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背景:探索最佳的既能有效地压低前牙,又不造成牙齿损伤的加载力值尤为重要。目的:模拟在上颌侧切牙和尖牙间使用种植支抗对上颌前牙施加压入力时的受力状况,探讨临床上最佳的加载力值及施力方向。方法:建立上颌前牙段牙齿-牙周膜-矫治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上前牙在不同压低力值及施力方向时牙体、牙周膜及牙槽骨初始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同时压低6个上前牙的最佳力值范围在0.5~1.0 N。应力峰值集中区域位于侧切牙的远中颈缘;当施力方向为腭向20°时,牙周膜应力分布相对均匀。即在侧切牙和尖牙间唇侧使用种植钉时,加载0.5~1.0 N力的同时配合适当的远中方向牵引力,可对均角型患者达到将上颌前牙整体真性压入的效果,是一种最佳的矫治力系统。  相似文献   

2.
背景:牙周膜牵张成骨通过力作用于牙周膜,带动牙齿移动;牙槽骨牵张成骨是通过整个骨盘的位移,达到牙齿移动的效果。目的:建立基于健康成人的、3种不同状态下的上下颌三维有限元模型,采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对比研究3种模型在力的加载下应力分布和瞬时位移情况。方法:模型1通过多种软件结合建立常规状态下、模型2建立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后、模型3建立牙槽骨减阻牵张成骨后移动尖牙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分别模拟力的加载。结果与结论:3种模型的最大瞬时位移均发生在尖牙近中牙冠上1/3处,其值模型<模型3<模型1;最大等效应力均位于上颌尖牙远中侧牙槽嵴处,其值模型2<模型1<模型3。说明牙槽骨和牙周膜减阻牵张成骨均能有效减小牙移动阻力,增加尖牙瞬时位移,且去除尖牙远中骨质效果更为显著。两种方法成功避免了支抗丧失,但尖牙存在远中倾斜趋势,临床工作中应采取相应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三维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观察成人双颌前突患者辅助种植钉内收后前牙区牙根长度及牙槽骨的变化。方法选取35例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患者,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后使用种植钉支抗内收前牙。治疗前后采用CBCT三维成像观察前牙区牙根长度、骨开窗及骨开裂变化情况。结果矫治后,上颌尖牙、下颌侧切牙、下颌尖牙唇侧骨开窗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舌侧骨开窗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前牙、下颌中切牙、下颌侧切牙唇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除下颌中切牙外,其余前牙舌侧骨开裂率均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后,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下颌前牙牙根长度较治疗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前后上颌尖牙牙根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成人安氏Ⅰ类双颌前突拔牙患者采用辅助种植钉内收前牙的过程中存在牙根吸收及骨缺损风险,因此矫治过程中需注意转矩控制并进行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脉搏血氧测定法检测牙髓血氧饱和度的可行性。方法采用Nellcor OxiMax N560脉搏血氧仪加分离探头,测定100名年龄12~18岁体检牙齿健康者恒上颌中切牙、上颌侧切牙及上颌尖牙和食指的血氧饱和度,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食指血氧饱和度为(98.59±1.06)%,健康上颌前牙血氧饱和度为(84.18±2.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上颌中切牙、侧切牙和尖牙的血氧饱和度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牙齿血氧饱和度水平与食指血氧饱和度水平无相关性(P〉0.05)。结论脉搏血氧测定法检测牙髓血氧饱和度可用于判定牙齿的牙髓活力状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2×4”技术配合下颌固定式牙合垫在矫治替牙期前牙反牙合中的矫治效果及优势。方法 上颌两侧磨牙制作带环,4个切牙粘贴托槽,下颌磨牙配戴带固定式牙合垫,用澳丝预制成下颌弓丝,并于弓丝两侧下颌侧切牙远中区分别弯制水平曲作为颌间牵引钩使用;辅以Ⅲ类颌间牵引以解除前牙反牙合。结果 12例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病例经“2×4”技术配合下颌固定式牙合垫矫治均获得满意效果。结论 “2×4”矫治技术配合下颌磨牙固定式牙合垫,辅以Ⅲ类颌间牵引,能有效地解除前牙反牙合,改善面型,促进上颌骨的正常生长和抑制下颌前伸起重要作用。它是替牙期前牙反牙合矫治中一种方便高效的理想矫治技术。  相似文献   

6.
背景:牵引成骨应用于患者的尖牙远中移动,能大幅度提高牙齿的移动速度,同时保护磨牙支抗。但关于牵引的速率、尖牙的牙髓活力、尖牙的牙周组织改建及该技术的生物学机制目前研究甚少。目的:在成人患者中,评估使用牙周膜牵张成骨快速远中移动尖牙的可行性,同时监测牙髓活力、牙根吸收及尖牙牙周组织改建情况。方法:选取9例成年错牙合患者,拔除上颌两侧第一双尖牙,通过改良牵张装置快速远中移动尖牙至预定的位置。利用头颅定位片及根尖片测量尖牙远中移动距离、支抗丧失、根尖吸收及牙槽间隔改建情况;并监测尖牙的牙髓及牙周情况。结果与结论:通过牙周膜牵张成骨能在12-16 d内快速远中移动上颌尖牙至预定位置,尖牙远中移动7.18 mm 及远中倾斜(13.24±2.87)°;支抗丧失为0.5 mm;未见明显根尖吸收及牙周组织丧失;尖牙的牙髓活力在牵引后迅速下降,但3个月后明显恢复。结果显示牙周膜牵引成骨可显著加快尖牙移动速度,缩短矫治时间,同时保护磨牙支抗;未见牙根明显吸收、牙齿松动、牙髓坏死及牙周组织丧失等不良反应。提示牙周膜牵引成骨能够快速有效移动尖牙。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静态与动态加载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的基牙生物力学行为的改变,为压低基牙的牙体预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考虑基牙牙槽骨水平吸收10%,建立上颌前牙分别压低0、0.5、1.0、1.5、2.0mm后双端固定桥修复的三维有限元分析模型,比较压低基牙前后修复体、牙体、牙周膜及皮质骨的应力变化情况.结果:随压低量的增加,基牙、牙体、牙周膜及皮质骨上应力分布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改变,这种改变与基牙结构、牙周膜面积的变化有很大关系,牙周膜面积增大,整体应力则降低.在动态压低周期中,卸载终期仍有少量的应力残余.结论:微种植体压低基牙后有助于基牙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分布;在动态压低中,基牙及支持组织的应力具有时间依赖性.  相似文献   

8.
牙列拥挤患者由于尖牙位置唇向低位,减数第一前磨牙矫治初期常规排齐牙列的过程中,由于弓丝结扎常出现邻牙压低形成局部开(牙合)或者造成切牙唇倾产生不利于矫治目标的牙齿移动,无疑会增加疗程,降低矫治效率。片段弓技术为局部弓丝,操作简单,设计灵活,矫治初期即可牵尖牙向远中,由于采用关闭曲关闭间隙,无弓丝摩擦力,更有利于矫治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背景:根据弯根牙牙周膜应力分布为口腔临床工作者提供正畸施力的方式和大小,以此来优化正畸力系统设计。目的:探讨上颌第一磨牙弯曲牙根受到正畸力作用下牙根及牙周膜的应力分布情况。方法:选用正常形态和牙根弯曲的上颌第一磨牙作为建模素材,应用 CT 机扫描,ANSYS Workbench 11.0 有限元分析软件建立上颌第一磨牙及其牙周膜的有限元模型,应用 6 种不同载荷方式对模型进行加载,分析其应力分布情况。结果与结论:弯根牙应力集中区主要在牙颈部,其次是根尖部,牙齿在做整体移动时其牙根、牙周膜、牙槽骨应力最小。对于弯根牙的矫治需要更准确的定位以及更合理的牵引力。  相似文献   

10.
背景:光固化树脂是一种新型材料,具有色泽美观、强度高、应用广泛、操作简便且价廉等特点。修复时不磨牙或少磨牙,患者乐于接受。
  目的:观察光固化树脂充填上颌前牙过大间隙的效果。
  方法:共收治32例患者,75个上颌大间隙,107颗牙齿;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21-52岁;牙位分别为双侧中切牙1个间隙,14例;双侧中切牙、左侧侧切牙、左尖牙3个间隙,3例;双侧中切牙、右侧侧切牙、右侧尖牙3个间隙,2例;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4个间隙,3例;双侧中切牙和侧切牙3个间隙,6例;左侧中切牙、侧切牙和右侧中切牙、侧切牙、尖牙4个间隙,4例。均采用光固化树脂充填过大上颌前牙间隙。随访观察牙冠形态,密合度、颜色、磨损程度及松动度情况。
  结果与结论:随访3年,32例患者中修复成功17例,树脂修得的牙冠形态及密合度良好,修复体不松动脱落,无任何变色;修复基本成功9例,修复的牙冠形态及密合度欠佳,修复体不松动脱落,但在龈缘处和牙体接触处修复体有缺陷,有轻度变色;修复失败6例,牙冠形态及密合度较差,修复体松动或脱落,修复体严重变色,需要重新修复。  相似文献   

11.
背景:在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可否发挥抑制骨吸收的作用,尚不十分清楚。目的:观察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牙周组织骨保护素的表达变化。方法: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未加正畸装置,于实验开始时处死;其余各组在上颌两侧第二切牙和第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钛钉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和第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处死。选择一侧第一和第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进行牙周组织内骨保护素的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牙周组织中骨保护素的表达在加力1周后开始增加,2周达最高峰,其后开始下降,4周后回落接近正常水平。12周后(撤力8周后),骨保护素阳性细胞数量少量回升,统计结果显示与加力4周后以及未加力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提示微型钛钉种植体支抗压低犬上前牙过程中,骨保护素参与了牙周组织的改建,并随时间的改变,呈动态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应用微螺钉型种植体支抗治疗上前牙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方法15例正畸患者的上牙列前牙区牙齿覆盖在Ⅱ°以上,平均覆盖为9.9mm。内收前牙阶段应用自攻型微钛钉支抗种植体,植入上颌第一恒磨牙和上颌第二恒磨牙,或上颌第一恒磨牙和第二前磨牙颊侧根尖之间的牙槽间隔,以每侧100~150g力滑动内收前牙。比较内收前后头颅X线侧位片,测量前牙内收情况和磨牙支抗的变化。结果15例牙弓突度均得到明显改善,切牙切缘平均内收6.9mm,支抗磨牙平均前移0.4mm,磨牙在前后向和垂直向均未发生显著性移动,种植体保持了稳定。结论微钛钉支抗能够有效治疗上颌前牙前突或双牙弓前突患者,起到磨牙强支抗的效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正畸儿童上颌恒侧切牙锥形牙发生的情况。方法选取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收治的1 280例正畸上颌恒侧切牙儿童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不同错颌类型锥形牙发病率的差异。结果 1 280例上颌恒侧切牙患者中,共有80例发生锥形牙,患病率为6.25%。其中男性45例(3.51%),女性35例(2.73%),男、女性之间锥形牙患病率无显著差异(P0.05)。其中12岁或以上儿童的患病率(5.39%)大于12岁以下(0.86%)的儿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Ⅱ类患者锥形牙发生率(4.06%)显著高于Ⅰ类患者(1.25%)以及Ⅲ类患者(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侧锥形牙发生率(90.0%)显著大于双侧发生率(10.0%),而右侧锥形牙发生率(60.0%)显著大于左侧锥形牙发生率(3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畸儿童上颌恒侧切牙锥形牙发生率较正常儿童高,且安氏Ⅱ类错颌患儿发生锥形牙的概率大于Ⅰ类及Ⅲ类。临床上可根据正畸儿童上颌恒侧切牙发生的特点对患儿进行对症治疗及预防。  相似文献   

14.
背景:牙齿压低移动更容易造成牙根吸收,以往针对矫正引起牙根吸收的研究或基于X射线片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或因无法精确控制压低力量,结果误差较大。目的:建立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犬切牙的实验动物模型,观察牙齿压低移动过程中牙周、牙根骨组织学的变化,以评价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将9只犬分为5组:对照组1只,未加力;1周、2周、4周、12周组每组2只,在上颌两侧第二、三切牙牙根之间唇侧的牙槽间隔处植入微型种植体作为支抗,每侧施加100g的牵引力压低上颌两侧第一、二切牙,分别于加力后1,2,4,12周(主动加力4周,撤力后保持8周)时处死动物,将第一、二切牙连同牙龈、牙槽骨完整切取,制作组织学标本,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牙周、牙根的组织学变化。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相比,1周组组织改建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牙槽骨及牙骨质可见吸收,牙周膜局部出现玻璃样变性;2周组骨质吸收程度及范围明显扩大,吸收有从根尖部向根中及颈部扩展的现象;4周组骨质吸收仍然活跃,牙周膜玻璃样变性消失;12周组牙槽骨及牙骨质表面显著修复,骨陷窝新骨沉积,牙周膜排列有序。提示应用微型种植体支抗压低牙齿,早期组织变化主要在根尖部和牙槽嵴顶,表现为牙槽骨及牙骨质吸收、牙周膜玻璃样变性。随着压低力的持续,吸收程度及范围扩展。停止加力后,牙根及牙周组织逐渐修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上颌乳中切牙滞留的局部因素,为临床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20例(24颗)上颌乳中切牙滞留的临床资料,分析各种局部因素与上颌乳中切牙滞留的关系。结果 24颗滞留上颌乳中切牙的局部因素包括上颌乳中切牙根尖病变13颗(54.2%),多生牙或牙瘤5颗(20.8%),上颌乳中切牙外伤3颗(12.5%),恒切牙胚发育异常(位置、方向、形态等)2颗(8.3%)。结论上颌乳中切牙滞留常常是局部病变的一种表象,及早发现与治疗原发疾病能有效预防上颌乳中切牙滞留。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微型种植体支抗在口腔正畸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支抗,种植体"为中文关键词,检索2000-01/2010-12相关文章。纳入与支抗与种植体相关研究文献;排除重复研究。以16篇文献为主重点进行讨论。并选择34例错牙合畸形患者作为临床验证。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在排齐和整平牙列之后采用0.046cm×0.064cm不锈钢方丝滑动法内收前牙。同时在上颌两侧第1恒磨牙与第2前磨牙之间龈缘下5~8mm处植入微型纯钛种植体,在种植体与上颌侧切牙远中牵引钩之间采用弹性牵引关闭拔牙间隙。每侧以150~200g力滑动内收6个前牙。结束后拍摄X射线头颅定位侧位片,并进行X线头影测量分析,与矫治前进行对比。结果:目前在口腔正畸中,增强支抗的常用方法有口外弓、横腭杆、Nance弓、种植体等。研究表明,传统方法难以获得完全的绝对支抗,临床上很难实现支抗磨牙不移动的治疗效果。经临床验证,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SNA、SNB、ANB的改变均不大,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上、下切牙牙轴、凸度均有明显改变,U1-NA距离减少了4.5mm,L1-NB距离减少了2.6mm,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上颌第1磨牙牙冠向近中仅移动了0.4mm,其变化无显著性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体虽不是绝对支抗,但是可以最大限度保护磨牙支抗,控制磨牙前移,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合树脂高强纤维用于缺失牙修复治疗的优势。方法:上、下中切牙和侧切牙缺失患者34例,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2组治疗方法均为光固化树脂固定,研究组采用芬兰StickTech公司生产的everstick复合树脂高强纤维,对照组采用日本幻彩纳米复合树脂。对2组治疗疗效进行比较。结果:研究组的有效率为98.5%,对照组的有效率为89.3%,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复合树脂高强纤维用于缺失牙美容修复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阿司匹林对不同牙位残根拔牙创凝血影响的差异及原因。方法:选取接受单颗残根牙拔除的阿司匹林服药者160例(剂量100 mg/d,服药>2周),包括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第一前磨、第二前磨牙、第一磨牙、第二磨牙、第三磨牙各10例。在其不停药情况下拔除患牙,根据拔牙创凝血分级表(Ⅰ、Ⅱ级凝血正常,Ⅲ~Ⅴ级出血量依次增加)进行评估,比较该药对不同牙位创面凝血影响的差异并进行分析。结果:1下颌前牙区1、2和上颌前牙区2残根牙拔除的患者,凝血均为Ⅰ、Ⅱ级,其余牙位残根拔除的患者均出现凝血Ⅲ、Ⅳ级,但Ⅴ级未见。2在前牙、前磨牙、磨牙残根拔除的患者中,上颌凝血正常者比例分别为90%、55%、43%,下颌该比例分别为97%、75%、43%。3凝血Ⅲ、Ⅳ级的患者患牙周围骨质较疏松,血供丰富,牙周膜面积较大,且易受手术损伤。结论:1除下颌前牙区1、2和上颌前牙区2,阿司匹林可造成其余牙位残根拔牙创出血增加。2阿司匹林对上颌拔牙创凝血的影响较下颌明显;对于上、下颌牙列,阿司匹林对前牙、前磨牙、磨牙创面的影响依次增加。3阿司匹林对拔牙创的抗凝作用受颌骨解剖结构及其血供、患牙牙周膜面积、拔牙方法等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