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中国性科学》2015,(5):41-44
目的:探讨影响梅毒患者治疗后血清学转归的因素。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期间我院接收治疗的128例梅毒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观察患者在驱梅治疗后1年的血清固定和血清转阴的情况。对影响血清固定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初始滴度等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128例患者中有89例(69.5﹪)患者发生血清转阴,39例(30.5﹪)患者发生血清固定,且血清固定的发生率随着患者病期的增长而增多。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驱梅治疗后与血清转阴相关的临床特征包括:一期梅毒、二期梅毒患者以及年龄≤25岁的年轻患者。驱梅治疗后患者发生血清固定的因素包括:女性患者、非苄星青霉素治疗和初始RPR滴度≤1∶16。结论:梅毒患者经过驱梅治疗后血清学固定和转阴与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期、治疗药物和RPR基线滴度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究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后的血清学变化,分析血清固定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3月至2018年3月荆州市中心医院收治的240例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后TPPA和RPR检测结果,将所有研究对象分为血清固定组和转阴组。所有研究对象匿名填写自制的调查问卷表,并且在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学检查。结果 240例患者中,有13例(5.42%)为血清固定,227例(94.58%)显示治疗有效。两组年龄、学历、职业、婚姻状况、同性性角色、异性性行为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固定组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的比例明显高于转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是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分别使血清固定的风险增加2.160、1.011、2.175倍。结论男男性行为梅毒患者在正规驱梅治疗后,血清固定的发生率较高。入院时晚期梅毒、RPR低滴度、非青霉素治疗是血清固定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近10年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分析   总被引:45,自引:3,他引:42  
目的:研究梅毒血清固定现象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过去10年的梅毒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采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每周1次,连续3次)肌内注射治疗,统计梅毒血清固定的发生率和形成时间,用多因素逐步回归方法分析梅毒血清固定与患者年龄、性别、梅毒分期、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试验初始滴度等因素的关系,并作前、后5年的比较。结果:423例梅毒患者2年内RPR试验阴转率为82.5%,有74例(17.5%)出现血清固定,其中一期梅毒血清固定发生率为3.8%,二期梅毒为17.5%,潜伏梅毒为40.5%;多因素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梅毒分期是与血清固定发生有显著性意义的相关因素,在过去10年中,后5年各期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都有不同程度增加,特别是潜伏梅毒患者的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P<0.01)。结论:病期不明的潜伏梅毒增多是后5年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固定发生率显著增高的主要原因,加强对潜伏梅毒的筛查和及时治疗是减少梅毒血清固定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脑脊液实验室检测在神经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及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rapid plasma reagent test, 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在神经梅毒腰穿指征中的应用。方法:收集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北京佑安医院的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106例,采集脑脊液(cerebrospinal fluid, CSF)进行脑脊液白细胞(CSF-WBC)、脑脊液蛋白(CSF-protein)及脑脊液梅毒螺旋体颗粒凝集试验(treponema pallidum particle assay, TPPA)、RPR滴度检测,采集血液进行RPR滴度、CD4+T细胞计数检测,根据神经梅毒的诊断分神经梅毒组和非神经梅毒组,对两组的脑脊液检测结果、血清RPR滴度及CD4+T细胞计数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06例梅毒合并HIV阳性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病率为33.02%,CSF-RPR及CSF-TPPA对HIV阳性梅毒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诊断敏感性为68.57%和97.14%,特异性为92.96%和49.29%;CSF-WBC和CSF-protein的ROC(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 AUC)分别为0.911和0.913,CSF-WBC为10.5/μL、CSF-protein为272.15 mg/L时,约登指数最大;血清RPR≥1∶16患者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是血清RPR<1∶16患者的1.52倍(OR 1.52,CI 1.14~2.04,P<0.05),CD4+T细胞≤350个/μL发生神经梅毒的几率为CD4+ T细胞>350个/μL患者的2.37倍(OR 2.37, 95% CI 1.64~3.41,P<0.05)。结论: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发病率较高,CSF-RPR对HIV阳性患者发生神经梅毒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血清RPR滴度≥1∶16和CD4+T≤350个/μL,是HIV阳性患者神经梅毒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的孕妇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血清固定孕妇是否需要接受孕期驱梅治疗。方法按RPR持续阳性时间将154例梅毒孕妇分为3组,6个月~1年为I组,(1~2)年为Ⅱ组,2年以上为Ⅲ组(血清固定),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孕妇终止妊娠,继续妊娠孕妇分娩新生儿137例。所有新生儿经过随访,均未出现梅毒临床表现,RPR随访2年均可转阴,其中先天梅毒2例,出生时19s-IgM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后随访11月转阴;2年后随访TPPA仍阳性1例,用苄星青霉素规范治疗,现仍在随访中。10例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孕期未接受驱梅治疗,均成功分娩正常新生儿。结论规范驱梅治疗后RPR持续阳性梅毒孕妇可不终止妊娠,低滴度血清固定孕妇可以在密切监测的情况下不进行妊娠期内驱梅治疗。  相似文献   

6.
梅毒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近年来梅毒发病率逐年上升,全世界每年新增约1 200万新病例,而在我国其发病率在性传播疾病中仅次于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感染,居第二位.梅毒患者治疗后出现的一种血清学现象日益受到关注,即梅毒经正规驱梅治疗后,有少数患者血清RPR下降到某个滴度时不再降低(RPR持续阳性),这种现象称为血清固定(sero-fixation)或血清抵抗(sero-resistance),是我们在治疗梅毒患者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难题.  相似文献   

7.
临床实践中一部分梅毒患者在治疗后发生血清固定,给梅毒防治工作带来挑战。目前对于血清固定机制的认识十分有限,流行病学观察结果表明,梅毒治疗后血清学痊愈或固定与患者病期、性别、年龄、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RPR)基线滴度及治疗药物有关;免疫学研究表明,血清固定患者存在免疫失衡和细胞免疫抑制。尚不清楚血清固定现象是提示患者体内有梅毒螺旋体持续性感染还是代表了一种感染诱发的机体自身免疫反应。深入研究血清固定的发病机制有助于正确处理该类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新生儿梅毒血清学的变化特点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经孕期规范治疗的妊娠合并梅毒孕产妇150例,于孕妇产前l周进行RPR及TPPA试验,并对新生儿娩出3d后及以后定期进行梅毒血清学检查,对不同时间血清学转阴情况进行分析。结果:(1)150例新生儿中106例RPR、TPPA双阳性,44例单TPPA阳性。与TPPA单阳性母亲新生儿相比,RPR、TPPA双阳性母亲的新生儿RPR阳性比例较高(P〈0.05)。(2)随访中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在出生后2个月,而TPPA单阳性新生儿转阴高峰为出生后6~12个月间。(3)孕妇产前RPR滴度越高,新生儿血清RPR转阴时间越长(P〈0.05),而孕妇产前RPR滴度与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无关(P〈0.05)。新生儿出生时RPR滴度越高则新生儿转阴时间越长,滴度于1:1~1:4间的新生儿,TPPA转阴时间更长(P〈0.05)。结论:妊娠合并梅毒孕期规范治疗后所分娩新生儿的梅毒血清检查结果多呈阳性,且母亲RPR滴度越高的新生儿,其梅毒血清检测呈阳性的时间越长,但RPR均能转阴。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正规治疗后非梅毒螺旋体(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48例正规治疗后非Tp血清学试验持续阳性梅毒患者的临床资料。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及ROC曲线法检测可用于预测神经梅毒的临床指标。 结果 248例患者中25例(10.1%)诊断为神经梅毒。单因素分析显示,血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下降程度(χ2 = 20.663,P < 0.05)、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Z = -7.021,P < 0.05)与神经梅毒发生有关,而性别、年龄、梅毒分期、治疗方案、初次就诊时血TRUST滴度、有无神经系统症状与神经梅毒无显著相关性(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是神经梅毒的相关危险因素(OR = 4.685,95% CI = 2.552 ~ 8.601,P < 0.05)。绘制血TRUST持续阳性滴度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7,最佳临界滴度为1 ∶ 8。 结论 正规治疗后,血清TRUST滴度对于预测神经梅毒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住院梅毒患者的流行病学、临床和血清学特征.方法 对5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血清学、脑脊液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 88.46% (46)例患者血清RPR呈低滴度表现(1:1 ~1:8),13.46%(7例)为早期潜伏梅毒,11.54%(6例)为神经梅毒,57.69%(30例)为晚期潜伏梅毒,17.31%(9例)为无法判断病期的潜伏梅毒.71.15%(37例)传播途径为非婚性接触为主,性别分类中女性(28例)多于男性(24例),低学历(43例)、待业(15例)及性活跃期人群发病率高.结论 潜伏(隐性)梅毒在梅毒分期中占有较大的比例;有必要对血清RPR滴度持续(≥2年)不转阴患者进行神经梅毒的排查;有必要加强宣传性保护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隐性梅毒孕妇所产新生儿的梅毒血清学检测结果及其转归.方法:收集深圳市福田区2004~2011年妊娠隐性梅毒患者的新生儿567例,分别于出生后第1月、第3月、第6月、第9月、第12月、第18月检测其血清RPR/TPPA/19SIgM,对其结果及转阴情况进行分析,并按母亲不同RPR滴度、不同孕期接受治疗以及新生儿出生后是否接受治疗分别讨论对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结果:隐性梅毒孕妇分娩的567例新生儿中,发现先天梅毒10例、梅毒血清学试验全阴性新生儿23例、仅TPPA阳性新生儿102例,RPR/TPPA双阳性新生儿432例,RPR平均转阴时间为(2.68±2.08)月、TPPA的平均转阴时间为(5.25±1.86)月;母亲RPR低滴度(≤1:8)组与高滴度(≥1∶16)组的新生儿比较,RPR、TPPA平均转阴时间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不同孕期治疗组相比较、新生儿出生后治疗组与非治疗组比较,对疑似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转阴的影响都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隐性梅毒孕妇可致胎传梅毒,孕期及新生儿期的干预可有效防治先天梅毒的发生及发展;排除了先天梅毒的新生儿梅毒血清学试验阳性可自行转阴,与不同孕期治疗无明显相关性;母亲RPR低滴度可能是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 系统评价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对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RPR/TRUST)转阴率的疗效。方法 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中国知网、万方、维普数据库中关于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的病例对照研究。使用Newcastle-Ottawa量表(NOS)评估纳入研究文献的质量,使用RevMan5.3软件分析患者RPR/TRUST转阴率。结果 共纳入14个病例对照研究1 160例梅毒患者,联合组585例,单用组575例。结果显示,联合组血清RPR/TRUST转阴率明显高于单用组[OR = 3.70,95% CI(2.71,5.06),P < 0.001]。按随访时间进行亚组分析,联合治疗组在治疗后3个月[OR = 3.68,95% CI(2.26,5.98),P < 0.001]、6个月[OR = 3.11,95% CI(2.26,4.27),P < 0.001]及12个月时[OR = 4.35,95% CI(2.81,6.73),P < 0.001]RPR/TRUST转阴率均高于单用组。结论 与苄星青霉素相比,苄星青霉素联合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能更有效地促进血清RPR/TRUST转阴。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规范治疗后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中神经梅毒发生情况,并探讨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21年6月在我院行腰穿术的梅毒血清固定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神经梅毒发生的相关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血清初始TRUST滴度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结果:共分析101例患...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苄星青霉素与阿奇霉素治疗早期梅毒的临床疗效,统计分析两种方案的疗效差异。方法:将我院收治的早期梅毒患者分成两组,分别为苄星青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每组各80例。治疗2周后统计两组的临床治愈率及皮疹消失时间;分别在用药后第3、6、12、24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快速血浆反应素试验(aea)检查,统计转阴率。结果:苄星青霉素组和阿奇霉素组的皮疹消失时间无显著性差异,2周后两组的临床治愈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用药后第3、6、12、24个月两组患者间RPR阴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24个月后RPR阴性率均高达95%以上。结论:阿奇霉素与苄星青霉素一样,对于早期梅毒具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头孢曲松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近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 : 了解头孢曲松对早期梅毒血清固定的治疗价值。方法 :  4 7例出现血清固定的早期梅毒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 2 4例 ,以头孢曲松 1.0静脉滴注 ,qd×15复治 ;对照组以苄星青霉素 2 4 0万U肌注qw× 3复治。复治后第 3、6个月均复查RPR。以RPR转阴为痊愈 ,RPR下降 2个或 2个以上滴度为有效 ,RPR下降不到 2个滴度为无效判定结果。结果 : 复治 6个月后 ,治疗组痊愈 2 3例 ,有效 1例 ,痊愈率为 95 .83% ;对照组痊愈 17例 ,有效 4例 ,痊愈率为 79.92 % ,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 =4 .4 5 2 ,P <0 .0 5 )。结论 : 治疗早期梅毒血清固定 ,头孢曲松优于苄星青霉素 ,机理可能缘于两者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临床上妊娠合并梅毒患者在不同治疗时机的围产结局,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方法:以我院2012年1月1日至2013年1月1日期间收治的119例妊娠合并梅毒患者为调查研究对象,根据治疗与否将其分为治疗组和非治疗组,人数分别为89例和30例.同时根据患者接受治疗时机的不同将治疗组患者分为三个亚组,即早孕组、中孕组以及晚孕组,每组人数分别为28例、32例、29例,治疗的时机分别为孕周在12周以下、孕周在13~28周以及孕周在29周以上,三组患者在接受治疗之后,对整个围产期进行随访,了解所有患者的围产结局情况,并分析对胎儿预后产生的影响,同时比较三组患者的母婴RPR滴度及其Apgar评分.结果:对治疗组患者给予苄星青霉素或者是红霉素药物进行规范化治疗之后,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分别为7.14% (2/28),21.88%(7/32),31.03%(9/29);患者的足月分娩率分别为92.86%(26/28),78.12%(25/32),68.97%(20/29);新生儿在梅毒的发生率上分别为0(0/28),15.63% (5/32),20.69%(6/29);在新生儿的Apgar评分(1min和5min)以及母婴RPR滴度上,早孕组要比中孕组和晚孕组更占优势,而治疗组与非治疗组各项情况相比,前者要明显的占据优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个治疗亚组患者在围产不良结局发生率、足月分娩率、新生儿梅毒发生率、新生儿的Apgar评分、母婴RPR滴度上均有显著差异,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上针对妊娠合并梅毒的产妇应该做到早发现和早治疗,这能够有效地降低新生儿梅毒发病率,同时促进胎儿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BACKGROUND: HIV-positive patients treated for syphilis may be at increased risk for serological failure. OBJECTIVE: To compare follow-up serologies and serological responses to treatment between HIV-positive and HIV-negative patients attending two 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 clinics. STUDY DESIGN: Existing records were reviewed from HIV-positive patients who were diagnosed and treated for syphilis at the public STD clinics in Baltimore, Maryland, USA, between 1992 and 2000. Results of their serological follow-up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HIV-negative clinic patients at the time of syphilis treatment. Failure was defined as lack of a fourfold drop in rapid plasma reagin (RPR) titre by 400 days after treatment or a fourfold increased titre between 30 and 400 days. RESULTS: Of the 450 HIV-positive patients with syphilis, 288 (64%) did not have documented follow-up serologies and 129 (28.5%)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168 (17%) of 1000 known HIV-negative patients were similarly eligible. There were 22 failures in the HIV-positive group and 5 in the HIV-negative group (p<0.001). The median times to successful serological responses in both groups were 278 (95% confidence interval (CI) 209 to 350) and 126 (95% CI 108 to 157) days, respectively (p<0.001). A multivariate Cox's proportional hazards model showed an increased risk of serological failure among the HIV-positive patients (hazards ratio 6.0, 95% CI 1.5 to 23.9; p = 0.01). CONCLUSION: HIV-positive patients treated for syphilis may be at higher risk of serological failure. Despite recommendations for more frequent serological follow-up, most patients did not have documentation of serological response after standard treatment for syphilis.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脑脊液各项检测的意义及其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29例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患者脑脊液进行细胞计数和蛋白定量、VDRL、FTA-ABS、RPR、TPPA检测以及RT-PCR检测TP,并分析不同RPR滴度组及不同RT-PCR结果组脑脊液异常率的差异。结果:脑脊液细胞或蛋白异常者30例(23.26%),VDRL阳性2例(1.55%),FTA-ABS阳性3例(2.33%),RPR阳性5例(3.88%),TPPA阳性10例(7.75%),RT-PCR阳性32例(24.81%)。2例(1.55%)确诊为神经梅毒。血清RPR滴度≤1∶16组与≥1∶32组患者CSF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8.37,P=0.004)。脑脊液RT-PCR检测阳性与阴性组脑脊液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49,P=0.034)。结论:血清RPR滴度≥1∶32者脑脊液异常率较高,临床中应引起重视。单纯对于未经治疗的早期梅毒而言,用PCR检测脑脊液中TP含量的方法对神经梅毒的诊断不具有明显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观察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潜伏梅毒患者血清快速血浆反应素(RPR)的转归.方法 88例潜伏梅毒患者被随机分为观察组45例(早期潜伏梅毒23例,晚期潜伏梅毒22例)和对照组43例(早期潜伏梅毒22例,晚期潜伏梅毒21例).观察组采用头孢曲松钠2g/d,连用14d,休息1周后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对照组应用苄星青霉素240万U,1次/周,连续3次;治疗后的第3、6,9,12,18,24个月复查梅毒RPR试验和梅毒螺旋体血凝试验(TPPA).结果 随访至治疗后的第24个月时,观察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1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69.57%,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6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27.27%;对照组中早期潜伏梅毒患者有8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36.36%,晚期潜伏梅毒患者有2例血清RPR转阴,痊愈率为9.52%.2组中的早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潜伏梅毒痊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孢曲松钠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早期潜伏梅毒的效果较单一使用苄星青霉素显著,表现在血清RPR阴转时间缩短,转阴率高,血清固定率降低,对晚期潜伏梅毒患者的治疗效果与单纯使用苄星青霉素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