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南昌市社区40岁以上人群生活方式与骨密度测定情况,为社区骨密度异常的预防和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应用超声骨密度检测仪测量南昌市社区10002名40岁以上人群的跟骨骨密度,骨密度分为骨量正常、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并对所有受试者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内容包括基本信息、一般情况、生活方式等,测量血压、身高、体质量、腰围、臀围。计算体重指数。分析吸烟、饮酒、牛奶、碳酸饮料、运动与骨密度间的关系。结果骨质疏松患病率男为6.8%,女为10.4%;骨量减少患病率男为43.8%,女为39.7%。各年龄组的男女受调查者间骨质情况分布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牛奶和碳酸饮料摄人情况及运动情况对男性受调查者的骨质水平有影响。吸烟、碳酸饮料及牛奶的饮用情况和运动状况对女性受调查者的骨质水平有影响。结论女性、高龄、少运动、奶类摄入量低者的骨密度异常患病率高,吸烟、饮酒对骨密度异常的影响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调查绝经后妇女日常膳食中各种植物雌激素成分摄入量及骨密度分布情况,分析植物雌激素摄入量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关系,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的预测及其有效的个体化膳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符合调查要求的南昌市160例绝经后妇女,通过食物频率问卷(FFQ)、3 d饮食称重记录、24 h膳食回顾,收集研究对象人口学特征和膳食资料,计算食物中各种植物雌激素的含量。通过双能X线吸收法测量受试者腰椎L2-4和髋部骨密度(BMD)。结果总植物雌激素低、中、高摄入组的腰椎BMD及股骨BM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糖尿病患者的体重控制和膳食结构情况,为制定合理的个性化饮食指导和健康管理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内分泌科门诊就诊的112例糖尿病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的方式,调查他们的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腰围和24 h饮食情况,分析各年龄组的营养状况和膳食结构。结果门诊糖尿病患者营养不足者占比1.79%,肥胖或超重者占比53.57%,总的营养不均衡者占比55.36%,各个年龄组的平均BMI都24 kg/m~2,提示各年龄组均营养过剩,但各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脂肪和蛋白质摄入量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减少(P0.05),青年组脂肪摄入量明显多于老年组(P0.05),老年组蛋白质摄入量较中年组明显降低(P0.05);老年组的青菜摄入量比青年组显著增多(P0.05),青年组的油脂摄入量显著多于中年组和老年组(P0.05),对肉类的摄入量,老年组较中年组显著减少(P0.05)。结论门诊糖尿病患者体重和饮食控制不佳,尤其以老年患者为著,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教育,帮助糖尿病患者改善他们的营养情况和膳食结构。  相似文献   

4.
目的:调查乳腺癌患者化疗期的膳食摄入状况.方法按照方便抽样法选择2012年6-12月于上海市某三级综合性医院确诊的乳腺癌患者135例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调查表及食物频率问卷(food frequency questionnaire,FFQ)调查其化疗期间的膳食摄入状况.结果与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相比,乳腺癌患者化疗前能量、膳食纤维、部分维生素及矿物质摄入量不足,蛋白质摄入量过多(均P<0.05),54.1%的患者为脂肪供能比超标状态(≥30%);化疗后除蛋白质、膳食纤维、部分维生素及矿物质无明显增加外(P>0.05),其余均有所增加,与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图相比,乳腺癌患者化疗前膳食结构中存在大豆坚果类、奶及奶制品类、鱼虾类的摄入量不足(均P<0.05),禽肉类及油类摄入量呈超标状态(P<0.05);化疗后除奶类及奶制品的摄入量降低外(P<0.01),禽肉类摄入量增加不明显,其余均呈上升趋势且高于化疗前(P<0.05).结论乳腺癌患者化疗期膳食营养素的摄入量及膳食结构不够合理,有必要对患者进行膳食营养相关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老年住院患者膳食情况,提出指导老年人改进膳食结构的具体建议.方法 选择我院各科室120名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老年患者食物摄入量及构成进行调查.结果 老年住院患者油脂摄入达到建议数量的1.04倍,鱼、虾和豆类的摄入量偏低,蔬菜类摄取量更低.脂肪供热比偏高,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稍偏低.大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尤其膳食中钙摄入偏低,低于推荐营养摄入量的50%.结论 老年患者膳食结构不甚合理,需要合理调整,并做好饮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测脑卒中康复患者住院期间的肥胖发生情况,评估膳食营养。方法对2015年11月至2018年6月住院的脑卒中康复患者115例进行身高、体质量、体型测定和膳食调查。将患者分为18~49岁(n=41)、50~64岁(n=54)和≥65岁(n=20)三组。结果各组超重/肥胖和腹型肥胖发生率均较高,其中超重/肥胖率三组间有显著性差异(χ~2=6.978, P 0.05),腹型肥胖率组间无显著性差异(χ~2=3.290, P 0.05)。各组膳食中能量、碳水化物、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E、钙、钾、镁、硒实际摄入量均低于推荐量(t 2.548, P 0.05);胆固醇、铁、磷、铜摄入量高于推荐量(t 2.476, P 0.05)。18~49岁组和50~64岁组蛋白质和脂肪摄入量高于推荐量(t 2.041, P 0.05);18~49岁组烟酸摄入量大于推荐量(t=2.239, P 0.05)。结论为住院脑卒中康复患者制订营养干预计划时,要保证能量合理供应,适当提高碳水化合物摄入量,降低脂肪量,注意蛋白质、钙、铁、维生素和膳食纤维等营养素的摄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厦门岛中老年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BMD)及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患病率变化规律及有关影响因素,为骨质疏松症预防治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126例中老年人群进行检测,准确记录其性别和年龄,采用美国Lunar公司的DEXA测受试髋骨(股骨颈、股骨粗隆、wards)、腰椎的BMD,按10岁为1a龄组计算骨量及OP的患病率。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其膳食、运动习惯。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中老年人双侧髋骨骨密度值比较,未见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双侧髋骨较L2-4的BMD均明显降低(P<0.05),腰椎的BMD与深绿色蔬菜摄入量明显相关。结论:髋骨骨密度的检测在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具有重要的价值。改善饮食生活习惯、增加深绿色蔬菜摄入量,适量的户外运动有利于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背景:研究证明,运动是骨质疏松症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适量的运动可以改善骨代谢、提高骨生物力学性能、增加骨密度。目的:从运动对骨代谢的影响、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运动对不同年龄段人群骨密度的影响及不同运动方式、运动强度、运动时间和频率对骨质疏松症的影响等方面,就运动干预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进行探讨。方法:检索2000年1月至2014年6月PubMed数据库及维普中文科技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Osteoporosis;Bone Density;Bone Diseases,Metabolic;Exercise Therapy";中文检索词为"骨质疏松症;运动干预;骨密度;骨代谢"。根据纳入标准保留33篇进一步归纳总结。结果与结论:运动对骨代谢影响的实验提示中等强度运动刺激和雌激素都可以改善骨质疏松的发生程度,对于骨质疏松症的预防、减缓及治疗有积极意义。经过适量运动训练,大鼠去卵巢后体内骨改建的高转换状态可以得到缓解。运动对骨生物力学的影响研究显示,运动和雌激素均能显著提高大鼠股骨骨密度和骨生物力学性能,但运动能够更好地提高骨硬度和增强骨抵抗变形的能力。说明运动训练对骨质疏松大鼠的骨骼和肌肉有良好的刺激效果,肌肉的增大对骨骼质量也有良性的刺激作用。研究结果提示,参加体育活动越早,有可能获得的骨峰值越高,任何时候开始有规律的运动,对维持一定的骨量都有积极的作用。不同时期的运动作用效果不同,儿童期增加骨量,成人期获得骨量并保存骨量,老年期保存骨量减少骨丢失,因此,不同的运动方式和运动强度、频率对骨密度的影响也不同,应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膳食调查了解持续性非卧床腹膜透析(continuous ambulatory peritoneal dialysis,CAPD)患者食物和膳食营养素摄入量,评估膳食营养素摄入量对CAPD患者营养需求的满足程度,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24h膳食回顾法对70例CAPD患者进行膳食调查。根据每日蛋白质摄入量(daily protein intake,DPI)水平将患者分为膳食蛋白摄入正常组[DPI≥1.08g/(kg·d)]和膳食蛋白摄入不足组[DPI1.08g/(kg·d)],评价2组患者每日食物及营养素摄入量并进行营养不良的评定。结果 70例CAPD患者中有54例(77.1%)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不足。与膳食蛋白摄入不足组相比,膳食蛋白摄入正常组的谷薯类、蔬菜类、禽畜类的摄入量多(Z值分别为-3.089,-2.088,-3.465;P值分别为0.002,0.037,0.001)。膳食蛋白摄入正常组的每日能量摄入量(daily energy intake,DEI)及DPI高于膳食蛋白摄入不足组(t值分别为4.400,8.562;P值分别为0.001,0.001)。与膳食蛋白摄入不足组相比,膳食蛋白摄入正常组的总蛋白和动物蛋白摄入量多(t值分别为6.171,5.246;P值均为0.001),植物蛋白摄入量少(t=3.387,P=0.001),动物蛋白占总蛋白比例超过60%(t=2.216,P=0.031)。与膳食蛋白摄入不足组相比,膳食蛋白摄入正常组的维生素A、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C、维生素PP(t值分别为2.841,4.821,4.314,2.480,5.109;P值分别为0.006,0.001,0.001,0.016,0.001)、钾、钠、钙、镁、铁、锰、锌、铜、磷、硒(t值分别为5.003,2.500,2.593,4.359,5.660,3.443,5.721,4.480,5.789,3.065;P值分别为0.001,0.016,0.012,0.001,0.001,0.001,0.001,0.001,0.001,0.003)摄入量多。结论 CAPD患者普遍存在膳食摄入不足的问题,膳食蛋白质摄入量不能满足CAPD患者营养需求,膳食蛋白摄入不足组患者膳食营养摄入状况较膳食蛋白摄入正常组差,建议加强营养宣教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情况,分析骨密度异常与年龄、性别、透析时间以及骨代谢异常相关因素i PTH、钙、磷的关系。方法 1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观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年龄、性别、透析龄及相关生化指标,采用定量超声检查法,测量263例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BMD)值;2.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及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年龄、性别、透析时间及骨代谢相关生化指标对骨质疏松的影响。结果 1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骨密度异常占90.12%,其中骨质疏松者占45.62%,低骨量者占44.48%,正常骨量占9.88%。2年龄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r=-0.242,P=0.000),随着年龄的增长,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352倍;女性骨质疏松发生率(58.62%)较男性(34.69%)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980,P=0.000),女性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性是男性的2.46倍;透析龄与骨密度值呈负相关(r=-0.198,P=0.030);随着血磷的升高,骨质疏松发生的危险性增加1.33倍。3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中,骨密度值与血钙、血磷、血i PTH无相关性,将患者的年龄、性别、血清钙、血清磷、血i PTH等数据引入Logistic回归模型,筛选出年龄、性别、血磷为最终影响预后的因素,女性、高龄以及高磷血症为患者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骨密度异常发生率高,年龄、女性、透析龄以及高磷血症均是发生骨质疏松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调查并分析脑卒中住院患者膳食结构和营养状况。方法:根据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调查神经内科5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的资料。在患者入院时对其营养状况进行评估和记录,实时登记患者住院期间每日进食的食物含量及种类,7 d统计1次。分析脑卒中患者营养状况与膳食结构特点,并与膳食金字塔营养标准进行比较。结果:住院脑卒中患者膳食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其膳食比例上存在着明显差异,主食以谷类为主,蔬菜水果、鱼禽肉类及水的平均摄入量均低于推荐水平(P<0.05),尤以豆制品摄入严重不足,仅8%脑卒中患者食用,且平均摄入量(14.90±11.72)g/d,显著低于最低推荐摄入量30 g/d水平(P<0.05)。油脂摄入过量,平均摄入(34.24±24.41)g/d,高于25 g/d推荐摄入量(P<0.05)。蛋类较符合膳食金字塔的推荐摄入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住院脑卒中患者有不良饮食习惯,其膳食结构不合理,膳食状况以谷类、蔬菜水果、鱼禽肉类、奶类、水及豆类摄入不足为主要问题,应加强住院期间的健康教育和饮食指导,以调整不平衡膳食结构、提高患者营养知识水平及纠正不良的膳食习惯,最终达到提高患者的生活与生命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 通过膳食调查,分析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患者常见的饮食问题及相关因素,探讨膳食调查在MHD患者营养评估中的重要性.方法 随机选取30例MHD患者,应用3日称重膳食记录法,计算3日膳食营养成分摄入量,并根据摄入食物的类别对应《2005年慢性肾脏病专家营养共识》[1]提出的营养治疗方案以及欧洲营养指南(2007)[2]提出的推荐摄入量进行膳食指导及分析.30例患者中,高磷血症患者18例,根据血磷水平分为高磷1组(8例,透析前血磷水平在1.70~1.97mmol/L)、高磷2组(10例,透析前血磷水平在2.01~2.65mmol/L). 结果 ①30例患者BMI为18.50~33.60(24.10±4.43) kg/m^2,其中消瘦患者5例,肥胖患者6例;②部分患者存在总热量及蛋白质摄入不合理,其中8例存在总热量、蛋白质摄入过多,13例存在总热量、蛋白质摄入过少.③18例高磷血症患者膳食蛋白质平均摄入量(65.01±4.29g);膳食磷平均摄入量(883.37±60.32mg)均高于血磷正常组患者(蛋白质51.10±3.87g,t =2.263,P=0.032;磷699.67±57.36mg,t=2.097,P=0.045).④高磷1组膳食磷平均摄入量(1041.51±87.62mg,F=6.857,P=0.004)、膳食蛋白质平均摄入量(73.76±5.49g,F=5.177,P=0.012)、禽畜类膳食的平均摄入量(171.50±20.00g,F=3.429,P=0.047)均高于其他两组,具有统计学差异;而高磷2组米及制品的平均摄入量(133.85±17.29g,F=4.439,P=0.022)高于其他组,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通过膳食调查,可以了解被调查对象的饮食结构和习惯,发现导致营养失调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孕期钙营养指导对孕妇膳食钙摄入量及骨健康的影响。方法采用自身对照法,对符合标准的82名孕妇进行从建卡至分娩前约6个月的钙营养指导,包括科学补钙等相关知识的专题讲座、小组讨论和个体化的饮食指导。干预前后分别测定孕妇的膳食钙摄入量、超声骨密度和缺钙症状。结果干预后,孕妇膳食钙摄入量显著高于干预前(P0.001),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宽带超声衰减(BUA)、超声传导速度(SOS)、骨强度指数(STI)高于干预前(P0.05),骨量差异亦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孕妇缺钙症状发生率低于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孕期钙营养指导对提高孕妇膳食钙摄入量和骨健康有积极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督导式营养及运动干预对老年患者健康的影响。方法成立研究团队制订督导式营养及运动计划并按计划内容实施。实施前后检测患者身体成分的蛋白质、无机盐、骨矿物质含量、体质量、骨骼肌、身体脂肪、身体重量参数、体脂百分数、腰臀脂肪比率、身体力量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督导式营养及运动干预后,患者蛋白质和骨矿物质含量增加,骨骼肌增加,体质量等均有明显下降,体质量管理、身体力量有明显进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督导式运动及营养干预可改善老年患者的身体成分,通过膳食调整和运动锻炼,可增加肌肉含量,改善老年患者的身体力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住院脑卒中康复期患者的身体成分组成情况和膳食营养状况。方法 2015年11月至2018年12月,顺序入组100例住院脑卒中康复患者,进行身体成分测定和膳食调查,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患者骨骼肌含量小于目标含量(t=-2.605, P 0.05),患侧上肢骨骼肌百分比小于健侧(t=-1.984, P 0.05);体质量、体质量指数、体脂百分比、腹部肥胖程度均显著高于目标值(t 10.715, P 0.001)。患者每日能量、碳水化合物、维生素B_1、维生素B_2、维生素E、钙、钾、锌、镁、硒的实际摄入量低于推荐量(|t| 4.427, P 0.05);每日蛋白质、脂肪、胆固醇、烟酸、铁、磷、铜的实际摄入量高于推荐量(t2.122, P 0.05)。身体成分指标与膳食中蛋白质、脂肪和康复时间相关(P 0.05)。结论为住院脑卒中康复期患者提供营养干预计划时,要考虑其身体成分分布特点,适当降低脂肪摄入量,保证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等营养素的充足摄入。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膳食干预和康复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骨质疏松的改善效果。方法对176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膳食情况进行调整干预,并开展针对性的康复训练,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营养筛查情况、骨质疏松程度、脆性骨折发生率。结果通过2年的干预治疗,患者蛋白质、钙、磷,维生素A、D等营养素的摄入量均明显提高(P0.05),骨质疏松和脆性骨折的发生率也由治疗前的56.82%和2.84%分别下降至46.60%和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膳食调整及针对性的康复训练能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骨质疏松程度,减少脆性骨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老年住院患者膳食情况,提出指导老年人改进膳食结构的具体建议。方法选择我院各科室120名老年患者,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对老年患者食物摄入量及构成进行调查。结果老年住院患者油脂摄入达到建议数量的1.04倍,鱼、虾和豆类的摄入量偏低,蔬菜类摄取量更低。脂肪供热比偏高,碳水化合物供热比稍偏低。大部分矿物质和维生素摄入不足,尤其膳食中钙摄入偏低,低于推荐营养摄入量的50%。结论老年患者膳食结构不甚合理,需要合理调整,并做好饮食的健康教育。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应用手机APP的膳食管理对改善食管癌患者术前营养状况的效果。方法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择2018年4月至8月在本院行食管癌根治术的47例患者为对照组,实施常规饮食管理;2018年9月至2019年3月47例患者设为干预组,在常规饮食管理上结合手机APP对患者进行膳食管理,比较干预后两组患者能量及蛋白质摄入量的差异。结果干预后,干预组患者能量及蛋白质的摄入量均高于对照组(P0.001);白蛋白及前白蛋白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手机APP膳食管理可增加食管癌术前患者能量及蛋白质摄入,进而改善患者术前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经口进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膳食结构及部分微量营养素摄入状况,为指导其合理膳食及制订相关营养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调查在某三级甲等医院心力衰竭中心住院的106例经口进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通过心力衰竭特异性微型营养评价量表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并采用24 h膳食回顾法记录患者3 d的早、中、晚3餐及加餐情况。计算膳食中的各类营养素含量,与《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2013)》及2010年—2012年江苏省膳食调查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06例经口进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营养风险,营养不良的发生率约61.32%。心力衰竭患者蔬菜类、大豆类及坚果类食物的每日人均摄入量符合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要求;谷类薯类及杂豆、水果类、奶类及奶制品尚未达到推荐要求;畜禽肉类、水产类、蛋类、油脂类、盐类均超过推荐要求。每日人均摄入能量为(5 316.66±659.15) kJ,每日人均摄入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分别为(62.27±23.24) g、(51.27±37.81) g、(140.28±47.46) g,供能比分别为20.34%、33.42%、46.15%。每日人均摄入钠和铁高于推荐摄入量;每日人均摄入维生素B1和钾低于推荐摄入量。结论 经口进食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及膳食状况不容乐观。护士应加强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营养风险的筛查和膳食指导工作,并对存在营养风险或营养不良的患者制订相关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医院护理人员的膳食结构,以保证他们充足的饮食营养摄人,从而维持良好的身体状况。方法在某医院对护理人员进行营养教育,教育前后随机抽取30名采用24h回顾法结合记账法进行连续3d的膳食调查,比较教育前后膳食结构的变化。结果相比营养教育前的膳食情况,教育后膳食结构更趋合理,个人摄人粮谷类、蛋类、豆类及豆制品、蔬菜类和水果类的摄人量均明显增加;畜禽肉类和油脂类摄人量明显下降;碳水化合物的供能比明显提高,脂肪的供能比明显下降(P〈0.01);早餐的能量分配比例有所提高,晚餐的能量分配比例下降;相比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营养教育后,蛋白质、矿物质、水溶性维生素摄入量均明显增加,总脂肪摄入量明显下降(P〈0.01)。结论加强营养教育对改善护理人员的膳食结构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