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观察次氯酸钠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灭活效果,采用悬液法进行检测,结果在20~22℃,相对湿度为54%~65%的条件下,次氯酸钠消毒剂有效氯含量为250.0mg/L,加入病毒悬液作用1min后,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平均灭活对数值为2.89;加入病毒悬液作用5min、10min后对脊髓灰质炎病毒平均灭活对数值≥4.00。  相似文献   

2.
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感染力灭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微量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病毒滴定法检测4年种常用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的灭活效果。方法:将PolioV滴定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的细胞上进行培养,测定病毒接触消毒剂前后感染细胞的滴度。结果:2%碱性戊二醛、1%二氯异氰尿酸钠(5200mg.L^-1)5min内能有效杀灭polinoV,0.2%过氧乙酸和0.5%碘伏需10min。结论:用微量TCID50法评价消毒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客观,灵活、简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微量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病毒滴定法(简称微量TCID50法)检测4种常用消毒剂对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的灭活效果。方法:将PolioV滴定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的细胞上进行培养,测定病毒接触消毒剂前后感染细胞的滴度。结果:2%碱性戊二醛、1%二氯异氰尿酸钠(5200mg·L1)5min内能有效杀灭polioV(病毒滴度下降≥3log),0.2%过氧乙酸和0.5%碘伏(4000mg·L1)需10min(病毒滴度下降>3log)。结论:用微量TCID50法评价消毒剂对病毒的灭活效果,客观、灵敏、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4.
目的 :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是引起脊髓灰质炎 (小儿麻痹 )的病原体。脊灰病毒 (PV)通过和敏感细胞表面的脊灰病毒受体 (PVR)结合而感染细胞。脊灰病毒感染后 ,细胞出现显著形态学改变 ,即细胞病变。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探讨PV诱导的细胞病变机制。方法 :用PV野毒或光敏感株感染人神经细胞株(SK -N -SH) ,观察细胞病变发生的动态变化。同时用蚀斑实验和间接免疫荧光实验法检测病毒滴度和病毒抗原的分布。结果 :病毒感染 4小时后 ,细胞开始出现病变并释放子代病毒。感染后 4小时内 (即子代病毒释放前 )用抗PV或抗PVR单克隆抗体处理细胞则可以预防PV感染诱导的细胞病变。抗体处理前用野毒株再次攻击感染的细胞同样诱导细胞病变。相反 ,抗体处理前用光敏感病毒再次攻击感染的细胞后则减少细胞病变的发生。结论 :本研究结果显示 ,脊灰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由感染后产生的子代病毒的继发感染引起。  相似文献   

5.
6.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孔健  徐爱强 《中华医学杂志》1994,74(11):694-695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孔健,徐爱强,董春明,刘萍,迮文远为了排除急性驰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的非脊髓灰质炎病例,提高诊断脊髓灰质炎病例的正确性和及时性,我们(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鉴定脊髓灰质炎病毒(简称PV)的灵...  相似文献   

7.
目的:脊灰病毒在不同细胞株中的增殖情况和敏感性测定;方法:用微量板法测定脊灰Ⅰ,Ⅱ,Ⅲ型病毒在接种RD,Hep-2,L20B细胞后不同时间的病毒滴定,绘制出增殖曲线图;结果:(1)各型脊灰病毒在3种细胞中增殖情况基本一致;(RD,Hep-2细胞对脊灰病毒敏感 性一致,L20B细胞的敏感性相对于RD,Hep-2细胞低一些,结论:在脊灰病毒分离工作中要使用多种敏感,才能提高病毒分离率,防止脊灰病毒漏检。  相似文献   

8.
王福元  张进  缪珊  侯悦 《医学争鸣》2002,23(1):49-52
目的 观察微电流 (low amperage direct current,LDC)与游离氯 (free chlorine,FC)对水中脊髓灰质炎 I型病毒 (PV1 )的协同灭活效果 .方法 用微电流 0 .4~ 1 .2 m A·cm-2 协同氯 0 .2~ 0 .3 mg· L-1 处理污染 PV1水样 ,比较作用前后灭活率 K值评价灭活效果 ,用 Berenbaum方法判断微电流与氯灭活病毒有无协同效应 ,用蚀斑形成试验 (PFUA)和病毒细胞酶联免疫试验 (VELCIA)检测感染性和抗原性变化 .结果 实验观察到微电流达到 0 .4 m A· cm-2 对水中PV1有弱灭活作用 ,电流密度达到 1 .2 m A· cm-2 与 0 .2mg· L-1氯有协同灭活效应 ,微电流 1 .2 m A· cm-2与氯 0 .3mg· L-1协同消毒 30 min,水中病毒减少 4.0 8个对数级 ,而单独用氯仅减少 1 .93个对数级 ;协同作用后病毒感染性灭活增强 ,而抗原性灭活不明显 .结论 微电流协同氯可提高低浓度氯灭活水中病毒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一步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建立一步法RT -PCR反应检测脊髓灰质炎病毒。方法 :采用一步法处理样品 ,提取病毒RNA ,cD NA的合成和PCR在同一反应管内一步完成。结果 :对 35份应用细胞吸附法和沉淀法处理的水样进行检测 ,10份阳性 ,与中和试验结果一致。结论 :该方法简化了RT -PCR的操作步骤 ,能有效地减少实验过程中可能的污染 ,提高了实验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如何获取高纯度病毒颗粒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实验材料,是病毒分子生物学研究中一个需要解决的方法学问题.目前常用的病毒分离方法,如蔗糖梯度离心法和氯化铯平衡密度离心法存在一些不足.硅溶胶作为密度梯度离心介质早已成功地用于细胞及亚细胞结构的分离.70年代末期,新型的经PVF(聚乙烯吡咯烷酮)修饰的硅溶胶-Percoll问世.本文将Percoll梯度离心法用于脊髓灰质炎病毒(以  相似文献   

11.
茶油对梗阻性黄疸肝脏保护作用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茶油对梗阻性黄疸大鼠的肝脏保护作用。方法:将大鼠分为假性手术组、胆总管结扎组和胆总管结扎并喂饲茶油组。于术后2周分别检测血清总胆红素(TB)、直接胆红素(DB)、谷丙转氨酶(GPT)、谷草转氨酶(GOT)的水平以及肝脏组织中琥珀酸脱氢酶(SDH)的活性,并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肝脏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茶油能明显改善梗阻性黄疸大鼠营养状况;明显降低TB、DB、GPT和GOT的水平;增强肝细胞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茶树油皮肤消毒液反复使用对哺乳动物的毒性,为茶树油消毒剂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按照《消毒技术规范〉)(2002年版),采用大、小鼠急性经口毒性试验、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家兔皮肤刺激性毒性试验和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观察茶树油皮肤消毒液对实验动物的毒性作用。结果大、小鼠的急性经口毒性试验结果显示,茶树油皮肤消毒液的LD50均大于5000mg/kgBW,属实际无毒级;小鼠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试验结果为阴性,未发现该受试样品对体细胞有诱变作用;新西兰家兔的多次完整皮肤束B激实验结果,每只动物的平均积分小于0.5,属无刺激性;亚急性毒性试验,给药量在1000mg/kgBW以下,各剂量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大鼠的体重、脏体系数、血清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无显著影响,脏器组织病理学检查未发现异常。结论在本实验条件下,茶树油皮肤消毒液毒性较低,刺激性小,将其开发成消毒剂具有广阔的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人参与茶叶同用对人参总皂苷含量的影响。方法以人参皂苷Rg1为对照品,用比色法分别测定人参组、人参绿茶组、人参乌龙茶组、人参红茶组中人参总皂苷含量,并将人参组分别与人参茶叶同用各组进行含量比较。结果与人参组比较的参茶同用各组,人参总皂苷含量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人参不宜与茶叶同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茶树油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并对许多细菌和真菌具有抑制作用,但茶树油很难溶于水,很容易溶于有机溶剂,而且纳米乳液可以延长储存期,增加茶树油的溶解性、吸收性和功效,减少副作用.因此,我们将茶树油制成水包油型纳米乳液,以改善上述缺点,可以更有效地研究抑菌活性.方法:制备纳米乳液,获得质量分数为10%的水包油型茶树油纳米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爽咽茶的镇痛作用。方法 分别采用小鼠扭体、热板、甩尾和电嘶叫方法,观察了爽咽茶对上述疼痛模型的影响。结果 爽咽茶(132 ,264 ,528 g·kg - 1) 与清音片(360 g·kg - 1) 一样可分别显著减少小鼠15 min 内的扭体次数,高剂量组(528 g·kg - 1) 还可延长小鼠热板甩尾潜伏期及提高电嘶叫阈值。结论 爽咽茶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茶叶中同时提取茶多酚和咖啡因工艺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寻找一条从茶叶中同时提取高纯度、高收率的茶多酚和咖啡因的工艺路线。方法 :采取混合溶剂提取 ,多种溶剂萃取分离 ,产品经红外、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鉴定和定量测定。结果 :咖啡因收率 3 4% ,纯度86 2 % ;茶多酚收率 10 8% ,纯度 94 6 %。结论 :本工艺可同时得到茶多酚和咖啡因两种产品 ,收率高 ,纯度高 ,工艺流程短 ,是一条可行的工艺路线。  相似文献   

17.
茶在中国的运用源远流长,历代医书中均有以茶入药的记载,最早对茶的药用价值见于首部药典《新修本草》。“药茶”概念形成主要与唐代茶文化兴起及食疗文化的发展有关。以茶作为方剂组成部分的药茶方最早记载于唐代《备急千金要方》,至《太平圣惠方》正式出现“药茶”一词。综观从唐代至清代药茶方剂源流演变过程,以宋代茶文化达到鼎盛时期,所以宋代药茶方剂的使用最为突出。宋代三部官修方书共记载了580首药茶方剂,其中《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药茶方剂占到了总方剂数目的8%,其主治范围广泛涉及了风证、头目疾病为主的多种疾病。在药茶方剂的使用中,以茶送服中药的方式也独具特色。通过对药茶方剂的研究可澄清现代“饮茶解药”的错误认识,为现代中医学的药茶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模拟胃液下茶叶对亚硝酸盐清除作用的实验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在体外模拟胃液条件下探讨了茶叶对亚硝酸根离子的消除规律。方法利用热水浴法提取的茶溶液,测定其在不同的茶溶液浓度、亚硝酸盐含量、反应时间条件下对亚硝酸盐的清除效果。结果(1)茶叶对亚硝酸钠的消除率在一定浓度范围内,随茶浓度的增加而增大。(2)不同亚硝酸钠剂量对消除率有影响,一定范围内亚硝酸钠剂量越大,消除率越大。(3)在茶、亚硝酸钠剂量固定条件下,茶浸取液与亚硝酸根离子反应较迅速,在较短的时间内(一般1小时左右)即可达到平衡状态。结论茶溶液对亚硝酸盐具有一定的清除作用,但清除效果与实验条件有关;当亚硝酸盐含量为50μg时,加入0.67mg/ml的茶溶液浓度1ml,反应时间为90min时,对亚硝酸盐的清除率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19.
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茶多酚对34株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的MICR为500~4000mg/L,MIC50为1000mg/L,MIC90为2000mg/L.1×106CFU/ml与1×108CFU/ml菌液浓度对MIC值略有影响.结论茶多酚对变形链球菌具有明显的抗菌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