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在压力舱增压时,探讨经面罩对鼻咽部加压预防耳气压伤的作用。方法16名常发生耳气压伤的飞行员,8名健康志愿者,咽鼓管通气阻力〈6kPa。分别在低压舱或高压舱增压。结果在飞行员封闭后鼻孔或声门,对鼻腔或鼻及鼻咽部加压,志愿者呼吸道加压,都有良好的平衡鼓室压的作用。面罩加压前后的鼓室压进行比较,P〈0.01,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结论当人体的环境压力增加时,经面罩对鼻咽部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压力可以预防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中耳炎是咽鼓管急性阻塞的一种表现。咽鼓管是沟通鼻咽部与中耳鼓室的通道,中耳内的分泌物可经此管排至咽部。婴幼儿咽鼓管较短,峡部宽且平坦,出生后第一次啼哭和吸气时,鼻咽部的羊水或粘液等易经咽鼓管进入中耳,成为引发中耳炎的重要原因。另外,喂养方式不当也可造成小儿中耳炎。小儿急性中耳炎的临床表现特殊,易误诊,如不能及时治疗转变成慢性中耳炎,则会在感冒时引起反复发作,长此以往,可致听力下降,甚至导致耳聋。因此,家长们应注意纠正不规范的喂乳方式,以预防小儿中耳炎的发生。哺乳时,母亲应取坐位,并将与哺乳乳房同侧的脚用矮凳垫起…  相似文献   

3.
鼻咽内窥镜对咽鼓管咽口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正常成人咽鼓管咽口进行观察,找出可以描述咽鼓管咽口的量化指标,为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利用鼻咽内窥镜观察并录像记录58例正常成人咽鼓管咽口。分别用0°,30°,60°,90°内窥镜观察鼻咽部和咽鼓管咽口。结果经比较认为,60°内窥镜是观察咽口及鼻咽侧壁的最佳角度。该角度镜面与咽口平面平行,观察咽口最直观,对于咽口处于开放状态时,此角度能窥及管内情况。而且通过镜面的旋转和上下左右移动,可以清楚地观察圆枕、前唇、提肌隆突、咽隐窝和下鼻甲后端在鼻腔侧壁的附着处。0°镜观察鼻咽顶壁和后壁视野清晰。结论提出:①提肌隆突在咽口内形成的弓形皱襞的前缘与鼻腔外侧壁的夹角,②提肌隆突后缘与咽口前壁的夹角,③圆枕与咽口前唇的相对厚度,④咽口静止时的开放状态及⑤吞咽时咽口的运动方式作为描述咽口形态的量化指标,并以此为根据,将咽口形态分为椭圆形2.6%,喇叭形19.8%,三角形68.1%,缝隙形9.5%。本研究为计算机辅助图像分析咽鼓管咽口形态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低压舱内不同方式鼻咽部加压对预防耳鼻气压性损伤的效果.方法 10名健康志愿者,咽鼓管通气阻力<6.0 kPa.低压舱以20 m/s的速率由3500 m模拟海拔高度增压到地面.被试者发生"压耳"感时,经面罩进行全呼吸道加压、封闭声门鼻腔及鼻咽部加压、封闭后鼻孔全鼻腔加压,压力为6.0 kPa,使鼓室内外压力平衡.分别测面罩加压前后鼓室压.结果 志愿者经不同途径对鼻咽部加压都有良好的平衡鼓室压的作用.对面罩加压前后的鼓室压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当人体的环境气压增加时,经面罩对鼻咽部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压力可以预防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患者 男,75岁、间断涕中带血20d。查体:左侧鼻咽部咽鼓管圆枕的前唇可见一约15mm×15mm大小扁圆形肿物,厚度约5mm,呈棕黑色,表面不规则,周围软组织略充血,肿瘤表面无溃疡、坏死等。咽鼓管咽口部分被肿瘤阻塞。  相似文献   

6.
<正>病人,女,49岁。2月前患慢性咽炎,近来觉鼻咽部不适、发干,偶咳浓痰。在外院行鼻咽部CT平扫示:右侧鼻咽部见软组织样密度影(CT值约为35Hu),致同侧咽鼓管咽口及咽隐窝消失,未见相邻颅底骨破坏。CT诊断:右侧鼻咽部肿物(鼻咽癌?)。遂来我院就诊。查体:体温36.8  相似文献   

7.
患者女,18岁。1年前在外院诊为咽结核,治愈后觉双鼻塞,头晕,头部胀痛,晨起时明显,鼻塞渐加重,后完全不能通气,只能经口呼吸。查体:专科情况,鼻嗅觉差,鼻咽部粘连,咽鼓管口不能窥见,扁桃体Ⅰ°大,悬垂消失,软腭与咽后壁粘连。界限不清,软腭不能抬举,鼻...  相似文献   

8.
鼻咽部与咽部的内窥镜检查和图象记录技术的发展,使观察咽鼓管咽口可以成为常规检查手段应用于临床。但是对咽鼓管咽口形态的描述较含混,对形态的分型各家意见不一致。本文对正常成人咽鼓管咽口进行观察,以期找出可以量化的描述咽鼓管咽口的指标。为进一步对咽鼓管咽口进行量化研究奠定基础。1 对象和方法受检者为无耳鼻咽喉科疾病史的正常成人,共58名,116耳。平均年龄27.22,(18~44)。男性42名。女性16名。经纯音测听检查和声阻抗检查无异常。内窥镜检查鼓膜并记录,无穿孔、渗出等病变。1%的卡因鼻腔表面麻…  相似文献   

9.
发展和评估一种显示咽鼓管解剖结构及功能测试的磁共振成像技术。方法:这项研究有11个志愿者参加,在形态滨评估中,采用轴位和冠状位的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R/TE=3194/100ms)及T1加权梯度回波序列(TR/TE=42/4.6ms)。功能测试则是在Valsalva实验之前及过程之中采用压脂的动态快速梯度回波序列(TEF)(TR/TE=15/6.2ms;4sec)进行单层扫描。结果:多层扫描序列可良好的显示咽鼓管的骨质部分、管软骨(中外层)、纤毛上皮层、Ostmann‘s脂肪体以及腭帆张肌、提肌。在进行Valsalva实验时,运用动态快速梯度回波单层扫描序列的22例中有20例的咽鼓管开口得以显示。结论:本文介绍的MRI技术可显示咽鼓管开口,并提供详细的鼻咽部解剖资料。仅一次检查使全面了解咽鼓管开口,并提供详细的鼻咽部解剖资料,仅一次检查使全面了解咽鼓管的形态及其功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方法:以1%麻黄素和1%地卡因喷鼻腔及鼻咽部3次,充分麻醉和收敛鼻咽粘膜后,以30°鼻内窥镜观察咽鼓管口,吸除管口分泌物,将导管置入咽鼓管口,先向管内注入空气数次后注入地塞米松5mg,以空针推入少量空气后,再将全部药液注入鼓室。结果:275耳中治愈253耳,好转16例,无效6耳;治愈率92%,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鼻内窥镜下咽鼓管注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取得较好疗效,经验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11.
咽鼓管是连接鼻咽部和中耳腔的细管,通过间断性的开闭,使中耳腔内的气压与外界大气压保持平衡,咽鼓管通气功能不良导致的航空性中耳炎和变压性眩晕严重影响飞行安全,所以咽鼓管通气功能检测是招飞体检过程中重要的检查项目之一。我们对济空2008-2010年招飞体检过程中,咽鼓管通气功能常规瓦尔萨尔瓦法(Valsalvamethod)^[1]检查异常的135名学生进行了鼓室导抗检测,其中116名的鼓室导抗图为A型正常鼓室导抗图,具体情况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以CT为中心探讨鼻咽癌的诊断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陈宪 《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11):690-694
随着影像医学的发展 ,特别是CT的应用 ,为鼻咽癌的诊断提供了精确的定位和分期的依据 ,极大改善了传统诊断的落后状况 ,对重新认识和研究鼻咽癌提出了新课题。1 相关解剖与病理1.1 解剖鼻咽部 :位于蝶骨体和枕骨底部的下方 ,呈不规则的立方形 ,根据其空间形态 ,分为以下几个壁 :顶后壁 :顶壁与后壁之间不构成明显角度 ,呈穹隆状 ;两侧壁 :为鼻咽腔最重要的部分 ,两侧基本对称 ,包括咽隐窝、咽鼓管隆凸、咽鼓管口 ;前壁 :两侧后鼻孔及鼻中隔后缘 ;底壁 :鼻咽与口咽交界处。因此 ,前壁和底壁并不形成一面“壁” ,而是一解剖区域的空间划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在低压舱下降时,了解经面罩对鼻咽部加压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时能否预防耳气压伤。方法16名常发生耳气压伤的飞行员和10名志愿者,咽鼓管通气阻力<6kPa。低压舱以20m/s的下降率自3500m降到地面高度。受试者发生明显的"压耳"感时,进行面罩增压6kPa平衡耳鼓室压。飞行员模拟飞行条件平衡耳鼓室压时,低压舱中止下降高度;志愿者平衡耳鼓室压时,低压舱中止下降高度,并测面罩增压前后的耳鼓室压进行比较。结果在16名飞行员中,有11名需要借助鼻咽部增压才能平衡鼓室压。在11人中有3人为单耳咽鼓管主动通气不良。面罩充气平衡耳鼓室压的次数为2~3次,平均为2.36±0.48次。面罩充气前后的鼓室压分别是-2.04±0.58kPa和-0.09±0.05kPa,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t=7.132,P<0.01)。志愿者感到"压耳"时耳鼓室压在-2.17±0.52kPa,面罩加压后耳鼓室压为-0.08±0.06kPa,差异有统计学上的显著性意义(t=6.836,P<0.01)。结论当人体的环境压力增加时,经面罩提供大于咽鼓管通气阻力的鼻腔充气可以预防耳气压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图1CT平扫示鼻咽后壁及左侧壁增厚的软组织肿块突向鼻咽腔,咽旁间隙清楚图2MR矢状位T1WI示鼻咽顶后壁等信号软组织肿块,表面较光滑图3横断位T2WI示鼻咽后壁及左侧壁高信号肿块突向鼻咽腔内,左侧咽隐窝及咽鼓管开口消失,咽旁脂肪间隙清晰患者女性,53...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量咽鼓管通气阻力及维持咽鼓管开放状态的最低压力 ,进而探讨咽鼓管被动开放机制。方法测咽鼓管组织张力 ,共检测 2 4名男性飞行员。ZO 90 1型声阻抗仪测量中耳腔压力。测咽鼓管通气阻力 ,在鼻前孔和外耳道放置气体压力传感器 ,检测外耳道气压变化时的鼻咽部压力作为VRET。飞行验证 1 60耳 ,低压舱验证 60耳。结果咽鼓管通气阻力个体差异较大 ( 1 .2 0~ 6.86kPa)。咽鼓管开放后 ,鼓室腔压力随面罩内压力变化而变化 ;面罩内压力降至近 0 .70kPa ,鼓室腔压力突然降至 0kPa左右 ,个体差异较小。飞行组 1 60耳中 1 9耳有耳气压伤表现 ,1 41耳无气压伤耳 ,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 (P<0 .0 0 1 )。低压舱组 60耳 ,9耳有耳气压伤表现 ,无气压伤 5 1耳 ,差异有高度显著意义 (P <0 .0 0 1 )。结论经面罩加压可以使咽鼓管被动开放。咽鼓管被动开放后 ,只要 0 .70kPa的压力就能维持其处于开放状态。VRET与耳气压伤的发生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16.
张旭东  李和安 《人民军医》2000,43(7):421-422
1995~1998年,我们对慢性分泌性中耳炎64例,采用鼓膜穿刺、咽鼓管量管注药、咽鼓管置管拍氧的三联治疗,取得了较好效果。1临床资料1.1一般情况男39例,女25例;年龄23~66岁。病史3~14个月,均为单耳发病,经反复鼓膜穿刺治疗无效。以耳闷、听力下降、耳鸣为主要症状。治疗前均进行鼓膜、声阻抗、纯青测听、鼻腔及鼻咽部检查。查体:鼓膜混浊(少数淡红色),鼓室压力曲线为C型16例,B型48例,纯音测听均为传导性聋,气导损失30~50dB。均除外鼻腔疾病及鼻咽部占位病变。1.2治疗方法配制三联药液(氧氟沙星029,地塞米松5mg,干扰素…  相似文献   

17.
张旭东  李和安 《武警医学》2001,12(5):310-310
1997年以来 ,我们对经治的 6 4例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进行了“鼓膜穿刺 咽鼓管置管注药 咽鼓管置管吹入氧气”的三联治疗 ,取得了较好效果。1 临床资料1 1 一般情况 男 ,39例 ,女 2 5例 ;年龄 2 3~ 6 6岁 ,单耳发病 ,病史 3~ 14月 ,均经反复鼓膜穿刺治疗无效。以耳闷、听力下降、耳呜为主要症状。治疗前均进行鼓膜、声阻抗、纯音测听、鼻腔及鼻咽部检查。检查见 :鼓膜混浊 (少数淡红色 ,可见液平 ) ,豉室压曲线为C型 (16例 )、B型 (4 8例 ) ,纯音测听均为传导性聋 ,气导损失 30~ 5 0db ,所有病例均除外鼻腔疾病及鼻咽部占位性…  相似文献   

18.
鼻咽部影像学检查与实用影像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X线平片、鼻咽腔造影,发展到CT和MRI检查鼻咽部以来,特别是后两者的使用,使鼻咽部病变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力大为提高。鼻咽疾患的影像表现是鼻咽解剖结构上变化的反映,因此,作为影像科医生,正确认识鼻咽解剖尤为重要。下面结合文献,大体标本的观察,及我们的...  相似文献   

19.
鼻咽部的恶性肿瘤绝大部分是磷状上皮癌,鼻咽部结构复杂,鼻咽癌与鼻咽部良性病变临床上常较难区别。鼻咽部病理组织学检查,由于活检部位或深度所限,有时出现假阴性。因此,从CT影像上及早诊断与鉴别诊断鼻咽癌,对于指导临床诊治具有重要意义。现搜集鼻咽癌患者33例,详细回顾性分析其影像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以加深对其诊断及鉴别诊断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鼻咽部肌上皮癌的CT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2005年我院发现的8例鼻咽部肌上皮癌的临床、CT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肿块原发于鼻咽部;2例位于软硬腭并侵犯一侧鼻咽部。1例位于软腭与咽侧壁交界处;1例位于软腭向上和向下鼻咽部和口咽部;2例位于一侧扁桃体和咽侧壁并侵犯一侧鼻咽部。肿块形态均不规则、其鼻咽腔面呈浅分叶状改变。6例平扫与邻近肌肉组织呈等密度,1例增强病变中心可见较低密度区;1例增强扫描肿瘤组织与周围组织无明显密度差别。侵犯鼻咽部的肿块均呈浸润性生长累及上下范围较大,最上达咽顶壁,最下达口咽部,前达上颌窦侧壁和鼻腔。1例上颌窦外侧壁骨质破坏、缺损;1例侵及邻近翼内板致骨质破坏、缺损。2例原发于鼻咽部者致一侧咽旁间隙变窄外移、腭帆提肌受侵犯。结论:CT检查的价值主要在于帮助确定肿瘤的部位、大小、范围、发展方向、与周围解剖结构的关系以及肿瘤的良恶性、有无淋巴转移、远处转移等,对肿瘤的分期、制定治疗方案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