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 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选择60例行上肢手术成人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均行肌间沟臂丛阻滞,A组:0.4%罗哌卡因25ml,B组:0.4%罗哌卡因25ml+布托啡诺1mg,记录术中15、30、60min,术后4、8、12、24h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记录麻醉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B组比A组明显加快,镇痛持续时间B组比A组显著延长(P<0.05);术中、术后各时间点疼痛评分(VAS)B组明显低于A组(P<0.05).结论 0.4%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臂丛阻滞使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缩短,镇痛时间明显延长,镇痛效果明显增强,但并不延长运动阻滞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布托啡诺联合罗哌卡因行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和镇痛的效果。方法60例需臂丛神经阻滞患者随机分威三组,A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因30ml,B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因30ml加布托啡诺1mg,C组局麻药0.5%罗哌卡固30ml加静脉注射布托啡诺1mg,记录感觉和运动起效和持续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血流动力学指标和并发症。结果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B组长于A、C组,运动阻滞和麻醉起赦时间三组无区别。结论臂丛神经阻滞0.5%罗哌卡因30ml加布托啡诺1mg比单独0.5%罗哌卡因30ml延长感觉阻滞时间和镇痛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超前镇痛对罗哌卡因臂丛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拟行前臂与手部手术的成年男性患者,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四组(n=20),每组均用4mg/ml罗哌卡因40mL作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组局麻药均不加肾上腺素。A组:对照组,臂丛神经阻滞前5min静注安慰剂。B组、C组、D组分别在臂丛神经阻滞前5min静注布托啡诺0.5mg、1mg、2mg。在麻醉后5、10、15、20、30、45、60min对麻醉质量进行评价,记录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手术时间、围术期各时间点的疼痛评分、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麻醉维持时间A组略短于B组,但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C组、D组明显长于A组、B组(P〈0.01)。术后8h、12h、24h时疼痛评分(VAS),A组、B组高于C组、D组(P〈0.01)。C组、D组辅助用药量明显低于A组和B组。结论布托啡诺超前镇痛效果确切,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低,值得临床采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和作用时间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选择4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0.75%罗哌卡因15mL+布托啡诺0.25mg/mL,B组为0.75%罗哌卡因15mL+NS1mL。记录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同时记录30min内能到达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和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另外分别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后根据改良Bromage评分系统判断患者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A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到达T10的时间比B组快(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也比B组高(P〈0.05),特别是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更是明显比B组长(P〈0.01)。与此相反,两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手术后运动阻滞恢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在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中布托啡诺0.25mg混合0.75%罗哌卡因15mL的麻醉效能要优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5.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100例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肌间沟臂丛神经或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涉及面积较大的上肢手术,有时麻醉效果并不理想,不能达到完全无痛的效果,辅用镇痛镇静药物则增加麻醉的风险性[1].从2001年开始,根据臂丛的结构分布特点,作者采用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进行麻醉,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的影响.方法 90例L5~S1L4~5椎间盘突出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布托啡诺1 mg组(A组)、布托啡诺2 mg组(B组)和对照组(C组).分别经硬膜外给予0.5%罗哌卡因15 Ml+布托啡诺1 mg、0.5%罗哌卡因15 Ml+布托啡诺2 mg和0.5%罗哌卡因15 ml+生理盐水2 Ml,观察感觉阻滞平面达T10的起效时间、麻醉作用时间、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和不良反应.结果 感觉阻滞平面达T10的起效时间B组明显快于A、C 2组(P<0.05或0.01),最高感觉阻滞平面B组明显高于A、C 2组(P<0.05),麻醉作用时间B组也明显长于A、C 2组(P<0.01).3组患者麻醉期间恶心、呕吐、瘙痒、头晕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元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布托啡诺2 mg可明显缩短硬膜外罗哌卡因起效时间,延长麻醉镇痛时间、提高阻滞平面,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对照研究。选择40名择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人,在连续腋窝臂丛阻滞的上肢手术后,分别连续注入以下药物组合:0.125%罗哌卡因50ml/72h(I组,n=20),2.0mg布托啡诺复合0.125%罗哌卡因50ml/72h(II组,n=20)。患者对自身的疼痛程度通过10cm的直观类比标度(VAS)进行标定。记录副反应如瘙痒症、恶心呕吐和嗜睡。结果:两组的VAS评分在术后4h并无区别。从术后8~36h,I组的疼痛评分显著高于II组。两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布托啡诺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效果显著,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8.
徐波  侯连兵  张兴安 《广东医学》2006,27(3):349-351
目的观察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手术后镇痛中的效应。方法选择上肢手术45例,随机分成镇痛对照组(C组,n=15),罗哌卡因镇痛组(R组,n=15)以及罗哌卡因复合布托啡诺镇痛组(B组,n=15)。术后C组患者按常规每天1~2次肌肉注射哌替啶60~80哗止痛;R组和B组分别先给0.15%罗哌卡因和0.1%罗哌卡因复合0.0025%布托啡诺10ml负荷剂量,接着以5ml/h速度行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镇痛。分别于术后0,2,4,6,8,12,16,24,36和48h进行VAS记分,R组和B组在术后4h还采用进行感觉和运动阻滞强度描述。结果R组及B组镇痛效果均佳(VAS〈3),组间无明显差别,且明显好于C组(P〈0.05),B组运动阻滞强度轻于R组。结论持续改良肌间沟臂丛阻滞在上肢术后镇痛中是一种比较好的方法。使用0.1%罗哌卡因复合0.0025%布托啡诺不但镇痛效果好而且运动阻滞轻微,是一种较好的配方,可在临床选用。  相似文献   

9.
布托啡诺延长罗哌卡因硬膜外阻滞作用时间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布托啡诺对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平面和作用时间的影响。方法ASAⅠ~Ⅱ级选择40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A、B两组,每组20例。A组为0.75%罗哌卡因15mL 布托啡诺0.25mg/mL,B组为0.75%罗哌卡因15mL NS1mL。记录硬膜外麻醉起效时间,同时记录30min内能到达的最高感觉阻滞平面和感觉阻滞的持续时间。另外分别在手术开始前和手术结束后根据改良Bromage评分系统判断患者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和持续时间。结果A组患者感觉阻滞平面到达T10的时间比B组快(P<0.05),最高感觉阻滞平面也比B组高(P<0.05),特别是感觉阻滞持续时间更是明显比B组长(P<0.01)。与此相反,两组患者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手术后运动阻滞恢复程度基本一致。结论在腰部硬膜外阻滞麻醉中布托啡诺0.25mg混合0.75%罗哌卡因15mL的麻醉效能要优于单纯应用罗哌卡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右美托咪定和布托啡诺作为罗哌卡因佐剂对肌间沟法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择期行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C组(1ml生理盐水+0.5%罗哌卡因20ml)、D组(0.75μg/kg的右美托咪定稀释到1ml+0.5%罗哌卡因20ml)和B组(1mg的布托啡诺稀释到1ml+0.5%罗哌卡因20ml),每组20例。比较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记录术后4,8,12,24h的疼痛评分(VAS)以及术中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D组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比C,B组短,差异有显著性(P<0.05);D,B两组感觉、运动阻滞的持续时间比C组长,差异有显著性(P<0.05)。术后4h VAS评分比较,3组患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术后8,12,24h的VAS评分比较,D,B组均低于C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3组患者术中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右美托咪定及布托啡诺作为局部麻醉药的佐剂均能延长臂丛神经阻滞的作用时间,减轻术后疼痛,且不增加术中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1.
邬瑞刚  陈强 《西部医学》2007,19(5):839-840
目的观察芬太尼对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和术后镇痛效果的影响。方法ASA-级行上肢手术病人70例,随机分为相等的两组,组:1.0%利多卡因 0.25%布比卡因;组:芬太尼2μg/ml 1.0%利多卡因 0.25%布比卡因。各组用生理盐水稀释至25ml。观察两组麻醉起效时间、麻醉维持时间、术后24小时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记录麻醉期间MAP、HR、及SpO2的变化。结果组麻醉起效时间明显短于组,组麻醉维持时间和术后镇痛效果明显好于组,组与麻醉前比较MAP和HR在麻醉后5 min、10 min、15 min增加,两组的SpO2在麻醉前后无显著变化。结论芬太尼用于臂丛阻滞对呼吸循环影响小,缩短麻醉起效时间,改善麻醉效果,延长术后镇痛时间,不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超声导向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5例拟行上肢手术并根据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术前评价分级Ⅰ~Ⅱ级的患者,在进针过程中,实时超声显示阻滞针,沿着神经周边注射局麻药,记录上肢各神经的起效时间,评价麻醉效果。结果:臂丛神经在横断面上清晰表现为椭圆形的低回声结构,内部由点状回声组成。注射局麻药后,神经被无回声区浸润。25例均阻滞成功。平均手术时间为(70±4.22)min,平均起效时间为(6.4±0.11)min。注药后的24min,上肢所有7根神经完全阻滞率均为100%。结论:超声可提高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并降低并发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5月至2016年3月期间ASAΙ~Ⅱ级、体格正常、18~55岁男性,拟行单侧上肢手部手术患者10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观察记录注药前的超声解剖图像、注药前臂丛神经上、中、下干下缘到皮肤的距离;观察记录操作用时、麻醉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各神经干下缘到皮肤的距离(平均值):上干1.002 cm (100例),中干1.598 cm (100例),下干2.26 cm (45例)。操作平均用时为3 min 56 s;92%的操作用时在3~5 min内。麻醉效果中优81%,良11%,差6%,无效2%,有效率为92%;不良反应有霍纳征3例、注药后寒颤1例、术中恶心、呕吐1例。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适用于单侧上肢手部桡侧手术,对于涉及到上肢手部尺侧的手术,在安全范围内,应用较大剂量(浓度)的局麻药和(或)追加尺神经阻滞是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14.
肌间沟臂丛阻滞的CT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臂丛麻醉时将麻醉药注入臂丛鞘内有时不能得到满意的麻醉效果,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臂丛神经阻滞效果与臂丛鞘的关系.文中应用CT观察局麻药在臂丛鞘内的分布与扩散,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 60例拟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非异感(non-paresthesia,NPAR)组和神经刺激器定位(peripheral nerve stimulator,PNS)2组,每组30例,评估感觉和运动神经的阻滞程度、手术过程中的麻醉效果,每组随机选择8例行CT检查,扫描范围自C3至T3平面,并行注药侧的冠、矢状面CT重组成像,测量臂丛上、中、下干周围局麻药物的扩散范围.结果 局麻药局限性分布于臂丛鞘内,肌间沟水平为完整的鞘样结构,其下方有明显的分隔,局麻药的分布范围在臂丛上干、中干2组间无明显差异,下干PNS组麻醉药分布高于NPAR组(P<0.05).2组患者中腋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差异;前臂内侧皮神经的感觉评分和尺神经的感觉及运动评分NPAR组明显高于PNS组(P<0.05).结论 臂丛鞘是多腔结构,局麻药物注射的位置和深度直接影响阻滞效果,偏向尺侧的手术采用PNS定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碳酸利多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桡尺骨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Ⅰ、Ⅱ组,每组30例,Ⅰ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Ⅱd生理盐水,Ⅱ组用15ml碳酸利多卡因+15ml生理盐水+肾上腺素50峭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对桡尺神经麻醉效果的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两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完全起效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碳酸利多卡因加肾上腺素用于前臂手术是安全和满意的。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观念的逐年更新,锁骨折的手术率正逐年上升。对于麻醉医生来说,锁骨手术的麻醉不是一个难点,但如何保持血流动力学稳定,给术者提供一个安静的手术空间,同时又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是摆在每一个麻醉医生面前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目的:比较不同容量罗哌卡因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36例实施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术择期行上肢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组,每组18例,分别接受0.375%罗哌卡因40ml和0.375%罗哌卡因30m1。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阻滞的完善时间、运动阻滞程度(James评分)、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A、B组受试者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分别为(2.01&#177;1.09)min、(1.93&#177;1.22)min;感觉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9.05&#177;3.58)min、(9.55&#177;3.51)min;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分别为(14.7&#177;4.3)min、(14.9&#177;4.2)min;2组镇痛持续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霍纳综合征发生率分别为22.2%、5.6%,未发生其它并发症。结论:罗哌卡因30m1是成人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容量。  相似文献   

18.
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问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D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加右美托咪啶1μg/kg,C组仅给予0.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及Ramsay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D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在T1、T2、T3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C组(P〈0.05);HR明显慢于C组(P〈0.01);在T1、T2、T3时间点,D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明显升高,且高于C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19.
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传统方法是一种盲探式操作,成功的关键在于解剖定位的准确性,需患者合作及准确诉说异感,有时强烈异感会增加患者痛苦;遇到肥胖、解剖标志不清及不合作患者时,阻滞  相似文献   

20.
赵正兰  方琴  祝燕琴 《重庆医学》2013,42(7):732-733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该院接受手部或前臂手术的患者105例,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各35例。均采用B超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分别给予0.25%、0.375%、0.50%罗哌卡因30mL。比较3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与A组比较,B组、C组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明显缩短,镇痛持续时间明显延长(P<0.05);阻滞后12hB组、C组视觉模拟标尺法(VAS)评分显著低于A组(P<0.05)。A组和B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8.6%和11.4%,显著低于C组的34.3%(P<0.05)。结论采用0.375%罗哌卡因应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达到良好的麻醉和阻滞效果,且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