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进一步提高对食管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FH)诊断标准的认识。方法:对1例食管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光镜下组织病理学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进行观察,并结合相关文献进行讨论。结果:食管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好发于中、老年男性,多以进行性吞咽困难为首发症状,外观多以息肉样肿物向管腔内生长。肿瘤实质由肿瘤性组织细胞样细胞及成纤维细胞样细胞构成,间质有多少不等炎性反应细胞浸润,组织学形态多样。免疫组化:CD68(+);Vimentin(+);SMA(+);CK7(-);CK8/18(-);CK5/6(-);CK34βE12(-);CD34小血管(+);Ki-67(+,20%);S-100(-);P63(-);P40(-);HMB45(-)。结论:食管原发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极为罕见,组织起源不明,明确诊断依赖于光镜下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早期诊断及手术根治性切除仍是首选方案,结合放疗及化疗可提高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病理及文献复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病理形态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对1例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光镜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进行观察,并复习有关文献。结果: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均发生于中、老年男性的食道中下段,呈息肉样或蕈伞样突入食管腔。镜下见异形的纤维母细胞和组织细胞、瘤巨细胞及TOUTON氏细胞。免疫组化除AAT、Vimentin阳性外,NSE、LCA均为阳性表达,在以前的文献中未见报道,其意义有待进一步探讨。结论:食道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十分罕见,来源不明,明确诊断依赖于病理及免疫组化检查。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病理诊断和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1例心脏原发性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进行光镜观察和免疫组织化学标记,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肿瘤位于左心房后壁,呈3个分叶,长径2.0~4.5cm。镜检见瘤细胞大多为梭形,呈束状排列,可见黏液样基质,薄壁血管丰富,间质见显著慢性炎细胞浸润。免疫表型:瘤细胞vimentin(+),CD68(+),Ki-67(+,>50%),SMA(+,灶性),S-100蛋白(+),CD34(-),desmin(-)。结论: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临床易误诊为心房黏液瘤,要依据形态特征及免疫表型方可确诊。本瘤恶性程度高,易复发,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4.
目的报告1例罕见的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结合文献复习,讨论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通过组织学方法,对1例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组织学形态进行观察,并进行了特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电镜的研究。结果患者左房内房间隔上可见一占位病变。体积10cm×3cm×9cm。显微镜下见肿瘤组织由梭形、卵圆形及多核细胞组成,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多见。特殊染色:PAS(+)、AB(+)。免疫组化:CD68(+)、α-AT(±)、CEA(-)、KER(-)。电镜结果:瘤组织由多种细胞成分组成,以纤维母细胞为主。支持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结论原发心脏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是一种非常罕见的心脏原发恶性肿瘤,具有一定的临床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表现、诊断及外科治疗。方法 对1992-2002年手术治疗5例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占同期外科治疗食管恶性肿瘤的0.07%,多为息肉样腔内生长,有细蒂与食管相连。手术切除率100%,淋巴结转移1例,生存5年以上2例,3年以上4例,1年内死于转移1例。结论 食管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治疗应以手术为主。如能早期诊断,彻底切除,并配合放、化疗综台治疗,可望取得更好疗效。  相似文献   

6.
肉瘤样癌的病理诊断与鉴别诊断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目的 观察肉瘤样癌(SC)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免疫组化表达,探讨SC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6例不同部位的SC作了光镜观察及免疫组化染色,5例作了透射电镜观察。结果 26例SC中15例双相(明确的癌和肉瘤样成分),11例单相(完全为肉瘤样成分),肉瘤样成分为梭形细胞及多形性细胞。免疫组织化学观察结果,26例SC的CK或Keratin在两种成分中均呈阳性表达。Vimentin对明确的癌成分阴性,而绝大部分肉瘤样细胞强阳性,但其阳性强度及阳性细胞数量有明显不同。CD68和HMB-45均阴性。5例电镜下瘤细胞间可见不同发育程度的桥粒连接,其中1例有张力原纤维丝。结论 SC的病理形态学是复杂的,应当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MDH)、恶性黑色素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鉴别。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对SC诊断与鉴别诊断是很有帮助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及诊断与鉴别诊断要点。方法观察分析1例纵隔恶性间皮瘤临床病理特点,结合文献探讨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结果恶性间皮瘤呈双向分化,在梭形细胞间质中有片状、灶状或巢状上皮细胞团,免疫组化染色显示瘤细胞CK(+)、Vimenin(+)、Desmin(+)、NSE(+)、CD99(+)、CEA(+)、MYOD1(+)。结论纵隔恶性间皮瘤预后差,临床易误诊,其组织形态复杂,应与纵隔转移癌、恶性神经鞘瘤等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分析4例卵巢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4例患者临床表现为腹部及盆腔肿物,4例均诊断弥漫性大B细胞性淋巴瘤。免疫组化:肿瘤细胞LCA、CD20、CD45RA、CD79a弥漫(+),CD3、CD45RO均(-)。结论卵巢恶性淋巴瘤极少见,主要依其组织学和免疫组化检测确诊。  相似文献   

9.
毛母质癌临床病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毛母质癌的临床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6例毛母质癌进行临床、病理形态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Bcl-2、P63、Ki-67)。结果肿瘤位于真皮及皮下,由形态和大小不一的基底样细胞聚集形成大而不规则、境界不清的团块状结构,基底样细胞团内有灶状含有角化物的影细胞,核分裂多见。免疫组化:肿瘤细胞CK7(-),CD10(+),Bcl-2(+),P63(+),Ki-67(+)。结论毛母质癌根据临床及组织学形态即可诊断,当诊断困难时,免疫组织化学染色CK7、CD10、Bcl-2、P63、Ki-67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0.
郑则钦  邱月燕  陈斌 《河北医学》2005,11(7):650-652
目的:观察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4例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51~75岁,平均58岁。②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车辐状排列的纤维母细胞、混杂有组织细胞等其他多种细胞成分,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⑧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常规组织学与癌肉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粘液型脂肪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粘液瘤有时易混淆,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①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起源于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具有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形态学特征。②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容易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③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具有高度浸润性,易复发。治疗上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并联合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子宫内膜微腺体癌(microglandular adenocarcinorna,MGA)的临床及病理组织学特征、诊断。方法 观察2例微腺体癌的临床及病理学特征,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同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2例微腺体癌发病年龄分别为58岁及69岁,以阴道不规律流血就诊,2例活检标本均为微腺体癌,其中1例手术切除标本合并高分化子宫内膜样腺癌。镜下可见标本主要由形态不规则、紧密排列的小腺体构成,细胞核呈轻度不典型。核分裂像少见。腺体间内膜间质少见,见泡沫细胞及大量炎细胞。主要免疫表型:2例上皮均呈P16核(+)、Vim弥漫(+)、Ki-67(10%+)、间质细胞CD10(+)、CD34(-)。结论 微腺体癌是一种少见的宫内膜黏液腺癌,恶性程度低,预后较好,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组织学形态学特点与官颈黏膜的微腺体增生(microglandular hyperplasia,MGH)、官颈粘液腺癌鉴别。  相似文献   

12.
刘涛  孔垂泽  王侠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21):2565-2566,2570
目的探讨马蹄肾合并恶性组织纤维细胞瘤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总结分析该院收治的马蹄肾合并恶性组织纤维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行手术治疗。结果术后病理和免疫组化证实为马蹄肾合并恶性组织纤维细胞瘤。结论马蹄肾合并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目前未见有报道。其具有早期复发和转移的特点,预后差。治疗以手术广泛切除为主,术后早期给予化疗、放疗。影像学检查可用于诊断,需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恶性孤立性纤维肿瘤(SFT)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诊断与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1例罕见的肾恶性SFT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分析该病的组织来源、病理学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随访情况.结果 该例患者术前诊断为右肾透明细胞癌,行后腹腔镜根治性肾切除术,术后病理为右肾低度恶性SFT,免疫组织化学提示CD34、BCL-2、CD68、CD99、vimentin阳性表达,Ki-67 5%阳性表达及SMA局灶弱阳性.随访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结论 肾恶性SFT非常罕见,诊断与鉴别诊断依据术后病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主要治疗方式为根治性肾切除术,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以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 syndrome,OSAS)为首发症状的扁桃体非霍杰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复习2例扁桃体非霍杰金淋巴瘤引起OSAS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行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观察,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60岁男性及71岁男性,睡眠打鼾,易醒.后者伴有无痛性双侧颈部包块。CT示前者双侧扁桃体肥大,口咽腔狭窄,咽旁淋巴结无明显肿大;后者T1加权MRI增强扫描示双侧扁桃体肿大,与周围软组织界限清晰,并双侧颌下淋巴结肿大。组织学前者可见滤泡样结构,缺乏极性和外套区,南小一中等大的淋巴细胞构成,核仁不明显,部分区域似单核细胞样。后者滤泡样结构消失,弥漫分布大一中等大小的生发中心样细胞,可见核仁。免疫组织化学示前者CD3(-)、CD20(+)、CDIO(-)、Bcl-2(+)、Ki-6725%(+)。后者CD20(+)、Bcl-6(+)、MUM-1(+)、CDIO(-)、CD45RO(-)、Ki-6750%(+)。诊断:(右侧扁桃体)非霍杰金淋巴瘤(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结论以OSAS为首发症状的扁桃体非霍杰金淋巴瘤罕见,临床容易误诊。影像学有助于诊断,组织形态学及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是确诊分型的唯一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检测恶性腹水中CD8+CD28-NRP-1+T细胞的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4例肝硬化腹水、20例结核性腹水、28例恶性腹水中CD8+CD28-NRP-1+T细胞的表达水平。结果:恶性腹水组CD8+CD28-NRP-1+T细胞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肝硬化腹水组及结核性腹水组(P〈0.01)。结论:CD8+CD28-NRP-1+T细胞的表达水平在良恶性腹水中存在显著差异,可作为判定良恶性腹水的辅助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王霖 《中外医疗》2010,29(11):5-6,8
目的探讨胃肠道间质瘤的诊断及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方法标记42例消化道及腹腔胃肠道间质瘤(GISTS)。结果42例GISTS中Des(+)4例(9.5%),SMA(+)14例(33%),Actin(+)12例(28.6%),CD34(+)36例(85.7%),CD117(+)40例(95.2%),S-100(+)12例(28.6%),Ki-67(+)22例(52.4%),bcl-2(+)28例(66.7%)。结论GISTS的诊断CD117阳性率高于CD34,但在诊断中应两者结合以提高诊断率;肿瘤的大小及核分裂的多少是判断良恶性的重要指标,而所有间质瘤具有潜在恶性。  相似文献   

17.
肖欣 《昆明医学院学报》2014,35(10):115-118
目的探讨消化系统粒细胞肉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诊断、鉴别诊断.方法对5例消化系统粒细胞肉瘤患者的病理组织进行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5位患者平均年龄38岁,受累部位为胃1例、小肠2例、胰头2例.临床主要表现为消化系统症状(上腹胀痛、腹胀、腹痛及黄疸);胃、肠镜及影像学检查为消化器官占位.组织学表现为肿瘤细胞弥漫成片,瘤细胞幼稚、多样,肿瘤细胞间可见散在分布的幼稚嗜酸性粒细胞,原有组织结构常有多少不等的残存.免疫组化MPO(+),CD43(+),CD20(-),CD3(-),Ki-67约60%~80%.结论消化系统粒细胞肉瘤少见,误诊率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于确诊本病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和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例胃肠道外间质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并进行文献复习。结果 7例胃肠道外间质肿瘤中,1例位于前列腺,1例为腹膜后,5例为肠系膜。镜下6例为梭形细胞为主型,1例为上皮样细胞为主型。免疫组化示肿瘤细胞呈CD117+(6/7)、CD34+(7/7)、dog1+(7/7)、波形纤维蛋白(Vim+)(7/7),平滑肌肌纤蛋白(SMA)、S100蛋白、结蛋白(Des)均阴性。结论胃肠道外间质肿瘤是一种少见的肿瘤,需要与平滑肌瘤、平滑肌肉瘤、神经鞘瘤等鉴别,CD、dog和CD联合运用能提高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胃肠恶性间质瘤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99年9月至2008年6月收治的胃肠恶性间质瘤27例的临床及病理资料。结果本组27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根治5例,近端或远端胃大部切除、病变肠段切除、肿块切除或扩大切除16例;因肿瘤广泛粘连,无法完整切除6例。术后病理免疫组化CD117阳性24例,CD34阳性19例。结论胃肠恶性间质瘤在中老年人中好发,以便血、腹痛和腹部不适、腹部肿块表现为主。病理检查是确诊恶性间质瘤的惟一方法。完整的局部手术切除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对无法切除或有肿瘤残余及术后复发的病人可应用格列卫进行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