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原位非体外静脉转流肝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机体内环境和代谢的变化及其调控方法。方法 监测11例原位肝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血电解质、酸碱和血糖的变化,并作及时、适当的处理。结果 2例患者在血管开放即刻出现高钾血症,大部分患者在开放后5min血钾降低,需微泵持续补钾;血钠变化不大;血游离钙在无肝前期开始降低,需适量补充钙剂;大部分患者碱剩余(BE)在血管阻断后30min开始降低,pH、HCO3^-与BE的变化大体一致(术中机械通气下呼吸性因素忽略不计);大部分患者在血管开放后1—5min内PaCO2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所有病例在血管开放后血糖开始升高,需静脉给予胰岛素控制。结论 原位非体外静脉转流肝移植术患者围手术期除血钠变化不大外,机体内环境和代谢的变化较剧烈,需加强监测并作及时、适当的纠正。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术式改良.方法 结合文献介绍之术式,对几种改良术式进行评价.结果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在病肝切除时间、肝流出道重建时间、无肝期及术中出血量等指标上,优于传统背驮式肝移植术;4种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式中,3种不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优于保留肝静脉干的吻合术式.结论 供受体下腔静脉吻合的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应为背驮式肝移植的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肝移植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的适应证与围手术期处理.方法对1例肝豆状核变性(wilson氏病)、布加氏综合征及肝炎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实施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结果患者术后肝脏成活良好,各项异常指标逐渐趋于正常,但术后第13天死于突发消化道大出血.结论肝移植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围手术期正确的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成功关键.  相似文献   

4.
朱慧如  陈景繁 《广西医学》2007,29(6):812-813
目的 总结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的成功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10例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手术的临床资料,总结其成功经验.结果 10例肝移植术手术均成功,平均无肝期39.7 min.胆道并发症其成功1例,腹腔出血3例,急性排斥反应2例.术后全部恢复A级肝功,存活均超过1年.结论 肝移植术是治疗终末期肝病的有效手段,改良背驮式肝移植可缩短无肝期,预防流出道梗阻,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5.
背驮式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总结三例背驮式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1999年12月至2000年5月,对三例患者行背驮式肝移植术,通过对三例患者术前、术中及术后的监测及处理,总结背驮式肝移植的围手术期处理经验。结果 二例患者现已存活6个月及3个月,生活完全自理,肝功正常。一例患者术后并发急性肾功衰竭死亡,存活14天。结论 肝移植围手术期对肺部并发症,感染及捧斥反应的处理至关重要。FK-5064-MMF Pred三联法抗排斥反应近期疗效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肝移植治疗良性终末期肝病的适应证与围手术期处理。方法 对1例肝立状核变性(wilson氏病)、布加氏综合征及肝炎性肝硬化失代偿期的患者实施改良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术。结果 患者术后肝脏成活良好,各项异常指标逐渐趋于正常,但术后第13天死于突发消化道大出血。结论 肝移植在终末期肝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围手术期正确的处理是保证肝移植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变化及处理.方法 43例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患者均未采用静脉-静脉转流,术中插入Swan-Ganz导管和左侧桡动脉置管,监测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及术毕各时段血液动力学参数的变化,应用标准公式计算氧输送、氧耗量和氧摄取率,持续监测心输出量和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结果 无肝前期血液动力学无明显变化(P>0.05),门静脉、下腔静脉阻断和再灌注时血液动力学变化明显(p<0.01),无肝期心排血量明显下降(p<0.01),氧耗量在无肝期明显降低(p<0.01),在新肝期开始进行性增加(p<0.05~0.01),混合静脉血氧饱和度在无肝期明显降低(p<0.01),在新肝期开始进行性升高(p<0.05~0.01).结论 肝移植患者围手术期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参数波动明显,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采用非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时需维持血液动力学和氧动力学平稳,围手术期血流动力学和氧动力学的监测十分重要,对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围手术期处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梁宁  黄中华  秦丹丹  张庆敏  张学刚 《广西医学》2009,31(12):1759-1762
目的观察综合处理及适当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策略对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供肝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以预防术中再灌注综合征(PRS)的发生,提高肝移植术患者的安全性。方法21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均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麻醉下行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均在颈内静脉放置漂浮导管,围术期给予扩容、纠酸、保温、补钙等综合处理及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记录麻醉前,无肝期前5min,无肝期即时,无肝期10min、30min,新肝期即时,新肝期10min、30min、60min,术毕时的MAP、HR、CVP、PAP及患者咽温、尿量、血气分析、电解质、血糖的变化。结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稳定;无肝早期(门静阻断5min内)和新肝早期(门静脉开放后5min内)的MAP、CVP、PAV较无肝前期、麻醉前轻度降低,HR轻度增快;新肝期MAP、HR恢复到无肝前期水平;生化、血气分析在正常范围,血钙偏低;围术期血糖有渐升高趋势,但未超过10mmol/L,未采取特殊处理;21例患者均未出现PRS。结论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中门静脉开放前给予扩容、纠酸、保温、补钙等综合处理以及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等策略可预防再PRS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围手术期凝血功能障碍的防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3年11月至2004年11月收治的7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肝移植病例围手术期凝血功能的调控方法.结果 7例患者有1例患者因病情极重,并发多器官功能衰竭,在术前死亡,其余6例经围手术期积极调控出凝血功能,均接受背驮式同种异体肝移植.6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出血及血栓形成.结论慢性重型乙型肝移植围手术凝血功能的调控对肝移植手术及术后患者恢复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凝血功能调控能减少术中出血,减轻全身病理生理紊乱,提高机体对手术的耐受,降低术后血栓形成的危险.  相似文献   

10.
梁宁  梁伟民  顾华华 《微创医学》2004,23(5):582-585
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术围术期的变化及麻醉管理特点.方法采用全麻静吸复合麻醉,改良背驮式完全阻断门静脉、下腔静脉,原位肝移植术10例.观察术中各不同时间点的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率(HR)、心电监护(ECG)、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氧分压(PaO2)、血糖(BG)、体温及尿量.结果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平衡.无肝期MAP、CVP、PAP轻度降低,HR轻度增大,新肝期均恢复到阻断前水平.pH、PaCO2、pE、PaO2均在正常范围;血钾、钠、氯在正常范围,围术期血钙偏低;血糖有增高趋势,但均<10 mmol/L;咽温在36℃~37℃.结论经过补充血容量,完善的监控手段,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纠酸、补钙、保温、肾功能保护等综合调控,围术期血流动力学稳定,无明显酸碱紊乱.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改良背驮术肝移植无肝早期和新肝期的循环变化及调控。方法  13例终未期肝病患者接受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术 ,观察无肝早期和新肝早期不同时间点的MAP、HR、CVP、PAP及尿量。结果 围术期血流动力学基本平稳。无肝早期MAP、CVP、PAP较无肝病期、麻醉前较轻度降低 ,HR轻度增快 ;新肝早期MAP、HR开始恢复到阻断期水平 ,CVP、PAP增高 ,本组病例CVP、PAP偏高。结论 改良背驮式肝移植无肝早期及新肝期早期及时补充血容量 ,应用血管活性药物 ,纠酸、补钙等措施 ,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2.
原位肝移植术麻醉管理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原位肝移植术的麻醉管理。方法 :采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 ,术中加强监测血液动力学、血气、血生化、凝血功能、体温、血糖、出血量和尿量。结合肝移植术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的特点 ,给予相应的麻醉处理。结果 :血液动力学和酸碱平衡在无肝期和新肝早期出现剧烈改变 ;围术期电解质变化突出在血钾和血钙上 ;无肝期血糖升高 ,新肝期血糖逐渐下降 ;凝血功能有一定程度的紊乱 ,需及时补充凝血因子 ,适当使用止血药物 ;术中体温变化明显 ,需及时处理。结论 :肝移植麻醉中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随时纠正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紊乱 ,加强血气、生化及凝血功能的检测与调控是手术顺利完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重点观察原位肝移植术中电解质、生化和酸碱的变化及麻醉管理。方法选择终末期肝病病人20例,17例采用经典原位肝移植术,3例采用背驼式肝移植术。分别于术前、无肝期前10 min、无肝期30 min、开放前10 min、新肝期10 min、新肝期30 min抽血测血气及各项生化指标。结果整个术中血Na+无显著变化,血K+与术前相比无显著变化,新肝期血K+有下降趋势,血Ca2+无肝期有显著差性下降,无肝期、新肝期存在明显代谢性酸中毒。整个术中血糖逐渐增高。结论肝移植术中电解质和酸碱变化较大,应及时监测及处理,维持内环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14.
杨美芳  高海女  薛寒  范骏  马伟杭 《浙江医学》2007,29(7):643-644,647
目的研究肝移植受体发生巨细胞病毒(cytomegalovirus,CMV)活动性感染时补体C3、C4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应用速率散射比浊法分别检测三组人群肝移植受体外周血补体C3、C4水平。结果肝移植受体CMV活动性感染组C3、C4的水平明显高于无活动性感染组(P〈0.05),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而无活动性感染组补体C3、C4水平则明显低于健康组(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CMV活动性感染时,补体系统处于激活状态,而激活的补体系统可能参与了移植器官排异过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分析背驮式肝移植术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液动力学改变.方法 20例门脉高压症终末期患者在静-吸复合全身麻醉下行背驮式肝移植术.并记录手术开始后30 min、无肝期5 min、无肝期30 min及新肝期3 min、新肝期10 min、新肝期30 min的中心静脉压(CVP)、肺动脉平均压(MPAP)、肺动脉楔压(PAWP)、心脏指数(CI)、体循环阻力指数(SVRI)、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血液动力学指标.结果无肝期MPAP、PCWP、CVP均低于手术开始后30 min(P〈0.05),但SVI、CI减少不明显,无肝期血液动力学基本平稳;在新肝开放后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明显,MPAP、PCWP、CVP升高(P〈0.01),CI降低,肺动脉平均压(MPAP)和肺循环阻力指数(PVRI)增高(P〈0.05).结论背驮式肝移植术门脉高压症患者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明显,应加强此术式血液动力学的监测和管理,特别是在新肝开放后,血液动力学指标的变化更明显.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肝移植麻醉的术中处理。方法 对4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全麻下实施肝移植手术过程中的麻醉处理,术中有创动脉压、上下腔静脉压、尿量、脉搏氧饱和度(SpO2)、血气、电解质、血常规和凝血功能监测及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新肝开放过程顺利,提示麻醉、监测及相应的处理措施得当。结论 肝移植麻醉中,维持麻醉和循环稳定及多系统多器官的功能监测是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背驮式原住肘移植(PBOLT)麻醉过程中血流动力学、酸碱电解质和凝血等的变化规律并总结分析。方法:56例肝炳晚期行PBOLT的病人,采用气管内插管静吸复合全身麻醉,分别于切皮前、无肝前期、无肝期、新肝期采集血流动力学指标,酸碱电解质、血糖及凝血功能等检测结果,观察其变化规律。结果:无肝期平均动脉压(MAP)下降和心率(HR)增快,新肝期5min体循环阻力(SVR)和MAP下降,而HR进一步增快,并出现明显的代谢性酸中毒,无肝期及新肝期出现明疑的低钙血症,新肿再灌注后救糖持续升高,与切皮前比较差异最著(P〈0.05)。结论:PBOLT病人,在无肝期和新肝再灌注期仍会出现明显的血流动力学、酸碱电解质和血糖的变化,良好的麻醉管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浆和胆汁中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和白细胞介素6(IL-6)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和细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例肝移植患者进行研究,测定围手术期血浆及胆汁中的sIL-2R和IL-6.结果急性排斥时,血浆sIL-2R在病理诊断前就可升高,胆汁IL-6在4例患者中3例日升幅大于450 pg/ml;细菌感染时,血浆IL-6可明显升高;胆汁sIL-2R在急性排斥和细菌感染时均无明显变化.结论sIL-2R和IL-6对于肝移植术后早期急性排斥和细菌感染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术中应用乌司他丁是否能减少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术后急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方法 31例术前血肌酐、尿素氮正常的重型肝炎患者行改良背驮式原位肝移植术,均未采用体外静脉-静脉转流.数字随机法分为2组:乌司他丁组(U组,n=15例)和对照组(C组,n=16例),分别于术前、术后24 h分别抽取桡动脉血测定β_2-微球蛋白(β_2-MG)值、肌酐、尿素氮及留取新鲜尿液测定尿β_2-MG值,记录两组患者术后肝移植相关性肾功能衰竭的发生率以及术后转归等情况.结果术后24 h乌司他丁组有4例而对照组有10例发生肝移植相关性肾衰(P<0.05).术后24 h发生的急性肾功能衰竭(ARF)的患者乌司他丁组4例均不需要血透治疗,治愈出院;而对照组ARF有4例需要进行血透,2例死亡,3例病情未愈但自动出院,5例治愈出院;两组术后24 h血、尿β_2MG、肌酐、尿素氮均较术前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和P<0.01),两组间比较,对照组术后24 h血、尿β_2MG、尿素氮值均明显高于乌司他丁组(分别为P<0.05和P<0.01).结论 术中应用乌司他丁对重型肝炎患者肝移植围术期的肾功能具有保护作用,能减少肝移植相关性肾衰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