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淋球菌(NG)的细胞壁结构类似于大肠杆菌(E coli),,由外到内分为3层:外膜、胞间质、内膜。外膜上有大量蛋白质,其中第一类蛋白质(P.I)功能上相当于孔蛋白,主要有3种,相对分子质量分别为31 000、33 000、35 000。环丙沙星(CIP)主要是通过上述3种孔蛋白进入菌体的。当孔蛋白表达下降或不表达时,进入菌体的CIP则减少,细菌对CIP产生耐药性。笔者对5株CIP敏感的NG和3株CIP耐药的NG外膜孔蛋白做了半定量分析,以探讨孔蛋白表达的种类和数量与CIP耐药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用抗MtrC单克隆抗体(MtrC Ab)干预淋球菌多传递耐药(multiple transferable resistance, mtr)系统后,mtr主动外排泵与环丙沙星耐药的关系。方法 利用MtrC Ab、NaN3阻断mtr主动外排泵,分别测定加入和未加入阻断剂时,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吸收剩余和积累量。结果 敏感组和耐药组的吸收剩余极限分别介于70 ~ 120 ng和0 ~ 80 ng之间。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高于耐药组。加入MtrC Ab后,耐药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无差别。加入MtrC Ab后,敏感组环丙沙星 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无差别。加入NaN3后,耐药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敏感组无差别。加入NaN3后,敏感组环丙沙星积累量与未加入阻断剂时无差别。6株敏感菌均没有外排泵起作用,4 株高水平耐药菌有外排泵起作用,2 株低水平耐药菌没有外排泵起作用。结论 淋球菌外排泵主动泵出环丙沙星,导致菌体内环丙沙星积累量不足,这是引起淋球菌对环丙沙星高水平耐药的重要因素。MtrC Ab、NaN3可以阻断外排泵蛋白泵出环丙沙星,恢复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3.
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分子机制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GyrA、ParC基因变异与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性的相关关系。方法:首先对78株淋球菌临床分离株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和G、TA、ParC基因进行PCR扩增,然后分别将2株敏感菌、2株中介菌和8株耐药菌的GyrA、ParC基因进行DNA序列测定。结果:所有78株淋球菌均扩增出GyrA、ParC基因;2株敏感菌和1株中介菌的GyrA、ParC基因未发现突变,另外1株中介菌中和8株耐药菌中GyrA、ParC基因发现有一个或多个位点突变。结论:GwA、ParC基因变异可能是导致淋球菌氟喹诺酮耐药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4.
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氟喹诺酮类药物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目的:探讨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淋球菌耐氟喹诺酮类药物之间的关系。方法:①纸片扩散法检测58株淋球菌对5种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②E测定法定量检测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③PCR技术扩增gyrA和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相关序列并作测序分析。结果:①对环丙沙星、氧氟沙星、氟罗沙星、洛美沙星、依诺沙星同为敏感、中介、耐药者分别为2株、4株和39株。②环丙沙星MIC为敏感、中介、耐药分别为2株、17株和39株。③环丙沙星MIC为0.004-0.016μg/mL的2株淋球菌gyrA和parC基因均未发生突变;MIC为0.064-0.094μg/mL的菌株仅发生gyrA单位点突变;而MIC≥0.25μg/mL的菌株均发生gyrA双位点突变。MIC≤0.25μg/mL的菌株无parC基因突变,而MIC≥1.0μg/mL的菌株除出现gyrA双位点突变外均同时发生parC单位点突变。④在发生突变的16株菌中,Ser91(TCC)→Phe(TTC)突变为15株。结论:①gyrA基因突变介导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低和中水平耐药,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高水平耐药需要parC基因突变的共同参与。②gyrA基因Ser91→Phe的突变是导致淋球菌对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关键突变。  相似文献   

5.
淋病奈瑟菌外膜Porin I蛋白基因的构建、表达和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构建、克隆淋病奈瑟菌外膜PorinI(PI)蛋白基因,并进行表达、纯化和鉴定。方法:用PCR法克隆淋病奈瑟菌外膜PI蛋白基因,再与pGEX-4T-2载体连接成表达重组体pGEX-4T-2/PI;经大肠杆菌P2392表达后,用SDS-PAGE、切胶、电洗脱回收等方法纯化GST-PI融合蛋白;然后用特异性淋球菌外膜PI蛋白的单克隆抗体进行斑点免疫层析试验鉴定该蛋白。结果:成功地获取了pGEX-4T-2/PI表达重组体,经诱导表达后能获得高表达的GST-PI融合蛋白,其相对分子质量为60000;斑点免疫层析试验显示其淋病奈瑟菌外膜PI蛋白特异性的。结论:本研究将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淋病奈瑟菌外膜PI蛋白的功能。  相似文献   

6.
淋球菌对抗生素耐药性的结果分析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了解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对2000-2001年广西南宁地区分离的160株淋球菌,在系统鉴定的基础上,以琼脂稀释法测定了对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和四环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判定其敏感、中度敏感及耐药性。结果:在检测的160株淋球菌菌株中,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阳性率为4.4%,青霉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78.1%、91.9%、3.1%、0.6%和48.1%。结论:南宁地区淋球菌耐药以环丙沙星为甚,青霉素和四环素次之,也出现了个别耐头孢曲松和耐大观霉素的淋球菌菌株。  相似文献   

7.
汕头市淋球菌耐药菌株和质粒图谱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本地区淋球菌耐药菌株的流行情况。方法: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抗菌剂敏感性。采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菌株(PPNG)。用碱裂解法检测质粒。结果:检测了173株淋球菌。青霉素、环丙沙星和四环素耐药率分别为87.9%、90.2%和66.5%,PPNG检出率4%,质粒检出率90.2%。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菌(TRNG)11.5%。结论: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治疗淋病的作用已很差。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钠较敏感。  相似文献   

8.
2000年上海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为了解上海地区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2000年我们从上海地区分离出225株淋球菌流行株,使用琼脂平皿稀释法测定青霉素、四环素、头孢曲松、大观霉素、环丙沙星对淋巴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纸片法对菌株作β-内酰胺酶测定。结果:225株淋球菌中产青霉素酶株(PPNG)84株(37.32%),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株(TRNG)15株(6.67%),环丙沙星高度耐药株(MIC≥16mg/L)22株(9.33%),朱发现对头孢曲松、大观霉素耐药菌株。对淋球菌进行持续的耐药监测,有助于了解流行菌株的耐药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上海地区宜首选大观霉素或头孢曲松治疗淋球菌感染。  相似文献   

9.
淋球菌流行株抗生素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监测广州地区2007年度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大观霉素、头孢曲松和环丙沙星的敏感性,分析耐药菌株的流行特点。方法: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菌株对5种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判断敏感性按WHO西太区淋球菌耐药性监测统一标准。用纸片酸度法检测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菌株。结果:123株淋球菌中检出115株对青霉素耐药(93,5%),产β-内酰胺酶淋球菌(PPNG)39株(占31.7%);四环素耐药率为87%,其中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为72株,占58、5%;环丙沙星耐药率为91,1%;未发现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耐药菌株。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的MIC50及MIC90均已超过耐药标准,尤以青霉素为甚,其MIC508及MIC90均超过耐药标准的8倍和大于32倍。结论:淋球菌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较高,可作为治疗的首选药物,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药率较高,提示对淋病的治疗作用差。  相似文献   

10.
1993~ 1998年中国十城市分离的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监测   总被引:39,自引:3,他引:36  
目的 研究我国1993-1998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的敏感性,作为制定治疗方案和防治对策的参考依据。方法 测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产霉素酶淋球菌菌株用纸片酸度法。结果 6年来,共检测了3186株淋球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发现青霉素的耐药菌百分率为66.70%,产青霉素酶淋球菌菌株占8.14%;对四环素的耐药菌株占93.02%,高度耐药的四环素耐药淋球菌菌株占4.65%。结论 我国近6年分离的淋球菌对青霉素、四环素和环丙沙星耐经菌百分率较高,对大观霉素和头孢曲松仍较敏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体外次抑菌浓度法诱导耐头孢曲松淋球菌,探讨其交叉耐药与多重耐药现象,为淋球菌耐头孢曲松机制的研究提供菌株和初步的理论基础.方法:将对头孢曲松敏感的标准株WHOA、WHOC、WHOD、WHOE及临床株ZSSY016以头孢曲松次抑菌浓度法连续传代培养,定期监测生物学特性,分析诱导前后菌株RAPD图谱的改变结果,并以琼脂稀释法检测诱导前后及诱导过程中菌株对其他抗生素耐药性的变化.结果:诱导后菌株对头孢曲松的MIC值提高了4~256倍,对青霉素、头孢呋辛的MIC值也发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四环素、环丙沙星及大观霉素的耐药性变化未发生显著改变.结论:体外次抑菌浓度法可诱导耐头孢曲松淋球菌,诱导易感性存在菌株间的个体差异,耐头孢曲松机制与交叉耐药/多重耐药机制存在多样性.淋病治疗应合理足量应用抗生素,以防止体内诱导产生耐药菌株.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淋病奈瑟菌体外药敏试验与治疗效果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9年6月青岛市胶州中心医院皮肤性病科分离培养出淋病奈瑟菌株的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n=40)和对照组(n=40)。所有分离株均接受青霉素、环丙沙星、四环素、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和阿奇霉素的药敏试验。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抗生素治疗,所有患者均随访评估临床治愈率。结果所有分离株均对环丙沙星耐药,耐药率100%;71株(88.75%)对青霉素耐药,其中15株(21.13%)为产生青霉素酶的淋病奈瑟菌;28株(35.00%)菌株对四环素耐药,其中5株(17.86%)为质粒介导高度耐四环素淋病奈瑟菌。70株(87.50%)、79株(98.75%)和25株(31.25%)分别对头孢曲松、大观霉素和阿奇霉素敏感。观察组起效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均出现轻微不良反应,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药敏试验提示淋病奈瑟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较高。依据药敏试验结果,淋病患者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能够有效提高治疗效果,缩短起效时间,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3.
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敏感性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 了解淋球菌流行株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 对1998年~1999年间广东省湛江地区分离出的98株淋球菌流行株,在系统鉴定的基础上,进行了抗生素敏感性的测定,以琼脂稀释法测定了青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头孢三嗪和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并根据CDC标准判定敏感、中度敏感及耐药。结果 青霉素、四环素、壮观霉素、头孢三嗪及环丙沙星耐药率分别为23.92%、49.45%、11.11%、16.  相似文献   

14.
356株淋病奈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环丙沙星、头孢曲松、红霉素、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壮观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和头孢噻肟的敏感性。方法 用纸片和琼脂稀释法测定药物敏感性 ,测定β 内酰胺酶。结果  3 56株淋病奈瑟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壮观霉素的耐药性分别增至 7.6% ,9.4%和 2 4.5% ,其余药物的耐药性均显著增加 ;检出 β 内酰胺酶阳性菌 81株。结论 河南地区淋病奈瑟菌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的耐药性相当高 ,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和壮观霉素的耐药性有增加趋势 ,但此三种药仍可作为治疗淋病的一线药物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淋球菌对5种抗生素的耐药情况,为制定淋病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2009-2011年广西南宁地区分离的96株淋球菌,在系统鉴定的基础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标准判定其敏感、中度敏感及耐药。结果 96株淋球菌中β-内酰胺酶(+)菌株为28株;质粒介导的高度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57株。环丙沙星耐药率为98.96%。头孢曲松和大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南宁地区淋球菌耐药以环丙沙星为甚,四环素和青霉素次之。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106株淋球菌中脂蛋白分型与环丙沙星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糖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PCR分别扩增淋球菌的gyrA、parC和脂蛋白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广州地区106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95 3%,共有19个脂蛋白亚型,最常见的亚型是17c,有49株(46 2%).对环丙沙...  相似文献   

17.
目的监测2006-2011年海南地区淋球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趋势。方法收集2006-2011年海南部分地区患者中分离的淋球菌384株,用琼脂稀释法测定4种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用纸片酸度法测定β-内酰胺酶。结果产青霉素酶淋球菌(PPNG)阳性率从2006年16.47%上升到2011年30.69%;高水平耐四环素淋球菌(TRNG)阳性率从24.71%上升到53.47%;环丙沙星耐药率在93.33%~100%之间,2010年为86.36%;头孢曲松耐药率从0上升到2.97%,低敏率从24.71%上升到87.88%;大观霉素未发现耐药菌株。结论 PPNG,TRNG,环丙沙星的耐药率明显上升,头孢曲松出现耐药株,低敏株也不断增加,表明了淋球菌的耐药趋势逐渐增强,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高度警惕;持续监测淋球菌的耐药性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广州地区106株淋球菌中脂蛋白分型与环丙沙星耐药的相关性.方法:用糖琼脂稀释法测定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MIC值,PCR分别扩增淋球菌的gyrA、parC和脂蛋白基因并测序分析.结果:广州地区106株淋球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为95 3%,共有19个脂蛋白亚型,最常见的亚型是17c,有49株(46 2%).对环丙沙星耐药的101株菌中,所有菌株在gyrA基因对应氨基酸的第91和95位点上均发生了突变,而parC基因随着MIC值的升高发生位点突变的概率呈上升趋势.在中低水平耐药组中,最常见的脂蛋白亚型是17c和14d,均有12株(28 6%).在高水平耐药组中,最常见的脂蛋白亚型是17c,有35株(59 3%),其次是14d,有11株(18 6%).结论:淋球菌脂蛋白亚型的分布存在地域性,与环丙沙星耐药程度高低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解脲脲原体对红霉素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73株从泌尿生殖道分离的解脲脲原体进行体外药物敏感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设立临床敏感菌株组以及标准菌株对照组,用PCR测序法检测23SrRNA的V区热点突变以及特异性引物PCR检测甲基化酶(ermA、ermB、ermC)、主动外排泵(mefA/E、msrA/B、mreA)等可转移耐药基因。结果 73株临床菌株中,耐药菌株35株(47.95%),耐药菌株MIC范围为8 ~ 32 mg/L。在耐药菌株组发现ermB耐药基因(19株,占54.29%)和msrA/B耐药基因(9株,占25.71%)的阳性扩增,其中有2株(占5.71%)同时存在ermB基因和msrA/B基因阳性扩增,ermB基因和msrA/B基因的阳性扩增比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临床敏感菌株组及标准菌株组均未发现23SrRNA的V区点突变及可转移耐药基因的阳性扩增。结论 ermB甲基化酶基因和msrA/B外派泵基因可能是导致解脲脲原体对红霉素耐药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