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并对65只长爪沙鼠及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建立的MH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以MHV 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所能检测RNA最小模板浓度为3.1 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3/mL。65只沙鼠经RT-PCR检测,均为阴性,12只小鼠经RT-PCR检测,有3只MHV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HV核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结论建立的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建立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应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方法 根据已发表的小鼠肝炎病毒(MHV)S基因序列,设计合成引物。提取MHV细胞毒RNA,以其为模板,进行PCR扩增。优化反应条件,进行特异性、敏感性、稳定性、重复性试验。并对65只长爪沙鼠及12只小鼠进行检测。结果 建立的MHV RT-PCR检测方法特异、敏感、稳定。以MHV RNA逆转录产物为模板,所能检测RNA最小模板浓度为3.1pg/μl,可检测病毒最小滴度为10-3.ml-1。65只沙鼠经RT-PCR检测,均为阴性,12只小鼠经RT-PCR检测,有3只MHV阳性,测序结果与GenBank中MHV核酸序列同源性均为97%。结论 建立的长爪沙鼠小鼠肝炎病毒(MHV)RT-PCR检测方法可用于长爪沙鼠、小鼠等实验动物MHV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经纯化长爪沙鼠IgG免疫家兔后获得的血清用辛酸法纯化抗体,电泳可见只有一条蛋白带,制备得酶标二抗工作浓度为1:25600。用间接ELISA对开放系统和屏障系统中长爪沙鼠进行淋巴细照脉络丛脑膜炎病毒(LCMV),鼠肝炎病毒(MHV)和仙台病毒抗体的检测,发现其血清病毒抗体阳性率开放系统为6.0%(4/67),22.4%(15/67)和14.9%(10/67),屏障系统为1.3%(1/79),1.3%(1/79)和7.6%(6/79),如用酶标蛋白A取代酶标抗长爪涉鼠IgG抗体进行检测,则无一份血清阳性,结果表明长爪沙鼠可以自然感染LCMV、MHV和仙台病毒或其抗原相关的病毒,酶标蛋白A不宣作为酶标二抗用手长爪沙鼠抗体的检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长爪沙鼠稳定、经济的肝星状细胞分离和培养方法,为深入探讨长爪沙鼠肝纤维化的细胞机制提供技术支撑。方法取成年雄性长爪沙鼠,用链蛋白酶、胶原酶及DNA酶体内门静脉灌注消化长爪沙鼠肝脏细胞,经Nycodenz密度梯度离心,分离肝星状细胞。台盼蓝拒染实验鉴定细胞活力,α-SMA,Desmin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细胞性质。结果肝星状细胞得率为0.5~1×107/肝。肝星状细胞存活率在90%以上。原代培养3 dα-SMA阳性细胞达75%以上,传代培养后,α-SMA,Desmin阳性达100%。结论成功建立了稳定可靠的长爪沙鼠肝星状细胞分离培养方法,为肝脏相关疾病研究和防治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5.
本文采用ABC亲合组织化学技术研究了53例Wistar大鼠胃粘膜腺上皮的菜豆凝集素(PHA)受体的分布,其中正常大鼠胃粘膜17例,腺胃胃癌22例,异型增生14例。结果显示大鼠胃粘膜表面上皮不结合PHA,胃底腺与幽门腺的结合阳性率各为89.8%与23.5%。结合反应从界嵴循胃底腺至胃窦幽门腺、从胃底腺的颈部到体部再到底部均呈逐渐减弱趋势,而幽门腺的颈部和体部腺上皮PHA反应强度高于腺底部细胞。大鼠腺胃幽门部胃癌及异型增生腺体的结合阳性率及阳性强度均高于相应部位的正常胃粘膜,且阳性主要定位于癌变腺体的腔膜面或核上区胞浆。结果表明,大鼠正常胃粘膜PHA受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性,大鼠实验性胃癌表现有与人类胃癌相似的病理生物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目的应用巢式PCR方法通过胃液活体检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从而建立可以持续监测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检测技术。方法体外培养幽门螺杆菌并接种至长爪沙鼠体内,在感染后第10周使用普通PCR方法检测长爪沙鼠胃液,使用巢式PCR方法对长爪沙鼠胃液、胃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结肠粪便进行检测;同时还利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和血清ELISA方法等对比分析巢式PCR方法的准确性,上述PCR产物均经过测序验证。结果普通PCR方法检测胃液、巢式PCR方法检测胃液、胃组织、十二指肠内容物,结肠粪便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血清ELISA检测方法检验结果阳性率分别为30%、100%、100%、90%、10%、100%和0%。比较不同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发现,胃液巢式PCR、胃组织巢式PCR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均有100%的检测率,普通PCR检测胃液的方法、结肠粪便巢式PCR方法及血清学ELISA检测方法检测率均比较低。结论胃液巢式PCR检测方法由于其特异性、准确性及灵敏性较高等特点可以用于长爪沙鼠幽门螺杆菌的长期检测,特别是对于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实验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7.
陈倩 《世界感染杂志》2006,6(3):264-267
瘦素最初被认为是一种由脂肪细胞分泌的蛋白,能抑制食欲,增加耗能。近年来研究发现肝星状细胞也能分泌瘦素,而且肝星状细胞、窦内皮细胞、枯否细胞等肝脏间质细胞均有瘦素受体表达,瘦素通过受体发挥其生物学效应。窦内皮细胞和枯否细胞是瘦素促进肝纤维化的靶细胞,再进一步活化肝星状细胞,而肝星状细胞的活化是肝纤维化发生发展的中心环节,因此瘦素与肝问质细胞的关系成为肝纤维化研究的热点,本文就这方面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我们自73年进行长爪沙鼠—马来丝虫实验模型工作以来,至今经皮下注射接种的长爪沙鼠微丝蚴血症率最高达93%;经腹腔注射接种出现微丝蚴腹腔液症的最高达86%,微丝蚴腹腔液症沙鼠合并出现微丝蚴血症的达47%。为了解微丝蚴血症鼠外周血内微丝蚴出现的规律,以供防治丝虫病的实验研究之用,我们进行了沙鼠眶窦血内微丝蚴周期性的观察,现将初步结果总结如下,以供参考。一、材料与方法1.经皮下和腹腔注射接种周期型马来丝虫感染蚴出现微丝蚴血症的阳性长爪沙鼠,24小  相似文献   

9.
建立特异、灵敏的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结合碱性磷酸酶标记的探针杂交检测鼠肝炎病毒(MHV),采用MHV-3,MHV-A59病毒株感染DBT细胞,37℃培养,待细胞出现病变时收集提取病毒RNA。依据MHV基因序列设计一对高度保守区特异性引物,进行RT-PCR扩增,结果可见147bp的鼠肝炎病毒产物特异扩增带。敏感性实验检测到10pg的鼠肝炎病毒RNA,同时用ELISA方法对照。结果提示应用RT—PCR技术结合探针杂交检测鼠肝炎病毒。具有简便、快速、灵敏等优势。本研究在国内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内毒素血症时内皮素及受体mRNA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观察内毒素血症时内皮素1(ET-1)和内皮素A型受体(ETAR)在肝组织中的分布及对肝组织的生理病理意义。方法选用wistar大鼠30只,均分为对照组和内毒素组(10mg/kg)。采用原位分子杂交技术观察了伤后3、6、12和24小时肝组织中ET-1和ETAR在肝细胞中的分布和表达变化。肝组织ET-1mRNA原位杂交显示,肝血窦内皮细胞、肝小叶中央静脉内皮细胞和kupfer's细胞呈阳性反应,颗粒堆积,视野内阳性细胞数较对照组增多。肝组织ETARmRNA原位杂交显示,肝血窦周围、肝小叶间动脉壁平滑肌细胞呈阳性反应,颗粒堆积。结论肝脏合成ET-1的细胞为肝血管、肝血窦内皮细胞和kupfer's细胞。肝血管平滑肌细胞、贮脂细胞含有ETAR。内毒素在转录和翻译水平调节ET-1、ETAR合成,并使其表达增强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蜂胶对幽门螺杆菌(Hp)感染长爪沙鼠胃黏膜的影响.方法 5周龄长爪沙鼠15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和蜂胶组.所有沙鼠禁食24h后,感染组和蜂胶组灌胃Hp菌液109cfu/ml,0.5 ml/只,连续灌胃3次,感染后4周每隔5d灌胃一次,感染后第16周连续5d每天灌胃一次加强感染;对照组灌胃无菌肉汤;蜂胶组在第22周和第24周灌胃蜂胶溶液,感染组和对照组灌胃生理盐水;27周处死所有试验动物,测量肝、肾、脾重量并计算脏器系数,测定血清IL-8,取胃黏膜进行Hp定量培养和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感染组血清IL-8显著降低(P<0.05),与感染组相比,蜂胶组血清IL-8显著升高(P<0.01);各组肝脏、肾脏和脾脏脏器系数差异均不显著(P>0.05);蜂胶组的Hp数量(246±172 cfu/mg)显著低于感染组(1075±688 cfu/mg)(P<0.05);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感染组胃黏膜炎症较严重.结论 蜂胶可抑制沙鼠胃内Hp的生长,具有一定的黏膜修复和器官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蒙古沙鼠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 (Hp) NCTC11637株和临床分离的 Y0 6株沙鼠感染模型 ,观察感染沙鼠胃粘膜组织的病理改变。方法 :蒙古沙鼠随机分成 6组标准菌株组 (n=6)和 6组临床菌株组 (n=6) ,另设置 6组阴性对照 (n=4 )。用布氏肉汤配制哥伦比亚血琼脂培养的 NCTC11637株和 Y0 6株菌液。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3组用 2× 10 8CFU/ ml菌液 0 .5 ml1次灌胃。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各 3组分别用 2× 10 9CFU/ ml菌液 0 .5 ml灌胃 ,连续 3次 ,每次间隔 2 4 h。末次感染后的第 2、4、6周处死沙鼠 ,取胃粘膜组织标本进行尿素酶试验、分离培养、常规病理学和 Hp免疫组化检查。结果 :1次感染的标准菌株组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0 %、0 %、66.7%和 0 %、16.7%、16.7%。 3次感染的标准菌株和临床菌株组第 2、4、6周的感染率分别为 66.7%、10 0 %、10 0 %和 66.7%、66.7%、10 0 %。分离结果阳性的感染动物胃粘膜细胞表面和胃小凹有 Hp定植 ,固有层出现少量慢性炎症细胞的浸润。结论 :高浓度 (1× 10 9CFU) Hp多次经口感染沙鼠可制备稳定、可靠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动物模型 ,感染动物胃粘膜组织有 Hp定植并出现轻度的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3.
OBJECTIVE: To induce the model of Mongolian gerbil infected by Helicobacter pylori (HP) and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e infiltration and the proliferation of inflammatory cells before and after the bactericidal treatment. METHODS: The animal model of HP infection was induced by inoculating the HP strain (American Type Culture Collection) to male Mongolian gerbil MGS/Sea (SPF). Half a month, 1 month and 3 months after inoculation, kill the animals and make HE staining and immunohistochemistry staining of the stomach to observe the pathological changes. RESULTS: The infiltration of a great number of inflammatory cells was observed with the center of the mucosa of pylorus at the second week of HP infection. At the 3rd month of infection, ulcer appeared near the lesser curvature side of the pylorus. On the early stage of infection, the lesion was acute inflamm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neutrophilic infiltration, and then transformed into the chronic inflammation characterized by the lymphatic infiltration and the wide formation of lymphatic follicles. CONCLUSION: Mongolian gerbil is an ideal and standard animal model of HP infection.  相似文献   

14.
对实验性四氯化碳性肝硬变所致IgA肾病的大鼠肝脏进行PAP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以观察肝脏改变。结果表明,用药22-1061大鼠肝窦的枯否氏细胞、肝窦基底膜和汇管区的巨噬细胞以及个别肝细胞浆内均有明显的IgA沉着,IgG着色非常弱。肝脏IgA沉积出现的时间先于肾脏IgA。此外还就肝肾IgA沉积的机理及肝脏IgA沉积与肝脏硬变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HP感染蒙古沙土鼠致Barrett食管及胃癌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兰春慧  房殿春  邹全明 《重庆医学》2007,36(15):1491-1493
目的 通过建立幽门螺杆菌(HP)感染蒙古沙土鼠的动物模型,观察HP及HP与N-甲基-N′-硝基-N-亚甲基胍(MNNG)共同作用后食管和胃黏膜的组织学改变.方法 96只SPF级蒙古沙土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24只.A组单用HP菌液灌胃;B组在接种HP后4周,摄入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C组单用MNNG水(20μg/ml),连续30周;D组为对照组.各组分别在实验后12、24和48周3个时相点各处死8只,取食管和胃黏膜行组织学检查,用Warthin-Starry银染、PCR和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结果 累计至48周,萎缩、肠化生和异型增生的发生率A组(62.5%,33.3%,37.5%)、B组(62.5%,20.8%,54.2%)显著高于C组(37.5%,4.2%,8.3%)、D组(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例发生胃癌,2例出现Barrett食管.结论 HP感染可以直接导致胃癌发生,同时也能诱发出Barrett食管.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中药复康片对卡马西平所致大鼠消化系统损伤的防护作用。方法:将48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中药预防组、中药治疗组共4组,每组12只。正常对照组正常喂养,每天灌胃蒸馏水,其余不做任何处理。其余3组制备CBZ致消化系统损伤模型,预防组在造模同时灌服复康片,治疗组造模第30天开始灌服复康片,剂量均为1500mg.kg-1.d-1,1次/d。90d后,处死所有大鼠,检查肝功能,观察肝、胃、回肠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对照组肝功能异常,AST、ALT、ALP升高,ALB降低,线粒体、内质网水肿。肝细胞弥漫性水肿、点状坏死明显,胃、肠粘膜上皮细胞水肿,浅表溃疡形成,炎性细胞浸润,中药预防组核膜结构清晰完整,粗面内质网结构正常,含有丰富的核糖体,线粒体形态结构正常。中药治疗组线粒体仍有轻度肿胀,中药预防组和治疗组AST、ALT、ALP活性均显著降低,ALB升高,可使卡马西平所导致的肝脏、胃、肠组织学的损伤减轻,防止肝细胞水肿、减轻胃、肠粘膜上皮细胞的水肿和间质炎细胞浸润,结论:复康片可对卡马西平致消化系统的损害有一定的防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环氧化酶(COX)-2基因在糖尿病长爪沙鼠3种组织中的表达水平,进一步探索其与长爪沙鼠糖尿病发生和发展的关系.方法 选取糖尿病长爪沙鼠和正常沙鼠各6只,分别采集动物的骨骼肌、肝脏和肾脏组织,用实时PCR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COX-2基因在各组织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实时PCR的结果表明,COX-2基因的mRNA水平在糖尿病组动物的骨骼肌组织中表达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而肝脏和肾脏组织中有表达升高趋势.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糖尿病组COX-2的蛋白水平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存在表达升高趋势,且肾脏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OX-2在糖尿病长爪沙鼠肝脏和肾脏组织中表达升高,在肾脏组织尤其明显,说明COX-2对长爪沙鼠糖尿病的影响可能发生在肝脏和肾脏组织中.  相似文献   

18.
Jin Z  Hu FL  Wei H  Tang XY  Dong Y 《中华医学杂志》2008,88(22):1518-1522
目的 建立幽门螺杆菌(Hp)长期感染蒙古沙土鼠(简称沙鼠)腺胃的模型,并观察Hp长期感染引起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及其与致癌剂N-甲基-N'-硝基-N-亚硝基胍(MNNG)是否具有协同致损伤作用.方法 健康雄性沙鼠90只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22只)、Hp组(24只)、MNNG组(20只)、Hp+MNNG组(24只).采用国际标准菌株NCTC11637灌胃,建立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模型.并在接种Hp 4周后在相应组给予MNNG灌胃.接种Hp后20周及40周时分两批处死动物Warthin-Starry银染判定Hp定植情况,HE染色观察沙鼠胃黏膜病理改变.结果 (1)成功建立了Hp长期感染沙鼠腺胃的动物模型.(2)沙鼠胃黏膜病理学变化显示:20周时,对照组沙鼠胃黏膜腺体排列整齐,未见腺体萎缩、肠上皮化生、非典型增生等异常表现;Hp组3只出现腺体萎缩;MNNG组1只出现腺体萎缩;Hp+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1只出现肠上皮化生.40周时,对照组胃黏膜病理未见异常表现;Hp组6只出现腺体萎缩,5只出现肠上皮化生,1只出现非典型增生;MNNG组5只出现腺体萎缩,2只出现肠上皮化生,无非典型增生发生;Hp+MNNG组10只全部出现腺体萎缩,7只出现肠上皮化生,5只出现非典型增生.Hp+MNNG组发生癌前病变的例数多于其他各组,由于时间尚短,暂未观察到胃癌发生.结论 Hp NCTC11637可以稳定的定植于沙鼠腺胃黏膜,并使之出现类似于人感染Hp后出现的各种病理变化;Hp与MNNG两者均可对胃黏膜造成损伤,两者同时作用会导致胃黏膜更严重的病理改变,两者存在协同致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9.
Mongolian gerbils were inoculated intracecally with E. histolytica trophozoites cultured monoxenically. During the first hours of interaction an increase in mucus production was observed. Microulcerative mucosal lesions appeared 24 to 72 h post-inoculation. Inflammatory infiltrate and edema of the lamina propria were associated with necrotic foci. At 96 h, the cecal mucosa was normal and live amebas were no longer detected. It is concluded that gerbils are useful as experimental models for studying the early stages of invasive intestinal amebiasis.  相似文献   

20.
HP0318基因在幽门螺杆菌适应性定植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