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骶髂关节炎临床误诊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骶髂关节炎误诊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324例门诊患者中有47例误诊,误诊率为14.5%。经治疗除3例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好转外,其余患者全部治愈。误诊原因主要是骶髂关节炎临床症状易与腰椎间盘突出症相混淆以及医生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欠细、鉴别诊断不全面。结论通过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骶髂关节炎的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2.
张群一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21,(1):56-57
目的:研究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用于产后骶髂关节炎的治疗有效性.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60例产后骶髂关节炎患者,采用超声引导下骶髂关节注射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晨僵时间、疼痛评分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治疗后患者的晨僵时间明显缩短,疼痛评分显著下降(P<0.05).治疗后患者总有效率为...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MR集合序列(MAGiC)定量参数对于中轴型脊柱关节炎(axSpA)骶髂关节病变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临床诊断axSpA患者分别采用常规序列和MAGiC序列行骶髂关节MR扫描,对比常规T1WI及短时翻转恢复(STIR)序列图像所示病理性脂肪沉积及骨髓水肿(BME),比较MAGiC T1-mapping、T2-mapping和质子密度(PD)-mapping定量图所示骶髂关节病理性脂肪沉积及BME与S2-3骶孔间正常骨髓(正常对照)的T1、T2及PD值差异。结果 共纳入28例axSpA患者。常规T1WI及STIR图像显示24例存在48处骶髂关节病理性脂肪沉积,23例存在57处BME。病理性脂肪沉积的T1值[(477.37±5.60)ms]低于正常骨髓[(614.65±17.83)ms,t=-6.952,P<0.05],T2值及PD值[(103.26±2.42)ms、(113.93±4.27)pu]均高于正常骨髓[(83.30±2.28)ms,78.30(62.50,84.00)pu,t=5.858,Z=-3.440,P均<0.05)]。BME的T1、T2、PD值分别为(2 617.92±176.85)ms、[101(94.00,96.90)]ms和(89.70±3.78)pu,均高于正常骨髓[(614.65±17.83)ms、(83.30±2.28)ms和78.30(62.50,84.00)pu,t=11.219、Z=-4.031、-2.266,P均<0.05]。结论 MAGiC定量参数有助于评价axSpA骶髂关节病变。 相似文献
4.
2008-05-2010-05笔者运用电针配合独活除湿合剂治疗骶髂关节致密性骨炎60例,疗效满意,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来自疼痛科门诊,均经各项相关检查排除局部和全身病变而确诊的.临床表现为反复腰骶关节疼痛,腰部活动受限,疼痛可向患侧臀部和大腿后方放射,但不属于神经根痛,骶髂关节表面有压痛,叩击痛,局部无炎性表现(如红,肿,热),骶棘肌紧张,遇冷,久坐站起或晨起症状明显,活动后减轻.骨盆分离试验和挤压试验阳性,“4”字试验阳性.X线平片:早期无明显变化,后期显示髂骨面骨质硬化,毛糙,关节间隙变窄或者模糊,但无骨质破坏,全部为女性;年龄最小18岁,最大48岁;病情最短1个月,最长10 a.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活动性骶髂关节炎1H-MRS频谱特征及意义。材料与方法对10例经临床和常规MRI确诊为中轴型脊柱关节病活动性骶髂关节炎患者(病例组,含活动组和非活动组)及同期11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双侧骶髂关节斜冠状面FSE序列T1WI、STIR序列T2WI,1H-MRS检查。常规MRI图像由2名MR诊断医师在工作站盲法分别进行阅片。应用LCModel软件对MRS资料进行后处理,观察水峰、脂质峰位置,记录水脂比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研究对象均获得满意的骶髂关节频谱图,可观察到多个代谢物波峰:位于0.9 ppm的甲基峰,位于1.3 ppm、1.6 ppm、2.0 ppm的亚甲基峰,位于5.3 ppm的乙烯基峰及位于4.7 ppm的水峰。活动组、非活动组和对照组水脂比分别为(1.71±1.14)、(0.43±0.08)、(0.42±0.23);活动组水脂比高于对照组及非活动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2.92,均P0.05),对照组与非活动组之间水脂比相接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7,P0.05)。结论 1H-MRS可以在常规MRI基础上量化骶髂关节炎的水肿程度,有望成为评价骶髂关节炎症活动性的一种无创性的新手段。 相似文献
6.
收集我院2005-2011年经临床确诊为强直性脊桂炎(AS)骶髂关节炎患者80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男67例.女13例,年龄14~62(平均25)岁.临床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和活动受限80例,臀部疼痛45例,低热33例.HLA-B27阳性80例,血沉增快60例.病程为1个月~13 a,平均28个月. 相似文献
7.
产后骶髂关节炎,是指产妇生产不当,受风寒感染引起的骶髂关节炎,此病为常见病.我运用针刀加手法治疗此病,取得了明显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季利军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4,(113):69-71
目的:回顾性分析强直性脊柱炎(AS)的骶髂关节(SIJ)CT表现,评价CT诊断AS的价值。方法:分析22例临床诊断为强直性脊柱炎的骶髂关节的CT征象,进行分级,与临床分期对照。结果:①SIJ早期(CTⅠ~Ⅱ级)表现为关节面对称性或不对称受累;关节面毛糙、皮质白线消失;骨关节面皮质中断;关节面下小囊变。②中期(CTⅢ级);骶髂关节面局部呈锯齿状或毛刷样改变;关节面下小囊状骨质破坏及其周围增生硬化;关节间隙假性增宽或不规则狭窄;关节间隙气体影;为临床进展期。③晚期(CTⅣ级)为韧带钙化;关节骨性强直、关节间隙消失;明显骨质疏松,为临床稳定期。结论:CT能够清晰显示骶髂关节的细微结构,做出正确的分级诊断,为临床分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临床表现和骶髂关节(SIJ)炎的病理特点,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将16例uSpA患者中8例予SASP或(和)MTX治疗进行3-9年随访,另8例进行SIJ病理检查和局部治疗,对所得材料进行分析总结。结果:16例中81.3%(13/16)符合ESSG标准,50%(8/16)符合Amor标准。8例接受药物治疗者于首诊后(治疗过程中)2-8(平均3.2年)、病程3-24(平均6.7)年出现CT SIJ炎。行SIJ病理检查的8例中7例证实SIJ炎,病程为1-7(平均3.9)年。16例uSpA的临床特点包括:炎症性腰痛或(和)不对称寡关节炎(93.3%)、臀区痛(37.5%)、附着点痛(56.3%)以及对NSAIDs反应良好(62.5%)。男女比例为2.2:1,HLA-B27阳性率仅18%,另有36%B13或(和)B40阳性。药物治疗的8例中,7例坚持连续2-5(平均3.2)年治疗,症状控制。停药后3-6年未见复发。接受SIJ局部治疗者,2例(25%)无效,5例有改善,但维持疗效仍需药物。结论:炎症性腰腿痛,不对称性寡 关节炎,附着点病和对NSAIDs反应良好是uSpA的临床特点。uSpA是一组异质性疾病。ESSG标准和Amor标准有待完善。坚持SASP或(和)MTX治疗可望控制病情。SIJ病理检查有利于SIJ炎的诊断,但局部治疗的疗效尚待评价。 相似文献
10.
11.
黄民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9,13(35)
目的:对国内采用金属材料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髂关节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系统分析,以期在较大样本量的前提下评价并比较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髂关节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电子和手工检索进行文献初检,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和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所有关于骶髂螺钉应用于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临床观察文献,从观察对象、干预措施方面进行整理、并完成文献的风险评估.并结合随访和功能评估等方面,进行骶髂螺钉在骶髂关节疾病中应用的系统评价和全面总结.结果:从31篇有关骶髂螺钉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临床研究文献中选出13篇,限于临床观察病例的实际限制,文献多采用平行对照而未实施盲法和分配隐藏,纳入人数6~36例不等,共计209例,文献应用病例致伤因素多以交通伤、坠落伤和挤压伤等为主,损伤部位以骶髂关节复合体及合并前后骨盆环的损伤为主,内固定以骶髂螺钉在腰骶骨盆固定中应用最广泛.文献结果数据完整,无失访,从术后功能的恢复来看,骶髂螺钉在治疗骶髂关节疾病中的疗效均较满意.骶髂螺钉与腰骶椎弓根钉连接技术稳定性最佳,是维持腰骶骨盆间稳定的理想术式.经皮和计算机三维导航系统植入虽精确但需严格限制适应证.结论:骶髂螺钉置入治疗骶髂关节疾病的作用显著确切,如针对性地结合其他固定系统综合应用并引入现代科技精确导航,临床应用前景将更好.纳入的研究中多数文献未采用盲法,从而对主观指标的测量产生影响,可能与外科盲法较难实施有关.随机方法、隐藏分组均不清楚,可能存在高度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测量性偏倚及其他偏倚,从而在不同程度上影响本次系统评价论证强度.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多普勒引导下骶髂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液治疗骶髂关节炎(SIJA)的临床效果,探讨护理配合要点。方法将45例强直性脊柱炎(AS)患者随机分成实验组23例,对照组22例。实验组在口服柳氮黄吡啶片、甲氨喋呤片等药物同时配合多普勒引导下骶髂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液治疗,对照组仅口服柳氮黄吡啶片、甲氨喋呤片等药物治疗,在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天、第7天、第30天和第60天分别进行功能指数(BASFI)、4字试验、骶髂关节压迫实验(SJS)评分并比较。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比较,BASFI、4字试验、骶髂关节压迫试验在治疗后第1天,第7天,第30天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验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76.2%,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多普勒引导下骶髂关节腔注射复方倍他米松液能明显缩短患者疼痛时间,有效治疗SIJA,积极的护理能增加患者的治疗信心,促进患者疾病的康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DWI检测儿童附着点炎症相关关节炎(ERA)早期骶髂关节炎性病变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经临床确诊的ERA患儿(ERA组)及20例非骶髂关节炎儿童(对照组)的资料,年龄均为6~16岁。所有受试者均接受双侧骶髂关节MR检查,主要为精确频率反转恢复(SPAIR)脂肪抑制序列扫描及DWI(b值为0、400 s/mm2),观察骶髂关节骶骨缘及髂骨缘骨质,测量并比较2组骶髂关节ADC值差异,绘制ROC曲线,评价ADC值对ERA的诊断效能。结果 ERA组中,17例SPAIR序列可见骶髂关节面缘片状高信号或斑片状稍高信号,3例SPAIR序列图像未见异常;16例DWI可见骶髂关节面缘片状高信号或斑片状稍高信号,4例DWI未见异常。对照组中,12例SPAIR序列图像骶髂关节面缘未见异常,8例SPAIR序列图像可见斑片状稍高信号;15例DWI骶髂关节面缘未见异常,5例DWI可见斑片状稍高信号。ERA组骶髂关节ADC值为(1.24±0.32)×10-3 mm2/s,对照组为(0.69±0.24)×10-3 mm2/s,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466,P=0.001)。以ADC=0.87×10-3 mm2/s为阈值,诊断ERA的ROC曲线AUC为0.834(P=0.023),敏感度为87.50%,特异度为77.50%,诊断准确率为82.50%。结论 DWI是显示儿童ERA骶髂关节炎性病变的敏感方法,ADC值定量分析对诊断早期骶髂关节炎性病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分析磁共振诊断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研究收录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患者的资料,合计55例,确认研究时间2021年10月至2022年12月,全部患者均接受病理检查、磁共振、多层螺旋CT诊断,对比磁共振与CT诊断的差异性。结果:两种诊断方式比较,对照多层螺旋CT技术,磁共振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SIJ分级诊断准确率分析中,磁共振诊断准确率更高,P<0.05。讨论:就强直性脊柱炎早期骶髂关节炎诊断中应用磁共振技术,可明显提高诊断准确率,且比较CT技术,磁共振可以有效发现骨髓水肿等急性病灶,为早期诊疗和患者生命保障提供了支持。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 ,2 0岁。双侧髋部持续性肿痛 3月余 (左侧为著 ) ,以夜间痛为主 ,无诱因 ,无午后低热、盗汉、纳差、乏力等表现 ,无咳嗽 ,咯血病史 ,曾诊断为骶髂关节结核。体检 ,患者一般情况可。左髂嵴后下方吸胀并触及 10cm× 10cm× 3cm大小肿物 ,边界清 ,触痛 ,皮肤无红肿。骶髂关节扭转及斜板试验均阳性 ,右侧可扪及肿物。X线表现 :双侧骶髂关节不规则骨质破坏 ,伴斑点状骨质增生硬化 ,边界不清 ,关节间隙变窄 (以左侧为著 ) ,左侧臀部见有软组织肿物。X线片诊断 :双侧骶髂关节结核。手术病理诊断 :双侧骶髂关节尤文氏肉瘤。讨论 尤… 相似文献
17.
许光旭 《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1993,13(4):158-158
<正> 骶髂关节(SIJ)的功能障碍所引起的腰背痛一直是临床医生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目前的各种观点和理论,为骶髂关节的功能评估和治疗提供基础。SIJ 的解剖已在经典教科书上记载,由滑囊和韧带联合构成,它不是微动关节。经光镜反复检查对SIJ 的髂骨面是以纤维结构为主,是以纤维软骨结构为主,争议较大。Paquin 等利用生化和电镜研究了5名男性的骶髂关节,在骶骨面上发现了具有透明软骨特性的Ⅱ型胶原肽。电镜下SIJ 的骶 相似文献
18.
19.
强直性脊柱炎所致的骶髂关节炎MR 影像学分析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目的 提高对强直性脊柱炎 (AS)患者骶髂关节炎的MR早期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 15例AS患者MR扫描序列包括SET1WI、FSET2 WI及梯度回波T 1WI。结果 14例AS患者骶髂关节表现为T2 WI骨髓信号不等程度增高 ,T1WI及T2 WI示软骨信号增高或减低 ,形态不规则 ,部分呈碎裂状 ,T 1WI可清楚显示软骨增粗大于5mm及破坏情况。结论 MRI能观察到骨髓水肿、软骨的异常改变及骨髓内脂脉沉积 ,可作为AS骶髂关节炎早期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将螺旋CT与MRI扫描用于强直性骶髂关节炎诊断中,对其临床价值进行比较。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8月收治的102例强直性骶髂关节炎患者进行研究,所有患者均行螺旋CT及MRI扫描,对两组检查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两种诊断方式确诊率均较高,但MRI确诊率97.06%与螺旋CT90.20%相比,相对更高(P<0.05),MRI误诊率、漏诊率分别为0.98%、1.96%,与螺旋CT3.92%、5.88%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MRI对0级检出率为9.80%,与螺旋CT2.94%相比更高(P<0.05),MRI对Ⅰ级、Ⅱ级、Ⅲ级、Ⅳ级检出率均高于螺旋CT,但两种诊断方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旋CT与MRI扫描在强直性骶髂关节诊断及分级判断中均有较高确诊率,但MRI确诊率相对更高,临床应用价值更高,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