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9 毫秒
1.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对12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4例,观察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4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加阿托伐他汀20mg/d,比较两组疗效。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心绞痛症状缓解明显(P〈0.05),心电图缺血改善明显(P〈0.05),两组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持续时间缩短(P〈0.05),而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治疗能提高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缓解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年8月—2013年8月我院收治的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压、心绞痛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压、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压低于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少于对照组,心绞痛持续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氨氯地平联合阿托伐他汀钙片能有效降低高血压合并冠心病患者的血压,降低患者心绞痛的发生次数,且不良反应少,临床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3.
王勇 《中国当代医药》2009,16(19):37-38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患者空腹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检测hs-CRP与对照组相对比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检测血脂水平与对照组下降幅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UAP患者,早期应用可抑制斑块炎性反应,改善内皮细胞功能,且常规剂量使用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4.
焦玲 《河南医药信息》2010,(9):39-40,42
目的评价早期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126例UAP患者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在常规吸氧、应用硝酸酯类、B受体阻滞剂、阿司匹林等传统治疗基础上,治疗组病例在发病24h之内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以后每晚10mg睡前口服;氯吡格雷75mg早晨1次顿服,连用6个月,入院24h及治疗后8周抽空腹静脉血测定TC、LDL—C、HDL—C、hs—CRP,同时观察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TC、LDL—C、hs—CRP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HDL—C较治疗前升高(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观察指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6个月内心血管事件发生少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卒中及心源性猝死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茧治疗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8例。对照组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董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和心绞痛发作次数及持续时间。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6%高于对照组的6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均少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心绞痛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联合地尔硫革治疗稳定型心绞痛有很好的协同作用,能有效改善和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受量,减少心绞痛的发作次数,降低心绞痛的持续时间,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118例UA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阿托伐他汀40mg/日)和对照组(阿托伐他汀10mg/日),观察两组患者用药后3个月的临床效果、血脂水平及不良反应。结果①两组患者服用阿托伐他汀4周、12周时的脂质水平变化比较,用药12周治疗组的TC、LDL下降明显,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较治疗前均有好转;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心绞痛发作次数和平均发作持续时间治疗前无差异,治疗后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治疗组83.1%(49/59)的患者心电图有改善,对照组66.1%(39/59)的患者心电图有改善,④服药一周后两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12例)均有谷丙转氨酶轻度升高(〈3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均无明显升高〉3倍),两组肾功能、肌酸激酶无明显变化。结论使用大剂量阿托伐他汀(40mg/日)治疗UA,临床疗效显著,无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探讨其对UAP患者血清hs—CRP和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48例已确诊的UAP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4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内科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用药3个月后比较其疗效、血清hs—CRP水平及血脂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7.50%,明显高于对照组(5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hs—CRP水平及血脂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提高UAP的疗效,显著降低hs—CRP水平,具有较强的调脂作用,是用于治疗UAP较理想的药物之一,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谭朝阳 《河北医药》2011,33(20):3102-3103
目的探讨曲关他嗪、阿托伐他汀两药物合用治疗冠心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将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144例冠心病患者分为治疗组71例、对照组73例,2组均进行扩冠、抗凝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另加服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0%,对照组总有效7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X2=7.34,P〈0.01)。治疗后治疗组心绞痛每周发生次数与持续时间均较对照组改善显著(P〈0.05);血脂各指标改善程度较对照组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嗪、阿托伐他汀联合用于冠心病治疗疗效显著,可于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效果。方法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 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 (n =2 9) ;阿托伐他汀组 (n =3 1)。定期测定血糖 (FBG)、胆固醇 (TC)、甘油三酯 (TG)、低密度脂蛋白 (LDL)、高密度脂蛋白 (HDL) ,记录 12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数值和 (∑ST)、一周内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每日心绞痛持续时间 ,作为心肌缺血的评价指标。结果 :两组间治疗后比较 ,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 <0 .0 1) ,TC、∑ST具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阿托伐他汀组治疗前后对比 ,TC、LDL、心绞痛发作次数、心绞痛持续时间、∑ST均有高度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不稳定性心绞痛降脂治疗能明显改善UAP病人的临床预后 ,阿托伐他汀是一种疗效确切而安全的降脂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应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7.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血脂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脂各指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曲美他嗉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对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软脉灵口服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病人随机分为A、B、C三组,均予常规治疗,其中,A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B组加用阿托伐他汀20mg/d;C组加用阿托伐他汀10mg/d,并服软脉灵口服液10ml,rid。以临床症状、心电图、血脂等为观察项目。结果B、C组治疗后较A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明显升高(均P〈0.05);B、C组治疗总有效率均为77.5%,A组总有效率为6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过程未见严重肝肾损害及出血病例。结论软脉灵口服液联合小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病人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高脂血症应用阿托伐他汀与辛伐他汀治疗的临床效果对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0年6月~2013年6月诊治的高脂血症患者126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3例,对照组给予辛伐他汀治疗,研究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分析患者临床治疗效果、血脂变化和不良反应。结果经不同方案的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8.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5.7%,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血脂情况,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出现的不良反应情况,研究组的不良反应为6.3%,对照组的不良反应为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治疗高脂血症,阿托伐他汀比辛伐他汀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舒血宁注射液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 UAP)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清 hs-CRP的影响。方法:选取就诊于我院UAP患者104例,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联合组,两组患者均予以心绞痛药物治疗,常规组加阿托伐他汀治疗,联合组加用阿托伐他汀和舒血宁注射液,治疗4周,观察疗效。结果联合组总有效率(92.31%)高于常规组(78.85%)(P<0.05);治疗前两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hs-CRP无统计学差异( P>0.05),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改善,且联合组改善程度优于常规组( P<0.05)。结论采用舒血宁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UAP,可显著提高疗效,改善心肌功能。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行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93.1%高于对照组的69.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发作频率均低于治疗前,持续时间均短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发作频率降低幅度及持时间缩短幅度均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治疗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发生较少,安全有效,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比观察阿托伐他汀与瑞舒伐他汀分别联合波立维(硫酸氢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61例。研究组采用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2组临床疗效、心电图改善情况、不良反应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联合波立维与瑞舒伐他汀联合波立维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均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临床疗效较好,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6.
曲美他嗪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曲美他嗪与阿托伐他汀配伍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同时给予阿托伐他汀10mg,每晚睡前服用1次;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曲美他嗪20mg,每天3次;疗程8周。观察两组疗效以及治疗前后血脂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5.0%,对照组77.5%,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血脂水平均显著改善.但两组问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方法基础上联合应用曲美他嗪和阿托伐他汀治疗UA.能显著改善血脂,减少心绞痛发作,疗效可靠,使用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瑞舒伐他汀和阿托伐他汀治疗老年高胆固醇血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高脂血症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8例。对照组予阿托伐他汀,研究组予瑞舒伐他汀。于每晚入睡前服用,分别于受试后的4周和8周随访,抽空腹肘静脉血,测定2组TC、TG、LDL-C、HDL-C。结果治疗前2组TC、TG、HDL-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4、8周2组TC、TG、LDL-C水平低于治疗前,HDL-C水平高于治疗前,且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LDL-C达标率为89.5%高于对照组的7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瑞舒伐他汀组、阿托伐他汀组均能明显降低TC、TG、LDL-C,升高HDL-C,调脂疗效确切。瑞舒伐他汀的临床疗效优于阿托伐他汀,剂量更小,价格相对低廉,安全性相当,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8.
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菊 《河北医药》2011,33(16):2411-2413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抗栓方案治疗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4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3组;阿司匹林组(A组)82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组(B组)76例,阿司匹林加氯吡格雷加低分子肝素组(C组)84例,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疗效、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用量。结果临床疗效C组优于A组和B组(P〈0.01),而B组又优于A组(P〈0.05);治疗后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硝酸甘油的用量3组均明显减少,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C组明显少于A组和B组(P〈0.01),B组又少于A组(P〈0.01)。心脏事件发生率C组明显低于A组及B组。结论阿司匹林、氯吡格雷与低分子肝素联合治疗老年UAP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查颈动脉B超有粥样硬化斑块(IMT≥1.2mm)的患者30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15例。干预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阿托伐他汀钙片,对照组不予阿托伐他汀钙片及其他调脂治疗,并在患者出院后6,12个月复查颈动脉B超及血脂指标。结果干预组颈动脉动脉斑块厚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纽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纽治疗后血清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明显下降,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以稳定和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预防脑卒中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许学升 《中国基层医药》2007,14(9):1453-1455
目的研究阿托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的作用机制和治疗价值。方法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196例随机分组,小剂量治疗组101例,口服阿托伐他汀10mg,每日1次,共30d;大剂量治疗组95例,口服阿托伐他汀80mg,每日1次,共30d,治疗前和治疗30d时测定血脂,MMP-1、MMP-9和hs-CRP,并进行活动平板检查,患者每周接受门诊或电话随访。结果30d后,两治疗组血脂水平有所好转,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血清MMP-1、MMP-9、hs-CRP水平均有降低,两组下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胸痛发作次数减少,硝酸甘油用量减少和运动平板运动持续时间增加,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可减少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斑块基质成分降解和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大剂量阿托伐他汀应用获益更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