对儿童父母和监护人的询问,运用专门针对儿童使用的儿童睡眠习惯调查表对癫痫组和162名正常儿童(对照组)的睡眠习惯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癫痫组睡眠习惯评分为(46.1±7.5)分,而正常对照组为(32.4±3.6)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癫痫组运动和认知发育正常者评分为(43.5±8.1)分,落后者评分为(49.9±7.3)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单药治疗患儿71例,评分为(42.9±6.3)分;2种或2种以上药物治疗患儿22例,评分为(54.3±5.7)分,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另外,夜间睡眠发作的癫痫患儿(36例)相对白天清醒时发作患儿(50例)、清醒及睡眠中均有发作患儿(76例)睡眠习惯较差,评分分别为(52.3±5.7)、(44.1±7.6)、(44.5±6.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部分性发作的癫痫患儿(46例)相对全身性发作(57例)、部分性泛化全身(59例)对睡眠习惯的影响较小,评分分别为(41.6±4.9)、(47.4±8.7)、(48.4±7.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癫痫易出现睡眠障碍,多种因素包括运动和认知发育落后、发作控制及治疗情况、发作类型等可影响患儿睡眠习惯。  相似文献   

6.
7.
3岁前有和无睡眠障碍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比较3岁前有无睡眠障碍孤独症儿童临床症状及发展特点。 方法对1999—2006年在北京星星雨教育研究所接受特殊教育的275例孤独症学生进行儿童期孤独症评定量表(CARS)、克氏行为量表(CABS)测量。 结果总体上3岁前有过睡眠障碍者症状严重于无睡眠障碍者。2~4岁时,有过睡眠障碍者比无睡眠障碍者病情严重,如有过睡眠障碍者情感、感觉、行为、社交问题均比无睡眠障碍者严重;5~8岁时,两者病情严重程度却比较接近,且有过睡眠障碍患儿情感反应优于无睡眠障碍患儿。 结论3岁前有过睡眠障碍者与无睡眠障碍者有着不同的病情发展模式。前者起始症状严重,随后病情进展缓慢;后者起始症状虽然较轻,但病情进展迅速,以至于两类患者在学龄初期时病情严重程度基本相当。  相似文献   

8.
睡眠障碍(sleep disorders),也称为睡眠障碍性疾病,包括睡眠启动及维持障碍、过度睡眠障碍、睡眠觉醒节律障碍及与特定睡眠阶段有关的各种功能障碍等。近十余年来,儿科因睡眠问题就诊的患儿明显增多。国内开展的“全国2~12岁儿童睡眠状态流行病学调查”发现,存在睡眠问题的儿童约为28.87%[1]。然而,国内不同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所得出的结果差异很大,推测除与不同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有关外,也可能与研究采用的评估方法及技术不同有关。流行病学调查中主要通过问卷调研形式来评价睡眠状况,因此,当评定结果异常时发现的仅为异常的睡眠行为表现,而不是睡眠障碍性疾病。  儿童睡眠障碍可引起儿童身心发育障碍,导致学习与记忆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下降等问题。引起儿童睡眠障碍的因素很多,多为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国内有研究认为,2~6岁儿童的遗传与环境因素是睡眠障碍的两大主要致病因素。此外,儿童心理行为异常、躯体器质性疾病等也常致睡眠障碍;睡眠障碍主要与睡眠卫生、社会、家庭、营养和抚养教育方式等因素有关[2]。  随着对儿童睡眠认识的不断深入,睡眠障碍及其相关疾病已受到儿童神经、精神、心理、呼吸内、耳鼻喉、儿童保健和发育行为儿科等各专业的重视。但仍有许多问题,如诊断、治疗等内容尚需各学科达成共识,共同协作解决。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了解贫困地区儿童睡眠状况,探讨提高儿童睡眠质量的措施。 方法延边大学医院儿科于2005 10,应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儿童睡眠中心临床问卷的中国修订版,对贫困县(吉林省汪清县城区)750名2~6岁儿童的睡眠时间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儿童全天睡眠时间均值为(1088±100)h,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减少;各年龄组睡眠时间的差异非常显著(P<001);抚养人睡眠习惯、母亲学历、儿童性格倔强、患鼻炎和有出生窒息史等是睡眠时间的主要影响因素。 结论贫困县2~6岁儿童全天睡眠时间明显低于上海地区和国外儿童,但与北京地区、延吉市儿童相似;做好儿童呼吸系统疾病的防治及心理卫生保健工作,提高母亲的睡眠质量,尽力为儿童提供良好的生活、睡眠环境,才能有效地保障他们拥有充足的睡眠时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小儿鼾症病因对睡眠障碍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总结72例鼾症患儿的病因。对5~8岁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的鼾症患儿34例进行临床症状统计,分析小儿鼾症对睡眠障碍的影响;同时选取37例5~8岁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与同年龄段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的鼾症患儿相比较,分析睡眠质量对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小儿鼾症的主要病因为扁桃体及腺样体肥大;临床症状中入睡打鼾、张口呼吸为主要症状,伴随症状中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缺陷、夜间睡眠反复惊醒。5~8岁鼾症患儿夜间睡眠总量缩短;~7岁鼾症患儿当前身高、当前体质量降低;~8岁鼾症患儿当前身高、当前体质量降低,夜间睡眠觉醒次数增多,与正常儿童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小儿鼾症影响睡眠,导致睡眠障碍,进而影响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2.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ADHD)是指与同龄儿童相比,有明显的注意力集中困难、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暂、活动过度或冲动的一组综合征。ADHD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行为障碍,学龄儿童患病率为2%~10%[1]。 ADHD通常于6岁前起病,70%患儿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1/3可延续至成年[2]。ADHD易共患其他疾患,如抽动障碍、抑郁、睡眠障碍等,处理不当易出现严重心理、人格和社会交往障碍,影响其远期预后。本文就ADHD及其伴随的睡眠障碍问题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3.
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睡眠紊乱状况调查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初步调查北京地区2~12岁健康儿童和哮喘儿童中睡眠呼吸障碍常见症状的发生率,比较二者的差异。 方法2002年6月至2003年6月间对北京6个近郊区县随机整群抽取6193例2~12岁健康儿童和北京儿童医院呼吸疾病专业门诊随机抽取的200例2~12岁缓解期哮喘儿童,由专人负责对家长进行儿童睡眠状况问卷调查。 结果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症状发生率为47.0%(94例)。其中睡眠频繁鼾症发生率为11.0%(22例),喉头哽咽1.5%(3例),张口呼吸13.0%(26例),睡眠呼吸暂停1.5%(3例),磨牙8.0%(16例),梦呓7.0%(14例),梦游0.5%(1例),睡眠中肢体抽动4.0%(8例),睡眠不安28.5%(57例)。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较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高,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P<0.05)。 结论哮喘儿童睡眠障碍发生率高于无呼吸道疾病的正常儿童,其中睡眠频繁打鼾、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和睡眠呼吸暂停的发生率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应引起重视。对哮喘儿童睡眠障碍的防治应进行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南宁市江南区0~3岁儿童单纯性肥胖状况及主要影响因素,为制定预防儿童肥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10年1月至12月来我院儿保门诊体检的0~3岁儿童5071名作为调查对象,对其父母进行现场问卷,分析儿童单纯性肥胖的影响因素。结果:0~3岁单纯性肥胖检出率为4.99%,0~1岁肥胖发生率最高为6.28%;男童的检出率高于女童,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危险因素提示儿童父母患肥胖症、高出生体重、进餐速度、喜食肉食等为肥胖主要因素。结论:单纯性肥胖发生率与儿童的年龄及性别、高出生体重、遗传、不良的饮食行为等因素有关,1岁以内是肥胖干预的第一关键期,肥胖的控制应从婴幼儿期甚至孕期就开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广东省中山地区某小学6~12岁学龄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间及其相关因素。 方法2005-11-12,随机整群抽取广东省中山市城区某小学6~12岁全部学生,共2012名学龄儿童,对其家长进行儿童家庭社会环境与睡眠健康问 卷调查。 结果发出调查问卷2012份,结果回收合格问卷1936份,回收率96.22%。6~12岁学龄儿童的夜间睡眠时间平时为(9.10±0.57)h,周末为(9.47± 0.81)h,两者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t=16.437,P=0.000);随着年龄的增长,各年龄组(相差1岁分组,共6个年龄组)儿童平时的夜间睡眠时 间逐渐减少,依次为9.28h、9.27h、9.04h、9.04h、8.96h、8.85h。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父母认为孩子睡眠时间足够、儿童的年龄、 家庭人口数、有固定的睡眠时间、抚养人的睡眠时间、常常晚上看电视入睡、父亲文化教育程度等7个变量是影响儿童平时夜间睡眠时间的主要 因素(r=0.261,F=60.683,P=0.000)。 结论6~12岁学龄儿童的年龄、家庭社会环境是其夜间睡眠时间的重要影响因素,应提高家长对儿童睡眠健康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统计学分析,研究总结关丽君教授治疗儿童睡眠障碍的用药特色及规律。方法 通过回顾性研究的方法,收集整理关丽君教授2021年1月至2023年6月在沈阳市儿童医院治疗睡眠障碍的中医处方120首,采用中医传承平台(V2.5)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使用频数>20次的共有22味中药,药性主要为温性、寒性、平性,药味主要为甘、苦、辛味,主入脾、心、肝、胃、肾经。关联规则分析得出25对药物配伍组合,11项关联规则,聚类分析结合临床经验得到4组可以用于新处方的聚类药物组合。结论 关丽君教授治疗睡眠障碍是以滋肾水、补肝血、清热、宁心安神为法,以调理脾胃为核心,兼以宁心、疏肝、补肾的治疗原则,应用宁心安神、平肝潜阳、清热泻火、疏肝理气的治疗方法,为指导临床用药提供了新的见解。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沈阳地区儿童血清维生素A水平及缺乏情况。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2月沈阳市儿童医院儿保科正常体检儿童(年龄0~14岁)1 636例,按性别和年龄分组分析沈阳地区儿童维生素A水平并评价缺乏状况。结果不同年龄组儿童不同性别间维生素A均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是随年龄增长而增加。每个年龄组中血清维生素A真正缺乏的比例很小,但边缘缺乏的比例却不容忽视。结论沈阳地区儿童维生素边缘缺乏情况较常见,倡导儿童均衡营养,定期监测。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深圳市南山区0~6岁儿童血铅水平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并探讨危险因素的预防措施。方法 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调查深圳市南山区0~6岁儿童4 325例,测定其血铅水平。结果深圳市南山区0~6岁儿童中,不同年龄段儿童高铅血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4~5岁、5~6岁儿童高铅血症发生率均高于1~2岁、2~3岁、3~4岁年龄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3)。男童高铅血症发生率为15.61%(400/2 562),高于女童9.30%(164/1 7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男童血铅水平为(29.2±12.9)μg/L,明显高于女童(27.1±11.8)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危险因素主要来自被动吸烟、家庭环境、卫生习惯以及饮食习惯等方面。结论为了防止儿童出现高铅血症疾病,促进血液中含铅量有效降低,应避免儿童接触铅严重污染物品、食用铅含量高的食物,促进其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卫生习惯。  相似文献   

20.
摘要:目的 探索建立2~14岁儿童血脂正常参考值及致动脉粥样硬化(AS)指数,并分析其相关关系。方法 随机选取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体检的健康儿童988名,使用西门子2400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儿童空腹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计算致AS指数LDL-C/HDL-C及TC、HDL-C的差值与HDL-C之比/[(TC-HDL-C)/HDL-C]。结果 (1)血脂紊乱诊断标准为2~ < 4岁: TC > 4.02 mmol/L, TG > 1.25 mmol/L, HDL-C < 0.83 mmol/L, LDL-C > 2.26 mmol/L;4~ < 7岁:TC > 4.47mmol/L,TG > 1.35mmol/L,HDL-C < 0.90 mmol/ L,LDL-C > 2.55 mmol/L;7~ < 10岁:TC > 4.78 mmol/L,TG > 1.42 mmol/L,HDL-C < 0.99 mmol/L,LDL-C > 2.49 mmol/L;10~ < 13岁:TC > 4.71 mmol/L,TG > 1.49 mmol/L,HDL-C < 0.89 mmol/L,LDL-C > 2.44 mmol/L;13~14岁:TC > 5.00 mmol/L,TG > 1.48 mmol/L,HDL-C < 0.95 mmol/L,LDL-C > 2.96 mmol/L;(2)由低至高5个年龄组致AS指数增高标准分别为:LDL-C/HDL-C > 2.38、1.98、1.95、2.35和2.28;(TC-HDL-C)/HDL-C > 2.59、2.55、2.11、2.46和2.50;(3)TC、HDL-C、LDL-C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4)致AS指数与TG及LDL-C呈明显正相关。结论 初步建立了重庆市区2~14岁儿童血脂水平正常参考值。儿童血脂水平处于动态变化过程中,应该重视致AS指数在儿童血脂异常中的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