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血小板不仅在生理性止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且在血栓形成及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血小板功能亢进是临床上许多心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肌梗塞及脑血栓形成等发生的病理机制.鉴于心脑血管疾病在临床中的突出位置,研制开发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用于防治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重要意义.过去,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归属于抗凝疗法之内,目前已单独成为抗栓疗法之一,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亦不断问世.为了更好地发挥血小板功能抑制剂在临床中的应用,本文简要介绍血小板的病理生理,血小板功能抑制剂的分类及其药理.  相似文献   

2.
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药效和临床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引起的血栓在动脉血管栓塞性疾病中起着重要的致病作用,阻断血小板在动脉粥样斑块上的沉着及随后的血栓形成,是抗血小板药物应用的主要目的。临床上的多年观察,已证明抗血小板药物能明显地降低冠状动脉、脑血管及周围血管性疾病的动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3.
治疗血栓性疾病药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建青  赵宝泉 《河北医学》2007,13(9):1167-1170
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剧,血栓性疾病发生率不断上升,虽然抗血栓药物在开发应用和临床治疗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已基本能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但静脉血栓栓塞及心肌梗死等仍然有较高的致死率.随着基因工程技术和蛋白质工程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溶栓药物开发方面的应用,使得抗血栓治疗的药物主要分为抗凝血药物、抗血小板类药物和溶血栓药三大类.笔者就近年来国内外临床使用抗血栓药物的状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4.
在过去10年中,冠脉内支架植入术已成为冠心病血运重建的主要方式。术后双抗血小板治疗不能完全阻止支架内血栓事件的发生,抗血小板药物抵抗可能是其原因之一。目前,有许多方法可以检测血小板功能,以评价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本研究介绍了血小板功能检测方法,探讨了其临床应用前景,以期指导抗血小板药物的应用,从而改善临床预后。  相似文献   

5.
曾俊玲  许小冰 《海南医学》2022,33(8):1065-1069
血小板功能测试(PFT)可用于识别血栓或出血性疾病患者、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反应、围手术期止血管理以及输血质量监测等,在临床上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血小板活化释放因子在放大血小板活化、募集循环血小板聚集、稳定血栓起着关键作用,血小板活化释放因子水平变化与血小板功能密切相关.本综述讨论了 PFT的研究现状、血小板活化致血栓形...  相似文献   

6.
活血化瘀中药在临床上应用广泛,尤其在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具有显著疗效,临床实验研究表明活血化瘀药具有抗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微循环、改善机体免疫功能、抗心肌缺血及动脉粥样硬化等重要功效。本文分别对活血化瘀单味药、活血化瘀方、活血化瘀药与西药联合应用治疗血栓性疾病进行分析,以期为今后临床治疗血栓性疾病提供了治疗方法及思路。  相似文献   

7.
~~继续教育园地(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治系列第5讲)——抗血小板药物的药理、药效和临床应用@包承鑫$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300020天津  相似文献   

8.
近年对血小板在血栓栓塞性疾病发病中的作用深受重视。已证实心脏和脑血管缺血性疾患时,患者出现全血粘度升高,红细胞电泳速度减慢、血小板聚集作用增强等显著血流动力学改变。现在认为这种凝血倾向增加与血小板功能及其有关的血液前列腺素类物质的浓度变化有联系。并已进行了大量实验和临床研究。一些抗血小板药物已试用于临床,抗凝疗法的临床意义得到进一步评价。兹摘述有关资料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杜伟  金志泽  时德 《海南医学》2003,14(7):83-85
血栓性疾病尤其是心脑血管血栓栓塞性疾病在临床上较为常见 ,是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 ,而适时地运用抗血栓药物则是防治这类疾病的核心措施[1 ] ,新型效果好、不良反应少的抗血栓药物不断出现 ,必然给血栓性疾病的预防和治疗带来新的曙光。现综述如下 :1 抗血小板药物1.1 第一代抗血小板制剂一阿斯匹林 (Aspirin) :阿斯匹林的抗血小板活性作用是通过乙酰化灭活环氧化酶 ,从而阻止花生四烯酸转化为前列腺素G2 (血栓素A2途径的必须步骤 )。因为血小板无核 ,不能生成更多的环氧化酶 ,故这种抑制是不可逆性的。实验证明 ,阿斯匹林能有效地…  相似文献   

10.
氯吡格雷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氯吡格雷是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高效地抑制血小板活性,是目前唯一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NN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现对氯吡格雷的临床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表面含有丰富的膜糖蛋白,它们介导血小板的粘附、活化和聚集,最终形成血栓,成为血栓性疾病的发病基础。血小板膜糖蛋白的表达和功能受其基因多态性的影响,后者可能是决定血栓性疾病发生的遗传背景之一,许多多态性位点已成为特定人群血栓性疾病发病的危险因子。通过检测血小板的活化程度有助于诊断血栓性疾病,评价疾病的严重程度和转归。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有效地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研制的各种针对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和广阔的应用前景。血小板在止血与血栓形成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栓形成的危险因素,包括人群的遗传易感性、环境因素的长期影响以及一些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质血症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都直接或间接与血小板的止血功能有关,提示血小板与血栓性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正常人20岁开始血管壁就逐渐发生改变,吸烟、高血压和遗传因素会加快血管损害的进程,从而产生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血小板在“巡游”中与血管壁表面的内皮细胞“和平相处”。当血管损伤性病变发生时,内皮细胞缺损,暴露内皮下胶原等组织,即使血管不破,血小板亦会粘附、聚集、活化并在血管内形成止血栓,造成血管栓塞,导致急性心肌梗死、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肺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血小板去除术联合羟基脲,α-2 b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的疗效.并评价血栓弹力图检测在血小板增多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COBE SPECTRA和MCS+两种血细胞分离机对31例患者行血小板去除术,同时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及常规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并应用血栓弹力图(TEG)监测患者去除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指标.结果 ①血小板去除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血小板计数明显下降,联合使用羟基脲/α-2b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使病情得到较快和稳定的控制.②血小板去除治疗后,患者TEG检测结果显示血小板功能指标MA值明显降低,综合凝血指数CI值明显改善,R值,Anngle角没有明显改变.③血小板的功能指标MA值与血小板计数之间没有明显相关性.结论 血小板去除治疗联合羟基脲/干扰素及抗血小板药物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疗效显著,血栓弹力图监测ET患者的凝血功能对指导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阿斯匹林在血栓性疾病中的应用体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阿斯匹林由于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被广泛应用于防治心脑血管疾病及各种血栓性疾病,合理应用阿斯匹林对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已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二十多年来,血栓及血栓栓塞性疾病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在治疗和预防方面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心血管疾病治疗方面,抗栓及溶栓药物已成为其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冠心病患者的临床情况常常复杂多样,单独使用某一类抗栓或溶栓药物往往难以取得满意疗效,常需联合用药,如临床上有一定比例的患者既需要抗血小板治疗又需要抗凝治疗,甚至需要双重抗血小板加抗凝三联强化治疗。然而抗栓溶栓治疗方案及疗程常常不能兼顾疗效与风险,使临床医生处于两难境地。  相似文献   

15.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中起重要作用,抗血小板药物可以降低心脑血管血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业已获得肯定。随着抗血小板药物的大量应用,新药物的开发,目前已显露出的许多问题,包括治疗有效性和降低出血副作用等,都成为了本领域中所关注的议题。1抗血小板药临床上应用的现状抗血小板药主要分4类:(1)影响花生四烯酸代谢的药物:磷脂酶A2抑制剂;环氧化酶抑制剂;TXA2合成酶抑制剂;  相似文献   

16.
顾琴  王平绪 《新疆医学》2012,42(1):133-136
随着社会的发展,心脑血管疾病已成为严重威胁我国居民身体健康的杀手.2004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公布的全球死因排序中,缺血性心脏病和缺血性脑卒中居前两位,2008年第三次全国居民死因调查显示,脑血管疾病及心脏病分别位居第一位和第四位[1].我国每年约有26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平均每13秒就有1人因此死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是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的直接原因,而血栓性疾病已成为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抗血小板治疗是预防血栓性疾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合理应用抗血小板药物已成为研究热点,2003年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显示:改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可使全球卒中发病率降低85%,缺血性心脏病发病率降低75%.  相似文献   

17.
血小板是血栓形成的核心因素,而血栓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主要原因,这类疾病已经成为常见病,动脉粥样硬化后伴发的血栓性事件已经成为人口致残以及死亡的第一位原因。抗血小板疗法在冠状动脉疾病(CAD)患者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中占主导地位。为了达到最理想的治疗效果,平衡血栓形成和出血这两者是关键。积极的抗血小板疗法能降低高危患者(如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发生复发性局部缺血的比率。但研究也强有力地揭示了血小板抑制作用将带来出血的风险。在这种情况下,血小板功能试验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就应运而生了。对临床中抗血小板药物的药效,不同的血小板功能试验在抗血小板疗法中的应用研究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8.
氯吡格雷是噻吩并吡啶二磷酸腺苷(ADP)受体拮抗剂,能高效地抑制血小板活性,是目前惟一在动脉血栓性疾病,如心肌梗死、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缺血性疾病等各个领域进行广泛研究和应用的抗血小板药物。本对氯吡格雷的应用现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血栓性疾病种类颇多,防治方法各有不同,而直接影响血栓本身的药物以抗血小板、抗凝和血栓溶解疗法为三大支柱。现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江滔  陶忠义 《医学综述》1997,3(12):561-562
<正>血栓性疾病的危害是人所共知的。其中,心、脑血管梗塞即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死亡率在前三位中已占两位,其发病率仍有进一步升高的趋势。由于阿斯匹林抗血小板粘附作用的发现,对血栓性疾病的防治起了较大的影响,减低了由于血栓所造成的心肌梗塞和脑梗塞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因为抗血小板粘附作用的治疗是终身的,故持久的阿斯匹林服用是必须的,而不规则的阿斯匹林应用对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是有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