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长爪沙鼠、金黄仓鼠和SD大鼠脑底动脉的比较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剖观察并比较了长爪沙鼠、金黄仓鼠和SD大鼠的脑底动脉结构。结果表明:3种实验动物的脑底动脉结构基本相似,其脑动脉均来自颈内动脉系和椎一基底动脉系。其差异在于,长爪沙鼠的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无后交通动脉相连接,不能构成完整的WilliS氏环,而仓鼠和大鼠的脑底大脑后动脉与小脑上动脉间有左右后交通动脉相连接,构成典型的WilliS氏环。  相似文献   

2.
长爪沙鼠脑底动脉的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结构。方法:采用血管铸型剂灌注法制作长爪沙鼠标本,解剖观察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结构。结果: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来自颈内动脉系和椎—基底动脉系,其小脑上动脉与大脑后动脉之间无后交通动脉相连接。结论:长爪沙鼠脑底动脉的后交通动脉缺损,不能构成完整的Willis动脉环。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遗传特性,并定向培育脑缺血高发种群。方法通过对5代定向培育的长爪沙鼠高发群动物共398只动物的右侧颈总动脉结扎模型进行观察,比较长爪沙鼠亲代与子代间脑底动脉Willis环的变异缺失类型,探求其遗传特性,并根据该遗传特性将Willis环后交通支缺失且前交通支缺失或细小的同类型的长爪沙鼠父母所生的子代雌雄个体配对繁殖,定向培育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结果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一致时,其子代大部分与其父母一致;而当双亲的Willis环类型不一致时,Willis环前交通支与母亲一致率为60.4%,前交通支与父亲的一致率为48.2%,两者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5)。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定向培育5代后,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时,一侧脑缺血造模成功率由F1代的40%提高到F5代的75%。结论长爪沙鼠脑底动脉Willis环变异有明显的遗传性,初步培育出了长爪沙鼠半脑缺血模型高发生率种群。  相似文献   

4.
目前 ,后循环及其临床缺血脑梗死综合征 ,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本文对后循环解剖与临床缺血脑梗死的病因、临床常见的综合征及早期诊断作一扼要综述 ,以期提高对本病的认识。1 后循环概述[1 ]对脑血管解剖学方面作出杰出贡献的ThomasWillis发现 ,颈动脉负责大脑的血液供应 ,椎动脉负责小脑及其后部脑区的血液供应 ,在大脑底面 ,围绕视交叉、灰结节及脚间窝 ,由前交通动脉连结双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及后交通动脉连接颈内动脉和大脑后动脉近侧段组成一个血管网 ,即人们熟知的Willis环。Willis强调 ,当一条动脉阻塞后 …  相似文献   

5.
目的解剖观察成年长爪沙鼠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的缺失变异类型。方法选用128只成年长爪沙鼠,脑缺血死亡或乙醚麻醉处死后,解剖后在镜下对其脑底表面的动脉及前后交通支进行了观察。结果所解剖的长爪沙鼠存在7种前交通支的变异类型和5种后交通支变异类型。其中,前交通支缺失的类型占总数的46·1%,后交通支的缺失类型占总数的85·2%,两者同时缺失的概率为39·27%,与单侧结扎的方法制备脑缺血模型的成模率相近。结论长爪沙鼠的脑底动脉前后交通支存在多种变异,尤其是某些个体存在完整的后交通支。  相似文献   

6.
长爪沙鼠Willis环解剖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从Levine发现用夹闭长爪沙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能产生全脑缺血后,这种动物就开始被广泛应用于制备脑缺血模型,在国内外的研究中均有用这种动物制备脑缺血模型的报道。为了解长爪沙鼠Willis环的缺失程度,我们通过橡胶灌注法和单宁酸-氯化铁媒染法构筑了长爪沙鼠脑底动脉的结构,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脑缺血因其高的发病率而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用于研究脑缺血的动物模型较多。其中长爪沙鼠因大脑基底动脉环先天性发育不完全而成为脑缺血研究的较理想模型。长爪沙鼠脑缺血模型在研究单侧脑缺血和全脑缺血方面都具有独特的优势,在研究脑缺血后脑区的病理变化、再灌注损伤机制及开发脑保护药方面都得到十分广泛的应用。本文针对不同脑缺血模型尤其是长爪沙鼠模型的制作方法、优缺点及应用领域,将近年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和综述。  相似文献   

8.
长爪沙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测定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对长爪沙鼠线粒体DNA控制区全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长爪沙鼠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所得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合已公布啮齿类动物D-loop区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小进化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获得长爪沙鼠D-loop区序列,其与家鼠、小家鼠和仓鼠平均同源性为58%;碱基组成分析显示,长爪沙鼠与啮齿类动物有相似的碱基组成和碱基偏离,其A-skew和G-skew分别为0.0047和-0.28。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长爪沙鼠与家鼠(0.35)、黑家鼠(0.38)和仓鼠(0.39)具有较近的遗传距离,其分化顺序为跳鼠、蔗鼠、长爪沙鼠、仓鼠、家鼠和小家鼠。结论本研究获得长爪沙鼠D-loop区全序列,确定了长爪沙鼠与仓鼠、家鼠、小家鼠及其它啮齿动物的进化关系,为长爪沙鼠进化研究、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9.
颅底动脉环是调节颅内平衡血流的重要结构,它位于脑底下方、蝶鞍上方,环绕视交叉、灰结节、乳头体。因为1664年Thomas willis对颅底动脉环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和功能研究,因此颅底动脉环又被称为willis环。willis环是由一条前交通动脉和成对的大脑前动脉、颈内动脉末端、后交通动脉和大脑后动脉组成,是血液补偿结构,因为willis环连接颈内动脉系统及椎基底动脉系统,当一侧颈内动脉或椎基底动脉发生狭窄  相似文献   

10.
脑底动脉环各动脉的长度和直径的测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00例脑底动脉环测量的结果表明在国人脑底动脉环中出现线状异常(交通动脉外径<0.5mm,其余动脉外径<1.0mm)动脉的占20%(20例);各动脉长度变异系数最大者为前交通动脉(39.92),直径变异系数最大者为右后交通动脉(40.32),其次为左后交通动脉(36.94)(表3);构成脑底动脉环的各对动脉的长度间没有显著差异,但其外径多数左侧大于右侧,并且有显著差异;大脑后动脉与后交通动脉的外径间成反比关系。此外,本文还讨论了脑底动脉环的机能意义及动脉环异常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翼点入路是颅底外科常用的入路之一,大脑后交通动脉是组成脑底动脉环的重要血管,临床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解剖特殊,周围结构深在、功能重要,与鞍区及中颅底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了解翼点入路上大脑后交通动脉及其穿通支的显微解剖,为临床显微神经外科手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大鼠脑动脉解剖及其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45只大鼠经墨汁乳胶混合液灌注,观测其脑动脉系统。发现多数大鼠大脑前动脉合并成一条总前大脑动脉(71.11%),后交通动脉连于大脑后动脉和基底动脉之间(86.66%),闭锁型动脉环的出现率为97.78%。基底动脉的第二无分支区,是制作大鼠脑缺血模型的最佳血管阻断部位。  相似文献   

13.
长爪沙鼠分布区灭鼠后鼠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爪沙鼠、子午沙鼠、黑线仓鼠为鄂尔多斯高原长爪沙鼠鼠疫疫源地常见野栖鼠类 ,在我省定边县鼠疫疫区可以见到三者共存区域。为了研究其种间关系 ,从 1991年开始连续观察夜行鼠种类和密度变化 ,并开展了长爪沙鼠分布区灭鼠后鼠类种群密度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 :长爪沙鼠和子午沙鼠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对生存空间的占据 ;种间斗争更为明显地表现在夜行鼠之间 ,以子午沙鼠、黑线仓鼠的竞争力最强 ;生态环境的改变在种群斗争中能够起到积极地推进作用 ;灭鼠后鼠密度的回升与灭鼠效果有直接关系 ,生态灭鼠才是根本的灭鼠方法 ;随着退耕还林等生态型农业的进一步推广实施 ,可以使长爪沙鼠被其它鼠类取代 ,对控制鼠疫的发生和流行将起到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长爪沙鼠线粒体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全序列进行测定,并对其进行鉴定及进化分析。方法根据长爪沙鼠已知基因序列设计引物,采用PCR产物测序法,对目的片段进行测序鉴定。结合已公布啮齿类动物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序列,分析其碱基组成、遗传距离、并基于最小进化法和UPGMA法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获得长爪沙鼠线粒体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全序列,其与家鼠、小家鼠和仓鼠均具有较高的同源性(76~98%);进化分析结果显示,长爪沙鼠与家鼠、黑家鼠和仓鼠遗传距离较近;碱基G的含量分别为6.9%,10.7%,15.2%,符合mtDNA的特点;A+T含量分别为68.2%,64.1%,59.2%,明显低于G+C含量,符合哺乳动物的特点。结论本研究为首次获得长爪沙鼠ATPase8,ATPase6,COX3基因全序列,长爪沙鼠与家鼠、黑家鼠和仓鼠具有较近遗传距离,本研究为长爪沙鼠进化研究、线粒体的结构和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5.
大脑动脉环是大脑两半球主要动脉的集中吻合,位于脑底、脑桥前缘和视神经交叉的前方之间,在蛛网膜下腔内。参与构成此环的动脉有左右大脑前动脉、前交通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左右后交通动脉及左右大脑后动脉。此环在1664年为Willis首先描述。由于此环在人种之间、同一种族的个体之间均可出现差异或变异,因此以后不少人对它进行观察,提出了关于它的各种变异形态的材料。例如国内有蔡振邦(1955)、毛增荣(1958)、邱治民和冯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弄清鼠肝炎病毒感染长爪沙鼠后所引起的消化道病理变化及其在消化道分布的情况。方法取4个年龄段的普通级长爪沙鼠,利用MHV(murine hepatitis vires,MHV)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血清学检测(间接ELISA法)结果对其进行了全面的研究。结果全部血清学阳性的沙鼠均出现肝脏的灶性坏死,肝细胞界限不清晰,细胞核大小不一,部分细胞崩解,并可见到合胞体。MHV阳性细胞主要分布在肝血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MHV阳性肝细胞的数量较少,呈现分散分布,阳性细胞内可见大小一致的MHV阳性颗粒,未见形成明显的包涵体结构。部分胃黏膜上皮及腺上皮脱落,MHV阳性反应呈局灶性分布于胃底腺颈部和胃底腺间的结缔组织,阳性细胞主要为胃底腺颈部的胃底腺主细胞。肠道的病变主要表现在固有层内的淋巴细胞浸润,以结肠和盲肠部分较为明显。结论普通环境饲养的实验长爪沙鼠对鼠肝炎病毒易感,该病毒感染可引起实验长爪沙鼠肝、胃、结肠和盲肠等器官的病理变化,病毒主要分布在肝血窦内皮细胞、枯否氏细胞和胃肠黏膜上皮中。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长爪沙鼠的消化系统的病理变化可作为诊断和检测长爪沙鼠鼠肝炎病毒感染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7.
韩峰 《右江医学》2007,35(3):356-356
脑动脉瘤最常位于颅底经过蛛网膜下腔的主干动脉发出分支的部位。约80%的颅内动脉瘤分布于脑底动脉环的前半部。临床上对颅内动脉瘤破裂引起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的TCD监测,发现出血多为脑底动脉环前半部动脉瘤所致,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出血在临床上很少见,本文报道1例小脑后下动脉瘤破裂出血病例,运用TCD动态观察该例病人术后不同脑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状态的改变情况。  相似文献   

18.
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发育不全与脑血管病关系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手术显微镜观察11例一侧大脑前动脉近侧段发育不全和6例正常形态之Willis环前部,并用HE,VG,Gomori和醛品红染色法对每例颈内动脉分叉处,大脑前动脉与前交通动脉交界处及大脑前动脉近侧段中段共14个部位进行病理组织学研究。结果表明:(1)发育不全组两侧大脑前动脉近侧段管径相差甚大,而同一倒两侧大脑前动脉远侧段接近一致;(2)病变的发生率在发育不全组两侧及发育不全组和对照组之间均有明显的不  相似文献   

19.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的方法,观察了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脑底动脉上血管活性肠肽(VIP)和P物质(SP)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SHR各主要脑底动脉SP的含量在2.60~3.51pg/mg之间.大脑前动脉(ACA)SP的含量SHR比对照京都Wistar(WKY)大鼠小,在其它脑底动脉上SP的含量SHR和WKY大鼠无差异.SHR各主要脑底动脉上的VIP含量在2.30~2.55pg/mg之间,和WKY大鼠均无明显差异.同时对SHR脑底动脉上肽类物质含量的变化的意义作了进一步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长爪沙鼠行为观察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作者对封闭群长爪沙鼠的生存和生殖两大系列行为进行了观察,包括:摄食,饮水和排泄行为,活动与休息行为,探索行为,啃咬行为,争斗行为,社会行为,性行为,分娩行为和父性母行为等。长爪沙鼠具有不同于大鼠,小鼠,仓鼠的特有行为,如一夫一妻交配行为,好奇心很强的探索行为,高超的筑巢技巧,性成熟后新同笼激烈咬架,侵袭行为,及癫痫样发行为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