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PMIS)是Dressler在1955年首先提出,该综合征是指在心肌梗塞后数周或数月出现胸膜心包性疼痛、发热和血沉增速等现象。文献报告PMIS在心肌梗塞患者的发生率为0—4.6%不等。作者从非选择的大系列心肌梗塞患者中,对比分析研究了PMIS的一些规律性。1968—1977年十年共登记在册的心肌梗塞1,809例,其中60例(3.3%)以后发生PMIS。PMIS的诊断标准为心肌梗塞后>1周出现:1.胸膜心包性疼痛;2.发热(>37.5℃);3.  相似文献   

2.
美国每年约有50万例因急性心肌梗塞而住院,40万例以上在住院期存活。出院后病死率第一年平均为10%,第二年为5%,以后每年为3~4%。死亡危险主要是在住院后头六月内,猝死(1小时内)与非猝死的分布几乎相等。许多心肌梗塞后危险性的分级研究,检示了某些临床因素与心源性死亡间的伴随关系。晚近的研究强调通过功能或生理成份对心肌梗塞后危险性分级的重要性。从许多危  相似文献   

3.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又称Dressler综合征,1956年首先由Dressler报告。其临床特征主要为发热和心包炎或伴有胸膜炎及肺炎,一般于急性心肌梗塞后2~11周出现,可持续数日至数周甚或数月。其发生率约为4%。这种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似有别于1872年Baumler所描述的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的心包炎。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早期的心包炎或可称之为心肌梗塞后早期心包炎(early postmyocardial infarction pericarditis),一般发生于急性心肌梗塞后第2~4天,  相似文献   

4.
急性心肌梗塞并发的心包炎有两种类型。一型是较常见的梗塞后早期心包炎,见于梗塞后24~48小时,发生率约7~16%,持续1~2日。该型系因心肌坏死本身的接触性炎症反应所致。另一型是梗塞后晚  相似文献   

5.
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室间隔穿孔是心肌梗塞后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占心肌梗塞患者的1%~2%。1982~1997年,我们收治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破裂患者13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4例;年龄38~74岁,平均66岁。有高血压病史11例,糖尿病史2例。心肌梗塞后室间隔穿孔主要临 床表现为心脏杂音,其中11例在心梗后3~8天胸骨左缘和心尖部出现粗糙的收缩期杂音(Ⅱ~Ⅳ/6级),4例左前胸可触及震颤。4例于心脏杂音出现前2天有频发胸痛。13例有不同程度的左或(及)右心功能不全表现,其中2例并休克。胸部X线检查示肺瘀…  相似文献   

6.
<正> 英国医生Jonathan P Fox等对339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按心电图变化分为有Q波与无Q波心肌梗  相似文献   

7.
意大利学者Parodi等最近报道,左室心尖球囊综合征(LVABS)在疑为前壁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女性中发生率增加,而CK-MB峰值和应激性事件是强有力的预测因素(Am J Cardiol,2007,99:182)LVABS是一种酷似ST段抬高AMI的临床综合征,为评估其在女性中的发病率、临床表现和预后,作者回顾了  相似文献   

8.
作者回顾了Worcester metropolitan地区的16所医院在1975、1978和1981三年间确诊的2451例急性心肌梗塞住院病人的有关资料,其中有病理性Q波者(A组)1569例,无病理性Q波者(B组)882例。作者比例分析了这两组病人的逐年的住院发病率、住院死亡率和长达8年追踪观察的远期预后,发现有如下规律性: (一)比较而言,B组的住院发病率有逐年明显增高的趋势,虽然两组病人的住院发病率都逐年  相似文献   

9.
老年人心肌梗塞的临床表现很不典型,易被漏诊或误诊,影响到及时诊治,预后较差,为此,本组分析住院急性心肌梗塞(AMI)124例的临床资料,或可提高警惕,及早获得处理,提高存活率。资料与结果资料来自1980~1986年住院 AMI334例,随机取出45岁以下14例列为青年组;60~79岁的96例,列为老年组;80岁以上的高龄14例。男性共85例,女性  相似文献   

10.
作者对50例双侧肾上腺切除后的库兴氏病病人进行了研究。45例女病人、5例男病人。年龄从21—70岁。这些病在手术后被随访观察了1—22年。所有病人术前没有蝶鞍扩大,术后临床症状和类固醇激素的变化均有改善,都用醋酸可的松37.5mg/日,  相似文献   

11.
患者女性,52岁。因胸闷、气促进行性加重2月伴突发晕厥一次,腰腹部疼痛2天于95年8月11日急诊入院。查体:T37℃,P93次/min,R20次/min,BP13.6/10.6KPa。神清合作,皮肤巩膜无黄染及出血点。头颅五官无异常。颈静脉无怒张。胸廓对称,双肺呼吸音增粗,无罗音。心界向左下扩大,心率102次/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流行病学研究提示,血液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下与冠心病及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和严重性有关.然而,有关急性心肌梗塞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可能具有的预后意义,尚无前瞻性资料报道.本文以冠心药物规划基础研究所提供的资料,评价心肌梗塞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的预后意义.  相似文献   

13.
我院于1973~1985年共收治急性心肌梗塞(AMI)149例,分成60岁以上(老年组,78例);及60岁以下(低年龄组,71例),两组心绞痛史、高血压史、心脏扩大及梗塞部位均无统计学差异,但心律失常的心电图改变、合并症、急性期病死率及远期预后均有明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老年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患者在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预后等方面的特点。方法249例HFRS患者,其中≥60岁30例(老年组),<40岁83例(青年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及预后。结果老年组重型、危重型12例(40.00%),青年组16例(19.28%),P<0.05。老年组早期误诊率33.33%,青年组7.23%,P<0.05。青年组发热期、少尿期及多尿期持续时间均短于老年组( P均<0.05)。与青年组比较,老年组肌酐升高、血小板降低(P均<0.05),谷草转氨酶、谷丙转氨酶、尿素氮、白细胞等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治疗过程中,青年组8例(9.64%)出现并发症,老年组13例(43.33%),P<0.05。老年组病死率6.67%,青年组1.20%,P<0.05。结论与青年HFRS患者比较,老年HFRS患者早期误诊率高,重型、危重型比例高,病程长,并发症多。  相似文献   

15.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又称Dressler氏综合征。是在心肌梗塞后数周或几个月之内出现的发热、心包炎、胸膜炎和肺炎等的一种临床症侯群。现将我们经治的2例报告如下。 例1,男,76岁。1994年8月因急性前壁心肌梗塞住院。住院治疗约4个月病人无明显诱因低热,体温37.3℃左右,白细胞增高,抗心肌抗体阳性,伴有轻度  相似文献   

16.
老年人心肌梗塞后综合征二例陈天笑例1男性,65岁。因劳动后突发上腹部疼痛,伴胸闷、出冷汗、面色苍白、四肢厥冷6小时于1990年10月6日急诊入院。经心电图及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广泛前壁心肌梗塞。经综合治疗,病情好转。于入院第35天出现畏寒、发热,体温...  相似文献   

17.
心肌梗塞后综合征(Dressler′s综合征)是否确切存在?目前,临床学家有不同的看法,因此,确立Dresslers综合征的每一特征是有临床意义的。 AMI后持续性心包炎Dressler原始报告详述了10例病人中的3例,仅1例晚发心包炎病人的AMI发病容易确定,不仅患晚发性心包炎,目在病程头2周还听到摩擦音;另2例均无AMI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在发病后1周至数月(一般在病后2~3周)可出现发热、心包炎、胸膜炎、肺炎等表现,临床上称之为心肌梗塞后综合征。据Dressler最早报道,其发生率为4%。近年来,某些作者认为此综合征已更为罕见。一、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目前,对心肌梗塞后综合征的发生机制仍不明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癫痫发作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3年6月铜陵市立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 20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比较不同脑卒中类型、出血/梗死部位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记录癫痫发作类型、癫痫发作时间、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门诊或电话随访1年以上,共41例(3.4%)患者出现脑卒中后癫痫发作。脑出血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为5.1%(18/354),高于脑梗死患者的2.7%(23/851)(χ2=4.316,P=0.038)。脑叶出血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为30.4%(7/23),高于基底核区外侧出血患者的6.7%(9/135)(χ2=8.678,P=0.003),基底核区外侧出血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高于基底核区内侧出血患者的1.3%(2/156)(χ2=5.333,P=0.021);大脑皮质梗死患者癫痫发作发生率为13.2%(15/114),高于内囊/基底核区梗死患者的2.2%(8/368)(χ2=23.109,P=0.000)。41例脑卒中后癫痫发作患者中,单纯部分发作3例(占7.3%),复杂部分发作11例(占26.8%),部分发作扩展为癫痫全面发作23例(占56.1%),全面发作4例(占9.8%);早发型癫痫19例(占46.3%),迟发型癫痫22例(占53.7%)。早发型癫痫患者病死率为21.1%,迟发型癫痫患者为4.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594,P=0.107)。结论脑卒中后癫痫发作发生率较高,且与脑卒中类型及出血/梗死部位密切相关,发作类型以部分发作扩展为全面性发作为主,脑卒中后第2周和6~12个月为癫痫发作的两个高峰;临床上应根据癫痫发作类型及脑电图情况进行对症治疗,是相对容易控制的,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20.
本文报道50例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病人的临床过程、冠状动脉造影所见以及其近期预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的诊断标准为:(1)典型心绞痛持续15分钟以上;(2)血清酶浓度升高;(3)心电图T波倒置及/或ST段压低持续48小时以上、无病理性Q波、以及R向量未明显消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