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总结间质型(脑膜及血管型)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间质型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特点。结果:6例间质型神经梅毒主要以脑卒中起病,实验室检查脑脊液示3例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阳性,5例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阳性,6例脑脊液蛋白异常;头颅MRI表现脑动脉炎或脑梗塞等改变。结论:间质型神经梅毒临床表现多急性发病,影像学检查缺乏特异性,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抗原凝集试验可能可以在神经梅毒中的应用,神经梅毒的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及辅助实验检查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2.
<正>神经梅毒危害较大,部分患者可出现运动或感觉功能障碍,也可引起智力下降。发生于儿童的神经梅毒鲜有报道,我院于2016年6月收治一例儿童神经梅毒患者,现报道如下。临床资料患儿,男,12岁。2016年6月8日因"抽搐昏迷1小时"于苏州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入院后查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64。脑脊液检查:微量蛋白733 mg/L,白细胞计数33×106/L,潘氏试验阳性,脑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以头痛为首发表现的颅内树胶肿型神经梅毒。患者男,39岁。表现为头痛伴有反应迟钝、记忆力减退等症状。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阳性,滴度1:128、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阳性,滴度1:1 280;脑脊液检查:性病研究实验室试验(VDRL)(+)、RPR 1:2,荧光梅毒螺旋体抗体吸收试验(FTA—ABS)::IgG(+)、IgM(-)。头颅磁共振成像(MRI):颅内梅毒树胶肿。经青霉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该病的影像学表现缺乏特征性,诊断需综合分析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学持续阳性的人类免疫缺陷病毒与梅毒螺旋体共感染患者临床与实验室检查特征。方法选取2012年至2019年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感染科住院期间行腰椎穿刺检查的30例HIV合并梅毒螺旋体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梅毒血清学持续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梅毒螺旋体共感染患者临床表现及脑脊液检测结果。结果 30例患者中,13/30例(43.33%)患者脑脊液检查无异常结果,排除神经梅毒;17/30例(56.66%)患者确诊或者疑似合并神经梅毒,该17例患者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其中脑脊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实验(RPR)阳性者有5/17例(29.41%),脑脊液细胞数异常者3/17例(17.64%),脑脊液蛋白明显升高者8/17例(47.05%),CD4~+350个/μL的患者有(8/17)例(47.05%),未启动HAART治疗者有7/17例(41.17%);有5/17例(29.41%)患者颅脑MRI提示出缺血灶。结论 HIV-梅毒螺旋体共感染患者的非梅毒螺旋体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可能与神经梅毒密切相关,其发生率高达(56.66%),尤其是CD4~+小于350个/μL及未启动HARRT治疗的患者,应及早行腰椎穿刺进行脑脊液检测。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梅毒并发HIV感染患者的临床表现、颅脑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检查、治疗和预后。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8月--2017年11月收治的102例脑脊液检查异常的梅毒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02例梅毒患者中男97例,女5例;平均发病年龄(45±3)岁。所有患者HIV初筛及确证试验均为阳性,确诊神经梅毒者51例,排除神经梅毒者51例。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均为阳性。脑脊液检查:35例RPR阳性,98例TPPA阳性,56例梅毒螺旋体(TP)-IgM试验为阳性,29例蛋白定量升高,10例WBC计数≥1.0×10^9/L。51例确诊神经梅毒患者中,一期及二期梅毒并发HIV发展为神经梅毒患者比例为14.7%,平均时间为9个月。结论:一期或二期梅毒并发HIV患者比早期梅毒未经治疗或未治疗彻底的患者更易引起神经梅毒,脑脊液TP-IgM阳性率较高,早期梅毒并发HIV感染患者建议行脑脊液TP-IgM检查。  相似文献   

6.
患者男,77岁,胸闷、精神萎靡、嗜睡、双下肢浮肿、纳差、全身乏力,并伴有躯干、四肢鳞屑性红斑,血清及脑脊液梅毒抗体检查阳性,行胸腔积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IgM抗体检查(Tp-IgM-ELISA),结果RPR 1∶64,TPPA(+)和Tp-IgM-ELISA(+).在胸腔积液中可沿用血液方法检查梅毒抗体.  相似文献   

7.
报告国内首例获得性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患者女,55岁,2个月前无诱因于头顶部和枕部出现持续性胀痛.磁共振成像T1加权像提示:颅骨多发性病变,邻近脑膜线状强化.查血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1:32阳性,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阳性;脑脊液检查:白细胞10×106/L,蛋白0.82 g/L,RPR 1∶4阳性,TPPA阳性;额骨骨膜梅毒螺旋体DNA阳性.组织病理示:颅骨灶性溶骨性破坏,骨纹理模糊,碎骨组织周围和硬膜样组织充血,间质纤维组织增生,内皮细胞肿胀,大量浆细胞为主炎细胞浸润.治疗:按神经梅毒的治疗方案治疗,头痛于治疗3d后缓解,15d后基本消失,30 d后完全消失,之后未再出现类似的头痛.随访5年,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满意.最终诊断:梅毒性颅骨炎合并梅毒性脑膜炎.  相似文献   

8.
18例神经梅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分析神经梅毒的临床特征,探讨其诊断、治疗和预后。方法 对我院2006-2008年诊断的18例神经梅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例患者中包括无症状神经梅毒3例,脑脊膜梅毒1例,脑膜血管梅毒7例,麻痹性痴呆5例及颅内占位2例。18例患者血清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和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TPPA)均阳性。16例(88.89%)患者脑脊液TRUST阳性,18例患者脑脊液TPPA阳性。7例脑脊液白细胞升高(≥10 × 106/L),13例患者脑脊液蛋白 > 0.5 g/L。头颅磁共振(MRI)分别表现为脱髓鞘、脑萎缩、脑梗死等。除2例血清TRUST滴度1 ∶ 4的患者外,所有患者随访3个月时,TRUST滴度均有4倍降低。除1例麻痹性痴呆外,所有患者在随访中临床症状都有所改善。结论 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多样,容易误诊,其诊断应结合临床表现、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综合分析,争取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以情绪躁狂为首发表现的神经梅毒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以情绪躁狂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的临床表现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2009年7月至2010年6月以情绪躁狂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0例患者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焦虑症、脑梗死等,均以易怒、脾气暴躁、行为冲动、思维紊乱等情绪躁狂为起病时的主要症状,部分患者同时伴有记忆力、认知能力、计算能力等的明显下降。所有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及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均阳性,脑脊液性病实验室检查试验(VDRL)阳性。经驱梅及与抗精神病药物联合治疗后,症状有不同程度改善。随访治疗后满3个月的13例患者并进行脑脊液检查,10例脑脊液VDRL滴度下降,1例VDRL转阴性,2例较治疗前无改变。结论 神经梅毒临床缺乏特征性。当常规抗精神病治疗疗效不佳时,应考虑神经梅毒可能,并进行梅毒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麻痹性痴呆的临床特征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麻痹性痴呆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10例均为中青年男性,主要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加重性痴呆、精神障碍、癫癎样发作;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PR)与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PPA)100%阳性.脑脊液TPPA100%阳性,脑脊液RPR阳性率80%;8例患者曾被误诊,6例患者经青霉素驱梅治疗后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结论:麻痹性痴呆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早期误诊率高;诊断要根据临床特点、血清学及脑脊液检查综合考虑.大剂量水剂青霉素治疗可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以精神行为异常为首发症状的神经梅毒患者临床特征,为神经梅毒临床分型、病程判断和疗效监测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67例首发症状为精神行为异常的HIV阴性神经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 t检验进行统计学检验。 结果:67例患者中,男52例(77.6%),女15例(22.4...  相似文献   

13.
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目的 探讨检测脑脊液中梅毒螺旋体IgM抗体对于神经梅毒的诊断意义。 方法 神经梅毒组 2 1例 ,以无神经系统被累的各期梅毒组 2 8例、非梅毒组 2 8例为对照。对三组患者腰穿取脑脊液 ,采用抗体捕获酶联免疫吸附分析技术 ,进行梅毒螺旋体IgM抗体检测。 结果 神经梅毒组脑脊液Tp IgM检测的阳性率为 71.4% ,两对照组则均为 0 ,差异有高度显著性 (u =5 .3 7,P <0 .0 1)。脑脊液Tp IgM试验、VDRL/RPR试验在神经梅毒组的阳性率分别为 71.4%、3 3 .3 % ,差异有显著性 (χ2 =4.90 ,P <0 .0 5 )。结论 脑脊液Tp IgM检测有助于神经梅毒的诊断 ,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脑脊液Tp IgM检测也可以呈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的女性不孕症患者对其妊娠和胎儿的影响。方法:分析2006年1月-2012年6月在我院生殖中心就诊的女性不孕症患者的临床资料,随访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史患者的妊娠及新生儿情况。结果: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169例(1.40%):RPR阳性/TPPA阴性4例,RPR阴性/TPPA阳性19例,RPR、TPPA均阳性146例;经驱梅治疗后,梅毒血清试验阳性者42例:RPR阳性/TPPA阴性2例。RPR阴性/TPPA阳性13例,RPR、TPPA均阳性27例。98例患者通过辅助生殖成功怀孕,83例分娩出正常新生儿,16例在孕期;12例新生儿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经驱梅治疗后10月内均转阴性,所有新生儿均无明显异常。结论:女性不孕症患者中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检出较高;有梅毒血清试验阳性的女性不孕症患者,通过规范驱梅或实验性治疗后,可进行辅助生殖且娩出健康的新生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在神经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在神经梅毒腰穿指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106例,采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进行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脑脊液蛋白(CSF-protein)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RPR滴度检测,采集血液进行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检测,根据神经梅毒的诊断分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对两组的脑脊液检测结果、血清RPR滴度及CD4+T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例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病率为33.02%,CSF-RPR及CSF-TPPA对HIV阳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诊断敏感性为68.57%和97.14%,特异性为92.96%和49.29%;CSF-WBC和CSF-protein的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11和0.913,CSF-WBC为10.5/μL、CSF-protein为272.15 mg/L时,约登指数最大;血清RPR≥1∶16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是血清RPR<1∶16患者的1.52倍(OR 1.52,CI 1.14~2.04,P<0.05),CD4+T细胞≤350个/μL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为CD4+ T细胞>350个/μL患者的2.37倍(OR 2.37, 95% CI 1.64~3.41,P<0.05)。结论: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病率较高,CSF-RPR对HIV阳性患者发生神经梅毒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RPR滴度≥1∶16和CD4+T≤350个/μL,是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检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治疗前后血液、脑脊液(CSF)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其对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我科确诊并治疗的34例无症状神经梅毒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液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蛋白量(CSF-PRO)、CSF-RPR、脑脊液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CSF-TPPA)。结果:经过1个疗程头孢曲松钠驱梅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0105(0.0068,0.022)和0.005(0.0028,0.01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738,P=0.005);脑脊液蛋白中位数(四分位数)分别为0.3(0.155, 0.485)和0.16(0.13, 0.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92,P=0.03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时血RPR下降≥4倍者分别为6例(17.65%)、9例(26.47%)和16例(47.06%)。结论:头孢曲松钠治疗后,脑脊液白细胞下降及蛋白下降,对于无法行腰椎穿刺的患者,可通过血RPR下降≥4倍来初步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