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为了探讨血清学方法对血吸虫病群体化疗效果考核的实用价值,于1987~1989年采用间接血凝试验(IHA)和环卵沉淀试验(COPT),选择两个点进行群体化疗效果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方 法 一、试区:组Ⅰ:为黄盖湖地区渔民。该组人群在血吸虫病疫区活动范围广泛,粪检阳性率在25%左右。组1:为白云镇新合村居民。该地1979年发现血吸虫病流行。试验前粪检阳性率在5%左右。 二、化疗:对组Ⅰ所抽取的对象,均采用吡喹酮  相似文献   

2.
中和村属高原平坝型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 ,历史累计钉螺面积 4 6 .4 3hm2 ,病人 1196人 ,自 1992年以来实行人畜同步化疗后 ,居民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下降 ,但反复性很大。为了解化疗后疫情回升状况 ,我们对中和村居民的再感染情况进行了观察。1 材料与方法对中和行政村 3- 6 0岁的居民进行粪检 ,采用集卵孵化法 ,1送 1检 ;治疗全部阳性病人 ,吡喹酮治疗阳性病人剂量6 0 mg/kg。 1年后再作粪检复查 ,同时对居民接触疫水方式进行调查。2 结果2 .1 感染率  1996年 11月粪检 16 75人 ,阳性 38人 ,阳性率 2 .2 7%。吡喹酮治疗后经过一个感染季…  相似文献   

3.
吡喹酮化疗在山区血吸虫病防治中的效益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文对吡喹酮用于山区血吸虫病防治对策中的效益进行了现场研究。采用单盲法,临床观察952例经粪检确诊的血吸虫病人。共分9组不同的治疗方案。结果表明40mg/kg顿服为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简易有效的治疗方法。比较了三种比疗防治对策-选择性群体化疗、年龄组集体化疗和扩大选择性群体化疗,实施1年后人群的患病率分别下降63.2%,54.0%和85.2%,表明扩大群体化疗对控制人群患病率是一种简便有效的防治方案。前瞻性观察显示:经3年的吡喹酮化疗冲击,人群血吸虫病患病率下降80.8%,传染源显著减少,但是还有感染钉螺和新感染者发现,证明这种化疗对策在2~3年内不能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因此,有效的化疗防治方案、化疗阻断血吸虫病传播所需要的时间、治疗次数等尚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东洞庭湖流动渔船民的血吸虫病化疗效果。方法对东洞庭湖流动渔船民建立健康档案,每年开展春秋季两次化疗,采用吡喹酮40 mg/kg体重顿服疗法给药,每年休渔期(4月1日~6月30日)对6~65岁水上流动渔船民采用间接血凝试验查病(IHA法),≥1:10判定为阳性,血检阳性者孵化法粪检。结果 2011~2015年连续五年的纵向检测结果显示,东洞庭湖流动渔船民化疗覆盖率逐年上升,人群血吸虫血检阳性率与粪检阳性率呈下降趋势。结论化疗措施可以降低东洞庭湖渔船民的感染率,可将病情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但化疗措施仍无法阻断血吸虫病的传播,也不能防止重复感染。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新老血吸虫病疫区吡喹酮化疗效果追踪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现场评价洞庭湖反复化疗地区和新发现疫区现阶段吡喹酮治疗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 应用Kato-Katz法和孵化法确定血吸虫感染者230例,吡喹酮化疗天后进行第一次追踪粪检,阳性者再次进行化疗,再过50天后进行第二次追踪粪检。结果 220例接爱第一次追贵宾 对象中,22例阳性,虫卵阴转率为90%,新老疫区阴转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21例对象接爱第二次化疗,20例接受第二次粪检追踪,仅1例阳性。结论 在经过10余年大面积人畜同步化疗后,洞庭湖血吸虫病疫区吡喹酮化疗的效果未发生变化,与新疫区比较亦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6.
1994—1997年在感染率>15%的流行村进行为期4年的吡喹酮隔年普治(A组)和每年普治(B组)对照试验显示,A组人群感染率下降78.23%,耕牛感染率下降63.61%,人群EPG下降79.90%;B组分别下降77.69%、46.40%和92.84%。两组粪检阳性者的B型超声波图像干预前后无显著性差异。两组效果相当,但是A组费用仅为B组的1/2。对于经济欠发达的高度流行区,用吡喹酮隔年普治1次是一种既能有效控制血吸虫病,又能低成本长期运作的防治手段。  相似文献   

7.
为探索湖沼垸内水网地区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制对策,1987—1990年选定9个血吸虫病重流行村,进行了人、牛同步扩大化疗结合易感地带灭螺的效果观察,取得较好的效果。防治方法1 每年秋季对5岁以上人群凡粪检、皮试及询诊有明显症状体征者均用吡喹酮(系上海天平制药厂生产)50mg/kg治疗(送药上门,看服到口),1d2次分服,并连续观察5-7d副反应。2 由农牧兽医部门负责耕牛的查治工作,于每年秋后用吡喹酮粉剂30min/kg1次性饲喂粪检阳性牛。3 每年春、秋季系统抽样调查钉螺,框距为5—10m。并于每年秋季铲草皮抽槽土埋灭螺,五氯酚钠10g/m2喷洒易感地…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镇江市润洲区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策略的实施效果。方法 2001-2016年在镇江市润洲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血吸虫病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血吸虫病综合防治策略,以居民血吸虫感染率、有螺面积、灭螺面积和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行为正确率为指标评估综合防治策略的实施效果。结果 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有螺面积总体呈下降趋势,累计灭螺面积7 091.50 hm2,有螺面积和总灭螺覆盖强度呈显著负相关([r = -0.874,P = 0])。2001-2016年镇江市润州区常住居民血吸虫病血检阳性1 703例,粪检阳性病人199例;对粪检阳性者和血检阳性者全部采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和扩大化疗;2005年后居民血检阳性率下降至1%以下,自2004年后未查出粪检阳性病人。2001-2016年问卷调查居民189 639人次,居民血防知识知晓率和行为正确率逐年提升。全区于2016年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江滩型血吸虫病流行区实施以全覆盖灭螺、吡喹酮扩大化疗和健康教育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可实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目标。  相似文献   

9.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现场评价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的敏感性.方法在云南、江苏、江西、湖南和湖北等5个省的血吸虫病流行区,选择11个村作为调查现场.在血吸虫病非传播季节,采用粪检法(Kato-Katz法和/或尼龙袋集卵孵化法)筛选出病人;以吡喹酮40 mg/kg 一次顿服对粪检阳性病人实施抗血吸虫治疗;治疗后6周采用相同方法复查粪便;阳性者仍按40 mg/kg吡喹酮顿服进行第2次治疗;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结果在11个流行村共粪检村民4 760人,阳性者584人,其中505人经吡喹酮首次治疗后6周复查粪便, 480人转阴, 治愈率为95.1%;21例首次治疗后粪检仍然阳性者予以第2次治疗.在首次治疗后12周,对所有已治者(包括第2次治疗者)进行再次粪便复查,未发现粪检阳性者.结论尽管在我国血吸虫病主要流行区采用吡喹酮实施大规模化疗已达10余年,但现场至今尚未发现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对吡喹酮敏感性下降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重疫区居民连续6年吡喹酮全民化疗的依从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居民粪检和现场问卷调查。结果1992~1997年实际化疗覆盖率分别为63.84%、67.19%、69.44%、62.63%、57.19%和73.98%,只有29.05%的居民参加全程化疗。未全程化疗居民中,42.86%担心吡喹酮的副作用,27.72%自认为未感染血吸虫不必服药,18.98%抱怨化疗收费,10,45%无理拒服。结论此疫区人群每年实际化疗覆盖率均未达目标要求。建议采用适时化疗和健康教育提高居民化疗依从性。  相似文献   

12.
After a pre-control (pre-treatment) prevalence rate of schistosomiasis japonica was established by stool examination and by ELISA in about 400 school children in school year 1979, annual prevalence rates were measured in the following 3 assessment years. From 54-80% of children found infected primarily by stool examination were treated with praziquantel 3-9 months before the assessment examinations. Both stool examination and ELISA showe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ductions of prevalence from the 1st to the 3rd assessment years (average reduction of 50% measured by stool examination and average reduction of 19% measured by ELISA). These reductions were expected as a result of the biologic activity of the effective schistosomicide; they are therefore not acceptable evidence of reduced transmission levels. By decreasing human sources of snail infection, an effective schistosomicide may have the epidemiologic impact of reducing transmission; assessment prevalence rates can be relevant indices of transmission levels only if the biologic effect of the schistosomicide is dissociated from its epidemiologic impact in a control program in which selective mass chemotherapy plays a dominant role. This dissociation was accomplished in this study by measurements in an essentially untreated group of "new" pupils, i.e., those who entered the school at the beginning of each assessment year. Overall prevalence rates among the "new" pupils did not show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until the 3rd assessment year as measured by stool examination (reduction by 36% of pre-control level); as measured by ELISA, a significant reduction (by 15-17%) was detected in the 2nd and 3rd assessment years. The youngest children, and girls more than boys, were the most sensitive indicators of change.(ABSTRACT TRUNCATED AT 250 WORDS)  相似文献   

13.
肠线虫感染低度流行区的目标化疗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肠道线虫病低度流行区的防治措施。 方法 自 1 995年根据流行区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的年龄及临床症状等流行病学特点 ,在江苏省江都市吴堡乡 3个试点村中 ,每年每村选择 2 0 0人左右作为高危人群采取目标化疗 ,以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各 2 0 0mg顿服 ,每年 1次连续 3年。次年化疗前在村民中抽样粪检 1次 ,末次治疗 3年后再复查 1次。以饱和盐水漂浮法和定量透明法粪检结果评价疗效。 结果  3个试点村居民肠道线虫感染率由1 995年的 6 .2 %降至 1 996年的 5 .4 %和 1 997年的 3 .2 % ,2 0 0 0年复查感染率为 2 .3 %。对照村仅对小学生化疗每年 1次连续 5年 ,蛔虫和鞭虫的感染率分别由 1 995年的 1 .4 %和 4 .2 %降至 2 0 0 0年的 0 .9%和 1 .4 % ,钩虫感染率下降不明显。钩虫易感人群的目标化疗结果表明 ,41岁以上人群感染率由 1 995年的 1 9.4 %降至 2 0 0 0年的 1 0 .9%。 结论 在肠道线虫低度流行区 ,目标化疗是一种较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江苏省肠道线虫病不同流行区集体化疗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 探索肠道线虫病不同流行区的集体化疗方案,为指导防治工作提供决策依据。方法 选择江苏省不同状况的3个村,分别采用每年1次或2次集体化疗并连续3年;对人群肠道线虫感染和土壤中虫卵、钩虫幼虫污染情况进行观察研究。结果 苏南试点村连续3年每年1次集体化疗后,肠道线虫总感染率从32.33%降至2.08%;钩、蛔、鞭虫的单虫感染率比防治前分别下降94.47%、86.60%、92.62%。苏中和苏北试点村经过3年6次集体化疗,总感染率由防治前的86.80%和88.76%下降至5.11%和7.98%;单虫感染率均比化疗前下降90%以上,苏北试点村钩虫感染率降至0。感染度、多重感染和土壤中虫卵、钩虫幼虫污染情况与感染率同步下降。结论 在肠道线虫病不同流行区应采用不同的集体化疗方案,以保证防治效果,避免盲目用药;对感染率30%左右的地区,每年1次集体化疗连续2—3年即可降至5%以下,在感染率高达80%以上的地区,每年2次,连续2—3年亦可将感染率降至10%以下。  相似文献   

15.
血吸虫病重疫区线索化疗费用与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目的 探讨血吸虫病重疫区用线索化疗取代全民化疗的可行性。方法 选择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感染率15% ̄20%的6个流行村随机分成两组,实验组3个村实施以疫水接触史、血吸虫病相关症状为依据,筛选治疗对象的线索化疗;对照组3个村实施世行贷款血防项目规定的全民化疗方案,按统一方法进行效果的考核和费用统计,平行对比两种化疗策略的费用效果。结果 实验组人群感染率、感染率分别下降67.42%、73.42%,对照组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 ,寻找一种既节约经费又能获得较好防治效果的措施。 方法 干预实验的现场为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的两个行政村。各抽取 5 0 0人以上作为实验组和对照组研究人群 ,分别采取隔年群体化疗与每年群体化疗措施。以基线调查和效果考核资料进行两种干预措施的防治效果及成本效果分析。 结果 干预前后 ,实验组和对照组的人群感染率分别下降了 6 6 .2 6 %和 72 .79% ,各组干预前后的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而干预后两组间感染率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实验组 (隔年化疗 )两年总的费用消耗为 70 4 2 .5 6元 ,感染率下降 1%的费用为10 6 .2 8元 ,每百人感染率下降 1%的费用为 15 .5 2元 ;对照组两年总的费用消耗为 13173.5元 ,感染率下降 1%的费用为180 .98元 ,每百人感染率下降 1%的费用为 2 6 .2 3元 ,是实验组的 1.5 9倍。 结论 在血吸虫病高度流行区 ,隔年群体化疗措施是一种有效的、成本 -效果好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在洞庭湖区血吸虫病严重流行区,采用选择性群体化疗、选择性群体化疗加易感地带药物灭螺和单纯治疗粪检阳性对象3种对策,3年后居民患病率分别下降为62.9%、59.2%和14.1%。水上流动渔船民采用群体化疗,血吸虫病患病率仅下降41.5%。家畜群体化疗组,感染率下降77.6%,只治粪检阳性组化疗前后感染率无变化。3种对策实际污染指数下降分别为74.7%、84.6%和36.2%。前2种对策虽下降幅度比较大,但都未达到阻断传播的阈值,感染螺密度和哨鼠感染率均维持在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18.
儿童手部清洁卫生与蛔虫感染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儿童手部清洁卫生与蛔虫感染之间关系。 方法 基线调查中所有蛔虫感染者均予一次性驱虫治疗。实验组开展洗手活动 ,对照组不开展洗手活动。 1年中每 2个月用加藤 (Kato)厚涂片法检查受试者粪便 1次 ,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中 ,试验前蛔虫感染阴性者 ,每次复查的新感染率 (即两组新感染率比较 ) ;试验前蛔虫感染阳性治毕半月复查转阴者 ,每次复查的再感染率 (即两组再感染率比较 )。 结果 每 2个月复查 1次 ,按每次复查累计计算的新感染率与再感染率 ,实验组均非常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1年后复查 ,蛔虫感染率实验组为 35 2 % ,比项目前的 6 8 3%下降 4 8 5 % ;对照组为 73 7% ,比项目前的 4 1 4 %上升了 78 0 %。 结论 每日用香皂洗手保持手部清洁卫生 ,可以显著降低蛔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在四川省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观察化疗和灭螺控制血吸虫病的效果。方法选择四川省西昌市大兴乡为试验区,化疗加灭螺试验组实施人群扩大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单纯化疗试验组仅实施人群扩大化疗。试验前、后用粪检方法检查试验区的血吸虫感染情况。结果试验前化疗加灭螺组和单纯化疗组的人群血吸虫感染率分别为43·7%、41·2%。试验期间化疗加灭螺组和单纯化疗组的化疗覆盖率在51·9%~56·4%之间,化疗加灭螺组的灭螺面积覆盖率为28·0%~31·4%。试验实施2年后,化疗加灭螺组感染率由43·7%下降到11·7%,单纯化疗组感染率由41·2%下降到30·3%。结论在四川大山区血吸虫病重流行区实施扩大化疗和易感环境灭螺能有效地降低血吸虫感染率。  相似文献   

20.
检测ScAg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血吸虫循环抗原(ScAg)检测在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比较几种免疫学方法用于化疗后的诊断效果,应用ScAg检测作为选择性化疗普查血吸虫病,提高化疗依从性的手段;用于儿童感染血吸虫疫情监测并统计分析历年来人群感染率与感染度变化。结果检测ScAg和ScAb对粪检血吸虫阳性的敏感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健康人的特异性检测ScAg优于ScAb,ScAg对治后半年的阴转率为76.92%(120/156),ScAb的转阴率仅为7.05%(11/156)。通过现场ScAg和粪便平行检查应用显示,粪检与ScAg的阳性符合率为92.23%(522/566);经多年用ScAg作选择性化疗的综合防治结果显示,人群感染率由32.73%降至粪检无阳性,经抽样考核检测ScAg阳性率降至0.88%(11/1243)。结论检测ScAg用于全民化疗后选择性化疗的筛查方法优于ScAb及粪便检查,适用于防治效果考核,儿童感染的监测及确定重复治疗对象,经多年应用ScAg筛查血吸虫病对达到传播控制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