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目的总结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经验。方法以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施行旁路转流术,共4种手术方式:①腹主-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②股-股深动脉旁路转流术;③股深动脉成形术;④股深动脉-腘动脉旁路转流术。结果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21例,共30条患肢。本组21例已随访5~60个月,平均22个月。疗效良好者16例;1例症状好转;3例保留足跟的截足者,仅保持户内活动,但生活可自理;1例术后6个月因严重感染行膝下截肢术。结论当髂股或股浅动脉广泛性闭塞时,股深动脉作为流入道和流出道,为重建下肢血液循环起重要作用。股深动脉血流重建治疗严重肢体缺血简单、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2.
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是由于动脉硬化病变引起的慢性动脉闭塞性疾病.股腘动脉一直是ASO的高发部位.ASO患者中,出现静息痛或重症下肢缺血性症状的病例,3个月的截肢发生率可达12.2%;不经系统治疗的重症肢体缺血病例,半年截肢率超过40%,1年期病死率约为20%[1].根据2007年泛大西洋介入学会协议(TASC)更新的周围动脉疾病(PAD)的诊治共识,即TASCⅡ的PAD治疗指南[2],腔内治疗已与血管旁路术和血管内膜剥脱术一样,成为血管外科手术干预具有间歇性跛行与重症下肢缺血症状的股腘动脉疾病的常用手段.本文回顾性分析我科2008年以来,TASCⅡA、B型患者中接受血管腔内治疗及开放手术治疗的患者的临床资料.  相似文献   

3.
目的:动脉旁路术是外科治疗下肢股胭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主要办法,根据选择动脉移植物材料不同,可分为人造血管动脉旁路术与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自体大隐静脉动脉旁路术又因手术方法不同分为倒置旁路术与原位旁路术。本文回顾性的比较动脉旁路术中分别采用人造血管与自体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人造血管与大隐静脉原位旁路术利弊,为临床选择提供良好的根据。方法:选择我院2008年6月~2009年9月应用动脉旁路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47例患者进行回顾总结,根据旁路血管不同分为两组,人造血管组32例,自体大隐静脉组15例,比较两组病例的症状缓解与旁路血管通畅情况。结果:动脉旁路术可以明显改善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症状,原位大隐静脉通畅率(93.75%)优于人造血管通畅率(85.71%)。结论:动脉旁路手术是治疗老年性下肢动脉闭塞性疾病的有效手段,选择大隐静脉作为移植物治疗效果优于人造血管。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Hybird技术)治疗破口位于弓部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AD)近期疗效。方法选择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2008年8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StanfordB型AD37例,均采取腔内隔绝术,并在其术前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其中男33例,女4例,年龄36-71(51.84±9.21)岁。主动脉夹层第一破口距左颈总动脉或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处均小于15mm。27例行右颈总动脉-左颈总动脉旁路移植术,2例行右颈总动脉一右锁骨下动脉旁路移植术,6例行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移植术,2例行左颈总动脉-左腋动脉移植术(左锁骨下动脉开口及近端均被夹层血肿挤压)。术后立即转人介入导管室行腔内隔绝术。共置入带膜支架42枚(双支架5例,其中4例应用带膜支架加裸金属支架)。结果(1)37例行血管旁路移植术及腔内隔绝术均顺利。术后8—24(17.97±3.88)d出院。其中1例院内死亡,近期死亡1例(随访证实出院后当日死亡,等同于近期)。其余病例均无内漏、截瘫、内脏器官缺血、脑部缺血和左上肢缺血症状,随访30d,均恢复良好。(2)术后11例出现发热,排除感染因素,考虑为腔内隔绝术后综合征,经对症处理后恢复。2例因人工血管吻合口出血再次行吻合术。2例新出现肾功能不全,分析为对比剂肾病,经治疗后恢复。术后有5例仍有胸背痛症状,复查主动脉增强CT无内漏出血,治疗后均好转出院。结论腔内隔绝术联合血管旁路移植术治疗累及主动脉弓的StanfordB型主动脉夹层是一种创伤小、疗效好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使用血管内支架技术治疗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2010年1月,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的5例VBD患者。结果①5例患者中,VBD合并椎-基底动脉急性夹层1例,VBD合并椎动脉动脉瘤1例,VBD引起三叉神经痛l例,VBD致后循环缺血、梗死2例。②每例VBD患者平均置入3(1~5)枚LEO支架和3.8(0~8)枚弹簧圈,重建椎-基底动脉的血流。③所有患者血管重建成功,术后症状均明显改善,未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患者平均随访9.2(2~17)个月,无新发临床症状。结论弹簧圈辅助支架治疗VBD在技术上具有可行性,安全性较好,可显著改善VBD引起的多种临床症状,但对卒中的长期预防效果尚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6.
股深动脉重建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科2004年6月~2008年6月采用人工血管旁路转流术、股深动脉成形术等方法恢复股深动脉血流,治疗Fontaine 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41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rteriosclerosis obliterans,ASO)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2年12月采用复合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下肢ASO的47例患者(均为单肢症状).其中男性37例,女性10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逆向长段髂动脉内膜剥脱+ stent/PTA 7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 stent/PTA(顺行、逆行)17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顺行长段股浅动脉内膜切除+stent/PTA8例,股动脉内膜切除补片成形+髂动脉stent/PTA+股深动脉成形术5例,髂动脉stent+股-股动脉人工血管移植术2例,股动脉切开取栓+内膜剥脱补片成形/stent/PTA 8例,合并膝下动脉病变,部分予以小球囊局段扩张.以上补片为涤纶,人工血管材料为PTFE.结果 手术成功率100%,无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nkle brachial index,ABI)由术前(0.30±0.19)提高至术后(0.63 ±0.20),下肢症状均不同程度改善,术后平均随访1年,通畅率87.2% (41/47),4例坏疽足趾自行脱落,6例股浅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结论 复合手术(股动脉内膜切除结合腔内技术)治疗FontaineⅡ-Ⅳ期多节段复杂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简洁微创、安全有效、中远期疗效可,尤其适合老年危重患者.  相似文献   

8.
张晶  何菊  杨森  赵子源  李楠 《心肺血管病杂志》2010,29(6):471-473,479
目的:探讨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多节段复杂病变的治疗手段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杂交手术治疗ASO多节段复杂病变,患者21例,切开股总动脉行髂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髂动脉血管腔内成形术(PTA)+支架(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内膜切除术(TEA)4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动脉Fogarty导管取栓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腘动脉人造血管旁路移植术1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膝下动脉PTA2例,髂动脉PTA+STENT+股总动脉TEA+股深动脉扩大成形术2例,股总股浅动脉TEA+股浅动脉PTA+STENT3例,股浅动脉TEA+腘动脉PTA+膝下动脉PTA3例,先行膝下动脉远端流出道的PTA治疗,而后同期进行股腘动脉人造血管移植术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为100%,未出现严重并发症,踝肱指数(ABI)复查由0.31升至0.66(正常值0.53~0.91)。分别于术后3,6,9个月及12个月进行Ⅰ期临床评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例11个月死于急性心肌梗死,2例再狭窄,1年通畅率90%(18/20)。结论:杂交手术治疗多节段复杂病变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安全、创伤小及通畅率高。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联合血管内支架治疗老年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28例老年患者、31条肢体,共53处病变部位行血管形成术联合支架植入术(PTAS)进行治疗,术后1个月对患者的跛行距离及踝肱指数进行监测,同时对术后病变部位的血管通畅率进行随访。结果行PTAS手术后,髂动脉的成功率为100%,股腘动脉的成功率为95.24%;术后1个月,患者的踝肱指数由术前的(0.35±0.11)增加至术后的(0.95±0.09),间歇性跛行距离由术前的(117.3±29.9)m增加至术后的(518.4±122.7)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术后2年髂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91.67%,股腘动脉的血管通畅率为80.95%。结论 PTA联合PTAS治疗下肢动脉ASO手术成功率高、创伤性小、安全有效,且能有效改善缺血区的血液供应,再狭窄可能性减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髂动脉通畅的泛大西洋协作组织共识(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的治疗方式,比较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与股深动脉成形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地分析2007年1月至2010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32例TASC D型下肢缺血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股浅动脉治疗组(行股浅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16例和股深动脉治疗组16例,并进行对照分析。通过对比手术前后踝肱指数(ABI)、手术后3年截肢率及症状改善情况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术后ABI均明显高于术前(P<0.05);且股浅动脉治疗组术后ABI高于股深动脉治疗组(P<0.05)。两组3年后跛行距离<200米和行截肢手术患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髂动脉通畅的TASC D型动脉硬化下肢缺血患者,无论腔内股浅动脉支架植入术还是股深动脉成形术均可改善患者症状,增加肢体血供;股浅动脉支架植入对患者近期远端肢体血供改善优于股深动脉成形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烟雾病合并Graves病的临床特征和颅内外血管重建术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4例成人烟雾病合并Graves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女3例,男1例,平均年龄(32±7)岁。对4例患者在经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均行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观察手术疗效及随访结果。结果 (1)3例表现为脑梗死,1例表现为频繁短暂性脑缺血发作。DSA证实2例为单侧烟雾病,2例为双侧烟雾病;头部MRI均可见脑梗死灶。(2)药物治疗甲状腺功能正常后,3例烟雾病症状稳定,1例在术后1周内有高热、心率快等高代谢症状;血管重建术后随访6~18个月症状改善,1例良好,3例优秀,Graves病均无复发。复查头部MRI提示4例患者均无新发脑梗死灶,MR血管成像可见缺血灶区域脑沟内动脉充盈较术前明显改善,有2例可见患侧大脑中动脉M2~M3段逆行充盈。术后单光子发射计算机体层扫描脑灌注成像提示,手术侧缺血灶灌注较手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合并Graves病时烟雾病症状加重,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脑缺血症状。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状后,脑缺血症状多数能缓解。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旁路移植术能够建立有效的侧支循环,改善临床症状。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股深动脉重建改善下肢动脉缺血方面的疗效.方法 根据CTA及血管彩超选择高危重症多节段动脉硬化闭塞症病例,对30例FontaineⅢ、Ⅳ期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实施股深动脉重建.其中解剖外途径股-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7例,髂总、髂外动脉-股深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9例,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结合股深动脉成形术4例,腋动脉-股深动脉转流2例,单纯股深动脉成形术8例.结果 26例患者症状明显改善,皮温明显升高,静息痛消失,ABI明显升高(术前平均为0.23,术后平均为0.57).3例症状减轻,1例无效截肢.术后随访3~23个月(平均13个月).18例行人工血管转流术的病例中1例发生闭塞,人工血管通畅率为94.4%.8例单纯股深动脉成形的病例中1例闭塞.总体保肢率为96.7%.结论 在股浅动脉广泛闭塞时,股深动脉重建治疗Ⅲ、Ⅳ期动脉硬化闭塞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血管内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的患者行血管内自膨式支架成形术,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31例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患者中,均用自膨式支架成功完成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术后锁骨下动脉狭窄率明显改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和上肢缺血症状明显改善,无并发症出现。结论采用自膨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锁骨下动脉闭塞或重度狭窄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4.
1998年8月至2003年5月,我们采用原位大隐静脉旁路转流术治疗严重下肢慢性动脉缺血23例(29条患肢)。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老年人腹主动脉末端闭塞症手术治疗体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回顾性总结主-髂和主-股动脉转流术治疗老年人腹主动脉末端闭塞症的治疗体会,探讨合理的临床治疗方案。方法对收治的27例老年人腹主动脉末端闭塞症的血管转流效果及随访观察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7例手术结束后均能触及股动脉和胭动脉搏动,术后7d患肢缺血症状均得到改善。手术后3个月复查,所有患肢缺血症状消失,且10例阳痿现象得到改善,彩色超声血管吻合口及人工血管内均未见血栓。21例获得1年以上的随访,吻合口通畅率为100.O%;18例获得5年以上随访,吻合口通畅率为83.3%。结论 人工血管主-髂动脉转流和主-股动脉转流是治疗腹主动脉末端闭塞性疾病较好的手术方案,术后合理应用抗凝药物,同时及时处理并发症的发生是提高远期疗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下肢多节段动脉闭塞性疾病(MAID)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41例(47条患肢)MAID患者分别采用髂动脉球囊扩张、支架植入术、股—腘动脉旁路术及股、深动脉成形术治疗。结果术后平均随访21个月(1~52个月)。术后踝肱指数(ABI)为0.53±0.17,显著高于术前的0.23±0.12(P〈0.05)。结论髂动脉腔内介入结合股—腘动脉旁路术、股深动脉成形术是治疗MAID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王育强 《山东医药》2008,48(47):18-19
目的探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内膜下血管成形术(SIA)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32例(36条肢体)。结果手术均成功,术后踝肱指数(ABI)平均提高0.35,术后临床症状均有明显改善,SIA术后6个月,治疗动脉的通畅率为86.11%。结论SIA用于治疗下肢股浅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血管重建术已被用于治疗moyamoya病,其手术方式有以下几种:直接旁路如STA-MCA旁路(颞浅动脉-大脑中动脉吻合术);间接旁路如EDAS(脑硬膜血管连通术);EDAMS(脑-硬膜动脉-肌血管连通术)及网膜移植术;直接和间接旁路联合手术。这些手术均为神经组织提供了血供,从而减少了缺血发作。但是否能改善moyamoya病患儿包括智能状态、行为方式等总体效果尚无定论。该研究对34名患儿术后再缺血发作,临床症状及最终效果的观察。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患者血管腔内技术治疗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2011年1月至2015年8月收治的症状性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患者38例,其中男27例,女11例;平均年龄为(66.2±10.8)岁。患者均表现为头晕等神经系统症状,部分合并上肢缺血症状。运用血管腔内技术,对锁骨下动脉进行球囊扩张成形及支架植入术。结果 36例患者均成功植入球扩式支架,术后双上肢收缩压差显著改善,神经系统症状消失或改善33例,无效2例,1例术中发生脑梗死,经康复锻炼后好转;2例操作没成功,保守治疗。随访期间再狭窄3例,支架断裂1例。结论 严格掌握适应证,采用腔内技术治疗锁骨下动脉狭窄或闭塞的神经系统症状安全有效,操作简单。  相似文献   

20.
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综合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综合介入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经皮穿刺周围动脉血管球囊扩张术 (PTA)、支架置入、持续动脉内溶栓加PTA、血管内膜剥离术加支架置入术等综合介入方法治疗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 6 2例次 ,其中上肢锁骨下动脉阻塞性病变 2 1例次 ,下肢动脉病变 4 1例次。单纯PTA 6例次 ,球囊预扩张加支架置入术 5 2例次 ,溶栓加PTA 3例次 ,股动脉内膜剥离术加髂动脉支架置入术 1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95 % ,手术并发症 1.4 % (支架脱落 1例 )。术后即刻血管造影影像学和临床表现明显改善。随访 3个月~ 2年 ,无复发性肢体缺血症状生存 6 7% ,间歇性跛行较术前减轻并维持 13% ,临床再狭窄率 2 0 %。结论 老年周围动脉阻塞性病变综合介入治疗近、远期疗效满意 ,手术安全可靠 ,肢体复发性缺血症状发生率相对较低 ,是目前治疗老年周围动脉疾病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