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主要累及髂动脉、股动脉和腘动脉,罹患率逐年增高.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文件的出现,有助于规范治疗选择,使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腔内介入治疗.长球囊、长支架的应用提高了介入治疗的疗效.覆膜支架和药物洗脱支架等的出现可能会降低再狭窄的发生率.内膜下成形术及多种新器材的问世,提高了髂股动脉长...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完善的护理方法。方法对38例患者术前、术后的护理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术后38例患者患肢的皮肤温度均明显升高,静息痛全部消失,间歇性跛行消失,溃疡和坏死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伤口出血1例,伤口瘀斑5例。所有病例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介入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方法,其中优质的护理对疾病的恢复具有重要的意义,完善各项术前准备工作,术后加强生命体征的监测,卧位的护理,肢体血运和伤口出血观察和护理,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降低手术并发症。能减少并发症,促进康复。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疗效。方法抽选2012年4月~2014年7月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8例,随机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9例,观察组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对照组经股动脉入路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效果及术前后ABI、TTS水平,对比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成功率、1年内复发率和死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显著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前后ABI、TTS水平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ABI、TTS水平与同组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并发症血肿、疼痛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经肱动脉行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确切,并发症少,临床治疗中可酌情选择肱动脉入路手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血管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价值。资料与方法采用血管腔内介入方法治疗49例下肢ASO患者,并观察术中血管再通及治疗前后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49例58条肢体进行血管腔内介入治疗,45例50条肢体获技术成功,其中7条肢体结合溶栓或外科杂交手术,8条肢体失败。术后随访3~24个月,在有随访结果的38例中,显效23例,稳定12例,进展3例。结论血管腔内介入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下肢缺血症状,可联合外科手段进行杂交手术。但不应忽略围手术期风险。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腔内介入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1例下肢ASO患者行经皮血管成形术(PTA)和PTA后选择性支架置入术,观察术前和术后7天踝肱指数(ABI)的变化,随访6~24个月观察疗效。结果 21例的23条肢体有20条腔内介入治疗成功,单纯PTA12条,PTA后支架置入8条,术后死亡1例。介入治疗成功者术后7天ABI均较术前明显升高。有随访结果的16例,14例达到保肢目的,平均临床疗效评分结果介于较好到好之间。结论腔内介入治疗能安全、有效地改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缺血症状,在各项临床治疗手段中占有重要地位。精细的介入操作、全面的围手术期处理和术后随访有助提高腔内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和中、远期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价经皮血管腔内球囊扩张成形术( PTA)和支架置入(PTAS),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OD)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169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接受了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结果:全组治疗成功率97.63%(149/169),除4例LEAOD患者支架置入失败外,其余病例均治疗成功,临床症状消失或好转,踝/肱指数(ABI)由0.1~0 59,平均(0.37±0.19)上升为0.69~1.16(平均0.88±0.17),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随访3 ~60个月,仅统计6、12、36、60个月的通畅率,68例髂动脉为:98.53%、92.65%、91.18%、89.71%;60例股浅动脉中、上2/3段阻塞为:91.67%、86.67%、81.67%、73.33%;41例股浅动脉下1/3 段阻塞为:85.37%、78.05%、68.29%、56.09%.结论:经皮血管腔内PTA和PTAS治疗LEAOD,可使闭塞血管得到长期的有效开通,显著提高血流动力学指标,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介入腔内治疗。 方法收集37例LEASO患者,共进行40次手术,处理病变血管56支,其中狭窄病变39处(39/56,69.64%),闭塞病变17处(17/56,30.36%),其中髂动脉病变19处(19/56,33.93%),股动脉病变30处(30/56,53.57%),胫动脉病变7处(7/56,12.50%)。 结果支架植入6处,球囊成形(PTA)9处,PTA+支架植入38处,手术成功率为94.64%(53/56),术后30天内无死亡病例。手术成功病例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或消失,术前踝肱指数(ABI)为0.35±0.05,术后明显升高(0.73±0.14,P<0.01)。 结论介入腔内治疗LEASO成功率高,安全可靠,可显著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微球囊与长支架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1年11月行介入治疗的71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86条患肢的临床资料.按照2007年版跨大西洋多学科共识(TASCⅡ)分型,A型18条患肢,B型39条,C型20条,D型9条;临床Fontaine Ⅰ期0条患肢,Ⅱ期35条,Ⅲ期45条,Ⅳ期6条.所有患者均接受血管腔内治疗,腘动脉及膝以下水平病变仅采用微球囊扩张成形术;股总动脉和股浅动脉病变球囊成形后根据血管情况可放置长支架.结果 介入治疗技术成功率94.2%,81条患肢使用球囊及微球囊成功进行血管腔内成形术,其中58条患肢共置入66枚长支架,血液循环均得以重建和改善;5条动脉完全闭塞的患肢,未能完成血管再通.结论 应用微球囊行膝关节及以下血管腔内成形术有较好的疗效;长支架可应用于股总动脉及股浅动脉长段慢性闭塞症治疗,但不宜跨关节放置.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根据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ASO)复杂病变的影像特征进行个体化介入治疗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下肢动脉ASO复杂病变患者的临床、影像和随访资料.68例为泛大西洋学会共识(TASC)ⅡC或D级病变,10例为影像特征较复杂的TASCⅡB级病变;共103处病变.临床表现Fontaine stageⅢ、Ⅳ型和较重的Ⅱ型.在具有较好的流出道血管及适用的穿刺入路基本条件下,将长段闭塞、平齐闭塞、多发闭塞、腘动脉闭塞、膝以下动脉闭塞以及主髂动脉闭塞等复杂病变均视为适应证,针对病变影像特点灵活选择穿刺入路,应用内膜下再通技术顺行开通或双向开通闭塞段.对术后踝臂指数(ABI)行t检验.结果 73例患者再通治疗获技术成功,未发生重要并发症.再通后肢体缺血症状立即减轻,平均ABI由术前0.45±0.07增加至0.76±0.11(t=- 19.78,P< 0.01).5例再通失败者未导致症状恶化.47例随访6~12个月,22例未见肢体缺血症状复发.结论 根据影像特征指导选择介入治疗方法能避免TASC分型指导适应证选择的局限性,使更多ASO病变通过非手术方法得到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病变位于膝下(below-the-knee,BTK)合并严重肢体缺血(critical limb Ischemia,CLI)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行PTA治疗的临床效果;测量患者治疗前后的踝肱指数(ankle branchial index,ABI);分别对技术成功率、保肢率和一期通畅率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统计患者术后30天的穿刺部位、介入治疗部位和全身的相关并发症。结果共对24例(41条肢体)成功进行PTA治疗,术前ABI平均值为0.31±0.117,术后14天为0.67±0.08,术后12个月为0.49±0.03;技术成功率为93.2%,保肢率为90.2%;一期通畅率3个月为88.6%,6个月为72.6%,12个月为49.1%。本组患者无围手术期死亡,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6.7%。结论 PTA治疗合并严重肢体缺血的膝下动脉硬化闭塞症是可行、安全、有效的。推荐PTA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但其长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生理学和手术严重度(POSSUM)评分联合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APACHE)Ⅱ评分指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的临床效果。 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8年4月本院收治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96例,其中实施常规介入治疗的48例为A组,以POSSUM及APACHE Ⅱ测评结果为指导而实施介入治疗的48例为B组。比较2组的介入手术成功率,住院时间,治疗前后胫后动脉、足背动脉血流量及踝肱指数(ABI),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 结果:B组的手术成功率明显高于A组(95.83% vs. 83.33%),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9.47±2.64)d vs.(14.56±3.2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19,t=8.375,P均<0.05);2组治疗后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胫后动脉及足背动脉血流量均明显高于A组(P<0.05);2组治疗前ABI指数无明显差异(P>0.05),2组治疗后ABI指数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5),B组治疗后ABI指数明显高于A组,[(1.09±0.22)vs.(0.95±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85,P<0.05);B组术后总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组(12.50% vs. 29.17%),病死率也低于A组(0% vs. 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 结论:POSSUM评分联合APACHE Ⅱ评分指导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可明显提高介入手术成功率,缩短住院时间,并可明显改善下肢血流及提高ABI,减少术后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效果及影响术后复发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4年10月介入治疗的137例下肢ASO患者(184条患肢)临床资料,术后随访18个月,分期观察患者术后血管通畅性及影响复发的因素.结果 介入技术成功率在髂动脉、股腘动脉、膝下动脉病变分别为97.4%、92.5%、88.6%,在TASCⅡA型、B型、C型、D型病变分别为97.4%、96.1%、89.7%、87.0%.术后随访发现膝下动脉病变血管通畅率较髂动脉及股腘动脉病变降低(P<0.05),TASCⅡC、D型病变再狭窄率高于A、B型病变(P<0.05);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提示糖尿病、吸烟、高血脂是影响术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介入治疗下肢ASO安全、有效,术后再狭窄率与病变血管解剖位置及分型相关,有效控制血糖、戒烟、降脂有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中、术后并发症的护理。方法观察并护理2006年7月~2009年6月接受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患者380例,其中发生并发症41例。结果术中5例治疗血管破裂或出现动脉夹层、3例出现低血糖反应、2例血压升高;术后3例急性动脉血栓形成、2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7例不同组织或器官出血、2例发生急性心肌梗死,2例假性动脉瘤、4例下肢过度灌注综合征、1例压疮发生。结论详尽了解既往史、细心观察病情,严密监护,充分进行物品准备,认真交接班是预防和减少并发症发生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观察自制约束保暖套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护理中的使用效果.方法 73例介入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术后应用自制的约束保暖套对患肢进行制动并保暖,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经约束保暖套护理患肢温暖,患肢末梢血氧饱和度达到97%以上,患肢发凉症状明显改善,穿刺部位无出血及血肿发生,约束对患者的睡眠及心理状态无明显影响.结论 自制约束保暖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治疗术后患者应用效果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摘要】 目的 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后血清miR-342-5p水平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3月至2018年3月甘肃省中医院诊治的195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预后良好组(n=160)和预后不良组(n=35)。检测介入治疗前后患者血清miR-342-5p相对表达,分析其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介入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miR-342-5p相对表达均降低,预后良好组降低幅度高于预后不良组(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伴糖尿病、伴高脂血症、吸烟史、泛大西洋学会联盟(TASC)分型、C反应蛋白(CRP)、miR-342-5p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介入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二元回归分析显示,模型B评估介入治疗预后曲线下面积(AUC)高于miR-342-5p和模型A,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Z=2.683,P=0.007;Z=4.624,P<0.001)。结论 miR-342-5p与介入治疗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检测血清miR-342-5p相对表达有助于评估患者介预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及三维重建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LEASO)的诊断价值和MSCTA定量测量血管对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对98例临床确诊或拟诊为LEASO的患者进行MSCTA检查,其中20例患者于MSCTA检查前后2周内进行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MSCTA扫描横断面轴位图像应用三维重建技术作图像后处理,每段病变动脉的狭窄程度由GE AW 4.3工作站AVA软件自动测量。结果:MSCTA影像判断LEASO患者病变动脉狭窄程度与DSA的符合率为87.8%。其中判断血管正常(1级)的符合率为91.0%,判断血管狭窄≥70%(4级、5级)的符合率为89.8%。结论:以DSA为金标准,MSCTA评估LEASO患者病变动脉狭窄≥70%有较高的准确性,对LEASO患者制订最佳治疗方案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