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背景:目前关于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训练对患者静态本体感觉或平衡的影响研究较多,对动态步行稳定性的研究较少。目的: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对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后步行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方法:单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患者32例,重建后3~6个月,可独立步行,膝关节无明显肿胀疼痛。所有患者本体感觉训练前及训练2个月后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本体感觉训练后患者步频(P<0.01)、步长(P<0.01)、步速(P<0.05)、患足廓清地面最大距离(P<0.001)均较训练前明显改善。行走时,骨盆摆动、上身摆动三维扑捉图像与训练前相比更对称,更协调。提示利用三维步态分析系统比较本体感觉训练的效果,对评估步行过程中不自觉的关节稳定和姿势、平衡的调整和维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前交叉韧带重建为单束重建,不能改善膝关节的旋转不稳定性和本体感觉。目的:观察关节镜下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重建前磁共振检查均报道有前交叉韧带损伤。采用自体腘绳肌双束4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结果与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随访≥3个月。KT-2000测量结果显示重建后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较重建前减小(P〈0.05),Lachman试验检测结果显示重建后Lachman试验和轴移试验阳性率下降(P〈0.05)。国际膝关节功能评分分级评定结果显示,21例患者恢复至伤前运动水平(P〈0.01),结果证实,采用自体腘绳肌腱双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3.
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通过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本体感觉检查及等速肌力测定.分析影响本体感觉恢复的因素及术后本体感觉和肌力恢复的相关性。方法:44例胴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6个月的患者和13名健康人正常对照。分别采用被动位置重现和Biodex等速测力仪进行膝关节本体感觉和等速肌力的评定。比较患者与正常对照问的本体感觉差异,分析年龄、性别、受伤至手术时间间隔和术前H/Q值对术后本体感觉恢复的影响,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恢复的相关性。结果:患者与正常对照间膝关节本体感觉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当接受手术的时间在损伤后4个月内时,受伤至手术的时间间隔和位置重现误差成线性正相关(R:0.713,P〈0.05)。术后本体感觉和股四头肌力量的恢复有正相关趋势(P〈0.05)。结论:术后6个月,前交叉韧带重建术患者膝关节的本体感觉水平仍低于正常人。在韧带损伤后4个月内,接受手术越早,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水平越好。术后6个月时本体感觉恢复较好的患者股四头肌力量恢复也相应较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比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是否保留残端的两种方法,分析术后膝关节功能及本体感觉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即将手术的50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n =25)和对照组(n =25)。观察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采用保留残端在鞘内重建;对照组在进行前交叉韧带重建中清除残端。均选择自体腘绳肌腱作为移植物。术前、术后及定期随访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Lysholm、IKDC)的评估、膝关节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2000测量)客观稳定性的评价及本体感觉功能的测定。结果 患者随访12~24个月,平均18个月。术后3、6、9和12个月及末次随访:Lysholm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IKDC评分对比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两组比较测量侧-侧(患侧及健侧KT-2000)的差值<3 mm,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差异有显著性(P <0.05)。术后两组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对比差异无显著性(P >0.05)。结论 在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保留残端术后膝关节的功能、稳定性及本体感觉恢复好,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宋达  陈兰  陈煜  赵薇薇  王彤 《中国康复》2021,36(10):589-593
目的:观察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对脑卒中患者下肢本体感觉、平衡及步态的影响。方法:选取44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训练和普通主被动踏车训练,观察组进行常规康复训练和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治疗前、治疗8周后采用平衡仪评估患者的本体感觉;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评估患者的平衡功能;采用三维步态评估患者的步行功能。结果:治疗8周后,2组患者ATE、Time以及步宽的数值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者BBS评分、步长、步速、健侧时间摆动占比以及下肢各关节最大活动角度的数值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且观察组的数值更高于对照组(P<0.05);患者患侧下肢AT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负相关(P<0.05);患者Time差值与步宽差值呈正相关(P<0.05),与步长差值、步速差值、健侧摆动时间占比差值、患侧髋关节/踝关节屈伸角度差值均呈低度负相关(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联合使用多通道功能性电刺激踏车训练可以有效提高脑卒中患者的本体感觉,进一步改善平衡功能以及步态。  相似文献   

6.
背景:脑卒中患者多有步行功能障碍,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开始运用于脑梗死患者的步态训练。 目的:评估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方法:20例起病3个月内的脑梗死患者随机分配至实验组(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和常规组(常规物理治疗)。在3周步态训练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并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估。对以下参数进行训练前后组内和组间对比:步行速度、步调、步行时间、单腿支撑时间(%)、双腿支撑时间(%)、摆动时间、步长、步幅、下肢各关节活动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 结果与结论:训练前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偏瘫侧、步行速度、功能性步行分类、下肢Fugl-Meyer评分和Brunel平衡评分差异无显著性(P〉0.05)。训练后两组患者的下肢Fugl-Meyer评分和功能性步行分类均有改善(P〈0.05)。实验组在步行速度、步调、患侧步行时间、健侧步行时间、患侧单腿支撑时间、患侧摆动时间、健侧摆动时间、步幅、患侧步长和健侧步长的改善方面较常规组有优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减重(PBWS)步态训练对下肢步行功能及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将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41例分为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1例,术后分别进行常规训练加减重步态训练和常规康复训练。术后12周、6个月进行小腿周径测定、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测定、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膝关节评估表(IKDC)评分,术后6个月进行KT-1000关节稳定性检查。结果:术后12周治疗组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健患小腿周径差、IKDC评分与对照组之间差异具有显著性的意义(P0.05),术后6个月,各项指标及KT-1000检查两组之间的差异无显著性的意义(P0.05)。12周时治疗组与6个月时对照组相比Holden步行功能分级、10m步行时间、小腿周径差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早期加入减重步态训练能较早促进下肢功能恢复,提高步行能力,同时也不影响近期膝关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摘要 目的:应用步态分析,观察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的影响。 方法:选取脑卒中偏瘫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进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核心稳定性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6周后使用三维步态分析仪器检测并获得两组患者的步态参数。 结果:治疗6周后,两组患者步频、步幅、步速、患侧摆动相和健侧摆动相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步宽、步态周期、双支撑相、患侧支撑相、健侧支撑相、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均较治疗前显著减小(P<0.01)。组间比较显示,观察组患者的步频、步幅、步速、步宽、步态周期、双支撑相、健侧支撑相、健侧摆动相、步长偏差、健侧患侧支撑相比值和患侧健侧摆动相比值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或0.01)。 结论:核心稳定性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步态时空参数和对称性参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步行功能和步态的对称性。  相似文献   

9.
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的改变及康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有两个重要的功能:一是生物力学功能,二是本体感觉功能.良好的本体感觉是获得准确高效的功能性运动的基础.前交叉韧带损伤使感受和传入信息受阻,对完成运动和日常活动造成很大影响.前交叉韧带功能的完全康复,不仅仅依赖于其力学结构的康复,本体感觉功能的康复同样重要.因此提出前交叉韧带损伤关节功能的重建,不仅应包括关节生物力学稳定性的重建,而且还应有本体感觉的重建.文章从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受器的分布及本体感觉的功能出发,分析前交叉韧带损伤后本体感觉的改变,探讨影响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康复的因素及促进前交叉韧带重建后本体感觉康复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水中PNF技术对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水中神经肌肉本体促进技术(PNF)对膝关节损伤后功能障碍患者的疗效。方法: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各40例,均进行系统综合康复治疗,包括肌力、关节活动度、站立及平衡训练,矫形器的应用、物理因子治疗、康复教育等。观察组另联合水中PNF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膝部本体感觉、关节活动范围(ROM)、疼痛程度、主要肌群肌力、平衡功能、步行能力及ADL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并对其功能改善情况进行分析。结果:经过8周治疗后,2组患者与治疗前比较,膝部本体感觉偏差评分及疼痛评分明显降低,ROM、平衡及步行距离、ADL及肌力分级均明显提高,10m步行时间缩短(P〈0.05、0.01),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配合水中PNF更能提高膝关节功能障碍患者的综合功能及ADL能力。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康复护理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康复训练的相应护理措施。方法: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的康复护理进行总结分析,即术后对病人进行仔细的观察,结合国内外成功案例,根据重建材料、手术方法的不同和病人个体差异,分别制定系统的康复计划,并结合病人的恢复情况适当调整,出院后进行指导和随访。结果:23例病人手术顺利,均可以独立进行正确步态的行走,恢复至正常生活。结论: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不同病人、不同训练时期的康复训练做针对性的指导,并加强与医师、病人及家属的沟通,才能保证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的成功。  相似文献   

12.
OBJECTIVE: To determine the effect of quadriceps strength and joint stability on gait patterns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and reconstruction. DESIGN: Cross-sectional comparative study in which four groups underwent motion analysis with surface electromyography. BACKGROUND: Individuals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often demonstrate reduced knee angles and moments during the early stance phase of gait. Alterations in gait can neither be ascribed to instability nor to quadriceps weakness alone when both are present. METHODS: Twenty-eight individuals with complete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upture (10 patients with acute rupture, 8 patients following reconstruction with quadriceps strength >90% of the uninvolved side [strong-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ed group], and 10 patients after reconstruction with quadriceps strength <80% of the uninvolved side [weak-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ed group]), and 10 uninjured subjects underwent an examination of their lower extremity to collect kinematics, kinetics, and electromyography during walking and jogg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was arthroscopically assisted and a double loop semitendinosis-gracilis autograft or allograft was used as a graft source. All reconstructed subjects had stable knees, full range of motion, and no effusion or pain at the time of testing (more than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RESULTS: Knee angles and moments of the strong group were indistinguishable from the uninjured group during early stance of both walking and jogging. The weak subjects had reduced knee angles and moments during walking, and jogged similarly to the deficient subjects. Regression analysis revealed a significant effect between early stance phase knee angles and moments and quadriceps strength during both walking and jogging. CONCLUSION: Inadequate quadriceps strength contributes to altered gait patterns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 RELEVANCE: Rapid strengthening following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injury or reconstruction may contribute to a safe return to high-level activities.  相似文献   

13.
背景: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交叉韧带损伤引起的膝关节不稳症状,而双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单骨道)与三骨道(胫骨单骨道-股骨双骨道)前交叉韧带重建是目前较为常用的重建方式。目的:探讨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对膝关节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选用8具新鲜正常成人尸体膝关节标本,分别进行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然后在MTS-809生物力学测试系统上测试膝关节在胫前加载(134N)以及胫骨旋转加载(5Nm内旋)下屈曲0°,15°,30°,60°,90°时的膝关节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胫前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两重建组的胫前位移较前交叉韧带完整组均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双骨道重建组较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增大,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旋转加载:在所测的5个角度下,前交叉韧带完整组的胫前位移最小,双骨道重建组与三骨道重建组比较,在膝关节屈曲0°,15°和90°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膝关节屈曲30°和60°时,三骨道重建组胫前位移小于双骨道重建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三骨道重建组与前交叉韧带完整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双骨道与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均可促进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的恢复,三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与双骨道前交叉韧带双束重建相比,显示了更好恢复膝关节旋转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国内外对于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建立前交叉韧带股骨隧道的临床文献尚缺乏。目的:探讨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可行性。方法:65例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35例接受经前内侧入路单束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30例接受经胫骨隧道技术4股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平均随访16个月,分别评估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旋转稳定性和膝关节的整体功能。结果与结论:最后一次随访时,经胫骨隧道组和经前内侧入路组在Lysholm评分、膝关节前向稳定性方面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经胫骨隧道组的轴移试验阳性率为23%,经前内侧入路组的阳性率为6%,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果可见经膝关节前内侧入路制作股骨隧道重建前交叉韧带,不仅可以重建膝关节的前向稳定性,还可以较好地重建膝关节的旋转稳定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对促进膝前交叉韧带本体感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204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2例。观察组采用护理康复路径管理方法,对照组运用传统康复训练方法。结果手术后4周、12周、24周两组患者伤膝各角度位置觉偏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康复路径管理对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的本体感觉恢复具有显著的提高作用。  相似文献   

16.
背景:自体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是目前治疗前交叉韧带损伤的主流方法,而隐神经髌下支于膝前方由内上向外下走行时和腘绳肌腱接近平行,因此在切取肌腱时可能对患者膝关节胫前皮肤感觉造成影响,改变切口方向可能减少对胫前皮肤感觉的影响。目的:探索膝关节前交叉韧带重建中使用不同方向切口切取腘绳肌腱对胫前皮肤感觉的影响。方法:收集于2013年7月至2014年2月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74例,关节镜下使用患者自体腘绳肌腱修复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根据切取肌腱时的切口方向,分为斜形切口组和纵形切口组,各37例。结果与结论:虽然两组患者取腱切口长度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但与纵行切口组相比,斜行切口组患者重建后2 d,重建1,3个月时胫前皮肤感觉减退面积明显缩小(P〈0.05),但重建后6个月时2组患者胫前皮肤感觉障碍面积和膝关节lysholm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时,2种切口产生的隐神经髌下支损伤对重建后近期胫前皮肤感觉及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接近。  相似文献   

17.
康复训练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康复训练程序在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参考国内外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的康复训练经验,制定了相应的康复程序,对我院运动创伤科46例在关节镜下行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进行康复训练。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术后6个月,Lysholm评分(93.6±2.8)分,与术前(78.2±2.3)分比较,有明显提高。关节活动度:1例患者有5°的伸膝受限,2例患者有5°的屈膝受限。髌上10 cm处双侧大腿周径差值无明显差异。45例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结论:应用康复程序对关节镜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康复护理,可较快地恢复关节功能,有利于膝关节的本位感觉良好恢复。  相似文献   

18.
背景:在传统观点中,专业运动员对于疼痛的耐受能力应较普通人群更好。目的:比较前交叉韧带损伤重建后专业运动员与普通人群对疼痛耐受度的差异。方法:纳入2011-06/12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住院的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20例,专业运动员和普通人群各10例。均由同一位医师应用相同的定位方法及固定方法进行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重建后待损伤侧拇趾背伸肌力达到V级后进行疼痛评估。结果与结论:所有入组人员均在重建后损伤侧拇趾背伸肌力达到级后7h内疼痛到达无法忍受的程度,达峰最短时间为2h,中位时间为4h。在专业运动员组,疼痛达峰中位时间为3h,在普通人群组,疼痛到达峰值中位时间为5h,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提示前交叉韧带重建后,专业运动员较普通人群对于疼痛的耐受度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