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王翠云 《安徽医药》2012,16(6):862-863
目的探讨ICU患者机械通气时更安全的气管内吸痰方法。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40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选择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中、后的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值、肺部感染率。结果对照组吸痰中SpO2值比吸痰前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吸痰前后SpO2值差异无显著性(P>0.05)。机械通气48 h后两组肺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S对机械通气患者的SpO2影响小,可有效预防低氧血症,减少院内交叉感染的机会,安全性强,更适合ICU机械通气的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重症监护室(ICU)患者机械通气时两种吸痰方法的安全性。方法将4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予密闭式气管内部吸痰,对照组予开放式气管内部吸痰。观察2组吸痰过程中SpO2值的变化与肺部感染率(痰培养阳性)情况。结果观察组吸痰过程中SpO2值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吸痰中期SpO2值低于吸痰前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48h后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为10%低于对照组的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部吸痰对于患者的SpO2影响较小,还可预防多种并发症的发生,降低发生院内感染的几率,安全性和有效性更强,更适合ICU机械通气患者使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研究密闭式吸痰管在ICU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应用效果,提高ICU护士的吸痰水平。方法:将本科2009年11月~2010年11月机械通气治疗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原则分成密闭式气管内吸痰组(观察组)和开放式气管内吸痰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1min、吸痰中、吸痰后0.5min和吸痰后5min的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结果:吸痰护理中以及开始后0.5min,观察组与对照组相比患者SpO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气管内吸痰,密闭式吸痰管的使用较开放式吸痰管对机械通气患者更加有益,可以有效避免其低氧血症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颅脑疾病患者采用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的效果,以探讨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最佳的吸痰方式。方法将80例行机械通气的颅脑疾病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比较两组患者吸痰前后潮气量、气道压力,并通过监护仪记录血氧饱和度、心率、血压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吸痰后,各项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改善,患者心率、血压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吸痰后,呼吸机监测参数及SpO2与吸痰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吸痰前后患者心率、血压明显改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脑疾病患者行机械通气期间采用密闭式吸痰,可以减少气道刺激及不良反应,是一种更安全有效的吸痰方式。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方法在机械通气中效果。方法抽取60例机械通气患者,隨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密闭式吸痰方法组,及对照组;传统的开放吸痰方法组各30例。观察吸痰前后SpO2、HR、肺都感染发生的时间及肺部感染率。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后SpO2、HR、肺部感染发生的时间及发生率有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效果优于传统的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6.
震颤结合体位引流用于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震颤结合体位引流用于密闭式吸痰的排痰效果。方法选择4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密闭式吸痰法,观察组采用密闭式吸痰辅以震颤结合体位引流法。比较两种操作方法每次排痰量、吸痰彻底情况、吸痰前后10minSpO2的变化;比较两组患者日均吸痰次数、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和发病时间及机械通气时间。结果密闭式吸痰辅以震颤结合体位引流法在每次排痰量、吸痰彻底情况方面明显优于单纯密闭式吸痰法(P<0.05);在吸痰前后10minSpO2的变化方面,两操作法吸痰前后SpO2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日均吸痰次数、VAP发病时间和机械通气时间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较对照组低,但统计学方面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震颤结合体位引流用于密闭式吸痰可以提高密闭式吸痰的有效性,可以彻底吸净痰液,减少吸痰次数,减少因频繁吸痰而引起患者不必要的刺激,延迟VAP发生时间,缩短机械通气时间,从而减轻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促进患者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7.
任春霞 《安徽医药》2011,15(12):1616-1617
目的对比观察机械通气时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62例机械通气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31例。实验组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对照组选择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比较两组吸痰前、中、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值、痰培养阳性率。结果对照组吸痰中脉搏血氧饱和度值比吸痰前1 min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吸痰前、中、后脉搏血氧饱和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机械通气3 d后实验组的痰培养阳性率低于对照组,且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有助于降低机械通气患者低氧血症的发生率,避免交叉感染,防止医护人员职业伤害,因而对机械通气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密闭式与开放式吸痰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比较密闭式吸痰与开放式吸痰的临床效果。方法将80例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采用密闭式吸痰,对照组采用开放式吸痰,观察二组患者吸痰前后SpO2、HR值、呼吸道黏膜损伤、肺部感染情况及发生时间等。结果两组患者吸痰前后SpO2、HR值变化、血性痰液、肺部感染发生率和发生时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有利于维持较好的氧合,能保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有效防止交叉感染,降低肺部感染的发生率,减轻护理工作量,效果优于开放式吸痰。  相似文献   

9.
《中国医药科学》2017,(10):49-51
目的探究密闭式吸痰管在早产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6月收治的100例机械通气早产儿,将其分为观察组(密闭式吸痰管)50例和对照组(开放式吸痰管)50例,比较两组患儿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等生理指标变化情况、新生儿(Apgar)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吸痰后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相对稳定;吸痰后观察组心率、血氧饱和度和平均动脉压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观察组患儿Apgar评分(5.8±2.4)显著高于对照组(4.1±2.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8.0%)显著低于对照组(2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619,P=0.0291)。结论在早产儿机械通气治疗中应用密闭式吸痰管可维持患儿生理指标的相对稳定,防止交叉感染,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广泛推广。  相似文献   

10.
王平  武荣  刘娟 《中国当代医药》2012,(31):33-34,36
目的观察不同气管内吸痰方式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影响。方法将需要机械通气治疗的呼吸衰竭新生儿共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46例,采用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对照组51例,采用开放式气管内吸痰法。机械通气治疗后每天1次送检支气管肺泡灌洗液进行细菌培养。结果观察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在持续机械通气24h为6.5%,48h为19.6%,72h为31.7%,拔管时检出率为41.3%。对照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在持续机械通气24h为9.8%,48h为31.4%,72h为52.2%,拔管时检出率为54.9%。两组机械通气24h内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机械通气48h、72h、拔管时观察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细菌检出率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P发生率在机械通气后48h、72h、拔管时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法较开放式吸痰法降低下呼吸道细菌检出率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密闭式气管内吸痰更适合新生儿机械通气。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吸痰前后不同吸痰方法对经皮血氧饱和度(SpO2)的影响。方法将普通开放式吸痰法和改良后吸痰法用于20例COPD呼吸衰竭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将吸痰前后的SpO2、吸痰后SpO2恢复时间及达稳定时间进行对比,每例每天两种方法各取值1次,每例共取值10次。结果用普通方法吸痰后SpO2(%)下降3~13(平均5.56),133~169s(平均150.84s)后方可恢复;使用改良后的方法吸痰后SpO2(%)下降1~5(平均1.30),29~75s(平均47.21s)即能恢复。结论普通开放式吸痰可致低氧血症发生,而改良吸痰法能有效预防COPD患者吸痰所致的低氧血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湿化和吸痰中的应用。方法选择人住我院ICU的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7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1例和对照组37例。对照组患者只给予机械通气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气道湿化和吸痰上实施循证护理。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和吸痰后SpO2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吸痰结束时、吸痰后1min、吸痰后5min血氧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重型颅脑损伤并ARDS患者机械通气湿化和吸痰中的应用可以有效减少机械通气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效减少SpO2的下降幅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危重患儿机械通气中使用密闭式吸痰技术的应用研究探讨.方法 选择在ICU需行机械通气的危重患儿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20例采用开放式吸痰技术,实验组20例采用密闭式吸痰技术,观察两组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气管粘膜损伤等情况.结果 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吸痰前2 min血氧饱和度、心率、平均动脉压等指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吸痰后2 min血氧饱和度明显升高,心率、平均动脉压明显降低(P<0.05).结论 密闭式吸痰技术能减轻患儿机械通气由吸痰引起的低氧血症,并维持稳定的血流动力学,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及气管粘膜损伤;患儿机械通期间吸痰过程安全,护理人员操作简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室对机械通气病人实施不同吸痰方式的疗效。方法:选择某院2013年6月~2015年2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120例行机械通气的患者,按照吸痰方式不同分为3组。A组患者仅行开放式吸痰操作,B组患者行密闭式吸痰操作,C组患者行半密闭式吸痰法操作。观察3组患者每日吸痰次数、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并就两组患者吸痰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C组患者在治疗7d中日吸痰次数、吸痰量、吸痰间隔时间改善情况均优于A、B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在肺部感染、气道损伤及痰痂阻塞、VAP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上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根据患者需求选择适合的吸痰方式是保证通气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的关键,总体来说,半密闭式吸痰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封闭式吸痰在机械通气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我院呼吸科收治的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65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5例和观察组3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开放式吸痰管理,观察组使用封闭式吸痰管理系统。总结对比两组患者的血氧饱和度SPO2及心率变化,对比两组患者镇静评分。结果(1)吸痰前及吸痰后两组患者的SPO.差异无显著性(P〉0.05),吸痰时观察组的SPO2[(90±0.21)%]明显较对照组[(71±2.50)%]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2)吸痰前及吸痰后两组患者的心率差异无显著性(尸〉0.05),吸痰时观察组的心率[(93.8±1.1)bpm]明显较对照组[(118±0.75)bpm]稳定,差异有显著性(P〈0.05)。(3)观察组患者镇静评分(O.9±0.7)较对照组(1.87±0.8)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在机械通气治疗中采用封闭式吸痰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支气管用吸痰管行气道吸痰配合持续正压通气在治疗重症左心衰竭患者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影响。方法将48例重症左心衰竭患者分为三个阶段观察分析监护指标(SpO2,心率,收缩压)的变化情况,第一阶段即患者未进行持续正压通气和支气管吸痰,第二阶段是进行持续正压通气5min后,第三阶段是持续正压通气间歇支气管吸痰5min后。结果第二阶段和第一阶段;第三阶段和第二阶段之间心电监护指标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三阶段都比前一阶段在氧合方面都有好转。结论持续正压通气配合支气管吸痰在改善左心衰竭患者的氧合有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对建立人工气道机械通气患者湿化效果的影响。方法将人住ICU机械通气超过48h的患者1J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组)59例和对照组(开放性吸痰管联合加温加湿器组)55例,对两组人工气道湿化的效果、应用人工气道时间、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率、住ICU的时间、住院病死率等方面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痰液湿化效果好的病例多于对照组,导管痰痂病例少于对照组;应用人工气道时间两组病例比较无差异;观察组在应用机械通气时间和住ICU的时间上均少于对照组,观察组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病死率两组病例比较无差异;观察组无湿化意外出现,对照组发生呛水8例。结论机械通气患者使用人工鼻联合密闭式吸痰进行气道管理,能够满足加热加湿吸入气体的要求,有利于改善气道湿化效果,且能降低VAP发生率,缩短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密闭式吸痰与传统开放式吸痰相比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应用的优势。方法选取2012年4月~2013年7月收治的机械通气患儿,36例为传统开放式吸痰,31例为密闭式吸痰。结果与开放式吸痰比较,密闭式吸痰对患儿吸痰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波动影响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开放式吸痰更有助于减少患儿生命体征的波动,而且有效地减少了缺氧和交叉感染的机会,特别适合于机械通气的患儿,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19.
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是多种原因导致的以顽固性低氧血症和呼吸窘迫为特征的急性呼吸衰竭。机械通气是抢救ARDS的重要措施,而气管内吸痰在机械通气患者的护理中非常重要。目前,临床上常规吸痰方式为开放式气管内吸痰(OS)和密闭式气管内吸痰(CS)。我们通过OS  相似文献   

20.
目的讨论密闭式吸痰相对于开放式吸痰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应用的优势。方法60例新生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开放式吸痰)和实验组(密闭式吸痰),观察两组吸痰方式前后患儿生命体征(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比较两组对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发生时间的影响。结果相对于开放式吸痰,使用密闭式吸痰对于患儿吸痰前后的心率、血氧饱和度、平均动脉压的波动影响较小,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两种吸痰方式对患儿机械通气时间、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及发生时间的影响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密闭式吸痰比传统的开放式吸痰方式更有助于减少患儿生命体征的波动,避免了生命体征的剧烈变化对患儿疾病恢复的影响,且不会增加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率,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值得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