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道型钉螺孳生地环境特点及灭螺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掌握河道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钉螺孳生地的环境特点,提供最优的灭螺措施.方法 选择湘江河长沙段钉螺孳生地现场,进行钉螺分布、钉螺扩散、水文、泥沙和3种灭螺措施效果的观察.结果 湘江长沙段18块洲滩有钉螺分布,面积839 99 hm2.钉螺逆水向上游扩散,年平均可达17.5 km.洲滩的植被93%以上是莎草.湘江水体含沙量较大,汛期5-10月占全年输沙量的70%,因河道水流不畅,所以每年洲滩都有泥沙淤积,厚度一般为1.0 cm,部分低洼地带或水流缓冲处可达7.0 cm左右.湘江一般4月上旬开始涨水,最高洪水位多见于5-7月,最高洪峰持续时间较短,8月开始退水.3种灭螺措施效果比较,实施土埋和翻耕垦种灭螺措施的6块洲滩,灭螺效果好,其中3块效果考核没有发现钉螺,另3块活螺平均密度均减少了95%以上.每年坚持药物灭螺处理的7块洲滩,灭螺效果差,活螺密度没有变化,其中有3块洲滩发现了感染性钉螺.结论 钉螺向上游扩散同样具有较快的速度;洲滩植被以莎草为主;洲滩泥沙淤积主要是5-10月;湘江涨水和退水时间均较长江早;洲滩环境改造灭螺效果好,药物灭螺效果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初步评价汉口江滩血吸虫病防治综合整治后的灭螺效果.方法 采用工程灭螺结合药物灭螺对江滩进行综合整治,比较整治前后的有螺面积、活螺平均密度等螺情监测指标的变化.结果 项目工程灭螺面积30.55万m2,药物灭螺累计面积132.43万m2.灭螺后滩面有螺面积、有螺框出现率、活螺平均密度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了98.40%、92.08%和94.43%,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 江滩综合整治后,钉螺滋生环境得到彻底改变,初步评价灭螺效果较好,但仍需对既往有螺环境持续监测以巩固灭螺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快速控制丘陵地区血吸虫病的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采用全覆盖药物灭螺、环境改造灭螺方法,同时采取治疗病人、健康教育等干预措施;纵向观察钉螺面积、人畜血吸虫感染、血防知识知晓率等的变化情况。结果2000—2008年共灭螺1 358.606 1 hm2,2001—2004年共查出感染性钉螺面积12.609 hm2,2005—2008年连续4年均未查出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钉螺感染率亦同步下降。居民血吸虫病查病阳性率从1.313%(2000年)下降至0(2006年),学生和居民的血防知识知晓率分别由2000年的72.22%、77.96%提高到2008年的95.76%和90.45%。相关分析显示:居民查病阳性率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呈负相关关系(r=-0.678,P<0.05),而钉螺面积与药物灭螺覆盖率及环境改造灭螺覆盖率均未发现有相关性(均P>0.05)。结论采取以控制钉螺、人畜筛查化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是预防控制血吸虫病最直接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武汉市天兴洲洪涝灾害后螺情监测结果,为特大洪涝灾害后及时处置钉螺扩散和复现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武汉市天兴洲2020年洪涝灾害后的螺情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评价其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后,天兴洲调查发现有螺面积213.18 hm2,较洪灾前(39.97 hm2)增加433.35%,活螺平均密度为0.065 8只/0.1 m2,较洪灾前(0.016 7只/0.1m2)增加了294.01%;有螺框出现率为2.49%,较洪灾前(0.85%)增加了192.84%。原钉螺灭净区域出现钉螺复现情况,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开展应急灭螺后,有螺面积下降到111.23 hm2,活螺平均密度下降到0.017 3只/0.1 m2,基本回落至洪涝灾害前水平。结论 2020年特大洪涝灾害对天兴洲螺情影响较大,钉螺明显扩散,洪涝灾害后采取的应急查灭螺工作效果好。洪涝灾害后应及时进行应急钉螺监测和应急灭螺,对控制洪灾后钉螺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采取人群化疗结合浸螺杀药物灭螺,对降低居民、儿童、耕牛的血吸虫感染率、活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等部具有较好的效果。连续二年化疗结合药物灭螺,使居民感染率下降了48.9%,活螺平均密度、感染性钉螺平均密度、钉螺感染率分别下降了52.3%、67.2%和46.9%。浸螺杀具有高效、低毒等优点。特别适合于湖沼水网型疫区使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在人工灌溉水渠干渠内,常规药物灭螺对钉螺及感染性钉螺消长的影响。方法在安徽钓鱼台水库灌区,根据当地灭螺规划,在其计划灭螺区干渠内选择螺情观察点,同时选非计划灭螺支渠为对照;2002年12月~2003年11月份,每月沿渠两边系统抽样查螺,室内压碎鉴定死活,并观察感染血吸虫情况。常规药物灭螺的时间、方法、药量及实施均由当地业务部门确定完成。结果灭螺前钉螺死亡率在干渠和支渠变化趋势基本一致;4月20日干渠灭螺,灭螺后10,37d时干渠钉螺死亡率分别为24.46%及43.01%,但8月底为1.25%,同期未灭螺的支渠钉螺死亡率变化不大;灭螺前干渠有3个月、支渠有1个月检出感染性钉螺,灭螺后4~6月份在干渠仅于灭螺后10d发现感染性钉螺,未灭螺支渠5月份检出感染性钉螺;8月31日以后钉螺感染率及感染性钉螺密度在干、支渠均上升。结论在人工灌区的引水干渠内,常规药物灭螺在预防人群感染方面可能起一定作用,但对年度钉螺及感染性钉螺螺口消长的作用有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目平湖水位和洲滩植被变化对钉螺分布的影响。方法收集目平湖三峡建坝前后两个时段气象水位资料及螺情资料,从2003—2007年,纵向开展春秋螺情调查,比较三峡建坝前后环境变化并分析对钉螺分布的影响。结果目平湖区三峡建坝后比建坝前枯水位升高1m,洪水位降低0.5m,枯洪水位落差缩减了1.5m,年均水位升高0.9m;年均气温升高0.8℃,平均降雨量增加466mm。春秋两季活螺密度及感染螺密度建坝前后无明显变化,但有年间差异。草洲植树后,活螺密度逐年减少,第2年后未发现感染性钉螺。结论三峡工程对目平湖洲滩钉螺分布影响不大,但湖洲钉螺分布与水位及植被变化有明显关系,草洲植树可改造疫源地,降低疫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索江滩特殊环境下灭螺新方法。方法在江滩利用便携式喷火器开展喷火法灭螺,对灭螺后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在江滩开展喷火灭螺法后,螺情调查显示,灭螺后第1、3、7、15 d,钉螺死亡率分别为17.06%、23.02%、18.63%、12.30%,均较灭螺前3.56%有上升(χ^(2)=118.49、198.83、140.33、73.06,P值均<0.05);钉螺校正死亡率分别为13.99%、20.17%、15.62%、9.06%,以灭后第3 d最高,后逐渐下降;活螺密度分别为2.31、2.22、2.43、5.33只/0.1 m^(2),在灭后第1 d、第3 d有下降趋势,至第7 d又有所上升,至15 d活螺密度大幅上升,远超过灭螺前密度;活螺密度下降率分别为16.91%、20.14%、12.59%、-91.73%,灭后第3 d活螺密度下降最高。结论在江滩地带开展喷火灭螺有一定效果,但喷火灭螺法对江滩螺情控制效果不佳,不建议在江滩地带开展大规模喷火灭螺法灭螺。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瑞昌市南阳乡某村新疫区钉螺分布及灭螺后螺情情况。方法查螺采用系统抽样与环境抽样相结合,灭螺采用药物灭螺与部分地带环境改造相结合。结果钉螺感染率1.89%,灭螺后钉螺密度大幅度下降。结论齐殖户从疫区运来的鱼饲料可能作为传染源,在农村有螺地区采用环改综合治理方法是消灭钉螺的最佳选择,加强血防健教工作。  相似文献   

10.
对华容县幸福垸1996年洞庭洪水至溃堤后钉螺扩散及灭螺效果进行调查观察。收集1997年-2000年垸内及溃口外滩螺情资料,并对钉螺分布区域采用吹土填埋及春季喷杀,结果认为溃垸后扩散钉螺密度低,面积分布广,但及时查灭可达到预期效果。  相似文献   

11.
氯硝柳胺拌沙撒药灭螺经过4年试验,钉螺密度下降44.30%,阳性钉螺密度下降了22.92%,人群感染率3年平均比1992年下降40.20%,急性感染下降38.89%,耕牛感染率下降17.64%。该药利用雨水或潮湿缓慢溶解药物,能较长时间维持低浓度,药效达到长效灭螺作用,而且方法简单,容易操作,不需特殊灭螺工具,为洲滩地区灭螺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掌握钉螺在湘江洲滩的扩散趋势及程度.方法 借鉴血防站2005-2008年其监测区域内湘江洲滩的螺情资料,结合2009年本课题组的现场调查.分析比较5年来长沙-衡阳段湘江洲滩钉螺孳生情况的变化、扩散趋势. 结果 2009年春季本课题组对长沙-衡阳段湘江流域洲滩的实地调查中未发现钉螺孳生.从此河段各地区血防部门获取的资料结合2009年本课题组调查的情况汇总分析显示湖南长沙-衡阳段湘江流域洲滩的"有螺框出现率"2005-2009年基本呈下降趋势;"活螺率"各洲滩之间的差异较大;除鹅洲外的其它8个洲滩的"活螺平均密度(只/0.1m2)"2005-2009年均呈下降趋势;钉螺的总体分布区域五年来无扩散且无阳性钉螺. 结论钉螺在湖南湘江沿岸长沙-衡阳段无明显扩散,此区域内洲滩的钉螺孳生情况取得了较好的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英德市钉螺复现区域实施综合灭螺后的钉螺控制效果.方法 收集2019-2020年英德市有螺环境各阶段灭螺措施实施情况,评价钉螺控制效果.结果 英德市23个有螺环境累计开展药物灭螺189环境次,灭螺面积714340m2,沟渠硬底化14906m,新建沉螺池1座、排水涵洞31座、节制闸5座,土地覆泥平整14001m2,重建塘下陂头l座.累计监测372环境次,三个阶段灭螺后累计查获活钉螺1326只,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活螺框出现率从灭螺前的16.78%,经第一阶段药物灭螺,第二阶段环境预处理、药物灭螺,第三阶段环境综合整治、药物灭螺后下降至0%;活螺平均密度由灭螺前的3.54只/0.1 m2下降至第三阶段综合整治灭螺后的0.00只/0.1 m2.结论 英德市灭螺效果明显,药物灭螺可以快速降低活螺平均密度,但以环境改造等为主的血防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更有效地控制钉螺孳生和扩散.由于各有螺环境条件不同、复杂程度各异,环境改造工程维护和药物灭螺等措施仍需持续,以巩固钉螺控制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灭螺新药浸螺杀灭螺,对降低湖沼渠网型地区易感地带面积、感染性钉螺密度、钉螺感染率都具有较好的效果,结合人群同步化疗,对降低易感地带居民、儿童的血吸虫感染率具有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防治措施和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快速阻断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防治措施的效果。方法:采用喷粉灭螺和环境改造措施,辅以化疗和健康教育的综合防治措施。结果:实施新的综合防治措施后,2005年~2008年连续4年无感染性钉螺,活螺密度、有螺面积亦同步下降。居民血清学查病阳性率由8.71%下降至0.91%。钉螺面积和居民查病阳性率随灭螺覆盖率的上升而下降。结论:山丘地区采用喷粉灭螺新技术开展复杂环境多频次灭螺、对近年有螺环境开展巩固性灭螺,同时结合当地经济推进环境改造等综合治理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乃至阻断血吸虫病的流行。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掌握山丘地区环境中钉螺消长变化规律,为控制消灭钉螺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四川省的平坝、丘陵、高山亚型的6个流行村,每年春季开展钉螺调查工作,以环境为单位统计螺情的纵向连续变化,使用Excel 2019软件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结果共调查556处环境,其中沟渠366处、塘堰9处、水田62处、旱地101处、林地13处、荒坡5处。2015-2019年荒坡(60.00%)、林地(61.54%)、沟渠(28.96%)、旱地(32.67%)以维持无螺为主,水田(70.97%)、塘堰(66.67%)以持续有螺为主;水田(82.61%)、林地(60.00%)、塘堰(44.44%)钉螺密度升高为主,沟渠(37.31%)、旱地(54.41%)、荒坡(100.00%)螺密度以先升高后降低为主;55.32%的丘陵流行亚型螺密度升高,高山(55.17%)、平坝(35.89%)流行亚型螺密度以先升高后降低为主。结论不同环境类型钉螺消长不同,沟渠螺情控制较好,螺面积及螺密度均有降低,荒坡和旱地通过反复药物灭螺,效果也比较显著,林地、塘堰和水田螺情易出现反复。进一步研究不同环境类型的特征,找出环境无螺的关键因素,应用于今后农、林、水改造工程中,可科学精准消灭钉螺。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螺情动态变化规律,为控制钉螺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以村为单位普查、重点环境抽查、乡镇组织复查等方法进行查螺。结果在3个市(区)、8个乡(镇)、18个村查到50处有螺环境,有螺面积89.18hm2。钉螺平均密度0.075 5只/0.1m2,捕捉并解剖活螺2 471只,未发现血吸虫感染性钉螺。结论泰州市血吸虫病疫情稳定,但仍要抓好查灭螺工作。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掌握南通市钉螺的分布以及螺情变化。方法 收集2017—2021年南通市的螺情监测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2017—2021年累计查螺5 488.562 5 hm2,共发现钉螺1 217只,无水网型和湖沼型,均属山丘型钉螺,无感染性钉螺;期内查出有螺面积共2.74 hm2,均属内陆型;有螺原因主要是灭螺残留,复现或新发有螺面积0.8 hm2。共计药物灭螺22.038 hm2,巩固药物灭螺3.8 hm2,环境改造灭螺1.482 hm2,历史有螺环境改造22.798 hm2。结论 南通市尚存有螺环境,须因地制宜,采取适宜的灭螺方法,并强化血防意识和预警监测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长沙市实施“环改灭螺为主,药物灭螺为辅”的综合控螺策略对湖沼型垸内亚型钉螺活螺平均密度的影响。 方法 收集长沙市2004-2015年血吸虫防治报表数据,采用SPSS 18.0 对长沙市实施综合控螺策略后2004-2015年钉螺活螺平均密度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长沙地区钉螺活螺平均密度从2004年的0.242 0只/0.1 m2下降到2015年的0.000 5只/0.1 m2。该策略实施后1年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平均为77.355%(95%CI:64.713%~90.046%),3年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平均为98.327%(95%CI:95.221%~99.953%),5年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平均为94.862%(95%CI:89.290%~99.345%),10年除岳麓区外,各区县基本消灭了钉螺,活螺平均密度下降率达到了99.996%(95%CI:99.987%,100.000%)。 结论 综合控螺策略可在10年内将湖沼型垸内亚型钉螺活螺密度控制在较低水平,对巩固取得的血防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2009-2012年四川省高山亚型的血吸虫病流行区沟渠钉螺的分布及其变化情况。方法 2009年在西昌市选择10个自然村,采用系统抽样法对所选自然村的全部沟渠进行钉螺调查,用压碎法检查捕捉的全部钉螺,计数感染性钉螺数量,连续监测4年,分析2009-2012年调查点有螺框出现率的变化情况。结果 2009-2011年西昌市调查点的沟渠钉螺有螺框出现率逐年上升(χ2=126.19,P<0.05),2012年的有螺框出现率为29.426%小于2011年的有螺框出现率22.077%,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19,P<0.05)。钉螺分布与有无水流是相关的,有水的沟渠钉螺分布比无水沟渠多(χ2=9 065.76,P<0.05)。结论依靠药物灭螺的方法,易出现螺情的反复,应加强综合治理的力度,彻底改变钉螺的滋生环境,同时有水的沟渠应该作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