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汇总分析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临床效果。方法:由作者应用计算机检索1990/2008PubMed数据(http://www.ncbi.nlm.nih.gov/PubMed)及万方数据库(http://www.wanfangdata.com.cn)有关弹簧圈栓塞治疗脑动脉瘤的研究,英文检索词为"aneurysm of brain,spring ring interventional therapy,embolism",中文检索词为"脑动脉瘤,栓塞,弹簧圈,血管内治疗"。排除重复性研究。计算机初检得到54篇文献,根据纳入标准保留14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纳入的14篇文献显示,栓塞前需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颅内循环情况,并测量动脉瘤颈、瘤体大小。微导管到位后,一般不行超选择造影,以避免动脉瘤破裂。选择合适的导管、导丝至关重要。要选择与动脉瘤大小相当直径的弹簧圈,放置时要尽可能使其沿着动脉瘤的壁盘旋缠绕。形成初步"筐架",以利于其他弹簧圈在"筐架"中盘旋。尽量做到弹簧圈在动脉瘤内致密填塞,以免动脉瘤复发。最后一个弹簧圈不宜过长,避免难以完全填入。弹簧圈在解脱前均应造影证实其在动脉瘤内,确保载瘤动脉通畅。操作过程要轻柔,导丝、导管前进一段路程后要注意轻轻回撤少许,以卸掉因所过弯曲较多而产生的张力,防止产生"疏忽前跃"现象,导致刺破动脉瘤。结论: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是治疗脑动脉瘤较理想的方法,具有微创、安全可靠、效果确切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技术,该项技术近年在国内得到迅速开展[1],其具有操作简单、创伤小,恢复快的优势并可达到手术夹闭的效果;对部分不能手术或手术失败的病例,微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是一项重要的办法.我科2009年1月~2010年10月共收治动脉瘤患者30例,均行介入栓塞术,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使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2010年7月~2011年9月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技术治疗的21例宽颈动脉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未破裂动脉瘤9例,破裂动脉瘤13例;H-H分级;0级9例,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4例;采用Neuroform支架辅助栓塞11例,LEO支架4例,Enterprise支架6例.结果 21例患者支架均得以成功释放,术后立即造影见动脉瘤致密填塞17例,瘤颈残余3例,瘤体少部分显影1例;全组病例均未产生与介入治疗相关的并发症,术后3~6个月均进行DSA造影复查,致密栓塞的17例患者均未见复发,瘤颈残留的3例复查时明显见瘤颈显影明显变淡,瘤体显影的于6个月复查时未见显影.所用病例载瘤动脉均通畅,支架未见移位,结论 使用支架辅助微弹簧圈栓塞技术有利于颅内宽颈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扩大了介入技术在颅内动脉瘤的应用范围,并且大大提高了微弹簧圈栓塞的致密栓塞率.  相似文献   

4.
微弹簧圈介入治疗是颅内动脉瘤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明显的疗效和安全性,但是术后容易造成穿刺部位血肿、脑动脉瘤再破裂、脑血管痉挛、脑梗死等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的机体恢复和生活质量,因而必须加强对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本文主要分析微弹簧圈介入治疗颅内动脉瘤并发症产生的原因和预防护理措施,旨在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植入结合Matrix II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及并发症防治。方法对诊断颅内宽颈动脉瘤6例的病人,其中大脑前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例,大脑中动脉分叉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4例先行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置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2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4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4例,部分致密填塞2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II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血管内弹簧圈(coil)栓塞治疗因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成为目前普遍应用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近年来血流导向装置(flow diverter,FD)作为颅内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技术的重大突破,主要体现为从动脉瘤囊内填塞到载瘤动脉重塑治疗理念的转变,为巨型颅内动脉瘤的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方法。文章首先介绍了FD与弹簧圈的数值模拟方法,然后列出常见的影响动脉瘤治疗效果的形态学与血流动力学参数,详细说明了FD孔率、弹簧圈填塞率与壁面切应力对改善瘤囊内血流动力学的重要作用,最后结合FD与弹簧圈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特征,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比了二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显示使用FD治疗巨型颅内动脉瘤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更多的研究表明FD联合疏松弹簧圈栓塞治疗时,动脉瘤的延迟破裂率与复发率更低。结论进一步说明了FD与弹簧圈栓塞巨型颅内动脉瘤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塑型介入治疗前交通动脉瘤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31例(31个)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经双源CT血管造影(DSCTA)和全脑DSA检查确诊,其中破裂动脉瘤21例,未破裂动脉瘤10例.Hunt-Hess分级Ⅰ级17例、Ⅱ级12例、Ⅲ级2例.患者均采用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形技术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结果 所有患者均成功放置3D弹簧圈,术毕即刻进行DSA及CT检查.DSA检查显示弹簧圈均位于动脉瘤内,载瘤动脉通畅,其中完全栓塞26例,占83.87% (26/31);大部分栓塞5例,占16.13%(5/31).CT检查显示无脑梗死及脑出血现象.31例患者出院时采用格拉斯哥预后评分评价疗效:恢复良好26例,占83.87%(26/31);轻度残疾4例,占12.9% (4/31);重度残疾l例,占3.22%(1/31).31例患者术后均获随访6~12(8.95±4.08)个月.术后3、6、12个月行DSA或CTA复查提示,前交通动脉轻度狭窄5例,前交通动脉通畅26例,无动脉瘤复发.结论 3D弹簧圈瘤体重建、瘤颈重塑技术栓塞治疗前交通动脉瘤,并发症少、疗效好,术后不需要长期服用抗凝药物,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 Ⅱ弹簧圈栓塞颅内宽颈动脉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Neuroform支架植入结合MatrixⅡ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的疗效、技术要点、安全性并发症防治。方法对诊断颅内宽颈动脉瘤6例的病人,其中大脑前动脉瘤1例,后交通动脉瘤2例,眼动脉瘤1冽,大脑中动脉分又部动脉瘤1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4例先行Neuroform支架瘤颈成形,将微导管通过支架网眼矬入动脉瘤内,填塞弹簧圈;2例先置入微导管于动脉瘤内,再释放支架后栓塞。术后3~6个月随访4例。结果所有病例栓塞操作均顺利完成,无手术并发症;其中致密填塞4例,部分致密填塞2例,术后病人均恢复良好,4例短期随访无再出血及血栓栓塞症状发生。结论Neuroform支架结合MatrixⅡ弹簧圈治疗颅内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脑动脉局部血管异常改变产生的脑血管瘤样突起[1],其原因多由于先天性血管发育异常、血流改变、高血压、动脉硬化、血管炎症等多重因素造成动脉壁结构的改变[5],也有文献报道,非先天性疾病,病因尚不明确[9]。瘤体破裂多以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hemor hage,SAH)为首发症状,临床表现为剧烈头痛,严重者出现意识丧失和功能障碍。其病死率、致残率极高。首次出血幸存者若得不到及时正确处理,3w内有40%病例发生再出血[2],且再出血的病死率高达80%[1];首次发病6个月内再出血率为30%~50%,再次出血病死率25%~35%[3]。动脉瘤一旦破裂出血,血管痉挛发生率25%~30%[4],是脑血管疾病中病死率最高的疾病。颅内动脉瘤传统的治疗方式为开颅手术。1973年诞生了颅内动脉瘤的介入疗法。介入的发展包括可脱星球囊技术、游离弹簧圈、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和电解弹簧圈(GDC,EDC)技术等几个阶段。特别是GDC的问世,使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治疗有了历史性的突破。目前在欧洲地区,80%的动脉瘤首选血管内介入治疗,北美地区为40%,而国内则为15%~20%[5]。为降低死亡率,及时准确诊断和治疗动脉瘤显得尤为重要,血管内介入手术具有微创、痛苦小、并发症少、相对安全、恢复快等特点。被越来越多的患者和家属认可,现将此类患者围手术期护理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背景:近年来,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保持载瘤动脉通畅,防止弹簧圈脱入载瘤动脉,可显著提高疗效和安全性。目的:探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疗宽颈前交通动脉瘤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32例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41-71岁,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与结论:32例患者技术操作顺利,宽颈前交通动脉共置入32枚Neuroform3支架,弹簧圈置入顺利,释放位置满意,技术成功率达到100%。在Neuroform3支架辅助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完成后造影显示,32枚动脉瘤完全栓塞30枚,占94%;部分栓塞2枚,占6%。术后患者恢复良好,平均住院6.3 d。32例患者术后随访3-6个月,再行全脑血管造影未见再次脑出血、脑血管栓塞或动脉瘤复发。表明在Neuroform3自膨式支架辅助下采用弹簧圈介入栓塞治宽颈前交通动脉瘤,材料与宿主生物相容性好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1.
背景:以往多采用电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颅内动脉瘤,但电解脱弹簧圈解脱时间较长,解脱区质地硬,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不利于微小动脉瘤的栓塞。 目的:观察水解脱弹簧圈填塞治疗急性期破裂颅内动脉瘤的效果。 方法:经头颅CT检查确认蛛网膜下腔出血并有脑叶出血1例,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证实为颅内动脉瘤,采用水解脱弹簧圈栓塞动脉瘤。 结果与结论:经过治疗,患者破裂动脉瘤致密栓塞,填塞达99%,出血得到控制。提示水解脱弹簧圈的超柔软性及对瘤体壁的顺应性,操作方便,提高了动脉瘤的致密性栓塞的可能性,减少并发症的可能,应该为目前急性期颅内动脉瘤破裂较好的栓塞方法。  相似文献   

12.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是当前脑血管疾病诊断及疗效评估的“金标准”,对出血性脑卒中和缺血性脑卒中具有诊断上的高敏感度、高特异度和高准确度的优点。特别是对颅内动脉瘤进行 DSA 造影,可以明确载瘤血管,并可以多角度观察动脉瘤体的起源、形态、位置、大小、瘤颈等情况,对颅内动脉瘤后期治疗方法的选择及术后评估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介入影像是影像学诊断和治疗的依据,高质量的脑动脉瘤介入影像则是介入手术者在术中的重要指引,介入手术者需要依靠清晰的、实时的介入影像来诊断血管疾病,以确定下一步的检查与治疗方法。因此,介入影像质量的高低与介入手术成功与否息息相关。影响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因素较多,而对这些因素进行深入研究的相关文献并不多,需进一步研究。该文将重点分析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影响因素,总结提高脑动脉瘤介入影像质量的方法,目的是在合理的 X 射线辐射范围内提升介入影像的质量,提高介入手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自膨胀颅内专用支架(Neuroform支架)与弹簧圈栓塞相结合治疗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35例患者(35个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其中男性16例,女性19例,年龄32~70岁,平均年龄51岁。采用Neuroform支架与电解可脱微弹簧圈(GDC)结合栓塞治疗。通过微导管释放Neuroform支架覆盖动脉瘤瘤颈。将另一微导管通过支架网孔进入动脉瘤腔以GDC栓塞动脉瘤。结果全部病例采用Neuroform支架结合GDC栓塞.其中28例致密栓塞,7例部分栓塞。仅2例术中发生支架内血栓,其余患者均恢复良好,出院。24例术后3个月血管造影随访:其中19例致密栓塞的动脉瘤均未显影,载瘤动脉通畅;5例动脉瘤颈有残留。结论Neuroform颅内支架使用安全.适用于颅内后交通动脉宽颈动脉瘤的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特别适用于迂曲的脑血管。  相似文献   

14.
<正> 目的:探讨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26例颅内动脉瘤应用微导管技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监视下行血管内栓塞治疗,其中85例90个动脉瘤用机械式可脱性弹簧圈(Machenical detachable spiral,MDS),栓塞,41例42个动脉瘤用电解式可脱性弹簧圈(Guglielmi detachabe coil,GDC)栓塞.结果:成功栓塞126例132个动脉瘤,123例痊愈,3例死亡.100%栓塞124个,95%栓塞6个,90%栓塞2个.并发动脉瘤破裂4例,并发脑梗死2例,其中1例痊愈,1例死亡;1例微弹簧末端逸出并顽固性脑血管痉挛.2例复发者再予GDC栓塞而治愈.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但动脉硬化明显导管到位困难者及术前呼吸、循环功能衰竭者不宜行血管内治疗.术前尼莫通化,术中导管内推注罂粟碱可有效防止脑血管痉挛.动脉瘤较大者,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解可脱性弹簧圈(GDC)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10年8月收治的95例颅内动脉瘤患者行电解可脱弹簧圈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本组患者均在全脑血管造影的同时或择日在静脉复合全身麻醉下经导引导管引入微导管和与之相匹配的微导丝.头端经过塑形的微导管在微导丝配合下置入瘤腔并固定于距瘤颈1/3处,选择大小适合的GDC进行栓塞治疗,依次将GDC填入瘤腔.结果:95例中,84例动脉瘤100%栓塞,8例95%栓塞,2例90%栓塞,1例基底动脉顶端动脉瘤患者微导管无法到位放弃治疗.94例术后随访3~12个月,均无再出血.3例术中出现并发症,其中2例后交通动脉瘤术中发生破裂出血,治疗后痊愈; 1例前交通动脉瘤治疗过程中见同侧大脑前动脉未显示,立即经引导管罂粟碱推注、40万尿激酶溶栓后再通,无并发症.结论: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是一种比较安全、可靠、有效的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录     
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 CFD)被广泛应用于脑动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其研究方向涉及:① 动脉瘤的形成、生长机制和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② 通过建立患者个性化模型,评估弹簧圈和支架置入后动脉瘤内流场的变化,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效果。从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动脉瘤治疗的手术效果3个方面详细阐述近年来在脑动脉瘤的诊治中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计算流体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被广泛应用于脑动脉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中,其研究方向涉及:1动脉瘤的形成、生长机制和动脉瘤破裂的血流动力学危险因素,2通过建立患者个性化模型,评估弹簧圈和支架置入后动脉瘤内流场的变化,评价血管内治疗的效果。从计算流体力学模型的建立、评估动脉瘤破裂风险的形态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血流动力学参数评估动脉瘤治疗的手术效果3个方面详细阐述近年来在脑动脉瘤的诊治中血流动力学研究的进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利用数值模拟研究具有病人特异性的脑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动,为脑动脉瘤的破裂风险的评价和动脉瘤介入栓塞后复发风险的评价提供帮助。方法 从两例脑动脉瘤病人的3D-RA数据中重建动脉瘤几何模型,血液流变学模型选择假塑性非牛顿流体模型,利用商用CFD软件Fluent对两例动脉瘤内的血液流动进行数值模拟。结果 数值模拟给出了动脉瘤内的流线图、重要截面上的速度分布图、壁面上的切应力分布和压力分布图。并且绘制了在收缩期时刻动脉瘤颈部和瘤顶部各20个点上的壁面切应力和压力的变化情况。结论 血流动力学因素如流速、压力、壁面切应力、流动对壁面的冲击状况等因素与动脉瘤的生长和破裂密切相关,而由于脑动脉瘤形态各异、载瘤动脉与动脉瘤体的几何关系复杂,所以具有病人特异性的数值模拟对于研究动脉瘤破裂和复发风险具有重要价值。动脉瘤颈部的壁面切应力和壁面切应力的波动的变化规律并不相同,需要进一步研究壁面切应力的波动与脑动脉瘤生长与破裂之间的定量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研究了用于介入栓塞颅内动脉瘤的不锈钢弹簧圈在生理盐水中阳极溶解电化学过程,确定了溶断弹簧圈的电流范围。分析了不同材料及表面预处理对不锈钢孔蚀电位的影响,为电解脱离弹簧圈的选择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介入栓塞治疗用电解脱弹簧圈的电化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用 于介入栓塞颅内 动脉瘤的不锈 钢弹簧圈在 生理盐 水中阳 极溶解 电化 学过程, 确定 了溶断弹簧圈的 电流范围。分析 了不同材料及 表面预处理 对不锈 钢孔蚀 电位的 影响, 为电解 脱离 弹簧圈的选择提 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