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长期右心室心尖部起搏可导致心室收缩不同步、心力衰竭、持续性心房颤动和病死率增加。希氏束起搏是最具生理的心室起搏方式,通过正常的希氏束-浦肯野系统传导,可以保持或恢复双心室同步激动,避免心室收缩的不同步,减少心力衰竭的发生。多个关于永久希氏束起搏的研究表明希氏束起搏是可行和安全的,并能够纠正束支传导阻滞,保护和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希氏束起搏可能成为心脏起搏的优选方式,并可能代替目前常用的双心室起搏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2.
希氏束电图是一项新的心血管诊断技术,它可以证实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确切部位。对5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进行了研究,其中3例的阻滞部位在希氏束以上水平,另2例在希氏束以下水平。根据他们的希氏束电图表现,上述患者均各别地得到了正确治疗。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四川省重点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和卫生部优秀青年科技人才专项科研基金的资助。 1.研究目的与主要内容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心腔内超声心脏希氏束检测、定位和导航技术和方法,实现真正的生理性心脏希氏束直接靶点起搏治疗。采用心腔内超声、组织多普勒显像、人工电刺激技术、新型起搏电极和引导鞘管进行以下内容的应用基础研究。(1)  相似文献   

4.
希氏束电图是研究心律失常和临床心脏电生理的重要手段之一。心腔内希氏束电图的价值早已为临床所肯定,唯其属于创伤性检查,普遍推广受到一定限制。能否采用无创性方法在身体表面记录希氏束电活  相似文献   

5.
希氏束电图系记录心脏传导系统兴奋状态的电图形。希氏束电图能精确反映希氏束部分的电生理改变,它对心脏传导系统病变的诊断治疗及其予后的估计都有很大的价值。希氏束电图的记录在临床上,最早为Girand氏(1960年)及Watson氏(1967年),先后在对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进行右心导管检查时用接触电极在心腔内发现了希氏束电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希氏束电图的检测方法,并对12例Ⅲ度房室传导碍滞患者的希氏束电图变化进行了分析,有7例为完全性双束支阻滞;4例为完全性房室结阻滞;1例为完全性希氏束内阻滞。指出希氏束电图对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定位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立志  白雪  杨思进 《西部医学》2010,22(7):1259-1261
目的通过对希氏束起搏及心尖部起搏的心电生理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比较,探讨希氏束起搏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对43例有起搏植入适应症的患者,采用无创胸电生物阻抗法连续血液动力学监护系统及超声心动图对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射血分数(EF),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以及各部位起搏前后QRS时限进行测试比较。结果希氏束起搏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阈值,R波幅度,电极导线阻抗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QRS时限长,心输出量(CO)、每搏输出量(SV)、心脏指数(CI)和射血分数(EF)比希氏束起搏低,右心室心尖部起搏时对心脏功能影响大(P〈0.05)。结论希氏束起搏比心尖部起搏具有更好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接近于自身窦性心律,希氏束起搏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研究人体心脏传导阻滞新近最重要的进展是将房室传导分为接头上及接头下传导;即将PR间期分成由心房激动至希氏束激动之间的延搁(A—H延搁)和希氏束激动至心室激动(H—V)之间的延搁。这个进展是由于发展了记录人体希氏束电图所致。 37年前Yater及其同事认为双侧束支阻滞可能是20%的完全房室传导阻滞的原因。后来  相似文献   

9.
随着临床心脏生理学的广泛使用,在推测性分析方面,通过分析大量的心脏电生理图形,人们懂得了人类心脏脉冲是如何产生的和传导的。通过电生理的研究,使我们能够进一步了解到心房和心室这一特殊传导系统的各种功能。测定心房、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氏纤维、心室的不应期,从而使我们获得了各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随着心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开展,有关束枝组织的解剖有很多进展。本文就束枝传导阻滞的解剖基础与临床联系作一叙述。一、定义及范围:凡来自心脏房室结或房室结以上的激动,其传导阻滞发生在希氏束以下的、且有特定的阻滞部位者,叫做束枝传导阻滞,也有叫做希氏束以下阻滞,或结下阻滞。束枝传导组织属心脏传导系统的室内传导范畴,它包括:希氏束、右束枝、左束枝、左前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19例AVB的希氏束电图(HBE)。经皮穿刺股静脉将三极导管送至心脏希氏束部位,记录HBE。一度AVB5例,其中4例阻滞于房室结内,1例在希氏束内;二度AVB4例,3例阻滞于房室结,1例在希浦系;三度AVB10例,5例阻滞于房室结内,4例在希氏束,1例在希浦系。HBE能确定房室传导的阻滞部位,对指导安装起搏器和判断预后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传统右心室部起搏会恶化心功能、增加死亡率。希氏束起搏利用了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可以使双心室同步激动,是最生理性的起搏方式。多个临床研究已证实希氏束起搏是可行的、安全的和有效的。左束支区域起搏是在生理性起搏的进一步探索中提出的全新的起搏方式,克服了希氏束起搏成功率低,感知和阈值不佳的问题,展现出良好应用前景。文章就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3.
对17例患者进行了B超引导下希氏束导管心内定位的临床应用研究。结果,成功16例,失败1例,成功16例均获满意的希氏束电位图。研究结果表明,B超代替X线监测心内希氏束导管检查这一方法是可行的。主要优点为:可使医务人员及患者免遭放射线损伤,对无大型X光机设备的基层医院此法尤为可取;遇有紧急情况需临时心脏起搏时,B超可指导床旁插管。  相似文献   

14.
1969年Scherlag首用电极导管记录心脏希氏束图的方法后,近年来西方国家以双极、多极导管录取心腔内各部包括希氏束心电图和程序刺激等临床心电生理学研究(electrophysiological studies简称EPS)的技术发展较快,使心律失常临床诊治水平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15.
希氏束电图(即房室束电图),是近年来心电图学的一项重大发展。它能够精确地反映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阐明预激综合征发生机理及分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在普通心电图PR段中,看不到电位的变化,如果将心腔内探查电极接触房室束,则可记录到其电活动图形即希氏束电图。我院心导管室自1983年10月~1985年3月,成功地记录了28例希氏束电图,并测量了有关时值。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15):118-120+169
希氏束起搏是真正意义上的能满足心脏生理性起搏的一种方法 ,降低起搏相关远期并发症,我科用心房螺旋电极内导丝经过手法特殊塑性后,结合三维标测系统指导,经过多次尝试后将心房螺旋电极送至希氏束区域起搏,起搏阈值及起搏图形均符合希氏束起搏,心室同步性改善明显,且随访半年时间,患者起搏图形及阈值稳定,患者心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17.
希氏束电图(即房室束电图),是近年来心电图学的一项重大发展。它能够精确地反映心脏传导阻滞发生的部位和程度,有助于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阐明预激综合征发生机理及分型。对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有着重要意义。在普通心电图PR段中,看不到电位的变化,如果将心腔内探查电极接触房室束,则可记录到其电活动图形即希氏束电图。  相似文献   

18.
心脏特殊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结、希氏束、左右束支、浦顷野氏纤维以及可能存在于房室间的附加传导通路。 1.窦房结窦房结位于心外膜下,靠近上腔静脉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希氏束旁房速的可行性。方法3例起源于希氏束旁的房性心动过速在CARTO指导下行激动标测后进行射频消融。结果2例患者在右房希氏束旁消融成功,1例患者在无冠窦消融成功。结论 CARTO系统指导下消融希氏束旁房速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1969年Scherlag等首次用导管电极在心内记录希氏束电图(His bundle electrogram,HBE)获得成功,开拓了房室传导障碍诊断及研究的新领域.此后,这一新技术的应用发展很快,大量实践表明,它在传导阻滞的定位、心脏起博器的应用、某些心律失常的鉴别诊断以及机制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临床价值,所以日益受到临床心脏学者和心脏生理学者的重视.但是心内记录法是侵入性方法,对被检者有一定危险,而心导管术又要求复杂的设备和熟练的技术,这就大大妨碍了这一技术的广泛应用.因此很多人都在探索从体表记录希氏束电位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