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胎儿腭裂的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超声诊断胎儿腭裂的价值。方法 妊娠20周以上孕妇2125例,常规探测胎儿颜面部,采用冠状、矢状及横切面扫查。结果 超声诊断完全性腭裂4例,均伴发完全性唇裂及牙槽突裂,漏诊不完全性腭裂2例。结论 完全性腭裂多伴发牙槽突裂及完全性唇裂,透过牙槽突裂可探测到腭裂。对于无唇裂或不完全性唇裂胎儿,其牙槽突常完整,超声无法探测上腭,不能显示腭裂。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胎儿唇腭裂畸形的产前超声诊断。方法 对20~42周的孕妇进行颜面部扫查采用冠状、横切、矢状切面,重点观察鼻、唇部、牙槽突、腭部。结果 共检出唇腭裂胎儿5例,单纯唇裂3例,唇裂伴腭裂及牙槽突裂2例,漏诊腭裂2例。结论 超声诊断唇裂畸形图像形象直观,完全性腭裂多伴发牙槽突裂,透过牙槽突裂可探测到腭裂。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Millard旋转推进法联合唇裂裂缘黏膜瓣修复单侧Ⅲ°唇裂治疗效果.方法:对47例单侧Ⅲ°唇腭裂惠儿应用唇裂裂缘黏膜瓣进行修复,于唇裂裂缘形成蒂位于牙槽嵴的黏膜瓣,掀起并翻转黏膜瓣至对侧相互交又缝合;其余按Millard旋转推进法修复唇裂.结果:47例手术效果良好,唇裂裂缘黏膜瓣长宽比例可迭6:1.结论:利用唇裂裂缘黏膜瓣进行唇裂修复可最大限度保留正常组织,适用于单侧Ⅲ°唇腭裂惠儿口、鼻前庭瘘的完整修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介绍改进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的方法和体会。方法以Millard法为基础,定点设计、旋转C瓣对位缝合,在A、B瓣皮下潜行分离并将位于鼻小柱、鼻翼处的口轮匝肌离断,旋转褥式缝合形成嵴,以利于唇外形的形成及功能的恢复。结果本组48例患者,术后随访3个月~3年,双侧唇高相等、唇弓形态自然并恢复了上唇的功能,促进了牙槽嵴裂隙的逐渐靠拢和上颌骨的发育,效果满意。结论采用改进Millard法修复单侧唇裂有利于减轻术后常见的畸形,更好地恢复了唇部的形态及鼻部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5.
三维超声扩展成像诊断胎儿唇腭裂的价值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应用三维超声扩展成像诊断胎儿唇腭裂的临床应用价值,寻求提高胎儿唇腭裂诊断准确性的有效方法.方法 应用三维扩展成像(3DXI)对唇腭裂胎儿和正常胎儿唇腭部位的三维容积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20例正常胎儿唇部显示率100%,上牙槽突显示率100%,硬腭显示率75%(15/20).28例唇腭裂胎儿包括9例单纯唇裂,18例上唇裂合并硬腭裂和1例唇裂合并软腭裂.3DXI诊断了所有9例单纯唇裂,诊断率100%;诊断了唇裂合并腭裂15例,包括单侧11例,双侧3例和正中裂1例,有3例单侧唇裂合并腭裂仅诊断了唇裂而漏诊了腭裂,诊断率83.3%(15/18).另外1例唇裂合并软腭裂仅诊断了唇裂而漏诊了软腭裂.结论 三维超声扩展成像对胎儿唇裂,尤其是唇裂合并牙槽突及硬腭裂的诊断具有较大的应用价值,对胎儿未合并牙槽突裂的软腭裂及部分硬腭裂做出诊断,仍具有很大的难度.  相似文献   

6.
唇裂是常见的先天性畸形之一,现代唇裂修复法单纯依靠皮肤切口设计的变革,都未能解决四轮肌解剖复位一功能性修复,而难以达到理想的形态和功能效果。我院自1990年起,本着功能修复的原则,应用鬼法和旋转推进法的皮肤切口设计,结合口轮匝肌解剖复位,修复单侧唇裂32例,取得良好效果。现将修复体会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与方法本组32例,男20例,女12例,年龄6~11个月18例,1~5岁14例。完全性唇裂21例,不完全性唇裂11例。左侧19例,右侧13例,6例合并有跨裂。24例采用鬼港法切口设计,8例采用Millard法。全麻下修复10例,基础麻醉结合…  相似文献   

7.
牙槽突裂的发生是由于胚胎期球状突与上颌突融合障碍所致临床上可与唇裂并发,但与完全性唇腭裂并发更为常见[1],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由牙槽突裂畸形引起的各种问题已受到重视,因此牙槽突裂重建成为唇腭裂序列治疗的重要部分,我科自2005至今进行牙槽突整复术50例,均获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二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腭裂的声像图特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二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腭裂的声像图特征,提高胎儿腭裂的产前检出率。方法采用二维超声对26800例孕14~42周妇女常规进行胎儿口鼻结构的探测,对从中检出的50例唇裂胎儿上颌骨牙槽嵴行横切面、矢状切面,硬腭行经鼻腔软骨部和经口裂的斜冠状切面、矢状切面,经颌下的冠状切面、矢状切面探测。结果本组病例经随访自然分娩及引产出唇腭裂畸形儿共56例,其中22例单纯唇裂和28例唇裂合并腭裂均检出,4例不完全性腭裂检出1例,2例软腭裂均未检出,1例单纯唇裂诊断为合并不完全性腭裂。二维超声产前诊断胎儿腭裂的检出率为88.2%,符合率89.3%,特异性95.5%,敏感性85.3%。结论二维超声显像对胎儿牙槽嵴裂、完全性腭裂的检出率和诊断准确性均较高,对不完全性腭裂和软腭裂难以检出。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胎儿唇腭裂的超声诊断思路。方法:回顾分析2013年9月-2020年2月在我院进行产前超声检查诊断的胎儿唇腭裂67例,对其超声图像进行总结,结合本组病例研究如何提高胎儿唇腭裂的超声诊断率问题。结果:本组67例胎儿唇腭裂中,单纯唇裂52例;单侧完全唇裂伴牙槽突裂4例;单侧完全唇裂伴完全腭裂2例;双侧完全唇裂伴牙槽突裂2例;双侧完全唇裂伴完全腭裂1例;正中唇裂6例。结论:超声检查胎儿唇腭裂具有较高的正确诊断率,但是,也有不少的病例容易漏诊误诊。欲提高胎儿唇腭裂的超声诊断率,需要做到产前超声检查的规范化、标准化,检查细致、耐心,把握超声检查的时机,适当借助于三维超声检查,注意可疑病例的复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产前超声对胎儿唇裂与唇腭裂诊断的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院自2017年2月至2020年2月收治的60例唇裂与唇腭裂胎儿为研究对象,给予产前超声检查,将其诊断结果与产后或者引产进行对比。结果产后或者引产明确诊断单纯唇裂40例,完全唇裂伴牙槽突裂或者完全腭裂14例,正中唇腭裂3例,单纯腭裂2例,唇腭裂合并其他畸形1例。产前超声检查的检出率为93.33%(56/60),漏诊率6.67%(4/60)。漏诊者分别为单纯唇裂1例,完全唇裂伴牙槽突裂或者完全腭裂2例,唇腭裂合并其他畸形1例。结论产前超声检查用于胎儿唇裂与唇腭裂诊断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  相似文献   

11.
刘丽 《临床护理杂志》2007,6(2):41-42,44
唇裂是口腔颌面部最常见的畸形。我科2005年1月~2006年10月共收治唇裂患儿182例,术后效果均满意,现将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82例,男性105例,女性77例,单侧唇裂134例,其中左侧唇裂86例,右侧唇裂48例;双侧唇裂48例;唇裂合并腭裂149例;年龄3个月~6岁,平均1周7个月。1.2手术方法单侧唇裂采用直线缝合法41例,Millard I式修补47例,MillardII式修补46例,双侧唇裂采用Barsky法修补。术中皆配制0.5%利多卡因(内含1:100000肾上腺素)于定点设计完成后作上唇局部肿胀麻醉,可以减少术中出血及麻醉药的用量,利于口轮匝肌…  相似文献   

12.
腭裂伴齿槽突裂同期植骨修复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牙槽突裂是由于胚胎发育过程中球状突与上颌突融合障碍所致,常与完全性唇腭裂相伴发。在唇、腭裂序列治疗中,术后遗留的牙槽突裂畸形会导致口鼻瘘,影响发育及口腔卫生。息侧乳牙或恒牙滞留,阻葫或错位萌出,影响咀嚼功能和面形。息侧牙槽嵴因缺损使鼻翼基底部失去骨性支持而出现塌陷畸形。可见早期修复牙槽突裂是非常重要的一步。  相似文献   

13.
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的效果。方法应用改良Millard法修复16例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在设计切口时与Millard法相似,但省略了鼻翼基底的水平切口。结果16例中15例创口Ⅰ期愈合,1例因小儿自己抓伤致创口Ⅱ期愈合。患侧唇的高处、长度与健侧一致。患侧鼻底宽度适中且有较好的丰满度,鼻翼外脚形态自然,患侧人中嵴较明显,红唇部形态自然、丰满,唇珠微突,鼻小柱形态好。结论改良Millard法修复单侧不完全性唇裂定点明确具体,操作方便,创伤小,术后能有良好的鼻唇外形和功能。  相似文献   

14.
1 资料与方法 双侧唇裂伴有上颌前突畸形常导致咬紊乱和双侧唇裂修复困难,既有碍颜面容貌,且影响咀嚼、语言等功能.笔者自1995年应用上颌牵引术后治疗双侧唇裂伴有上颌前突的畸形后再行双侧唇裂的修复12例,受到良好的效果.本组12例,年龄1~6岁.8例为双侧完全裂,4例为混合裂,全部病例均合并有双侧完全或不完全腭裂及牙槽裂.方法:以0号钢丝用钳子制作成M形钢丝,将其固定在硬腭两侧牙槽弓上,另将3 cm长的0号钢丝平行穿过上颌骨,两侧用钳子折起,防止刺伤两侧牙槽骨断端、唇裂缘的粘膜和皮肤组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不同类型、程度腭裂骨缺损的胎儿产前超声特征。 方法回顾2018年2月至2019年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诊断的唇腭裂、单纯腭裂和黏膜下腭裂胎儿上腭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对照出生后或引产后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产前超声诊断并随访到47例唇腭裂、3例单纯腭裂和2例黏膜下腭裂。牙槽突裂病例中,均可见牙槽突回声中断,97.9%与产后检查相符,完全性牙槽突裂中78.4%可见牙槽错位,89.2%可见鼻中隔。继发腭裂病例中,均可见腭骨水平板强回声带回声中断,88.2%可见鼻中隔,完全继发硬腭裂未见硬软腭的弧形带状回声,部分继发硬腭裂可见短棒状硬腭高回声而未见软腭,而黏膜下腭裂可见硬软腭的弧形带状回声。 结论产前结合二维和三维超声,了解牙槽突和继发腭骨缺损的部位、程度和类别,可为产前咨询提供更多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单侧完全性唇腭裂牙槽突植骨手术前的正畸治疗及手术效果.方法:颌面外科认为牙槽突植骨手术不易进行的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伴有牙槽突裂患者18例,男13例,女5例,在牙槽突植骨前进行正畸治疗.术后定期拍摄全颌曲面断层片,观察植骨疗效,手术后观察期为0.5~2年.牙槽骨高度的评价采用Berglancl标准进行.结果:正畸治疗后,前牙扭转和舌倾得到纠正,牙槽突裂隙增宽.牙弓形态改善,为牙槽突植骨手术创造了良好条件,植骨成功率达89%.结论:对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遗留严重错(牙合)畸形的患者,应该在牙槽突植骨手术前进行合适的正畸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婴儿期腭裂腭成形修复手术的手术技巧及临床应用。方法:回顾360例腭裂患儿的腭成形修复手术,对手术方法的选择,切口及悬雍垂的处理,粘骨膜瓣的剥离及松驰,腭帆提肌解剖及功能重建等步骤采取相关之手术技巧,总结分析其临床效果。结果:360例腭裂患儿中术后有3例(完全性腭裂伴唇裂者)在硬腭前份牙槽突裂隙处并发腭瘘,其余患者术口均为Ⅱ/甲愈合,腭部外型良好,软腭活动度满意。在手术过程中运用一定的技巧和使用一些特定器械有利于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保护软腭肌肉及血管,顺利完成腭裂的形态和功能修复。结论:腭裂婴儿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上有某些特殊性,其腭成形修复手术有一定独特性,运用适当的技巧能提高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8.
我院自2000年3~11月参加国际慈善总会“微笑列车”活动中 ,共收治腭裂患者57例 ,现将该类病例的麻醉处理 ,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57例中男32例 ,女25例。年龄16个月~30岁。<12岁45例 (78.95 %) ,>15岁12例 (21.05%)。体重10~74kg。以单纯腭裂修补为主 ,其中软腭裂8例 ,不完全性腭裂6例 ,单侧完全性腭裂28例 ,双侧完全性腭裂4例 ,腭裂伴唇裂11例 ;手术时间为2~4.5h。术前检查除个别患儿营养、发育较差外均无其他严重疾患 ,全组病例术后恢复良好出院。1.2麻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骨诱导修复材料在牙槽突裂植骨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30例单侧牙槽突裂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15例,均行牙槽突裂植骨术治疗。术前采用CT测量所有患儿牙槽骨缺损体积,观察组给予骨诱导修复材料完成牙槽植骨,对照组给予自体髂骨骨松质进行牙槽植骨,所有牙槽骨缺损间隙均完全充填。术后半年随访,采用CT测量植骨区域的成骨体积,计算成骨率。比较2组术后植骨区域成骨率。结果观察组成骨率为0.23±0.09,对照组成骨率为0.30±0.11,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07 5,P>0.05)。结论骨诱导修复材料修复牙槽突裂有明显的成骨作用,其成骨效果与自体髂骨骨松质修复效果相似。  相似文献   

20.
目的:目前,国内外均开展了婴儿期腭裂修复术,但受技术条件、手术经验、对早期手术的意义认识不足等因素的限制,国内尚处起步阶段。本文探讨婴儿腭裂修复术的安全性和修复效果,以促进婴儿期腭裂修复手术的普遍开展。方法:36例婴儿患者,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1岁。其中完全性腭裂19例,不完全性腭裂10例,软腭裂7例。手术采用两瓣法,术中应用高频电刀止血。结果:本组36例术中、术后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出血量最少为10ml,最多为45ml。术后进食情况良好,创口均一期愈合,无感染及裂开。随访2~5年,发音良好。结论:掌握好适应症和电外科技术,耍儿期腭裂手术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