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物中的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和CD34+细胞计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的患者16例,采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单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动员,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MNC分离,对每份采集物计数MNC和流式细胞仪计数CD34+细胞,进行直线相关分析. 结果 16例患者的MNC为0.10×108~2.62×108/kg,CD34+细胞为0.50×106~35.25×106/kg,移植物中的MNC计数和CD34+细胞计数呈正相关(r=0.694,P<0.001). 结论 MNC计数和CD34+细胞计数均能可靠预测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后的造血重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1例MM患者接受APBSCT治疗,采用环磷酰胺(CTX) 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方案动员干细胞,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并保存于-80℃冰箱;用马法兰200 mg/m2方案预处理后,解冻回输冻存的干细胞。观察患者移植前后的临床疗效。结果动员后获得单个核细胞数(MNC)3.705×108/kg;CD34 细胞数2.56×106/kg。患者获得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数(ANC)>0.5×109/L、血小板计数(PLT)>20×109/L的时间分别是12 d、15 d。移植后随访1年患者处于完全缓解(CR)状态。结论APBSCT治疗MM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刘林  陈幸华  张曦  孔佩艳  彭贤贵  刘红  张怡  高蕾 《重庆医学》2002,31(12):1180-118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 2 0 0 1年 4月~ 2 0 0 2年 3月 ,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10例 ,其中 :非霍奇金淋巴瘤 (NHL) 8例 ;霍奇金淋巴瘤 (HD) 2例。动员方案为 :MOEP/CMOP +G CSF ,获得MNC中位数为 5 1× 10 8/kg ,CD34+ 细胞为 6 8× 10 6/kg ,CFU GM为 3 1× 10 5/kg。预处理方案 :Cy/TBI(7例 )及CEAC(3例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WBC >1 0× 10 9/L、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PLT >2 0× 10 9/L ,分别为 (9± 4 )d、(10± 3)d、(14± 5 )d。随访至 2 0 0 2年 8月 ,2例患者于移植后 1月和 2月分别死于感染和疾病复发 ,其余患者已无病存活 6~ 14个月。结论 疗效显示 ,对于常规化疗无效的NHL ,APBSCT疗效较差 ,而经治疗后获得PR或CR及复发后再治疗获得PR或CR的淋巴瘤患者 ,治疗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2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初期疗效。方法恶性血液病患者20例,其中急性白血病3例,浆细胞白血病1例,非霍奇金淋巴瘤8例,霍奇金淋巴瘤3例,多发性骨髓瘤5例。动员方案为米托蒽醌+长春新碱+激素+依托波苷方案化疗(MOEP方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经3-6d采集,获得单个核细胞(MNC)中位数为(7.23±2.27)×108/kg,CD34+细胞(4.37±2.72)×106/kg。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WBC〉2.0×109/L,PLT〉20×109/L,分别为(12.04±1.76)d,(16.55±2.31)d。4例在移植6个月内死于复发,其余16例均无病存活6-55个月。结论 APBSCT对恶性血液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 为提高儿童高危恶性实体肿瘤的疗效,对27例晚期实体肿瘤患儿进行自身造血干细胞移植。方法 13例次采集骨髓,另15例经CS-3000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外周血干细胞(其叶1例疑有肿瘤污染的Ⅳ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经CliniMACS行CD34+细胞分选的净化处理)。2例霍奇金氏淋巴瘤患儿经CTX+BCNU+VP16(CBV)方案治疗,其余患儿均采用VP16+卡铂+马法兰的预处理方案。结果 采集骨髓及外周血得到的单个核细胞分别为(5.4±2.1)×108/kg和(4.1±1.9)×108/kg。所有患儿移植后都获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血小板恢复至0.5×109/L和20×109/L的时间分别为(11.8±5.7)d和(21.0±9.3)d。本组无1例因移植相关并发症而死亡;本组病例平均随访13月,4例患儿移植后5月内因复发而死亡,1例非霍奇金氏淋巴瘤(NHL)患儿移植后3月中枢神经系统复发,但目前已带瘤生存17月,其余22例患儿均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结论 自身干细胞移植是一种比较安全且有效的救治儿童晚期恶性实体肿瘤的措施,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丹参酮联合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方案对高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动员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1月至2010年12月采用丹参酮联合rhG-CSF和单用rhG-CSF动员方案,动员高龄健康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的效果。其中丹参酮联合rhG-CSF组34例,单用rhG-CSF组31例;年龄45~60岁,平均49.6岁。中位体质量61.2kg(49.5~79.0kg)。给予丹参酮注射液(40mL/d)联合rhG-CSF 10μg.kg-1.d-1,或单用rhG-CSF 10μg.kg-1.d-1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动员第5天采集外周血单个核细胞(MNC),检测MNC和CD34+细胞数。采集外周血干细胞于当日输注给患者(预处理结束后24h)。结果丹参酮联合rhG-CSF组中30例供者1次采集充足,4例采集2次,平均采集MNC数6.7(5.9~14.3)×108/kg,CD34+细胞3.9(2.7~8.3)×106/kg;单用rhG-CSF组中22例1次采集充足,9例采集2次及以上,平均采集MNC数5.3(4.6~11.9)×108/kg,CD34+细胞数3.1(2.1~6.7)×106/kg,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所有患者均达到明显骨髓抑制,丹参酮联合rhG-CSF组供者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时间为12.4(10~17)d,血小板(PLT)恢复到20×109/L时间为14.2(13~18)d;单用rhG-CSF组供者中性粒细胞恢复到0.5×109/L时间为12.8(10~18)d,PLT恢复到20×109/L时间为14.8(13~19)d,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丹参酮联合rhG-CSF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高龄健康供者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效果,保证移植后造血功能的重建。对于高龄供者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动员造血干细胞的方法,临床效果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NS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效果及毒性。方法 急性粒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 (AML -M1)、慢性髓细胞白血病 (CML)、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 -RA)患者各 1例 ,供体为其HLA配型完全相合的同胞。供体动员方案 :G -CSF 30 0 μg/ 12h× 5d后分离采集外周血干细胞。所获CD34 + 细胞数分别为 6 .36× 10 6/kg、9.72×10 6/kg、6 .6 2× 10 6/kg ;单个核细胞数 (MNC)分别为 14.0× 10 8/kg、10 .47× 10 8/kg、8.5 8× 10 8/kg ;T细胞总数分别为 8.80× 10 8/kg、7.12× 10 8/kg、5 .6 7× 10 8/kg ;CFU -GM数分别为 16 2个 / 2× 10 5MNC、184个 / 2× 10 5MNC、182个 / 2× 10 5MNC。预处理方案 :Fludarabine:30mg/m2 ·d-1× 6d ,Bu :4mg/kg·d-1× 2d ,ALG :12mg/kg·d-1× 4d ,Ara-C :10 0mg/m2 ·d-1× 3d。单用环胞菌素 (CSA)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移植后未用造血生长因子。结果 患者均能顺利完成预处理方案 ,没有严重并发症出现。移植后 10~ 13d造血重建。未发生急性GVHD。随访10 0~ 16 0d ,血常规、骨髓象均正常 ,1例发生肝脏型慢性GVHD。结论 NST能有效治疗恶性血液病 ,方案相关毒性小 ,适用范围广 ,移植相关并发症少 ,造血重建迅速。  相似文献   

8.
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自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的初期疗效.方法 自2007年6月至2009年4月,以APBSCT治疗恶性淋巴瘤患者共19例,非霍奇金淋巴瘤(NHL)15例,霍奇金淋巴瘤(HD)4例.全部病例以MOED+G-CSF动员,以CEAC方案预处理.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造血功能均快速重建.中性粒细胞大于0.5×109/L和PLT>20×109/L,分别为8.6d、9.8d.随访至2009年5月,4例复发,其余患者无病存活1~23个月.结论 以CEAC方案预处理的APBSCT对于恶性淋巴瘤治疗安全高,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史春雷  袁成录  王玲  尹刚 《河北医学》2005,11(11):980-981
目的:探讨化疗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PBSC)的效果。方法:12例恶性血液病患者采用化疗联合G-CSF进行PBSC动员和采集,并检测采集物中单个核细胞计数(MNC)和CD34+细胞。结果:12例患者均一次即获足量干细胞,获MNC平均5.7(2.2~7.6)×108/kg,CD34+细胞平均15.2(2.5~26.9)×106/kg。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化疗联合G-CSF能安全、高效地动员PBSC,满足移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采集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32名供者经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后,应用血细胞分离机进行外周血干/祖细胞采集。循环血量2~6 L。采集中,监测病人的血压、心率、呼吸、MNC(单个核细胞)、WBC、RBC、Hb、Hct和Plt及血清Ca2 浓度的变化。采集的MNC液用CD34单抗标记后检测CD34 细胞数,并同时作CFU-GM集落培养。结果32例共进行了89次干/祖细胞采集,机器平均每次循环血量2.5个血容量。MNC采集效率达(64.78±3.23)%,每次采得MNC液60ml,获得MNC为(3.1±0.6)×108/kg;CD34 为(2.8±0.6)×106/kg及CFU-GM(2.6±0.5)×105/kg。术中供者无任何不良反应。采集前后血压、心率、呼吸、RBC、Hb、Hct和血清Ca2 浓度无明显变化(P>0.05),但Plt数从采集前的159.63×109/L下降到采集后的112.78×109/L,下降幅度达29.35%。结论采用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采集小儿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方法,供者仅需2~3次采集就能获得异体外周血造血干/祖细胞移植所需的干/祖细胞数量。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胚胎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出现CD34^ 造血干/祖细胞,然后将其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体内,以研究其重建造血功能。方法 胚胎干细胞自由分化形成胚胎体后,加入造血刺激因子混合液以诱导产生CD34^ 造血干/祖细胞,将这些造血干/祖细胞注射入经致死剂量照射的小鼠,观察小鼠存活率的改变,并取存活2个月的小鼠骨髓和脾脏,PCR检测嵌合体形成。结果 体外分化第13日CD34^ 造血干/祖细胞比例可高达17.36%,将这些细胞注射入致死量照射小鼠后,可提高存活率达86.67%,存活小鼠的骨髓和脾脏均检测到供体来源的细胞。结论 胚胎干细胞体外分化获得CD34^ 造血干/祖细胞,且后者具有其相应的正常生物学功能。  相似文献   

12.
虽然肾脏移植术为肾功能不全晚期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策略,但尚存在供体器官有限、免疫排斥反应和终身服用免疫抑制剂等缺陷。多能干细胞具有无限自我增殖能力及在体内分化成为多种类型细胞的特点,尤其是胚胎干细胞和诱导性多能干细胞可分化为人体内的任何一种细胞,在组织、器官再生方面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主要对多能干细胞在肾脏再生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肿瘤干细胞学说是近些年来新发展起来的一个学说,该学说认为肿瘤起源于肿瘤干细胞,是一种干细胞疾病,肿瘤组织中存在的一小部分具有干细胞性质的肿瘤干细胞,它们具有无限的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和高度增殖能力,是肿瘤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CSC与多种实体肿瘤,如乳腺癌、脑肿瘤以及前列腺癌等密切相关。CSC学说在向传统观点提出挑战的同时,也为肿瘤的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相似文献   

14.
组织、器官重建的基础:干细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种子细胞是应用组织工程技术重建组织、器官的前提和基础,干细胞已成为最佳种子细胞来源.成体干细胞在动物及临床试验中的成功,证实了组织工程技术的可行性,展示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而同种异体干细胞的研究以及通用型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拓展,将为实现组织工程产业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的研究已证实骨肉瘤及其他恶性肿瘤中存在肿瘤干细胞,表明骨肉瘤干细胞在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文献还未报道特异性高的标志物用于分选鉴定骨肉瘤干细胞,针对骨肉瘤干细胞治疗的临床应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该文就肿瘤干细胞学说及其细胞来源、骨肉瘤干细胞分离纯化及鉴定方法、免疫学表型等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6.
干细胞与肿瘤干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干细胞、肿瘤干细胞和恶性肿瘤关系的研究进展。方法复习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肿瘤干细胞与干细胞的关系、肿瘤干细胞与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关系、研究现状、前景及存在的问题。结果正常干细胞和肿瘤干细胞之间存在很强的相似性,其中淋巴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和少数实体瘤干细胞分离鉴定的成功有力支持了肿瘤干细胞理论。结论肿瘤干细胞理论可解释很多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但目前仍迫切需要相关分离、纯化、鉴定实体瘤干细胞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7.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骨髓源性干细胞能否向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脏细胞分化及移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方法:制备雌性Wistar大鼠CAAN动物模型,亚致死剂量X线照射后经尾静脉移植同系雄性大鼠骨髓干细胞,于移植后第60d处死大鼠,留取血、尿及肾组织标本。生化检测观察移植后相关生化指标的改善情况,Y染色体荧光原位杂交(Y-FISH)观察雌性受体大鼠肾脏中雄性骨髓源性干细胞的分化情况。结果:骨髓移植60d后在肾小球及肾间质中均发现Y染色体阳性的供体源性细胞,相关生化指标得到改善。结论:骨髓源性干细胞具有向慢性马兜铃酸肾病大鼠肾小球及间质细胞分化的潜能。  相似文献   

18.
Stem cell plasticity: the growing potential of cellular therapy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 of stem cell biology is that cells with the potential for both self-renewal and terminal differentiation into one or more cell types may be found in a given tissue. The corollary of this principle is that the stem cells give rise to tissues in which they reside, the so-called expected tissues. Many exciting discoveries reported over the last several years challenge this paradigm by showing that there are not only tissue-specific stem cells that differentiate to the expected mature cells, but also that tissue stem cells can differentiate into unexpected cell lineages, suggesting an enormous plasticity of differentiation.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which have drawn the most attention, mesenchymal stem cells, and neural stem cells have been the focus of many investigations. However, recent studies directed toward hematopoietic stem cells have disputed the concept of stem cell plasticity, suggesting that experimental artifact or somatic cell fusion may account for reported observations of plasticity. Although the data are mounting, stem cell plasticity, strictly defined, has yet to be rigorously proven. Animal models to meticulously define the biology and potential plasticity of stem cells and pilot clinical trials to begin to explore the biology and therapeutic potential of human stem cells will both be vital to advance the field over the coming years.  相似文献   

19.
大鼠脂肪干细胞的培养及向神经细胞的定向分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从大鼠脂肪组织中分离出脂肪干细胞(Adsc),并通过体外培养观察其在形态、生长方式以及贴壁率、生长曲线等方面的生物学特征,以及其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的能力.方法 取SD大鼠的腹股沟和腹膜后脂肪.分离体外培养ADSC,观察形态并进行传代.取第3代细胞测定其贴壁率、MTT比色法描绘生长曲线.免疫荧光法鉴定干细胞标志物CD44.通过两步诱导法诱导ADSC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免疫荧光法检测分化后细胞NSE、GFAP的表达情况.在分化过程中,用免疫组化检测Nestin的动态变化,验证ADSC分化与神经干细胞的关系.结果 从大鼠的脂肪组织中可成功提取ADSC,在含血清培养中能够连续传代并稳定增殖.而且ADSCs强烈表达CD44.经诱导剂诱导后,大部分ADSC分化表达NSE,而未见GFAP的表达.分化过程中,Nestin 表达水平经统计学分析后呈逐渐下降趋势.结论 ADSC具有强大的扩增能力和定向分化为神经元的生物学特性,分化后在形态、表型同时体现出了显著变化,可以成为治疗神经系统损伤、退行性疾病的较为理想的成体干细胞.  相似文献   

20.
医学伦理视野中的人类干细胞来源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两种不同来源的干细胞研究进行了伦理审视,认为组织干细胞研究所引发的伦理是非,其实质是稀缺卫生资源配置中的社会公平问题;胚胎干细胞研究过程中的人道危机,关键是胚胎的权利与地位问题,并指出适应生命科学的发展相关的伦理原则应重新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