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膜形成的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机制和处理方法。方法:对393例进行术后随访观察。结果:有21眼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发生率5.0%,用皮质类固醇治疗有效,1周内大部分吸收,无1例复发,有2眼用YAG,1眼失败,不影响术后矫正视力,结论:人工晶状体前膜是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后常见早期并发症,其形成可能与血-房水屏障破坏和免疫反应有关,大多数病例通过药物治疗可完全吸收,视力增进。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甲强龙冲击治疗早期人工晶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 早期,大剂量甲强龙静脉滴注治疗21例(21眼)复杂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用药3-5天后改用地塞米松,递减至停止(5天左右)。结果 21例用药1-2天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开始吸收、变薄,5-8天,16例人工晶状体前膜完全吸收,5例瞳孔缘与人工晶状体间有点状粘连,瞳孔缘有少许纤维机化膜残留,所有病例人工晶状体表面透明,不影响视力,无严重皮类素固醇并发症发生。结论 大剂量甲强龙早期静脉滴注冲击治疗复杂性白内障摘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效果可靠,且短期应用副作用小、安全。  相似文献   

3.
赵思山  郭景瑞 《眼科》2001,10(5):271-272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治疗和预防。方法:对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328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发生人工晶状体前膜18例,占5.5%,均经过抗炎,散瞳,热敷,激素等综合治疗。结果:18例人工晶状体前膜全部吸收,视力恢复良好。结论:早期发现,早期处置,这样减少或避免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并发症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4.
人工晶状体前膜药物治疗与术后随访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药物治疗与随访的关系,观察29例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连续随访时间及治愈26例,说明术后早期连续随访对药物治疗前膜的重要性。29例前膜出现时间1-15天,平均为8天,因连续随访,及时以甲基强的松龙球旁注射联合散瞳治疗,26例前膜自行吸收,占89.6%。作者认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周内的连续随访是及时发现并及早药物治愈晶状体前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张洪勋  李宏科  吴玮 《眼科》2001,10(3):146-147
目的: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治疗措施。方法:对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34例根据膜形成程度给予活动瞳孔、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应用及YAG激光治疗。结果:经治疗前膜消退时间为1-2天者13例,3-5天者18例,7-10天者3例,视力均有所提高。结论:不同类型白内障人工晶体状体植入前膜形成的发生率不同,治疗关键是早期发现、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白内障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原因及药物治疗方法。方法对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31例(31眼)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患者给予皮质类固醇激素、结膜下注射尿激酶、5-FU,并利用裂隙灯显微镜对角膜、前房、瞳孔、前房吸收、矫正视力等情形进行观察。结果31眼中29眼经药物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吸收,视力恢复,治愈率为94%。结论人工晶状体前膜是一种异物反应膜,药物联合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7.
刘彦才  刘久英 《眼科研究》2002,20(5):387-387
伴有糖尿病的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已引起眼科医师的重视.我科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收治伴糖尿病的白内障患者中18例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应用地塞米松离子透入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伴糖尿病白内障36人,年龄45~73岁,平均58岁.糖尿病史1个月至12年,平均6年.经内科治疗糖尿病,病情稳定,无手术禁忌证.  相似文献   

8.
王玉岳 《眼科新进展》1998,18(4):224-225
晶状体前膜是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较常见的并发症。前膜形成的原因很多,若处理不当会严重影响视力。观察1995年~1997年48例糖尿病性白内障术后病人,23例患者在术后不同时期出现晶状体前膜,经及时治疗,21例前膜消失,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48例中,男ZI例,女27例,年龄40~60a。有糖尿病史入院前血糖控制正常者14例,有糖尿病史入院后控制血糖达正常者23例,入院后才发现有糖尿病者11例。1.2术前处理及手术方法术前用降糖药及胰岛素控制血糖,常规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  相似文献   

9.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前膜形成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白内障人工晶状体后前膜形成的因素,治疗及预后,方法统计前膜发生的眼数,程度,前膜与白内障的类型及与患者年龄的关系。结果592例中38例形成人工晶状体前膜,发生率6.4%。术后加强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的应用可减少这一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瞳孔膜的治疗方法。方法 用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瞳孔膜26例26眼。每日1次,每次20分钟。结果 26例26眼中22眼3天内吸收(84.2%),4眼5天内吸收(15.38%),总有效率100%,观察1周后无复发。结论 直流电碘离子导入治疗人工晶状体瞳孔膜有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眼前段严重外伤与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讨论严重眼外伤致眼前段结构紊乱的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方法:眼前段结构紊乱的处理包括:前和后粘连松解,瞳孔成形,瞳孔机化膜切开,虹膜根部离断缝合和以机化膜为依托的后房人工晶状体植入术,随访6月以上。结果:32眼手术顺利,术后视力0.1-1.2,平均0.5。术后25眼人工晶状体正位,7眼略偏心,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是主要并发症,经治疗痊愈。结论:眼前段结构恢复,用机化膜支撑人工晶状体,无需采用缝线固定的方法,可避免因缝线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发症的治疗应受到充分的重视 ,其中晶状体前膜的形成是影响术后视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也是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成功的重要环节。对象与方法1 对象 :我院于 1 999年 1月~ 2 0 0 1年 8月进行 96例 1 1 3眼白内障现代囊外摘出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术后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 1 2眼 ,占总手术眼数的 1 0 .6 %。其中糖尿病患者白内障 5眼 ;外伤性白内障 4眼 ;先天性白内障 1眼 ;老年性白内障 2眼。出现人工晶状体前膜时间为术后第 2~ 2 0天 ,平均 1 1天。2 方法 :我们将人工晶状体前膜分为 3级 :1级 :色素…  相似文献   

13.
童颖  吴萍 《眼科新进展》2008,28(7):533-534
目的 探讨眼部尿激酶和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人工晶状体前膜的疗效.方法 将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并发人工晶状体前膜的患者64例,随机分为眼部尿激酶和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组31例和非离子导入治疗组33例,观察2组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吸收时间、治疗2周时的眼压变化.结果 离子导入治疗组人工晶状体前膜平均吸收时间为(6.68±1.94)d,非离子导入治疗组人工晶状体前膜平均吸收时间为(8.33±2.19)d,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20,P=0.00).治疗2周时眼压水平:离子导入治疗组平均眼压为(1.99±0.44)kPa,非离子导入治疗组平均眼压为(2.36±0.35)kPa,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77,P=0.00).结论 眼部尿激酶与地塞米松离子导入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吸收快,安全、简便、有效,是一种新的给药途径,属无创性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曲安奈德联合5-氟尿嘧啶(5-Fu)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疗效。方法:选择外伤性白内障术后并发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患者,治疗组为52例52只眼,采用5-Fu和曲安奈德联合结膜下注射治疗;对照组为48例49只眼,采用地塞米松结膜下注射治疗,对比观察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吸收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治疗组人工晶状体前膜完全吸收率为90.38%;对照组完全吸收率为75.51%,两组患者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治疗组有6只眼发生角膜上皮点状脱落。结论:曲安奈德联合5-Fu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有较好的效果,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免疫学的关系已引起人们的关注。现将我科近3年多来所治疗的10例单眼人工晶状体前膜,分析如下:一般资料本组男6例,女4例。年龄56~取岁。均为老年性白内障。均为我科行常规白内障现代囊外搞出联合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病例。人工晶状体为国产三件式PMMA材料。术中用2%甲基纤维素维持前房,用平衡液作灌注液,术毕未用缩瞳剂。术后常规静脉滴注或口服地塞米松1周,术后2-3天开始用0.1%地塞米松眼液滴眼,托品卡胺散腹1月。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的临床表现:均在植入术后5天左右出现不同程度的眼部刺…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与晶状体支撑襻固定位置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5例45只眼老年性白内障行白内障出及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人工晶状体襻固定的位置。结果 人工晶状体襻固定于囊袋内1只眼;不对称囊袋和睫状体沟内固定26只眼;18只眼为完全睫状体沟内固定。结论 人工晶状体襻不完全睫状体沟内固定是前膜形成的因素之一,而囊袋内固定人工晶状体则可减少人工晶状体前膜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预防和治疗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方法:白内障搞出行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毕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委布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下方穹窿部注射甲基强的松龙0.5ml,对照组仅在术毕上方球结膜下注射妥布霉素2万U+地塞米松2mg。结果:治疗组对30例前膜形成16例,前房积血1例,晶状体夹持0;对照组34例,前膜形成34例,前房积血15例,晶体夹持10例。结论:甲基强的松龙局部应用可有效防治儿童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共发症。  相似文献   

18.
尿激酶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9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钢生 《眼科新进展》1998,18(4):237-238
自1993年9月至1997年9月,作者对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形成人工晶状体前膜9例患者采用尿激酶治疗,取得一定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9例患者中,男3例,女6例;年龄<10a者3例,35~40a者2例,M50a者4例;外伤性白内障5例,老年性白内障2例,并发性白内障2例;单眼8例,双眼1例;9例患者均由术者一人执行白内障搞出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形成人工晶状体前膜,形成时间在术后2~gd。根据Miyake等[’]的分级方法属于1级纤维膜2例,l级纤维膜7例。1.2治疗方法最初3例经扩瞳,地塞米松2.sing和5一氟尿呼陡(5-FU)20nlg…  相似文献   

19.
黄芳  祁华  沈枫  张磊 《国际眼科杂志》2011,11(9):1600-1601
目的:探讨小切口对无后囊膜无晶状体眼行两点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缝线悬吊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11眼无后囊膜或后囊膜不足以支撑人工晶状体的患者用RAYNER(570C)折叠式人工晶状体,通过小切口两点固定行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观察患者术后视力、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1d裸眼视力>0.5者5眼(46%),0.3~0.5者4眼(36%),2眼(18%)为0.2。术后1,3,6mo视力均达到或好于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结论:小切口两点固定折叠人工晶状体悬吊术是治疗无囊膜无晶状体眼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48例(50只眼)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其发病时间、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 50只眼术前均无葡萄膜炎病史。术后早期(1周)眼内反应性炎症消失后,出现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1)发病时间最早在术后10天,最迟在术后5月,平均27天。(2)临床表现各异:眼痛、视力下降或无任何自觉症状。人工晶状体前膜可2天内出现。(3)37只眼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炎症消失;11只眼人工晶状体前膜用YAG激光治疗;1只眼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仍反复发生葡萄膜炎,手术取出人工晶状体后再未复发;1只眼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治疗仍反复发生葡萄膜炎,眼球轻度萎缩。结论 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可能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变态反应引起。术后定期复查、早期诊断、及时应用皮质类固醇可减少并发症发生。YAG激光治疗人工晶状体前膜是积极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