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72例恶性肿瘤患者,均给予化疗治疗,探讨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本组72例患者,化疗后均进行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72例患者无中性粒细胞缺乏共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者共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I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化疗治疗,可以对肿瘤的复发直到一定的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因此,在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化疗对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术后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分析。方法分析72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化疗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结果化疗后随访,无瘤生存48例(66.7%),复发24例(33.3%);无中性粒细胞缺乏17例(23.6%),有中性粒细胞缺乏55例(76.3%),其中I度12例(16.7%),Ⅱ度25例(34.7%),Ⅲ度11例(15.3%),IV度7例(9.7%)。与无中性粒细胞组比较,Ⅰ度、Ⅱ度、Ⅲ度、IV度组,感染发生率均显著增高,P<0.05,P<0.01,P<0.001。结论化疗治疗对肿瘤的复发起一定控制作用,化疗过程中易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导致患者院内感染发生增加,临床上要加强对中性粒细胞的监控。  相似文献   

3.
肿瘤相关性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宇红 《上海医药》2009,30(12):537-540
感染是肿瘤化疗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死亡原因,而肿瘤本身也是导致患者反复发生严重感染的重要因素。因此,肿瘤相关性感染防治对患者的预后十分重要。在大多数情况下,化疗后的感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关。虽然对粒细胞减少的预测、预防和治疗能有效减少感染并发症的发生,但因患者本身存在免疫缺陷,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临床药师在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药学监护中的作用.方法:根据《2012年中国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美国感染协会(IDSA)制定的中性粒细胞减少肿瘤患者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实践指南》、《ASCO白细胞生长因子应用指南》等,对1例肺癌化疗后致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患者的诊治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临床药师从患者化疗方案的选择与调整、骨髓抑制的诊治及抗感染药物的选择与应用等多方面进行药学监护.结论:临床药师在促进患者合理用药、协助医师制定个体化给药方案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肿瘤化疗后粒细胞减少的相关因素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分析。方法对入住本院的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症的22例患者给予保护性隔离、应用集落细胞刺激因子( G-CSF, CM-SCF)、抗生素使用及饮食指导等护理。结果22例患者除1例患者因病情危重及经济困难而自动出院外,其余21例患者在一周左右后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均回升至正常。22例患者中无因粒细胞缺乏并发症死亡发生。结论通过适当的治疗方法对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进行及时的控制和治疗,可有效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层流床在化疗继发感染病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细胞缺乏是化疗最常见的副反应,容易合并感染使化疗受阻,过去文献报告粒细胞缺乏的白血病患者安置于普通病床,感染率可高达85%~100%[1]。近年来层流洁净技术的应用,明显降低了化疗病人的感染率,为化疗提供了安全保障。2004年1月~2006年12月,我院开设单人无菌层流床病房,对控制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院内感染取得了显著效果,感染率由47.5%下降到20%。现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病例选择:选择同期化疗中出现粒细胞缺乏的80例,患者进行观察,均经病理组织或细胞学确诊。其中肺癌20例,乳腺癌18例,恶性淋巴瘤12例,胃癌10例,鼻咽癌0例,其他肿瘤10…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检索国内外关于粒细胞减少/缺乏患者抗感染治疗的文献报道,分析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患者感染发生的特点、因素、种类、抗感染措施、辅助治疗措施及疗效,探讨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发生感染的相关因素及防治措施。中性粒细胞减少/缺乏患者的感染发生率高,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使用粒细胞刺激因子、做好基础护理、警惕真菌感染等是防治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对化疗所致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2012年1~12月我院73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的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调查分析,均在粒缺发生后使用rhG-CSF,用SPSS统计软件对信息进行分析。结果:rhG-CSF可以有效缓解化疗后的中性粒细胞缺乏,使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数目明显升高,平均恢复时间为(7.77±5.14) d,总有效率为95.9%,研究中根据病人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程度、阶段及持续时间进行个体化给药。结论:rhG-CSF对化疗所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化疗致乳腺癌患者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因素及继发的并发症,并分析治疗费用,为临床制定防范措施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法回顾性分析乳腺癌患者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寻找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发生的风险因素及继发的并发症,计算刺激因子和抗菌药物的费用。结果: 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与患者的Karnofsky体力状况评分(KPS评分)低、有放疗史、疾病分期、化疗周期和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使用时机(P<0.05)具有相关性;患者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继发血小板降低、血红蛋白降低、体温升高、感染风险增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放疗史、粒细胞刺激因子的使用时机(化疗期间24h内用药)是乳腺癌患者发生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的风险因素。乳腺癌化疗后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患者刺激因子和抗菌药物费用及总药费显著升高。结论: 对于有放疗史的患者,可应用细胞毒性较小的化疗药物,或降低化疗药物剂量,合理应用刺激因子对降低化疗引起的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具有重要意义。预防乳腺癌化疗后Ⅲ度或Ⅳ度粒细胞减少可降低患者药物费用。  相似文献   

10.
白血病在化疗后10~14日,骨髓抑制较重,常处于粒细胞减少乃至粒细胞缺乏状态,极易引致感染,感染部位以呼吸道、肠道为多发。因此,如何防治感染的发生成为下一次能否按期化疗的重要一环。我院自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对24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采用痰热清注射液(上海凯宝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生产)防治呼吸道感染,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估替加环素在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血液科2016年11月至2017年5月期间应用替加环素治疗的13例恶性血液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的患者,分析其感染特点、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13例患者中,有9例(69%)感染得到控制,4例(31%)患者无效。发生恶心呕吐不良反应2例(15%)。结论对于恶性血液病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发热,反复应用多种抗感染药物效果不佳,多重耐药菌感染几率增加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选择替加环素治疗。  相似文献   

12.
粒细胞缺乏是白血病化疗中最常见的不良反应。粒细胞缺乏会直接导致自血病患者感染及黏膜坏死,为减轻这类并发症,笔者实施了全面系统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05年12月至2008年10月,在我科住院化疗的白血病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4例,男11例,女13例,年龄12-67岁,平均(47.5±2.4)岁,  相似文献   

13.
王妮 《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26-227
目的分析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的护理措施,观察实施护理措施后的临床效果,以提高本院整体的医疗水平。方法 50例白血病患者,按入院顺序随机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实验组采用系统化护理。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结果实施护理后,对照组感染20例,分别是口腔感染4例,呼吸道感染7例,胃肠道感染5例,会阴部感染3例,皮肤感染1例;实验组感染5例,其中口腔感染1例,呼吸道感染2例,胃肠道感染1例,会阴部感染1例,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采用系统化护理辅助治疗,可以有效减少感染例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何卉  张爱观  陈坤 《中国药业》2013,22(1):55-56
目的评价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63例恶性肿瘤患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伴感染随机分为A,B两组,分别接受头孢哌酮舒巴坦和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A、B组有效率分别为71.87%和77.42%,不良反应均少见。结论头孢哌酮舒巴坦治疗中性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疗效与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类似,可与后者轮换使用,作为目前经验性治疗用药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血液科2001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的4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发生医院感染的易感因素。结果医院感染与患儿的周围血白细胞计数(尤其是中性粒细胞计数)、化疗阶段和强度及住院时间等有明显关系。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氏阴性菌。结论化疗后较长时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应为儿童急性白血病合并医院感染的最直接和最关键的易感因素。应用粒细胞刺激因子(G-CSF)、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及加强支持对症治疗等能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任晓艳 《抗感染药学》2019,16(10):1746-1747,1787
目的:探究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辅助万古霉素对急性白血病(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的临床疗效及其对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9年1月收治的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68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患者给予万古霉素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rhG-CSF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和中性粒细胞复常时间,以及治疗前后血清降钙素原(PCT)与白介素-6(IL-6)水平测得值以及生活质量(KPS)评分值的变化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用药后体温和中性粒细胞复常时间早于对照组(P<0.05),万古霉素使用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治疗3 d后观察组患者血清PCT、IL-6水平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rhG-CSF辅助万古霉素治疗AL化疗后中性粒细胞缺乏伴感染患者的疗效优于单用万古霉素,有效改善了炎症因子,促进了体温、中性粒细胞的复常,改善了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化疗后感染临床特点。方法对110例多发性骨髓瘤住院患者不同方案化疗后感染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10例MM患者发生化疗后感染57例,感染率51.82%,VMP方案组(TM+Melphalan+Dex)化疗后感染率低于VAD方案组(VCR+EPI+DEX)(P<0.05)。VMP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5.9d)与VAD方案组(平均感染日为11.8d)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感染部位以呼吸道、泌尿系为主,致病病原体以革兰阴性杆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MM化疗后感染率高,不同化疗方案的选择、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为MM患者化疗后感染的重要因素;随着化疗药物及化疗方案的更新和优化,化疗后出现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较少,出现后感染均较严重。结论多发性骨髓瘤化疗后感染率高,为预防和控制化疗后感染,应合理选择化疗方案、早期合理应用抗生素、缩短化疗后骨髓抑制期中性粒细胞缺乏时间、有效治疗并发症或(和)继发疾病。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紫杉类联合表柔比星方案(TE)治疗乳腺癌引起的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情况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5年于某院接受TE方案新辅助化疗及晚期化疗的患者,收集患者生理、病理、用药等因素及化疗后中性粒细胞减少的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各因素与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相关性。结果:共分析了126例患者,有50例(39.7%)化疗后出现Ⅳ度中性粒细胞减少(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其中45例(35.7%)发生于首次化疗后。考察的各因素中,紫杉类用药为紫杉醇脂质体(OR=5.84,P=0.003)和表柔比星剂量强度(OR=1.11,P=0.001)是TE方案首次化疗后发生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我国乳腺癌患者接受TE方案化疗后出现严重中性粒细胞减少的风险较高,使用紫杉醇脂质体和较高的表柔比星剂量强度可能使风险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的临床特征和预后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科200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32例发生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合并中性粒细胞缺乏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2例患者中急性白血病20例, 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 (SAA) 7例, 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所有患者长时间应用广谱抗生素, 中心静脉置管 (21例) 或者外周静脉置管 (11例)。25例化疗后出现中性粒细胞缺乏, 7例SAA 为本病导致中性粒细胞缺乏。死亡17例, 好转15例。药敏试验显示多药耐药, 替加环素、 甲氧苄啶-磺胺甲噁唑、 左氧氟沙星、 头孢哌酮/舒巴坦、 头孢他啶、 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部分敏感, 其余均耐药。重度中性粒细胞缺乏、 重度血小板减少、 粒细胞减少持续时间过长和复合感染等是预后不良因素。结论 中性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并发嗜麦芽窄食单胞菌败血症死亡率高, 及时诊断和治疗对预后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肿瘤患者由于化疗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进行综合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方法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在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这4年时间里,抽取106例在吉林省肿瘤医院就诊的由于化疗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肿瘤患者病例,再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53例。A组患者采用美罗培南注射液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头孢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的方法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并发症和不良反应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B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A组患者比较,其有效率明显高出很多,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接受化疗的患者会出现腹泻、感染、腹痛、肝肾衰竭、骨髓抑制、呕吐等并发症,但在治疗的过程中没有再出现其他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没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头孢与左氧氟沙星联合的方法对由于化疗而导致的中性粒细胞缺乏症的肿瘤患者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十分明显,不会使患者再出现特殊的并发症和不良反应现象,可以作为临床对该类患者进行治疗的常规方法,值得进一步的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