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报告应用人工心脏起搏治疗严重缓慢型心律失常病人159例,共安置按需型起搏器200例次。应用佩带式者31例,埋置式128例。其中以冠心病、慢性心肌炎和心肌病伴有阿—斯综合征发作者居多。心电图表现为三度或莫氏Ⅱ型二度房室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双侧束支阻滞等。结果在31例应用佩带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手术后数天至一年内因起搏失势而死亡,均发生在开展心脏起搏工作的早期;12例可停用心脏起搏治疗,13例因需继续起搏治疗而更换埋藏式心脏起搏器。128例应用埋置式起搏者中,有6例于起搏治疗后2个月~3年之间死亡。术后并发症有心内膜电极早期或晚期脱位,皮囊感染和裂开,电极导线折断,脉冲发生器脱疆,按需功能失常及电能过早耗竭等。本文最后对心脏起搏治疗的并发症,适应症及随访工作的意义等方面进行了讨论。此外,对Q—T延长综合征并发扭转型室速的起搏治疗,病窦综合征病例中埋置可调式按需起搏器等问题亦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在使用起搏器的病人中,已有85—95%所应用的是埋藏式经静脉心内膜电极起搏器;在其能源寿命的延长、电路设计造型、电极导线的质量方面都有很大的改进。我们于1973年12月至1983年9月对39例病人应用了国产埋藏式经静脉心内膜电极起搏器并进行随诊观察,共检出故障9例,占23.1%。随访病人时间最长者9年,最短者2个月。兹将其结果  相似文献   

3.
我科自1984年2月开始应用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至1991年6月共埋藏起搏器53例,临床资料完整的34例,男性18例,女性16例,埋藏VVI型起搏器33例,DDD型起搏器1例,术后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随访未发现远期并发症。  相似文献   

4.
从 1997年 3月至 2 0 0 1年 5月 ,安置美敦力公司Champion730 2型心脏起搏系统 ,观察 11例病人 ,现将临床应用体会介绍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性 7例 ,女性 4例 ,年龄 5 7~ 73岁 ( 60± 87)。临床诊断 :病窦综合征 (SSS) 6例 ,Ⅲ度房室传导阻滞 5例 ,半数有黑朦及晕厥史。起搏器 :美敦力公司 80 79型心脏起搏脉冲发生器 ,起搏电极 :5 0 17硅胶靶状单电极 ,9610程控磁铁 ,放置导管电极入径 :右锁骨下静脉穿刺 7例 ,左锁骨下静脉穿刺 2例 ,头静脉切开 2例 ,使用9— 10F导管鞘。起搏器和电极接口为IS 1型接口。1 2…  相似文献   

5.
经静脉心内膜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安置术300例次,手术主要合并症是电极脱位和电极损伤;皮囊穿破继发感染;电极与起搏器连接不良;皮囊积血及电极皮下段外露。晚期死亡23例。提出严格握掌适应证及起搏器类型选择、可靠的电极定位及无菌操作、严密的术后监护及教会患者有关知识是保证长期安全可靠的心脏起搏效果及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正> 心脏起搏器系统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脉冲发生器,2.刺激电极,3.联接两者的导管或导线。在本世纪六十年代以前,心脏起搏术广泛采用开胸手术的方法将电极直接缝在心外膜上或心肌内,通过导线与体外起搏器相连,称为导线经皮式或体外式起搏。自六十年代初开始了埋藏式起搏器的应用,电极可经静脉送入心脏内(心内膜起搏)或仍采用开胸手术方法安置心外膜电极。由于经静脉心内膜起搏法显著优于开胸手术的方法,如操作简单(即使内科医生也可单独从事)、手术损伤甚少、较为安全(静脉起搏手术死亡率低于1%)、易为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学龄前儿童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手术方法、安全性、疗效及并发症。方法回顾分析1994~2006年该院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患者857例,其中4~6岁学龄前儿童3例,占0.35%。该组中男性2例,女性1例,年龄平均5岁,体重平均17.8公斤;1例为病毒性心肌炎并发窦性停搏,2例为室缺术后并发III度房室传导阻滞(atrioventricular block,AVB),均为经药物治疗无效的缓慢心律失常。3例均采用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的方法治疗,1例起搏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术后1周、1、3、6、9个月、1年及每年随访。结果3例患者均成功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1例电极经左锁骨下静脉,起搏器置于皮下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于术后8个月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继发感染,予取出起搏器,清创缝合,患者交界性逸搏心率55次/min,家属拒绝再次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自动出院;另2例电极经左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的患者,术后随访正常,无并发症。结论学龄前儿童缓慢型心律失常患者经静脉心内膜植入永久心脏起搏器是可行、有效的,但有出现起搏器囊袋磨破等并发症的风险;电极经头静脉,起搏器置于胸小肌与胸大肌之间相对安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基层医院植入埋藏式起搏器的适应症、电极植入方法、电极导线固定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选择我院2009年7月至2013年7月埋藏式起搏器安置术45例,均采用锁骨下静脉穿刺法植入电极,24例VVI(R)型,21例DDD(R)型。结果:所有患者临床症状改善。结论:起搏器是目前缓慢性心律失常治疗最可靠有效的方法,锁骨下静脉穿刺、电极的固定及囊袋的处理是基层医院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临时起搏是用双电极导管经周围静脉送到右心室,电极接触心内膜,起搏器置于体外.永久心内起搏器置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植入体内进行心脏起搏的技术,用于慢性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及窦性心动过缓(心率低于50次/min)的患者.将电极导管从头静脉、锁骨下静脉、颈外静脉等送到右心室或右心房接触心内膜,起搏器埋藏于皮下,适用于长期起搏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置入术是将脉冲发生器埋植于体内进行永久心脏起搏的技术,采用经锁骨下静脉心内膜电极法,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起搏和传导功能障碍性疾病的主要方法,我科于2000~2005年共为120例患者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本文就护理体会论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是长期地植入心内膜电极与脉冲发生器进行人工心脏起搏,是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不可逆的心脏或传导功能障碍疾病的主要方法。其成功与否不仅取决于手术者的水平,还取决于专科护理的水平。手术前后的护理及健康教育至关重要。我院2004年4月-2006年4月安装永久性起搏器19例,手术均成功,无一例发生并发症。现将其护理及健康教育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我院自1991年9月至1993年2月,用经皮穿刺髂外静脉插送起搏电极导管的方法,为8例SSS患者安装了AAI起搏器。 设想的由来 我院于1974年开始安装埋藏式起搏器,临床实践中,遇到一些体态特别消瘦的患者,脉冲发生器置于胸壁颇感困难,消瘦者皮肤紧贴胸壁,张力高,加之胸大肌活动频繁,幅度大,容易导致脉冲发生器表面的皮肤磨破,感染或坏死。如果这类患者的脉冲发生器埋植于腹壁皮下,将会大有改观。当初埋藏永久起搏器时,虽然起搏电极导管是从上腔静脉的属枝插送心脏,但是起搏电极导管还是经皮下隧道,送到腹壁皮下与脉冲发生器相连,脉冲发生器则置腹壁皮下。这是由  相似文献   

13.
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68例临床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植入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防治对策。方法 常规采取头静脉切开插入法及有下静脉穿刺法安置电极,选用VVI型起搏器,用体外临时起搏器测试电极状态植入起搏器。结果 所有病人临床症状改良,生活质量、劳动力提高。结论 基层医院缺乏起搏器检测仪,用体外临时起搏器亦可安全植入埋藏式起搏器,术后可出现电极脱位、局部部肉抽动、晚期起搏阈值升高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14.
生理性起搏器临床应用4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比较生理性起搏器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生理性起搏与心室按需型起搏术前、术后均作无创心功能检查,并随访1~5年,观察心功能、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阵发性房颤发生率、栓塞发生率。结果: 生理性起搏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房颤发生率明显少于心室按需型起搏器随访患者(P<0.005)。结论: 生理性起搏较心室按需型起搏更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明显改善心功能,降低房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5.
张宇  孙凌  邢强  张疆华  汤宝鹏  张燕一  王疆 《新疆医学》2012,42(11):107-109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作为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临床上应用已达半个世纪。脉冲发生器受电池寿命的限制,均存在一定的使用年限,而随着病人寿命的延长,心脏起搏器系统的更换也逐渐增多,约有16-24%的患者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起搏器系统更换已成为起搏器植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研究对我院223例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更换术的资料进行分析,探讨起搏器系统更换原因及原电极的处理情况。1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自2009年1月~2012年1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中心行心脏起搏器系统更换术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了82例埋藏式心脏起搏病人随访结果,其中7例已更换了1次脉冲发生器,1例因感染而撤除起搏系统。82例中随访最长者7年6个月,最短40天。现存活69例,死亡12例,疑与起搏器故障有关1例,多数因原发病致心衰、室颤死亡。安起搏器后只有1例SSS合并Q—T延长,扭转室速者,术后又复发引起阿斯征发作,其余原有晕厥及阿斯征者均未再发作。最后对起搏器进行随访的重要性,SSS病人安置起搏器术后发生房颤、慢性持久房室传导阻滞病人,应更换何种起搏器,SSS合并Q—T延长的治疗,起器囊袋感染的处理,头静脉畸形等分别结合文献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柳菌 《青海医药杂志》1995,25(3):F004-F004
T波与起搏器过感知现象一例报道青海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柳茵在埋藏起搏器的病人中,感知功能障碍是一个常见的临床问题,可见于电极移位,起搏器故障和感知灵敏度程控失误等。本文报告国产QB-1型起搏器由于误感知T波造成的过感知现象一例。现报道如下:患者男性,...  相似文献   

18.
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器患者5年临床随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术后的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原因,以减少其发生率。方法:回顾分析51例植入永久性起搏趋患者的术后临床资料和5年常规随访资料,了解术后并发症及起搏功能异常的发生情况。结果:51例患者中共有6例发生起搏器功能异常:起搏电极导管脱位、电极断裂、电极绝缘层破裂起搏器介导的心动过速(PMT)各1例(1.9%),感知功能障碍4例(7.8%),通过程控或更换起搏器和起搏电极导管后,起搏功能恢复正常。5年随访中,囊袋血肿、囊袋破溃者3例(5.9%),经局部抽出积血,抗生素冲洗,严重者重新手术后取得很好疗效;2例患者出现起搏器综合征,13例患者出现心功能不全,8例患者并发脑梗死。结论:采取相关措施,加强起搏器术后随访工作,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对5例右心室永久和临时起搏器电极进入途径异常及困难进行了报道与分析,认为除术者操作技术外,病人的静脉选择是其根本原因,特别是经髂外静脉途径插入电极导管和埋植起搏发生器均复杂于锁骨下静脉法,但可避免血、气胸和损伤锁骨下动脉。  相似文献   

20.
埋藏式心脏起搏器446例次临床总结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适应证,电极导入途径和并发症。446例次埋藏式心脏起搏器植入414例患者,平均年龄54±13岁,其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占45.4%,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占41.9%。起搏方式以心室按需型起搏为主占93.3%,生理性起搏占6.7%。电极插入经头静脉切开占59.2%,锁骨下静脉穿刺占34.6%。安置起搏器后,患者症状明显改善。并发症发生率为10.3%,主要并发症为电极移位和囊袋感染。起搏器是目前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可靠有效的措施,电极插入途径建议采用锁骨下静脉远端穿刺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