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血管细胞外基质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管细胞外基质(VECM)和膀胱平滑肌细胞的细胞相容性和组织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制备兔VECM,分离培养兔膀胱平滑肌细胞,并以1×10~6个细胞/ml种植于VECM上,相差显微镜和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及生长。制备VECM和乳胶的提取液,分别作为实验组和阳性对照组,以培养基为阴性对照组,以无细胞的单纯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组。取2~4代对数生长期的膀胱平滑肌细胞,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VECM浸提液对培养平滑肌细胞的细胞毒性;将VECM植入异体兔皮下,观察其组织相容性。结果兔膀胱平滑肌细胞能在体外培养扩增;接种1h后已有部分细胞黏附于VECM上,随时间推移,细胞逐渐增多,并伸展成梭形;培养第1、3、5天,实验组细胞增殖率分别为95.61%、98.34%、102.91%;阴性对照组为100.00%;阳性对照组分别为35.14%、38,95%、32.66%;实验组细胞增殖率明显高于阳性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皮下埋植实验无排斥反应发生。结论VECM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一种较好的泌尿道修复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转染外源性野生型hepaCAM基因对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黏附性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用脂质体介导的基因转染技术,将pEGFP-N2-hepaCAM质粒转染人人膀胱癌T24细胞,用潮霉素G418(400 ms/L)筛选出阳性克隆.Western blot检测hepaCAM蛋白表达;T24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实验了解hepaCAM基因对T24细胞黏附力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T24细胞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的形态学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T24细胞肌动蛋白的含量变化.结果 获得稳定表达hepaCAM基因的T24细胞克隆;Western blot证实hepaCAM蛋白的表达;T24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实验表明实验组细胞的黏附能力(0.182±0.012)%明显高于空白组(0.110±0.002)%及阴性对照组(0.105±0.004)%(P<0.05);实验组纤维状肌动蛋白荧光增强,亮度增加,按细胞极性方向排列紧密规则,空白组及阴性对照组纤维状肌动蛋白荧光弥散,亮度降低,极性消失,排列疏松不规则;流式细胞分析仪检测证明实验组纤维状肌动蛋白含量(60.71±8.25)%明显高于空白组(7.00±1.01)%及阴性对照组(8.50±1.26)%(P<0.05).结论 hepaCAM基因可显著增强肿瘤细胞的黏附力,其原因可能是通过重组人类膀胱移行细胞癌T24细胞肌动蛋白骨架而影响肿瘤细胞的侵袭与转移.  相似文献   

3.
目的制备生物医用聚氨酯微球,对其理化性能及体外生物相容性进行评价。方法采用自乳化法(乳化速率分别为1 000、2 000、3 000、4 000 r/min)制备聚氨酯微球,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测试聚氨酯微球的分子结构,扫描电镜观察微球内部结构及表面形貌,筛选最佳乳化速率制备的微球进行后续实验。培养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 elial cells,HUVECs),采用钙黄绿素/碘化丙啶(calceinacetoxymethylester/pyridine iodide,Calcein-AM/PI)双染观察细胞在聚氨酯材料上的形态及生长黏附情况。分别用含1%苯酚、10%FBS的H-DMEM培养基(A组)、按GB/T 16886.12标准规定比例制备的聚氨酯材料浸提液(B组)、含10%FBS的H-DMEM培养基(C组)培养细胞,采用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 8,CCK-8)法评价细胞活力;通过溶血实验评价血液相容性,其中浸提液作为实验组,生理盐水作为阴性对照组,蒸馏水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扫描电镜观察示,乳化速率为2 000 r/min时制得的微球形态大小均较为理想,聚氨酯涂膜的表面为粗糙致密结构,内部为不均匀的多孔结构。Calcein-AM/PI双染观察示HUVECs与聚氨酯材料黏附紧密,且以绿染的活细胞为主。CCK-8检测示B、C组各时间点细胞增殖活力均显著高于A组(P0.05),材料细胞毒性低。溶血实验测定示,阳性对照组吸光度(A)值为0.864±0.002,阴性对照组A值为0.015±0.001,聚氨酯微球浸提液的溶血率为0.39%±0.07%(5%标准),无溶血作用。结论通过自乳化法成功制备了球形度较好的聚氨酯微球,该材料有利于细胞黏附增殖、细胞毒性低,且具备良好血液相容性,有望用作软组织缺损填充材料。  相似文献   

4.
尿道种子细胞与生物可降解材料的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生物可降解材料聚β-羟基丁酸酯(PHB)与种子细胞即兔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平滑肌细胞间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种子细胞载体构建组织工程化尿道的可行性.方法 经过传代培养,分别在PHB与上皮细胞共同培养2、7 d,与平滑肌细胞共同培养1、5 d,每组各取6个样本,用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并利用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材料上的空间生长情况,评估移行上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与聚β-羟基丁酸酯的生物相容性.结果 平滑肌细胞能够在该材料上正常生长,各组间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移行上皮细胞在该材料上只有少量生长,且实验组与对照组间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A、B两实验组间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聚β-羟基丁酸酯与平滑肌细胞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但其对移行上皮细胞的生长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生物相容性不甚理想.  相似文献   

5.
目的前期试验证实,当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20%时的聚乳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能满足人体骨缺损修复的生物力学要求,尚需进一步的观察其细胞相容性,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数据。方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含量为20%时的聚乳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并提取浸提液。设立阴性对照组(含10%胎牛血清的DMEM完全培养基)、实验组(浸提液)、阳性对照组(质量浓度为0.64%的苯酚),用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材料浸提液共培养的方式进行。观察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培养3,5,7 d各时相点的细胞形态学变化,运用MTT比色法,测定上述各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细胞培养3,5,7 d的相对增殖度,判断材料对细胞的毒性程度。结果随着时间的延长,3组细胞的吸光度值均明显增加(P<0.01)。实验组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对增殖度在第3,5,7天分别为95.3%,96.8%和97.6%,参照国家标准聚乳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的细胞毒性为1级;实验组与阴性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阳性对照组与其他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实验组细胞形态正常,呈梭形,贴壁生长良好。结论聚乳酸复合纳米羟基磷灰石人工骨材料细胞相容性良好,细胞毒性为1级,参照GB/T16886.5.2003标准属于安全范围。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甲硫腺苷磷酸化酶(MTAP)对人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 利用RNA干扰技术下调人乳腺癌细胞系MCF-7细胞中MTAP的表达,CCK-8试剂盒检测细胞增生能力,Transwell检测MCF-7细胞的侵袭及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检测MCF-7细胞中MTAP及基质金属蛋白酶l(MMPl)的表达.实验分组: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MTAP-siRNA实验组.结果 RNA干扰技术下调MCF-7细胞中MTAP表达后,促进了MCF-7细胞的增生,CCK-8检测显示,MATP-siRNA实验组450 nm吸光度在24 h、48 h、72 h分别是空白对照组的(112.3±11.9)%、(144.4±8.4)%、(169.3±9.4)%.Transwell侵袭实验结果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MTAP-siRNA实验组在570 nm吸光度值分别为0.49±0.06、0.45 ±0.07、0.87±0.07.细胞迁移实验显示空白对照组、阴性对照组及MTAP-siRNA实验组在570 nm吸光度值分别为0.46 ±0.06、0.49 ±0.08、0.75±0.07.在下调MCF-7细胞中MTAP的表达后,Western blotting检测发现MMP1的表达上调.结论 MTAP表达下调可以增强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侵袭及迁移能力,并可能与MMP1的表达上调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聚乳酸-聚羟基乙酸(poly-lactide-co-glycolide,PLGA)/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生物相容性,探讨其作为组织工程阴道支架的可行性。方法取经多聚赖氨酸包被的PLGA置于含0.25%Ⅰ型胶原的醋酸水溶液,制备PLGA/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取10~12周龄雌性SD大鼠阴道组织,采用酶消化法分离培养阴道上皮细胞,取第2代细胞进行实验。取复合支架浸提液培养阴道上皮细胞,观察材料细胞毒性。将阴道上皮细胞与复合支架共培养48 h(实验组),检测细胞黏附率;以单纯PLGA支架接种细胞作为对照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埋植至SD大鼠皮下,于2、4、8周取材行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细胞在支架上生长情况。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移植至6只切除阴道组织的SD大鼠阴道部位,于术后3、6个月观察阴道生长情况,6个月后取阴道组织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大鼠阴道上皮细胞在PLGA/Ⅰ型胶原复合支架材料浸提液中生长、增殖良好,细胞毒性为1级。实验组细胞黏附率为71.8%±9.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3.4%±5.7%(t=2.195,P=0.005)。阴道上皮细胞能在PLGA/Ⅰ胶原复合支架材料上黏附、生长;大鼠皮下埋植2周后,细胞在支架孔隙内生长增殖,成纤维细胞生长;4周支架材料表面形成1~3层上皮;8周后支架材料部分降解,上皮层次增加,呈极性排列,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细胞-支架复合物原位移植3个月后,大鼠阴道黏膜呈粉红色,有光泽,支架材料大部分降解;6个月时阴道深约1.2 cm,无明显狭窄,阴道黏膜外观类似正常阴道黏膜,皱襞较少,组织学观察示上皮层与正常阴道无明显区别,基底层可见钉状突起,数量少于正常阴道,角蛋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呈阳性。结论 PLGA/Ⅰ型胶原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作为构建组织工程阴道的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免疫磁珠分选的骨骺干细胞(PSCs)经诱导后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的性能,及其与壳聚糖/纳米羟基磷灰石(CS/nHA)支架材料复合培养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的可行性.方法 用显微手术器械剪取新生24 h内的清洁级SD大鼠股骨下端骺板两端的La Croix环处组织,应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分离纯化PSCs,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SCs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的表达情况.体外培养并诱导PSCs向软骨细胞特性方向分化,免疫细胞化学、甲苯胺兰及番红O染色检测诱导后细胞Ⅱ型胶原及软骨基质的表达情况.以诱导后接种于CS/nHA支架培养的PSCs为实验组,以诱导后未接种支架的细胞为对照组.扫描电镜观察细胞的黏附及形态学改变,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阿辛蓝法测定细胞合成的糖胺多糖(GAG)情况.对两组间不同培养时间的吸光度值及GAG进行比较.结果 免疫磁珠分选的PSCs体外培养增殖迅速,免疫荧光染色显示FGFR-3阳性表达.诱导后的PSCsⅡ型胶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甲苯胺兰染色及番红O染色均旱阳性.细胞接种CS/nHA支架后1、4 d,实验组与对照组吸光度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7 d实验组与对照组吸光度值比较筹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6,P=0.024).培养14 d后培养液GAG含量为(89.66±6.52)μg/106个细胞,高于对照组[(78.62±4.63)μg/106个细胞)],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84,P<0.05).结论 免疫磁珠分选的PSCs经诱导后可向软骨细胞功能方向分化,诱导后的PSCs与CS/nHA分层支架复合有望构建组织工程化软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釉基质蛋白(enamel matrix proteins,EMPs)对体外培养的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及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的影响.方法 取自愿捐赠包皮环切术后包皮组织,采用组织块法培养人皮肤成纤维细胞,取第3~6代细胞进行实验.以终浓度为50、100、150、200 μg/mL的EMPs工作液预铺培养板.①细胞黏附实验:取细胞以1 × 106个/mL置于预铺EMPs的96孔培养板,每孔0.2 mL,作为实验组(A、B、C、D组).培养1.5、3.0和4.5 h后MTT比色法测定黏附细胞量.②细胞增殖实验:取细胞以5 × 104个/mL置于预铺EMPs的培养板,每孔0.2 mL,作为实验组(A1、B1、C1、D1组).于第2、4、6、8天以MTT比色法测定增殖细胞量.③细胞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实验:取细胞以1×106个/mL置于预铺EMPs培养板,每孔2 mL,作为实验组(A2、B2、C2、D2组).于培养第5天RT-PCR法测定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的量.以上实验均以相同浓度细胞悬液加入未预铺EMPs的板孔作为对照组,每组均3个复孔.结果 ①细胞黏附实验中,各时间点B、C、D组与A组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与对照组间及B、C、D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细胞增殖实验中,第2天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6天,B1、C1、D1组吸光度(A)值分别为0.598±0.020、0.582±0017、0.574±0.021及0.639±0.016、0.641±0.020、0.635±0.021,均高于对照组的0.548±0.021及0.605±0.019(P<0.05);A1组A值分别为0.545±0.023及0.603±0.016,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8天,B1、C1组A值分别为0.629±0.012、0.631±0.014,高于对照组的0.606±0.031(P<0.05),A1、D1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细胞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实验中,B2、C2、D2组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量高于对照组.结论 EMPs促进人正常皮肤成纤维细胞黏附、增殖及Ⅰ型胶原前mRNA合成,且EMPs在100μg/mL浓度时可发挥最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异种骨与成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异种骨与成骨细胞体外生物相容性,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将SD大鼠来源的成骨细胞分别在普通培养基和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培养,于1、3、5、7 d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ethyl thiazolyltetrazolium,MTT)法测定吸光度值,以评价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Transwell试验,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的迁移情况,计算穿膜成骨细胞数量,检测成骨细胞的迁移能力。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变化,以评价异种骨浸提液对成骨细胞周期的影响。[结果]成骨细胞在普通培养基和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采用MTT检测增殖结果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含异种骨浸提液的培养基中,成骨细胞在Transwell中穿膜细胞数为(13.40±2.51)个/视野,对照组为(8.00±1.87)个/视野,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实验组细胞迁移数量多于对照组。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异种骨浸提液对细胞周期无影响。[结论]异种骨与成骨细胞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为其临床应用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以黄芪多糖/壳聚糖/聚乳酸(astragalus polysaccharides/chitosan/polylacticacid,AP/C/PLA)为支架的组织工程技术修复水平型牙周组织缺损的可行性。方法成年健康雄性杂种犬10只,体重13±2kg,以犬骨髓基质细胞(marrow stromalcells,MSCs)为种子细胞,分别与AP/C/PLA及C/PL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复合物。10只实验犬于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颊侧制备水平型牙周缺损模型。将牙周缺损模型随机分为4组(n=10):A组,缺损直接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空白对照;B组,缺损处植人AP/C/PLA和条件培养基,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培养基对照;C组,缺损处复合植入C/PLA和MSCs,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材料对照;D组,缺损处复合植入AP/C/PLA和Mscs,龈瓣冠向复位缝合,作为实验组。术后8周,分别收集牙周标本行大体观察、X线片及组织学观测。结果 体外诱导培养的MSCs表达1型胶原及碱性磷酸酶,具有成骨细胞活性。各组动物对手术耐受性好,术后观察期内未见支架材料暴露,伤口愈合良好。X线片检查可见,A组牙槽骨密度及高度无明显增加;B组骨密度有一定程度增加,根分叉处增高的牙槽骨量少,邻间牙槽骨无明显增加;C组骨密度增加,根分又处牙槽骨基本恢复原有高度,邻间牙槽骨增加不明显;D组骨密度明显增加,根分叉处和邻间牙槽骨基本恢复原有高度。组织学观察显示,与A组相比,D组形成更多的新生牙槽骨、牙周膜和牙骨质,且新生牙槽骨矿化程度高,骨板排列趋向规则,出现整齐同心圆状的哈佛系统,基本具备骨组织的正常结构;牙槽骨与牙周膜的连接面呈锯齿状,沿根面还可见薄层的牙骨质沉积;新生牙周膜纤维呈束状,排列较密集且呈方向性,类似Sharpey’s纤维。A、B、C、D组新生牙槽骨高度分别为0.83±0.30、1.46±0.55、2.67±0.26及2.90±0.41mm;新生牙骨质高度分别为0.78±0.45、1.30±0.60、2.29±0.18及2.57±0.22mm;新生结缔组织附着高度分别为0.80±0.22、1.33±0.34、2.23±0.42及2.64±0.27mm;各指标D组与A、B、C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以AP/C/PLA为支架材料构建的组织工程骨修复水平型牙周骨缺损可以获得部分牙周组织再生。  相似文献   

12.
活性维生素D促组织工程骨血管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以1,25-(OH)2D3为活性因子,与人骨髓间质成骨细胞(human marrow stromal osteoblast,hMSO)、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hUVEC)、珊瑚羟基磷灰石人工骨(coral hydroxyapatite,CHA)联合构建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和体内快速血管化能力。方法体外分离、培养hMSO和hUVEC。hMSO以5×105/ml,hUVEC以2.5×105/ml按2∶1比例接种至经1,25-(OH)2D3处理过的CHA上,为实验组;相同比例hMSO和hUVEC接种于单纯CHA作为对照组。体外培养3d后,18只裸鼠背部皮下其中6只双侧均植入实验组组织工程骨1块,6只双侧均植入对照组组织工程骨1块,余6只植入实验组及对照组组织工程骨每侧1块。术后4、8、12周后取材,行大体观察、常规组织学、扫描电镜观察,并行植入物成骨的定量判断和新生血管定量分析。结果组织学观察可见,4周时,各组原始类骨组织均长入支架材料内部,实验组有大量不成熟骨组织伴随众多微血管出现;8周,骨组织成熟与微血管相伴出现;12周,各组均有成熟骨组织出现,实验组有典型骨单位。对照组在各时间点微血管量均少于实验组。扫描电镜观察:4周,实验组大量细胞外基质将细胞包埋,材料表面可见大量微血管并有部分穿入材料内部;对照组虽然细胞外基质也较丰富,但微血管量少;8周,实验组部分材料表面出现了束状条索样的类骨质结构,细胞外基质丰富,可见大量微血管相伴出现;对照组微血管量少,骨组织成熟度亦差。植入物成骨的定量判断,8周实验组为3.10±0.52,对照组为2.30±0.59;12周实验组为4.63±0.55,对照组为3.53±0.62;两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血管定量分析,4周实验组为28.74%±7.81%,对照组为19.52%±4.57%;8周实验组为24.66%±7.38%,对照组为17.84%±5.22%;两时间点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5-(OH)2D3作为活性因子通过加强hMSO与hUVEC之间的相互作用,增强了构建的组织工程骨的异位成骨能力和快速血管化能力。  相似文献   

13.
复合缓释微球的胶原膜促创面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观察复合缓释微球的胶原膜对猪皮肤创面损伤的促愈合作用.方法将20μl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溶液滴加在2 mg的冻干微球上,复合于胶原膜内.取2.5~3月龄健康约克猪6只,随机分为3组,在每只猪背部制作6个4 cm×4 cm全层皮肤缺损创面模型.将包裹bFGF的明胶缓释微球与胶原基多孔膜复合制备,作为实验组移植创面,对照组及空白组分别给予复合bFGF的胶原膜和空白胶原膜,术后每日观察创面愈合情况,14、21、28和35 d图像分析计算创面愈合率,3、7、14、21、28和35 d行组织学染色,观察各组材料对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影响. 结果制备的复合微球的胶原膜内明胶微球大小均一,平均粒径为12.36±3.56 μm,孔径为80~150μm.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创面愈合时间为27.30±1.14、29.18±1.69、31.12±1.36 d,3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创面愈合率在术后14、21、28和35 d均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各时间点组织学观察实验组愈合创面的上皮化程度均优于对照组及空白组.结论复合bFGF缓释微球的胶原膜能有效促进猪皮肤全层缺损创面的愈合,可作为具有应用前景的覆盖材料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维甲酸对软骨细胞凋亡的影响及细胞内IGF-2的表达规律. 方法 1月龄雄性中国白兔1只,体重约500 g.取兔双膝关节股骨髁软骨,采用胰酶消化法体外培养白兔软骨细胞.取第2代软骨细胞,培养液内加入终浓度为1×10-6 mol/L的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 acid,ATRA)25μL(实验组),作用24 h;对照组加入25μL DMEM液作为对照.采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分泌变化,流式细胞仪检测软骨细胞凋亡率,RT-PCR半定量分析软骨细胞中IGF-2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印迹杂交鉴定软骨细胞中IGF-2蛋白质表达. 结果 实验组ATRA抑制了软骨细胞中Ⅱ型胶原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实验组软骨细胞凋亡率为21%±2%,较对照组(5%±1%)增加了5倍;RT-PCR检测实验组IGF-2 mRNA的表达为0.2±0.1,较对照组(0.8±0.2)降低75%;Western blot印迹杂交分析发现,实验组软骨细胞IGF-2的表达为0.3±0.1,较对照组(0.7±0.2)降低了57%;各指标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维甲酸可能通过抑制软骨细胞靶基因IGF-2的表达,负性调节软骨细胞分泌和增殖功能,促进软骨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生物支架材料胶原膜交联前后的特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比较胶原膜交联前后的生物特性,为胶原膜的应用奠定基础. 方法 取市售新鲜牛尾,分离肌腱,制备胶原蛋白,以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胶原蛋白含量;采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olyaerylamide gelelectrophoresis,SDS-PAGE)波长扫描,氨基酸含量检测分析胶原蛋白特性.将制备的胶原蛋白,真空冷冻干燥,制备胶原膜,采用戊二醛交联.大体观察及扫描电镜观察交联前后胶原膜形态,并测定胶原酶溶解时间、pH值、吸水性能及抗撕强度.取自愿捐赠的骨髓制备BMSCs,按2×103/100 μL浓度接种于交联前后胶原膜上培养7 d,测量细胞吸光度(A)值及扫描电镜观察. 结果 制备的胶原蛋白含量约为2 mg/mL,最大吸收波长约为230 nm.胶原蛋白氨基酸分析显示,甘氨酸含量约为21.47%,脯氨酸12.04%,羟脯氨酸10.18%,未检出色氨酸.交联前胶原膜为白色海绵状,孔径较大且不均匀,pH值为4.5~5.0;扫描电镜观察为孔网状结构,孔径大;吸水力为其重量的61倍,抗撕强度为210 g/cm3,胶原酶溶解时间为30 min.交联后胶原膜变薄,无色,半透明,致密,柔韧性好;镜下可见致密排列的胶原纤维成网状;pH值为6.5~7.0,吸水力降低,抗撕强度约为3 400 g/cm3,胶原酶溶解时间为90 min.细胞增殖实验表明,细胞在交联前后的胶原膜上均能良好生长,A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扫描电镜见BMSCs在交联后的胶原膜上生长良好. 结论 从牛肌腱中成功提取胶原蛋白,并制备胶原蛋白膜.经化学交联剂交联后,胶原膜仍具有良好的生物学特性,且理化性质优于交联前,可作为生物支架材料,用于皮肤创伤修复等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软骨脱细胞基质(Cartilage acellular extracellular matrix,CAEM)-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纳米支架,复合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s,BMSCs)修复兔关节软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CAEM和COLⅡ按质量比1∶1混合,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组织工程纳米支架。将第二代BMSCs种植到该支架上,培养箱内静置2 h。12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将细胞支架复合物植入实验组兔膝关节软骨缺损处,对照组仅行膝关节软骨缺损建模。12周后实验动物取材,大体观察修复效果,并行HE染色、Ⅱ型胶原染色观察。结果 大体观察见实验组软骨缺损修复良好,对照组软骨缺损处由肉芽样组织充填。HE染色显示,实验组关节软骨缺损处可见软骨陷窝形成,对照组关节软骨缺损处仅有纤维组织充填。实验组修复区Ⅱ型胶原染色为阳性,对照组为阴性。结论 CAEM-COLⅡ纳米支架复合BMSC,对兔关节软骨缺损具有较好的修复能力,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富血小板血浆 (platelet- rich plasma,PRP)在体外培养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marrow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增殖及成骨作用 ,探讨 PRP促进骨修复的细胞和分子机制。 方法 体外培养人MSCs,分为实验组 (n=9)与对照组 (n=9) ,实验组进行 PRP干预 (10μl/ ml培养液 )。于不同时间点收集两组细胞 ,以流式细胞仪检测 S期比例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活性 ,碱性磷酸酶 (alkaline phosphatase,AL P)测定和四环素荧光法检测细胞成骨活性 ,逆转录 PCR检测成骨启动基因 cbfa1的表达。 结果  PRP作用于 MSCs,可刺激细胞增殖 ,流式细胞仪检测 PRP加入后 2 4 h S期比例由对照组 7.2± 0 .5至 14 .5± 0 .4具有统计学意义 (P<0 .0 1) ,MTT法显示 PRP作用后细胞增殖加速 ,第 4天达到平台期。而 AL P活性在作用后 3、6和 9d达到 7.79± 1.98、9.5 1± 2 .31和 14 .0 3± 3.0 2 ,与对照组 2 .0 6± 0 .77、2 .84± 0 .82和 2 .5 8± 0 .84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 .0 5 )。矿化结节形成增多 ,逆转录 PCR显示 cbfa1的表达在 PRP加入 2、4和 8h逐渐加强。 结论  PRP对骨修复的促进作用与其促进 MSCs增殖、加强成骨启动基因的表达、增强成骨活性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局部皮下注射对大鼠背部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成活的影响及效果。方法取20只SD大鼠,制备8cm×2cm大鼠背部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模型,随机分成两组,每组10只。实验组:于皮瓣远端7.5cm及6.5cm处共选择4个对称位点,分别予100ng/100μlVEGF溶液50μl;对照组:每一位点予生理盐水50μl。术后1~7d行皮瓣大体观察,并于7d处死大鼠,切取皮瓣,行皮瓣成活率测定、组织学观察及血管密度检测。结果大体观察,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明显大于对照组,实验组皮瓣成活面积15.55±0.27cm^2,对照组13.42±0.57cm^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织学观察,实验组皮瓣血管密度34.40±3.75个/10倍光镜下视野,对照组21.00±3.16个/10倍光镜下视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镜下见实验组有大量新生肉芽组织形成,胶原纤维排列规则,成纤维细胞较多,炎性细胞浸润程度轻;对照组新生肉芽组织少,胶原纤维凝集成块,成纤维细胞少,炎性细胞浸润程度重。结论VEGF在皮瓣成活早期,通过促进缺血皮瓣新生血管形成,增加血管数量,改善缺血组织的血液供应,促进皮瓣成活;在皮瓣形成时局部、单次、足量应用VEGF是促进跨区供血反流轴型皮瓣远端成活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肝素对大鼠Ⅱ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研究肝素对大鼠 度烧伤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2 0只 SD大鼠随机分为两组 ,制成2 0 %面积深 度烧伤 ,实验组采用肝素 10 0 U /kg加生理盐水至 1ml皮下注射 ;对照组采用生理盐水 1ml皮下注射 ,每天一次直至创面完全愈合。从大体观察创面愈合天数及全身有无出血现象 ,光镜观察肉芽组织及胶原纤维生长情况 ,电镜观察成纤维细胞生长情况。结果 大鼠全部成活。实验组创面愈合时间为 (2 2 .8± 1.87)天 ,对照组为(2 6 .2± 2 .82 )天 ,实验组创面愈合所需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 (P<0 .0 0 5 )。光镜观察发现实验组肉芽组织及胶原纤维生长明显优于对照组。电镜观察发现实验组成纤维细胞生长优于对照组。结论 肝素皮下注射能加速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