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门脉高压症巨脾网状纤维变化的形态测量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探讨不同程度纤维化巨脾的病理特点,在巨脾胶原和弹力纤维增生特点探索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了解巨脾网状纤维的增生规律。并制定一项反映三种纤维增生状况的巨脾纤维化综合分级法。结果表明:巨脾网状纤维增生的特点表现为:较早改变红髓结构:选择性包裹窦内皮细胞;后期白髓受累。统计学分析证明‘巨脾内三种纤维的增生有一定相关关系。实验选定了三项指标制定了巨脾纤维化的综合分级标准,将巨脾分为纤维化Ⅰ~Ⅲ级。文章就此综合分级标准的有关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3.
4.
5.
门脉高压症巨脾T,B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免疫组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6.
门静脉高压症巨脾的病理分级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汪谦 《中华医学杂志》1992,72(6):341-344,T018
  相似文献   

7.
门脉高矸症巨脾胶原和弹力纤维变化的形态测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肝硬变、门脉高压症并巨脾和脾功能亢进病人行逆行脾切除术、门奇静脉断流术的优越性。方法 :比较分析逆行脾切除术 (逆切组 ,38例 )与经典脾切除术 (经切组 ,5 1例 )加门奇静脉断流治疗肝硬变、门脉高压症、巨脾、脾功能亢进合并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出血的临床经验。结果 :逆切组无术中大出血 (平均失血量 2 92mL) ,无手术死亡 ;经切组2 1例大出血 (>10 0 0mL) ,最多达 2 0 0 0mL ,平均失血量 935mL ,手术死亡 3例 ,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 (P <0 0 1)。术后随访 3个月~3年 78例 ,均未见食管胃底曲张静脉复发出血。结论 :逆行脾切除术加门奇静脉断流较经典脾切除术出血少 ,死亡率低 ,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10.
目的门脉高压症自体脾移植前后行^99Tc^m-植酸钠胶体肝脾显像,探讨其对移植脾成活及其功能状态的评价作用。方法经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排除肝脾及血液系统疾病的正常人20例,计划行自体脾移植术的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24例,所有入选者均行^99Tc^m-植酸钠胶体肝脾显像,门脉高压患者于术前及术后1年分别进行肝牌显像,以肝组织、脾脏最“热”点为中心选取感兴趣区,计算前位和后位肝脾计数比值,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所有入选者肝脾显影清晰,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患者术前肝脾平均计数比值明显降低(t=11.8,P〈0.01),经自身脾移植术后该比值可再度回升(t=9.5,P〈0.01),但未达到正常水平(t=6.9,P〈0.01),说明该方式治疗门脉高压脾功能亢进总体上是有效的。结论自体脾移植是解除门脉高压症的有效措施,^99Tc^m-植酸钠胶体肝脾显像是检测保留I陛脾手术后脾脏成活及功能状况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1.
门脉高压症巨脾胶原和弹力纤维变化的形态测量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实验对150例巨脾,50例外伤脾内胶原和弹力纤维的变化进行了形态测量学分析。采用组化染色显示两种纤维,网状测微器作形态测量,IBM/PC微机处理数据,并进行必要的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胶原和弹力纤维在巨脾内均有不同程度增生、并遵循一定的规律,表现为:脾内小动脉纤维化,白髓较早受累,纤维呈多灶性增生和两种纤维的增生不同步。实验同时以最短距离法作Q型系统聚类处理,将巨脾分为纤维化1~3级,其中1级占28%,2级占51%,3级占21%。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12.
为了判断其免疫功能有无改变,了解巨脾内T、B和巨噬细胞在数量上、分布上以及形态方面有无变化,变化有无规律,相互间以及同巨脾纤维化的轻重之间有无内在联系。本实验进行了门脉高压巨脾T、B和巨噬细胞的免疫组化及形态测量学分析。结果表明:(1)与正常脾相比,巨脾三种细胞均有显著降低,这种降低主要在病理Ⅱ、Ⅲ级巨脾,而Ⅰ级巨脾无显著降低;(2)不同部位的同种细胞降低程度不同,其中以边缘区变化最为突出,三种细胞均有显著降低;(3)边缘区三种细胞的改变彼此间关系不同,T、B之间呈直线相关,但二者与巨噬细胞之间不呈直线相关。  相似文献   

13.
回顾分析异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历史进展,认识到异住辅助性部分肝移植推动了辅助性肝移植的发展,使相关疾病的治疗更加先进和科学。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食管贲门胃底切除术治疗小儿门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的疗效进行评价。方法 对7例门脉高压症术后再出血患者行食管贲门胃底切除术进行术后随访。结果 6例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4年8个月(10个月-8年4个月),其中1例死于肝炎,1例曾有少数出血,4例无再出血,手术效果良好。结论 食管贲门胃底切除术止血效果彻底、可靠、可以作为术后再出血患者和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5.
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血液流变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测定30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病人(pH)和25例正常人血液流变学参数。发现pH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球压积均低于正常人。低切变率下全血粘度,肝功能Ⅰ级病人>Ⅱ级>Ⅲ级。近期出血组全血粘度、血浆粘度、血球压积和血沉方程K值明显低于无出血组和既往出血组。结果表明门静脉高压症病人全血粘度明显低于正常,且随肝功能受损程度而降低,当病人有近期出血时下降更为明显。临床上监测血液流变学多数,对判断pH肝功能损害程度和出血情况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晓阳  马宏敏 《河北医学》1996,2(6):551-553
24例门脉高压、脾肿大伴脾亢患者分脾次全切除和全脾切除组,对其手术前后的T淋巴细胞转化率、IgA、IgG、IgM进行了对比观察,并观察了保脾组手术前后的T细胞亚群变化情况,发现脾次全切除,保留原脾组织6cm×5cm×4cm大小,能较好地维持各项免疫指标在正常范围。而全脾切除术后T淋巴细胞转化率,lgA、lgM呈持续下降,直至术后3个月仍处于最低值。认为脾次全切除,保留适当的残脾能较好地维持其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告脾切除、半胃及食管下端外周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变、门静脉高压症238例,其中急诊手术72例,术后70例出血停止,择期手术166例。176例随访1至13.5年,随访生存率87.5%再出血率5.7%,术后无一例脑病,肝功能显示好转者占44%,39例有腹水病例中术后37例腹水消失。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不同术式对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效果及对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①将病人随机分为脾肾静脉分流(SRS)组、贲门周围血管高断(PCDV)组和SRS PCDV组。②术前1周和术后2周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脾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的内径、最大血流速度、血流方向、门静脉侧枝循环和血栓形成的情况,术中动态测量自由门静脉压(FPP)。③手术方法:SRS组,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PCDV组,脾切除、贲门周围血管高断;SRS PCDV组,脾切除、脾肾静脉吻合加贲门周围血管离断。结果:断流术可直接阻断脾胃区反常血流,但术后门静脉高压瘀血状态依然存在。分流术后门静脉压力明显降低,但肝脏血流受到严重影响。断流术加分流术组术后的PVF、FPP介于断流组和分流组之间,仍为正常高值。结论;SRS PCDV在门静脉高压症的治疗中是合理的,而互具有临床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40例门脉高压(PHT)患者胃粘膜内镜观察显示:粘膜充血水肿发生率为90%;“蛇皮”样改变和樱桃红斑发生率分别为65%和22.5%,远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CSG)组。PHT组腺细胞超微结构显示腺体萎缩,腺细胞分泌功能降低,而CSG组则无此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