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观察脐血间充质干细胞(UCBMSCs)对脑梗死大鼠脑内NGF、BDNF表达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实验分假手术组、对照组、移植组,采用颈内动脉线栓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移植组于成模后1d、4d经尾静脉移植2×10^6UCBMSCs,假手术组和对照组尾静脉注射等量PBS,移植后7d、14d进行神经功能评分,3d、7d、14d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计数梗死灶周边区域NGF、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结果移植后3d对照组、移植组脑内NGF、BDNF表达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假手术组,移植组明显高于对照组,7d、14d逐渐下降,14d时两组比较元明显差别,大鼠神经功能较对照组改善不明显。结论脑梗死后早期移植UcBMSCs促进脑内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但神经功能修复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鼠锥体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内锥体束神经元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锥体束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后3,7,14,28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27在大鼠脑内初级运动皮质锥体束神经元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变化的特点。结果:锥体束损伤3d,HSP27在大多数锥体束神经元中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为(252±25)个/视野,与对照组(97±18)个/视野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0.262,P<0.01),7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2.513,P<0.05),以后则逐渐下降。结论:HSP27的表达随时间而变化,提示其参与了神经系统受损后早期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 研究证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够促进脑功能恢复,并对大鼠脑皮质及海马结构损伤具有修复作用,可能与细胞的自身代偿以及神经生长递质的参与有关,也可能是由于神经应激性损伤刺激靶组织细胞分泌各种神经因子的表达有关.目的: 从细胞生物学的角度,观察大鼠脑缺血损伤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神经再生及脑的修复作用.方法: 参考改良Nagasawa法建立大脑中动脉闭塞再灌注模型后,实施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分别进行跑台运动训练和水迷宫康复训练,进行神经功能评分及学习记忆评分.采用TUNEL法检测脑皮质区及海马区凋亡神经元的表达以及免疫组化技术检测生长相关蛋白43蛋白在两区的表达变化.结果与结论: 移植组16 h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皮质区及海5 CA1区表达明显增加;7 d细胞表达达高峰,分化细胞明显增加.移植后运动训练7,19,21 d移植组mNSS评分低于模型组(P均<0.01);移植组大鼠水迷宫试验平台潜伏期的时间较模型组明显缩短(P<0.05);移植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较模型组增多(P<0.05);缺血再灌注24 h凋亡细胞达高峰,3 d梗死体积测量为最大值;再灌注19 d生长相关蛋白43达高峰.提示大鼠脑缺血损伤介导了神经功能缺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促进了神经再生,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上调抑制神经元凋亡,进一步促进了脑梗死灶的修复.  相似文献   

4.
陈庆山  陈欣  杨磊  唐澍  孙丹  张剑钊  崔扬  张晓蕾  李菁 《中国临床康复》2004,8(10):1868-1869,T002
目的:探讨大鼠锥体束损伤后不同时间点脑内锥体束神经元热休克蛋白27表达的变化。方法:制作大鼠锥体束损伤模型,分别在损伤后3,7,14,28d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热休克蛋白27在大鼠脑内初级运动皮质锥体束神经元的表达,分析其表达变化的特点。结果:锥体束损伤3d,HSP27在大多数锥体束神经元中呈强阳性表达,阳性神经元数目为(252&;#177;25)个/视野,与对照组(97&;#177;18)个/视野比,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t=10.262,P&;lt;0.01),7d时仍维持较高水平(t=2.513,P&;lt;0.05),以后则逐渐下降。结论:HSP27的表达随时间而变化,提示其参与了神经系统受损后早期神经元的保护和修复。  相似文献   

5.
神经干细胞静脉移植对脑外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经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能否促进脑外伤犬鼠神经功能的恢复。方法 将脑外伤大鼠随机分为两组,A组大鼠尾静脉移植PBS,B组移植Brdu标记的神经干细胞,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移植细胞在体内的分布及迁移,应用RT—PCR方法分析两组局部损伤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情况。在移植后应用NSS评分评价两组大鼠的神经功能。结果 ①B组犬鼠局部损伤组织内可见大量的Brdu^+细胞;②移植7d后,B组大鼠的NSS评分明显低于A组大鼠(P〈0.05);③B组与A组相比局部损伤组织中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明显增高(P〈0.05)。结论 经尾静脉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可以到达损伤部位,并可以通过上调局部组织内神经营养因子浓度发挥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究清脑益元汤对大鼠脑缺血损伤的保护机制。方法将45只成年雄性Wistar大鼠构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MCAO)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清脑益元汤组。在造模成功后,采用灌胃法分别灌注等剂量的生理盐水或清脑益元汤14d。以Longa评分标准进行神经功能缺陷评分;计算梗死灶体积和HE染色观察脑损伤情况;采用Real-Time PCR法和Western blot法检测HIF-1α、VEGF和PDGF 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清脑益元汤组Longa评分(2.14±0.23)明显降低,梗死面积(18.72±2.23%)显著减少(P0.05)。另外,清脑益元汤组HIF-1α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降低,VEGF、PDGF mRNA和蛋白含量明显升高(P0.05)。结论清脑益元汤治疗大鼠脑缺血损伤可能与调节脑内HIF-1α、VEGF和PDGF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电针预处理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12)、模型组(n=12)和电针预处理组(n=12)。后两组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2 h再灌注模型。电针预处理组在缺血前给予电针百会干预2周。再灌注24 h后,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评定,HE染色观察缺血侧脑组织脑损伤程度,Western blotting检测脑缺血半暗区Tolls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蛋白表达。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电针预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P0.05),脑组织损伤程度减轻,缺血半暗区TLR4、NF-κB蛋白表达下调(P0.05)。结论电针预处理通过下调缺血半暗区TLR4、NF-κB蛋白表达,诱导脑保护作用,降低炎性损伤程度,改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大鼠神经干细胞(NSCs)脑内移植治疗脑出血(ICH)后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纤维粘连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表达情况及其对神经回路重建的作用。方法:进行大鼠NSCs的体外培养、传代、鉴定及BrdU标记,制备大鼠ICH模型,随机分为ICH组、移植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移植组予标记的NSCs移植于ICH大鼠脑内。在各时间点观察各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各组脑血肿周围区及正常脑组织VEGF、FN、LN的表达,观察移植组BrdU的表达及分布。结果:移植组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较快,其神经功能评分在ICH后7、14 d较ICH组低(P<0.05);移植组的VEGF、FN在ICH后7、14及30d和LN在ICH后7、14d的表达均高于ICH组、假手术组及对照组(P<0.01),移植组有BrdU阳性细胞存在并分布于血肿区及移植区周围。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NSCs移植入ICH大鼠脑内后,可促进大鼠神经功能缺损恢复,移植后VEGF、FN、LN的表达增加为外源性NSCs的增殖、迁移和分化及神经回路重建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
补体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观察补体C1q和C3d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过程中表达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脑水肿、脑损伤的相关性和作用机制。方法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缺血2h后再灌注。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脑内补体C1q和C3d蛋白的表达,记录大脑神经功能缺失程度、脑组织含水量的动态变化。结果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脑内补体C1q和C3d蛋白的表达水平逐渐增加,至缺血-再灌注后24h达高峰,至再灌注后120h左右恢复至正常水平。脑组织含水量在缺血-再灌注24~72h达高峰。神经功能缺失最重的时间点出现在缺血-再灌注后24h。补体C1q和C3d的表达水平与脑水肿和神经功能缺失呈正相关。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补体激活参与其损伤过程,抑制补体激活有望成为新的治疗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目的:神经生长因子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同属神经营养素家族,在神经系统发育及维持正常神经元功能中有重要作用。实验拟证实脊髓全横断损伤三七皂苷对大鼠神经生长因子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水平的表达变化产生了影响。方法:实验于2005-06/09在昆明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完成。①实验材料:清洁级健康雌性SD大鼠72只,质量(200±20)g;三七皂苷由云南植物药业提供。②分组及实验过程:大鼠被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单纯脊髓全横断损伤组、脊髓全横断损伤 生理盐水(0.5mL/次)组、脊髓全横断损伤 三七皂苷(100mg/kg/次)组,每组18只。于T10水平横断大鼠脊髓,假手术组仅剪开硬脊膜而不损伤脊髓。后2组于术后30min,4,24,48,72h腹腔注射给药各1次。③实验评估:各组于术后3,7及21d分别取6只大鼠L1~2段脊髓制作冰冻切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ABC法染色。观察并计数脊髓腹角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的表达变化;常规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的组织病理变化。结果:72只大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脊髓全横断损伤后脊髓出现明显的神经变性坏死、炎性浸润等病理变化,三七皂苷可减轻这些变化。②神经生长因子蛋白主要分布于灰质神经元胞浆及胶质细胞胞核中。在正常脊髓有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7d表达明显升高,直到伤后21d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三七皂苷可明显促进其表达,伤后3,7d均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5),在21d时下降但仍高于假手术组(P<0.05)。③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蛋白主要分布于腹角的运动神经元胞浆中,胶质细胞未见着色。在正常脊髓有少量表达,脊髓损伤后7d表达明显升高(P<0.05),伤后21d已下降,同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三七皂苷可明显促进其表达,伤后3,7,21d均明显高于所有对照组(P<0.05)。结论:三七皂苷可减轻脊髓横断性损伤后继发损害,增加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量及提前神经生长因子、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时间,提示其可以促进脊髓损伤早期修复。  相似文献   

11.
高压氧治疗在神经修复与再生过程中的作用及分子学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高压氧(HBO)治疗对7日龄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及其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病模型,应用HBO治疗后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脑bFGF表达,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脑bFGFmRNA。结果HBO组bFGF表达及bFGFmRNA表达均显著增强,而高压空气(HBA)组脑bFGF表达增强,bFGFmRNA表达减弱。结论HBO增强新生鼠缺血缺氧性脑损伤后bFGF及其mRNA表达。  相似文献   

12.
不同时窗针刺对窒息脑瘫幼鼠脑组织bFG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王琴玉  孙砚辉  靳瑞 《中国康复》2005,20(4):195-197
目的:探讨针刺在不同时期介入对窒息脑瘫幼鼠的治疗作用及其神经生化机制。方法:7日龄新生幼鼠28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早期针刺组(A组),模型+晚期针刺组(B组),模型组(C组)。假手术对照组(D组)。A、B组分别于造模后24h、8d开始针刺;动态观察其行为学改变,于21d时处死,测定脑组织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造模后幼鼠前肢功能明显下降。至21d时,A、B、C3组前肢功能均显著改善。A、B组基本接近正常水平,C组差于D组。造模后21d,D组幼鼠在皮层、纹状体、海马仅有轻微的bFGF免疫反应,C组幼鼠见稍增强的bFGF阳性表达,而A、B组均见较多量的bFGF强阳性表达,尤以A组为明显,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01)。结论:针刺早期介入对脑瘫的治疗有肯定作用。增强的bFGF长时程阳性表达,可能是针刺治疗窒息性脑瘫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3.
bFGF和NGF基因在大鼠脑震荡脑损伤中的表达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神经生长因子(NGF)基因在大鼠实验性脑震荡脑损伤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采用Wistar雄性二级大鼠复制脑震荡动物模型,于伤后1d、3d、7d、14d及30d活杀取脑组织,经免疫组织化学和原位杂交等技术研究bFGF和NGFmRNA和蛋白在脑震荡中的变化规律。结果:100g组见典型脑震荡的临床表现。bFGF蛋白和mRNA于伤后1d表达增强,3-7d达高峰,14d后开始减少,30d仍高于正常水平。阳性部位见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NGF蛋白和mRNA于伤后1d,损伤区大脑皮质、海马、丘脑和小脑神经元胞浆内呈强阳性反应,表达明显增多,3-30d持续呈强阳性至阳性,但随时间的推移,呈减少趋势。结论:bFGF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发生时脑组织损伤的病理过程,可能对神经细胞变性、坏死起重要调节作用;NGF基因表达参与脑震荡脑损伤和恢复的全过程,尤其在早期急性期起重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康复训练对脑梗死大鼠认知功能、突触素以及颗粒素表达的影响。方法48 只脑梗死Wistar 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和康复组各24 只,康复组于术后5 d 开始康复训练,分别在术后15 d、25 d、35 d 进行认知功能及突触素(Syn)和神经颗粒素(Ng)阳性表达观察。结果康复组神经功能评分、各项运动能力评分、Y-迷宫测定、Syn 和Ng 阳性表达均优于模型组(P<0.05)。结论康复训练可通过增加突触素和神经颗粒素表达,改善脑梗死大鼠的神经功能、运动功能和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短波紫外线 (ultravioletC ,UVC)照射对伤口肉芽组织中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basicfibroblastgrowthfactor ,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每只实验大鼠背部制作 3个皮肤全层伤口 ,分别采用不同剂量 (15mJ/cm2 或 60mJ/cm2 )UVC照射大鼠背部伤口 ,持续 3d后 ,分别于第 7天、第14天及第 2 1天应用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伤口肉芽组织中bFGF的表达情况。结果 致伤后 7d ,60mJ/cm2 照射组及 15mJ/cm2 照射组bFGF表达均高于对照组 (P均 <0 .0 1) ,且以 60mJ/cm2 照射组增高的更为显著 ;致伤后 14d ,60mJ/cm2 照射组bFGF表达显著降低 ,低于 15mJ/cm2 照射组及对照组 (P均 <0 .0 5)。结论 在伤口愈合早期 ,采用不同剂量 (15mJ/cm2 或 60mJ/cm2 )UVC照射能明显促进伤口肉芽组织内bFGF的表达 ,其中剂量为 60mJ/cm2 的UVC照射其作用短暂而迅速 ,而剂量为 15mJ/cm2 的UVC照射其作用缓慢而持久。  相似文献   

16.
背景:细胞核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在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中表达,对神经元的增殖都有很重要的作用。目的:检测细胞核转录因子X盒结合蛋白1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海马组织神经干细胞中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方法:采用大脑中动脉栓塞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缺血再灌注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组,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海马神经干细胞BrdU、X盒结合蛋白1的表达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干预作用。结果与结论:脑缺血再灌注第3天缺血海马神经元BrdU阳性细胞明显增多,第7天达高峰。X盒结合蛋白1反应产物第3天较对照组增多,随缺血再灌注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多,第7天达高峰,以后表达逐渐减少。说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及缺血脑组织X盒结合蛋白1的表达,其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作用可能由X盒结合蛋白1信号介导。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跑台训练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神经功能恢复和缺血脑组织中MMP-2和VEGF表达的影响。 方法:用线栓法制作Wistar大鼠大脑中动脉梗死再灌注模型,35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跑台训练组和手术对照组。跑台训练和手术对照组又分为跑3天、跑7天、跑14天3个亚组,各亚组及假手术组每组5只大鼠。跑台组于术后第3天开始给予跑台训练,假手术组及手术对照组不予跑台训练。于跑3天、跑7天、跑14天3个时间点进行神经功能评估后处死大鼠。采用RT-PCR技术测定缺血区脑组织中MMP-2及VEGF的水平。 结果:跑台训练组在跑7天、跑14天神经功能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跑台训练组缺血区脑组织在跑7天、跑14天MMP-2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各时间点VEGF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跑台训练能通过上调MMP-2及VEGF的表达,促进血管形成和神经再生等,有利于脑损伤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8.
超声辐射兔外阴皮肤后组织中bFGF蛋白和mRNA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超声治疗外阴白色病变的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与原位杂交技术研究超声辐射兔外阴皮肤后组织中bFCF蛋白和mRNA的变化.结果:辐射后第4天和第7天bFGF蛋白和mRNA较辐射前明显升高(P<0.01),2周时已恢复正常.结论:通过超声的生物学效应可使组织发生可逆性损伤,细胞膜微小破裂增加,细胞膜通透性提高,同时细胞bFGF产生增加,最后bFGF分泌增加,促进局部微血管的形成,改善微血管和神经末梢的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郭知学  李鸥  汪春 《中国康复》2013,28(2):90-92
目的:观察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疗法对创伤性脑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采用改进的Feeney法建立大鼠脑损伤模型,设假手术组大鼠8只(A组),造模成功大鼠32只随机分为穴位注药组(B组)、穴位注水组(c组)、腹腔给药组(D组)和对照组(E组)各8只。造模后每日B、C、D、E组分别给予足三里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及生理盐水、腹腔注射胞二磷胆碱及生理盐水处理,连续14d。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斜板试验及平衡试验观察造模后第1、2、4、6、8、10、12、14天各处理方法对大鼠的神经行为的影响。结果:致伤后第1天B、C、D、E组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及平衡能力评分均较致伤前及A组明显增加(P〈O.05)。伤后评分逐渐下降,B组大鼠得分除第1天外均低于c、D、E组(P〈0.05),C、D、E组各时间点比较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致伤后B、C、D、E组爬坡角度均较致伤前及A组明显下降(P〈0.05),B组大鼠在致伤第2天开始爬坡角度明显大于C、D、E组(P〈0.05)。结论:穴位注射胞二磷胆碱能明显促进脑创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康复训练对大鼠脑梗死灶周围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60只SD大鼠采用光化学诱导法制作脑梗死大鼠模型,于24h后将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康复训练组和制动组。前者每天进行水迷宫、转棒和滚笼训练,后者置于筒状网笼内限制活动。分别在1d,3d,7d,10d,14d取脑行免疫组化染色,每组每个时间点各6只,观察各时间点脑梗死灶周围BDNF的表达。结果:1d两组梗死灶周围BDNF阳性神经元均明显增多;3d训练组较制动组有更多BDNF阳性神经元(P<0.01);随时间延长,BDNF阳性神经元减少,染色亦变浅,在7d两组梗死灶周围仅有少量BDNF阳性神经元;10d,14d两组梗死灶周围偶见BDNF阳性神经元;BDNF阳性胶质细胞在3d,7d,10d,14d大量表达,且康复训练组较制动组多(P<0.01)。结论:康复训练能促进中枢神经系统表达较高水平的BDNF。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