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颅内外脑供血血管狭窄或闭塞是缺血性脑卒中最常见的原因之一,而引起脑血管狭窄的原因主要是脑动脉粥样硬化[1].颅内外血管搭桥术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重要方法.目前已证实白种人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亚洲人及非洲人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2].我国30%~70%缺血性脑卒中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3].故颅内外血管搭桥术对治疗我国缺血性脑疾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率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并对其相关病因进行分析。方法:对经CT/MRI/DWI诊断的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人口构成情况进行登记,了解其相关危险因素。并经TCD和/或MRA了解其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情况。结果:579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70.98%(411/579例);411例大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中,以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最常见(64.48%),其次为颈内动脉(50.36%)。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主要原因为动脉粥样硬化,引起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的发病率依次为:高血压病(77.24%),吸烟(63.68%)。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糖尿病、高血压、吸烟是血管狭窄的主要相关危险因素(P值均<0.05)。结论:国内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发生率高,其主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是大动脉狭窄或闭塞的最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3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回顾性分析脑动脉颅内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在243例缺血性脑卒中180例(74.07%)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前循环动脉狭窄或闭塞82例(45.46%),后循环52例(28.89%),前后循环均有46例(25.56%)。颅内动脉狭窄或闭塞48例(26.67%),颅外动脉86例(47.78%),颅内、外动脉均有46例(25.56%)。180例中共发现狭窄血管356支,单支血管病变82例,多支血管病变98例。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多,颅内血管狭窄以椎动脉颅内段和大脑中动脉为多。结论脑血管造影可以准确地评价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情况及其程度,为临床提供了诊治依据。  相似文献   

4.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DSA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的检查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行DSA检查,观察及评价颅内外血管病变的直接征象及侧支循环建立情况,分析影像结果与临床表现的相关性。结果检出颅外颈动脉病变者86例(71.67%),共累及血管93支,以颈动脉狭窄为主50支(53.76%),其它动脉43支(46.24%);颅外动脉狭窄62支(66.67%),颅内动脉狭窄31支(33.33%),颅外动脉狭窄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颅内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33支(53.23%),颈内动脉颅内段7支(22.58%),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明显高于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病变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DSA检查在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颅内外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高危因素,血管狭窄引起的卒中的主要机制包括急性血栓形成导致血管闭塞或穿支动脉的闭塞、动脉-动脉栓塞、低灌注或是上述各种因素之间的协同作用。在中国随着人口的老龄化以及近年来血管超声的广泛应用,发现颈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呈上升趋势,并有学者认为颈动脉狭窄者其颈部动脉斑块的形成与破裂才是缺血性脑卒中的真正原因,其中狭窄管腔中的粥样斑块脱落形成  相似文献   

6.
我国10%~20%的缺血性卒中患者是由脑动脉狭窄所致,究其病因主要是动脉粥样硬化。 我国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因此,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 狭窄的早期诊断对预防卒中的发生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目前,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高分辨率磁共振成像(high-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计算 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等影像学检查已广泛应用于颅内外动脉狭窄的评估。通过血管影像学显示狭窄分 布差异,从而探索卒中的发病机制已成为近些年研究的热点,本文就缺血性卒中患者的脑动脉狭窄 分布规律及影像学评估的研究进展情况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近年研究发现,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升高,是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其水平影响血管内膜的中层厚度,是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危险因素之一.既往研究多关注于Hcy与单纯颈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狭窄支数的关系.而该研究对采用头颈部联合CTA检查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血浆Hcy水平的比较以探讨血Hcy与颅内外动脉硬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中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脑动脉狭窄分布规律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对50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及68例中年患者行DSA检查,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比较。结果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前循环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后循环及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青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高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均P0.01),中年组颅内-外联合病变显著高于颅内及颅外病变(均P0.05)。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血管狭窄率显著降低,颅外及颅内-外联合病变率显著升高(P0.05~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外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1)。与青年组比较,中年组颅内动脉轻度狭窄的比率显著降低,重度狭窄的比率显著增高(均P0.05)。与中年组比较,青年组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比率显著增高(P0.01),糖尿病、冠心病、高血压比率显著降低(P0.05~0.01)。结论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脑动脉狭窄以前循环病变为主,单纯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较高,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相对偏少。中年缺血性卒中患者后循环病变增多,串联及联合病变更多见,动脉狭窄程度更重,伴发的动脉粥样硬化性相关疾病更多。  相似文献   

9.
造影显示的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分布.方法收集我院缺血性卒中患者306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颈动脉彩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磁共振血管造影术(MR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狭窄程度按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测量标准分为5个等级.结果(1)颅内动脉狭窄149例(48.6%),颅外动脉狭窄25例(8.2%),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33例(10.8%);(2)207例动脉狭窄患者中,单支狭窄129例(62.3%),多支狭窄78例(37.7%);(3)动脉狭窄的常见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后动脉>颈内动脉虹吸段>椎动脉起始段;(4)DSA所示狭窄程度:207例316条狭窄血管中,重度狭窄或闭塞87条(27.5%);(5)157/164例(95.7%)脑卒中病灶与血管狭窄的部位相对应.结论缺血性卒中患者以颅内血管狭窄为多见,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的发生率最高,其次是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  相似文献   

10.
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IAS)是当前临床关注的热点,颅内动脉狭窄是亚洲人,尤其是中国人缺血性卒中重要的病因.颅内动脉狭窄在所有缺血性卒中病因中占8%~10%[1].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每年卒中的复发率为10%~50%[2].尽管进行药物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每年卒中风险仍为10%~24%[3].当前开展的血管内治疗给症状性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患者带来了希望.本文就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高同型半胱氨酸(Hcy)血症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的关系.方法 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用循环酶法检测405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Hcy水平,同时检测血清叶酸、维生素B12水平,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所有患者的颅内血管,应用双功能彩色多普勒检测颅外血管.根据检测结果将颈内动脉(ICA)分为:正常、轻度狭窄(<50%)、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9%)、闭塞;大脑中动脉(MCA)分为:正常、中度狭窄(50%~69%)、重度狭窄(70%~95%)、极度狭窄(>95%).结果 有颅内外血管狭窄组血清Hcy水平显著高于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P<0.01),血清叶酸水平显著低于无颅内外血管狭窄组(P<0.05),血清维生素B12水平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CA、MCA不同程度狭窄患者间血清Hcy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血清叶酸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维生素B1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Hcy水平与ICA、MCA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356 ,P<0.01;r=0.345 ,P<0.01);血清叶酸水平与ICA、MCA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72 ,P<0.05;r=-0.265,P<0.05).结论 高Hcy血症与颅内外血管狭窄程度密切相关,高Hcy血症可能是缺血性脑血管病新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2.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点.方法 本研究收集了1031例在院脑梗死和TIA患者的DSA资料,对其中资料完整的1000例患者进行分析.结果 DSA显示,1000例患者中有680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累计有1417条血管狭窄.发生部位依次为:大脑中动脉狭窄337条、椎动脉远端及基底动脉狭窄291条、颈内动脉颅外段狭窄280条、椎动脉起始段狭窄207条、颈内动脉虹吸段狭窄115条、大脑前动脉狭窄100条、大脑后动脉狭窄70条.大脑中动脉、椎基底动脉系统和颈动脉颅外段是最常见的动脉狭窄好发部位.颅内动脉狭窄331例,颅外动脉狭窄134例,颅内外动脉均见狭窄215例.结论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仍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最近三年,多发病变、颅外动脉病变检出率明显上升,值得关注,控制血压、血糖、血脂可预防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3例经内科治疗无效而行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治疗的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病人术后症状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频率及持续时间明显减少。术后脑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搭桥血管通畅,血运充足,吻合口无狭窄,脑皮质血管染色良好。结论颅内外动脉搭桥术是缺血性脑血管病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重新评价。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颅内外动脉狭窄特点及程度与高血压病、糖尿病的病史及控制水平的 关系。 方法 回顾性分析住院治疗的存在颅内外动脉狭窄且并发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大动脉粥样硬化性急 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资料。将高血压患者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压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将糖尿病患者也分为高年限组(病史>5年)和低年限组(病史≤5年),血糖 控制良好组和不良组。比较不同组间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情况、血管狭窄程度。 结果 共入组216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57例颅外动脉狭窄,105例颅内动脉狭窄,54例颅内 外动脉均狭窄。轻度狭窄发生73例,中度狭窄发生101例,重度狭窄及闭塞发生42例。高血压病患者 共140例,高年限组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54.5%),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5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患者共 76例,高年限组发生动脉狭窄最常见于颅内动脉(72.2%),低年限组血管狭窄的部位多见于颅外动脉 (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动脉狭窄程度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控制不良组发生重度 狭窄或闭塞的概率高于血压控制良好组(20.7% vs 8.6%);血糖控制情况不良组发生重度狭窄或闭 塞的概率高于血糖控制良好组(40.9% vs 6.3%)。 结论 随着高血压病年限的增长,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 窄程度多见;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率高。随着糖尿病年限的增长,颅内动 脉狭窄的发生率增高,其中以中度狭窄程度多见,血糖控制不良者发生重度狭窄或闭塞的比例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的脑血管病因和病变血管的分布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400例缺血性脑梗死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DSA)结果,分析脑梗死的血管病因,并对动脉粥样硬化脑梗死者总结分析动脉病变的部位、分布及血管狭窄形态.结果 脑血管造影结果提示88.2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为不同程度的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血管狭窄或闭塞(353例),此外11.75%缺血性脑梗死患者病因是由于动脉夹层、Moyamoya病、椎基底动脉扩张延长症、鼻咽癌放疗后脑动脉病变、血管迂曲、微血管病变等原因引起.353例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中单纯前循环血管受累(45.61%)明显多于单纯后循环血管受累(34.27%),P<0.01;前循环脑梗死中以颈内动脉(56.6%)和大脑中动脉(26.4%)受累最常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病变(33.0%)最多见.结论 脑血管造影显示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有最常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占88.25%.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血管病变以颈内动脉起始部病变和大脑中动脉病变多见,后循环脑梗死中以椎动脉动脉病变多见.颅外血管狭窄以颈内动脉颅起始部和椎动脉起始部多见,颅内血管狭窄以大脑中动脉和椎动脉颅内段多见.  相似文献   

16.
卒中是我国人口死亡和致残的第一位原因,其中急性缺血性卒中占高达60%~80%。动脉 粥样硬化造成的血管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原因。在我国,颅内动脉狭窄较颅外动脉狭窄多见,大 脑中动脉、基底动脉等最易受累。但人们往往过多地在意血管狭窄程度致脑缺血的作用,而忽略了 其他多种因素的作用,如斑块性质、斑块位置、侧支循环状况及血流动力学异常等。很多研究者认为, 斑块的不稳定性可能比狭窄率更重要。也有研究者认为,血流动力学的改变是导致急性缺血性卒中 发生的重要原因。本文将对这些致病机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可以加深对脑血管疾病的认识 和理解,进一步指导治疗。  相似文献   

17.
颅外颅内动脉搭桥术(ECIC)是一种通过颅内外血管吻合从而建立新的血管旁路的技术,主要用于一些颅内复杂动脉瘤、颅底肿瘤和烟雾病的治疗。ECIC能否用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治疗一直存在争议,早期研究提示与药物组相比并非占有优势。近年,随着显微吻合技术提高及对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新的分类,发现ECIC对于颅内血管狭窄或闭塞并伴血流动力学障碍患者,较药物组有明显优势,由此引发进一步对ECIC适应人群的探索。本文目的旨在通过回顾历史、分析及总结,对ECIC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前景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缺血性卒中患者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分布以及相关危险因素,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 对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CTA(Computer Tomography angiograph)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在84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率高于颅外动脉狭窄率,颅内动脉斑块检出率明显多于颅外动脉斑块检出率,颈内动脉颅内段狭窄率(17.5%)大于颈内动脉颅外段(6.6%),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01),颅内动脉中基底动脉的狭窄率最低(12.2%),大脑后动脉狭窄率最高(42%),两者存在明显差异(P<0.000).此外,颅内血管发生钙化斑多于颅外动脉,其狭窄率也高于颅外动脉.结论 CTA在诊断和评估方面价值已经逐渐得到重视,对颅内动脉病变及其危险因素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可使缺血性卒中患者的预后得到明显的改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胱抑素C(CysC)与缺血性卒中患者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3-03—2014-09于我院住院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130例,均行头颅高分辨CT血管造影(CTA)、胱抑素C和常规生化检查。根据血管病变程度、部位及斑块性质进行分组,分别比较各组间血清CysC水平。根据血清CysC水平分为血清CysC正常组和高血清CysC组,将2组间颅内外动脉发生狭窄的例数进行比较。结果颅内外动脉狭窄组血清CysC水平显著高于无颅内外动脉狭窄组(P<0.05);与重度狭窄及闭塞组相比较,轻度狭窄组及中度狭窄组CysC水平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无斑块组相比,稳定斑块及不稳定斑块组的血清CysC值显著升高(P<0.05)。与CysC正常组相比,高CysC组中颅内外动脉狭窄率为87.18%,较正常CysC组(57.14%)显著升高(P<0.05)。Logistis多元回归分析显示,CysC水平升高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CysC水平升高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是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过程中狭窄病变的处理策略。方法共36例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行单纯血管内治疗或桥接治疗,记录入院或住院期间病情突然加重至股动脉穿刺时间、股动脉穿刺至血管再通时间,术后即刻采用改良脑梗死溶栓血流分级(mTICI)评价血管再通情况,术后90 d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预后并记录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 36例患者中13例(36.11%)行静脉溶栓桥接血管内机械取栓。颅内动脉狭窄21例(58.33%)、颅外动脉狭窄15例(41.67%),前循环狭窄16例(44.44%)、后循环狭窄20例(55.56%)。25例(69.44%)采用支架取栓装置,11例(30.56%)行球囊扩张术和(或)支架植入术。21例颅内动脉狭窄患者中4例单纯行球囊扩张,9例植入Wingspan自膨式支架,8例植入Apollo球囊扩张式支架;15例颅外动脉狭窄患者均行球囊扩张术和支架植入术。36例患者中33例(91.67%)血管再通(mTICI分级2b~3级),21例(58.33%)预后良好(mRS评分≤2分),2例(5.56%)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5例(13.89%)死亡,其中颅内动脉狭窄组与颅外动脉狭窄组、前循环狭窄组与后循环狭窄组预后良好率、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和病死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确切概率法:均P0.05)。结论对于合并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血管内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