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背景:对于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方式的选择尚存争议。目的:对脊髓型颈椎病的4种治疗方式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选取1980/2010-12有关比较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椎管扩大成形及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文章的回顾性分析,系统评价脊髓型颈椎病治疗的最佳治疗方式,并对随访超过10年的病例进行独立评价。结果与结论:共检索到1718篇文章,筛选出591篇摘要,36篇有全文,均为回顾性队列研究。有4项研究比较了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1项研究比较了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2项研究比较了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和椎管扩大成形。3项病例研究随访时间在10年以上。所有治疗方法的神经功能改善率基本相同。与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相比,椎管扩大成形有较高的颈痛发生率。与椎管扩大成形相比,前路颈椎间盘切除+融合增加了邻近节段继发性病变的概率。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有较高的与植骨、内固定、手术入路相关的并发症。与椎板切除减压+融合相比,多节段椎体次全切除+融合和椎板切除减压+融合后颈活动范围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研究脊髓型颈椎病三种不同手术方法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共收治85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分为A、B、C三组,接受三种不同的手术方法。A组采取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椎间融合器(Gage)植骨融合,椎体锁定钛板内固定术。B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笼植骨融合,椎体锁定钛板内固定术。C组采用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侧块钛板内固定术。结果 85例患者全部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年到6年,手术疗效满意,其中疗效达到优45例,良31例,可7例,差2例,优良率为89.55%。A、B、C组优良率分别为90.00%、88.68%和91.67%。三组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三种手术方法治疗脊髓型颈椎病各自有其手术适应证,不能相互取代,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严格掌握适应证,尽早实施手术可取得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杨庆国  江曙  倪朝民 《中国康复》2002,17(4):217-219
目的:探讨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方法。方法:103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椎体次全除术,术后给予塑质围领或头颈胸石膏固定3个月,同时进行早期康复功能训练。根据JOA评分和术后X线片,判定改善率和植骨区骨性融合。结果:103例获得12-79个月,平均29个月的随访。X线片检查,切除1-2个椎体患者,术后3-4个月植骨区骨性融合;切除3个椎体术后5-6个月获骨性融合,优良率86.4%,改善率平均71.3%。无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等损伤并发症,无植骨块脱出和颈椎假关节形成。结论: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辅以早期康复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ACCF)联合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对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及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5月收治的80例MCSM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LAMP)]和观察组(n=40,ACCF联合ACDF)。比较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 两组的手术时间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的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3个月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的JOA、NDI评分、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C2~C7活动度无显著差异(P>0.05);随访1年后,观察组的JOA、NDI评分、颈椎前凸角、T1倾斜角、C2~C7活动度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的白细胞分化抗原4阳性(CD4+)、白细胞分化抗原8阳性(CD8+)、CD4+/CD8+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观察组的CD4+、...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一期后前路联合手术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中的价值。方法:1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均行前路椎间盘摘除或椎体切除减压、自体髂骨植骨融合、带锁钢板内固定,后路行单开门椎板成形术。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所有植骨均获得骨性愈合;疗效优8例,良2例,无效1例;并发症发生2例,其中1例C5神经根麻痹、1例手术后3个月出现相邻节段的后突、畸形。结论;一期后前路颈椎管减压、内固定、植骨融合术为多节段的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治疗提供了一种比较安全、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 回顾性分析颈椎前路减压融合内固定术和后路椎管成形术治疗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回顾性分析73例嵌夹型脊髓型颈椎病.根据治疗方法分组,采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39例为前路组,采用颈椎后路椎管成形结合微型钛板内固定34例为后路组,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间,以及两组在...  相似文献   

7.
8.
目的 探讨行单节段颈椎椎体次全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和两节段颈椎间盘切除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术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采用纳米羟基磷灰石/聚酰胺66(nano-hydrox...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颈椎后路“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8例因脊髓型颈椎病接受单开门颈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平均随访20.5个月,术前、术后采用JOA评分标准评定。结果:术前JOA评分为4—11分,平均6.8分;术后随访得出,JOA评分为8—15分,平均12.6分,改善率12%~83%,平均53.7%,优3例,良8例,可7例。结论:采用单开门椎板成形、椎管扩大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术式简单,疗效比较满意,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0,(5):786-788
目的比较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融合术(ACCF),颈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内固定术(ACDF)与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PCL)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6月~2019年8月我院收治的96例MCSM患者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前路组45例接受ACDF治疗,后路组51例接受PCL治疗。对比两组手术指标、脊髓功能及并发症。结果前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两组日本矫形外科学会(JOA)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前路组JOA评分高于后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CSM患者接受ACDF治疗是安全、可行的,术中出血量少,利于恢复脊髓功能,且未增加术后并发症,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脊髓型颈椎病前路和后路手术减压内固定术治疗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对四川省人民医院2004年11月至2009年1月经前路减压及带锁钢板固定和后路减压、侧快螺钉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64例,神经功能评价依照JOA评分法,所有病例均行颈椎常规X射线摄片及MRI检查.前路手术44例,后路手术20例.结果 获得随访55例,随访时间3~48个月.获访患者植骨在3~4月内获得牢固骨融合,椎间高度和生理弯曲度得到良好的保持,无钢板和螺钉断裂等并发症的发生.手术时间和出血量比较前路少于后路,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手术有效率前路95.45%(42/44),后路95%(19/20),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颈椎前路减压术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有效术式,相对于后路手术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风险小,出血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对其功能改善的作用。方法:对13例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行扩大半椎板切除术,切除4~5.5节椎板,平均4.6个节段。病变节段:连续4个节段7例,非连续4个节段5例,连续5个节段1例。结果:除1例术后3d出现症状反复,余均恢复满意。13例术前JOA评分3~12分,平均7.2分,术后2周JOA评分10~17分,平均15.6分,平均改善率75.8%。优11例,良2例。术后3个月JOA评分14~17分,平均改善率81.2%,全部评定为优。结论:扩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适合于选择合理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其术后功能改善良好。  相似文献   

13.
综合疗法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脊髓型颈椎病的治疗方法。方法采用手法、中频电疗、牵引综合治疗非脊髓型颈椎病209例。结果经1~4个疗程治疗,并追踪观察1年以上,治愈131例(占62.7%),显效45例(占21.5%),好转16例(占7.7%),无效17例(占8.1%)。有效率:91.8%。结论多手段结合疗法,从多个层面起作用是治疗颈椎病的最佳选择,取得较好疗效,值得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14.
DTI在脊髓型颈椎病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弥散张量成像(DTI)在脊髓型颈椎病(CS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0例临床及影像学证实为CSM且髓内无明显T2高信号患者,行颈髓MRI和扩散张量成像检查,并分析影像表现和测量其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及各向异性分数(FA)值。结果所有研究对象的DTI均可得到颈髓的ADC图及FA图。其中约90%(36/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ADC值较正常部位升高(P=0.015),约70%(28/40)患者脊髓受压部位FA值较正常部位降低(P=0.037)。结论DTI对CSM患者早期脊髓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15.
背景:目前用于颈椎前路的填充材料较多,以自体骨、同种异体骨多见,但自体骨取材引发供骨区出血、感染、术后疼痛等并发症被临床工作者逐渐重视。同种异体骨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可作为一种比较理想的融合器填充材料。目的:对比异体骨与自体骨填充椎间融合器结合钢板内固定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颈椎前路融合中的临床修复效果。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6月对44例脊髓型颈椎病共44节段实施前路椎间盘摘除、椎间融合联合钢板内固定治疗,取颈前斜切口2.0-3.0 cm,切除椎间盘及后纵韧带,尽量保留终板。其中24例取自体髂骨填充椎间融合器,20例采用同种异体骨填充,以JOA评分、Odom’s疗效评定标准及X线射片评定两组疗效。结果与结论:两组患者均获得12-18个月随访。两组间术后并发症及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临床疗效评定(Odom’s标准)优良率,同种异体骨组高于自体骨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3,6个月同种异体骨组融合率较自体骨组低,12个月时两组融合率均为100%。影像学结果提示,术后3,6,12个月同种异体骨组与自体骨组融合节段椎间隙高度、前凸Cobb角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同种异体骨作为椎间融合器填充材料,融合率与自体髂骨相似,并可维持颈椎生理曲度及恢复椎间隙高度,可作为理想的骨填充材料应用于颈椎前路手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比较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6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31例MCSM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A组(14例)和B组(17例)。A组行多间隙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零切迹椎间融合器(Zero-P)治疗,B组行颈前路混合式减压融合术(ACHD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随访及并发症发生情况、脊髓功能及影像学指标。结果 A组的手术时间短于B组,术中失血量少于B组(P<0.05)。两组患者均随访至少1年,平均(15.7±5.8)个月。两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术后1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但两组的JOA评分、颈椎Cobb角及颈椎前柱高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颈前路手术方式治疗MCSM的早期效果相似,但多间隙ACDF+Zero-P的手术时间短、术中失血量少。  相似文献   

17.
动态颈段MRI在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背景:常规MRI对脊髓型颈椎病的判断往往会出现与症状不一致的现象.可能是因为常规的中立仰卧位静态平扫忽略了在人体中承重和动态下脊髓的器质性改变.目的:评价动态颈段MRI对脊髓型颈椎病早期诊断的价值.设计、时间及地点:病例一对照观察,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进行.参试者:①正常组:正常人10名.②亚健康组:有颈肩部不适但可排除颈椎病的亚健康人20名.③MRI不支持组:有脊髓型颈椎病的症状、体征但常规MRI未见异常者20名.④CSM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20名.4组受试者性别、年龄有可比性.方法:所有受试者进行JOA评分测定,并拍颈椎正侧位X射线片,进行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检测,动态MRI检测体位包括过伸位和过屈位.主要观察指标:①JOA评分.②X射线片中测得的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③颈段中立位及动态MRI中椎管矢径及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④中立位及动态MRI下的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例数.结果:70名受试者均进入结果分析.①MRI不支持组、CSM组患者的JOA评分及颈椎前凸角、椎管矢径、椎体及椎管矢径比均小于正常组和亚健康组(P<0.05).②MRI检测中,所有受试者过伸位椎管矢径小于中立位,而脊髓矢径与椎管矢径比大于中立位(P<0.05).③CSM组动态MRI检测显示脊髓受压呈波浪样压迹或串珠样改变均为阳性结果;正常组均为阴性;MRI不支持组常规MRI均为阴性,而动态MRI检测均为阳性.结论:动态颈段MRI在诊断脊髓型颈椎病中灵敏度高于常规颈段MRI.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entilatory function in patients with 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 (CSM). DESIGN: Prospective cohort study. SETTING: Medical school in Japan. PARTICIPANTS: Thirty-seven 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CSM. INTERVENTIONS: All the patients had surgical intervention for mild to moderate spastic limb paresis. MAIN OUTCOME MEASURES: Analysis of the maximum voluntary ventilation (MVV) in addition to routine spirometry before and after surgical decompression. Functional assessment was made by using the 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JOA) Scale. RESULTS: The MVV (% predicted)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2) from 77%+/-19% preoperatively to 84%+/-20% postoperatively. None of the other routine spirometric data (ie, vital capacity, forced vital capacity, forced expired volume in 1 second, peak expiratory flow rat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According to the JOA score, tetraparesis improved significantly (P<.0001) from 8.3+/-3.2 preoperatively to 11.4+/-3.0 postoperatively. The ratio of postoperative to preoperative MVV showed a significant correlation (r=.538, P<.002) with that of the JOA score. CONCLUSIONS: MVV provides a useful measure for monitoring ventilatory impairment in patients with myelopathy.  相似文献   

19.
脊髓型颈椎病(cervical spondylotic myelopathy,CSM)的治疗一直是一个棘手的问题,不治疗或治疗不当均会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如痉挛性瘫痪及排尿、排便功能障碍等。鉴于CSM的病理改变,保守治疗难以解除脊髓压迫,如果没有手术禁忌,就应当认作是手术适应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手术精准性的提高,微创手术治疗CSM也取得了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