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为了了解化疗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正确使用化疗药物,减轻对各脏器的毒性作用,使药物发挥最大疗效,保证病人用药安全有效,减轻病人的痛苦,从骨髓、胃肠道、心脏、肺、肝、泌尿系统、口腔、毛发、皮肤等方面,介绍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及护理.同时认为采取针对性的治疗与护理,可减轻化疗药物对癌症病人身心的损害,减轻病人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
3.
王玉美 《中华现代护理学杂志》2006,3(6):556-556
化疗已成为治疗肿瘤疾病的重要手段,各种化疗药物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处理不好,可诱发各种并发症而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对化疗不良反应的预防和护理,应给予高度重视,为了达到治疗目的。必须做好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4.
秦亚香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6,(8X):73-73
随着肿瘤发病率的不断增加,抗肿瘤药物在临床上应用较多,化疗药物在抑制和杀死癌细胞的同时,对机体增殖旺盛的正常细胞也有损伤,如:消化道粘模细胞,骨髓细胞,生殖细胞,毛囊皮肤组织细胞等,临床上注意对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观察.及时采取相应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或减轻化疗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化疗患者不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277例化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38例和观察组139例,观察组给予化疗前、化疗中、化疗后护理干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结果:护理干预后,观察组消化道不良反应110例、骨髓抑制60例、神经毒副反应50例、过敏反应3例,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化疗患者进行化疗前、化疗中及化疗后的护理干预,可减轻患者痛苦、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毒性反应,促进了治疗疗效,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运用。 相似文献
6.
刘国燕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1,(5):101-101,103
化疗是应用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肿瘤的一种治疗方法,是妇科恶性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它可以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扩散和转移。化疗对妇科恶性肿瘤的作用日见重要,但化疗药物在杀伤肿瘤细胞的同时,对正常机体细胞也产生一定的不良 相似文献
7.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新的护理观念和新的护理程序也在不断的更新,这是对传统功能护理制度的一次革命。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采取化疗药物最大限度的杀伤癌细胞,对其不良反应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以减轻化疗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我科开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9.
战旗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5,11(21):3140-3140
目的:将应对化疗不良反应的新方法归纳整理,推广使用。方法:选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60例化疗病人,除进行常规化疗护理方法外,将传统的对化疗病人的看护方法,如休息、卧床等改为“治疗性散步”,将白天静点的化疗药物改作夜间静点,并对部分病人实施冰帽护理。护理效果:使用新方法的病人,耐受全部化疗疗程。结论:新方法有可能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减轻化疗药物的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俞宏 《中华临床医学研究杂志》2008,14(1):54-54
随着社会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护理工作在整个医疗工作中的地位也越来越被重视,新的护理观念和新的护理程序也在不断的更新,这是对传统功能护理制度的一次革命。面对的是人的健康和生命,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命质量,采取化疗药物最大限度的杀伤癌细胞,对其不良反应给予科学有效的护理方法,以减轻化疗中出现的各种副作用。我科开展“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护理理念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和减轻侵蚀性葡萄胎病人化疗时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10月—2007年11月80例侵蚀性葡萄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疾病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病人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明显减少,焦虑程度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轻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时病人的焦虑情绪,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预防和减轻侵蚀性葡萄胎病人化疗时的不良反应。[方法]将2006年10月-2007年11月80例侵蚀性葡萄胎病人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相关疾病的护理干预。[结果]干预组病人化疗后发生恶心、呕吐的病人明显减少,焦虑程度明显减轻,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可以减轻侵蚀性葡萄胎化疗时病人的焦虑情绪,减轻恶心、呕吐的症状,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情况,以期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随机选择2011年2月至2013年4月接受化疗,并同时出现不同程度药物不良反应的妇科肿瘤患者115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不良反应的类型、临床表现和治疗转归。结果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后不良反应以涉及全身多脏器系统、皮肤及附件和消化系统为主,其他脏器系统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为接近。经过治疗后,过敏性休克、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腹痛腹泻和呼吸系统损伤的治疗效果较好。结论妇科肿瘤患者化疗后可出现多种类型的不良反应,对症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是预防不良反应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输液中心患者发生输液不良反应的应急护理措施,以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9年8月~2011年8月输液中心73例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临床资料,并总结应急护理要点。结果 72例患者救治成功,其中52例患者输液完毕后出院,20例患者病情稳定后转入院观察治疗;1例患者抢救无效死亡。结论输液中心患者在输液过程中会发生不良反应,且常常危及患者的生命,因此应制订合理的应急措施,加强医护人员的培训,对患者进行及时的救治,以提高抢救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个性化护理干预对肝癌介入手术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行肝癌介入手术治疗后发生不良反应的患者27例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对照组13例患者接受传统护理干预,试验组14例患者接受个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护理干预结束后不良反应缓解率、住院时间,并统计护理后生命质量评分和护理质量评估结果。结果试验组患者护理2周后不良反应缓解率为100%、住院时间为(28.9±4.36)d、生活质量评分为(13.4±1.76)分,对照组患者护理2周后不良反应缓解率为69.23%、住院时间为(36.8±5.42)d、生活质量评分为(9.7±2.11)分,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对护理质量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个性化护理干预应用于肝癌介入手术治疗后出现不良反应的患者中,可有效促进症状缓解,缩短住院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本院药品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及规律,提高ADR监测工作质量,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本院2009年10月~2011年9月上报的143例ADR,分别从患者的年龄、性别、给药途径、药品种类、抗感染药物类别,涉及器官或系统以及具体临床表现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43例ADR中,女性(90例)多于男性(53例);由抗感染药物引起的ADR数量居首位,有121例(84.62%);给药途径以静脉滴注为主,有134例(83.2%);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结论应进一步加强本院ADR的监测和宣传工作,提高专业人员责任意识,减少ADR的发生,以保证药物在临床中安全有效的使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本院2015年1~9月地高辛血药浓度监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对219例口服地高辛患者进行血药浓度的检测,并对监测结果及药品不良反应(ADR )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地高辛血药浓度在0.5‐2.0ng/mL有153例(1.03±0.31ng/mL),发生7例不良反应;<0.5ng/mL有30例(0.3±0.13ng/mL);>2.0 ng/mL有36例(3.06±0.78 ng/mL),共9例不良反应。结论及时有效的监测地高辛血药浓度,实行个体化治疗,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实施药物不良反应监测护理应急流程的做法与体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用药安全性,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应急流程。方法医务部委托药剂科联合护理部,建立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应急流程。结果经过4年的实践,使临床护士能迅速地发现、报告和降低因药物不良反应给患者造成的危害,提高用药安全。结论建立合理、可行的药物不良反应护理应急流程,不断提高药品监管和报告水平,从而保障患者临床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苹果酸法米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鼻咽癌患者不良反应及总结护理要点。方法对本院2011年11月~2013年12月20例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采用苹果酸法米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观察治疗过程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发生时间,并给予针对性对症处理。结果高血压、肾毒性、口腔黏膜炎、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鼻出血、肝功能异常和手足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0.0%、70.0%、90.0%、100.0%、85.0%、10.0%、45.0%和25.0%,给予对症处理后均能顺利完成治疗。结论苹果酸法米替尼联合同步放化疗治疗晚期鼻咽癌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较高,用药过程严密观察和监测患者用药后发生不良反应情况,及时处理,其可确保患者顺利完成治疗过程。 相似文献
20.
What is known and objective: Adverse drug reactions to prescribed medication are relatively common events. However, the impact such reactions have on patients and their attitude to reporting such events have only been poorly explored. Previous studies relying on self‐reporting patients indicate that altruism is an important factor. In the United Kingdom, patient reporting started in 2005; though, numbers of serious reports remain low. Method: A purposive sample of fifteen patients who had been admitted to an inner city hospital with an adverse drug reaction were interviewed using a semi‐structured questionnaire. Patients were asked to relate in their own words their experience of an adverse drug reaction. Patient’s reactions to the information leaflet, adherence to treatment and use of othe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on medication were assessed. Interviews were recorded, and a thematic analysis of patients’ responses was performed. Results and discussion: Analysis of the patient interviews demonstrated the reality of being admitted to hospital is often a frightening process with a significant emotional cost. Anger, isolation, resentment and blame were common factors, particularly when medicines had been prescribed for acute conditions. For patients with chronic conditions, a more phlegmatic approach was seen especially with conditions with a strong support networks. Patients felt that communication and information should have been more readily available from the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 who prescribed the medication, although few had read the patient information leaflet. Only a minority of patients linked the medication they had taken to the adverse event, although some had received false reassurance that the drug was not related to their illness creating additional barriers.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studies, many patients felt that adverse drug reporting was not their concern, particularly as they obtained little direct benefit from it. The majority of patients were unaware of the Yellow Card Scheme in the UK for patient reporting. Even when explained, the scheme was felt too cold and impersonal and not a patient’s ‘job’. What is new and conclusion: Patients having a severe adverse drug reaction following an acute illness felt negative emotions towards their health care provider. Those with a chronic condition rationalized the event and coped better with its impact. Neither group felt that reporting the adverse reaction was their responsibility. Encouraging patients to report remains important but expecting patients to report solely for altruistic purposes may be unrealistic.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